攝光寫影

星期五, 2月 04, 2022

河畔春櫻

這仿佛是一場水墨線條的盛宴。城門河畔,櫻花樹下,抬頭仰望,灰蒼蒼的天空底下,滿是鐵劃銀鈎,高低遠近地綴上了淡紫紅色的小花。

dcf-travel-img-44875

dcf-travel-img-44876

上天的安排,偶然予人驚喜。過年前曾在拙文《河邊櫻妄想曲》中提及,去年城門河邊栽種了十株富士櫻,更癡心妄想地期望有關方面會種上更多。沒料到妄想竟然也有回報,同樣的這一段花圃,今年種上的富士櫻,足足有二十五株之多。

dcf-travel-img-44877

dcf-travel-img-44878

dcf-travel-img-44879

dcf-travel-img-44880

櫻花樹的數量無疑是多了 1.5 倍,但花開狀況將會如何,卻仍是難以預料。眼前所見,已開花的大概十來株,難言盛放。狀態最佳的,花朵仍只是不疏不密的掛在枝頭,其餘的,有好幾株更只是零星落索。然而根據過往多年旳經驗,在香港拍攝春花,秉持「花開堪攝直須攝,莫待無花空攝枝」的積極態度至為重要,因為不知是氣候不宜還是水土不服,花開狀況如何發展,很多時都是估佢唔到。即使眼見花蕾遍佈,也可能是個花蕾騙局,結果是未曾開放已乾枯。

dcf-travel-img-44881

dcf-travel-img-44882

喜歡拍攝喬木花卉,原因之一,就是即使錯過,又或者是未到盛放,總之是遇上花開強差人意之時,尚有枝幹可以有所作為。而像富士櫻這類品種,花開之際,正是葉盡之時,清脆利落的枝幹線條,配襯色彩淡然,聚散錯落的花朵,簡約、清秀、可人。在此情況下,個人偏愛模仿水墨的畫意演繹,一來倍覺詩意盎然,二來,容易。只要選上密雲陰天,鏡頭稍為朝天仰拍,憑藉逆光的效果,無需甚麼特殊拍攝技巧,枝幹便自然展現出色彩缺如,水墨筆觸似的灰黑線條。

dcf-travel-img-44883

dcf-travel-img-44884

dcf-travel-img-44885

dcf-travel-img-44886

曝光方面,同樣簡單。密雲天的散射光,既平均,又穩定,加上花卉位置不會移動,大可放心使用手動 (M) 模式拍攝,無需忍受自動曝光的「喜怒無常」。話雖如此,由於富士櫻花色淺淡,以密雲天空作為背景,拍出適當的亮度相對重要。太暗,花朵會顯得暗啞灰沉,太亮,花瓣又容易與天空混在一起,只有適當的亮度,才能讓花朵顯得清晰通透。因此,可能的話,還是以 RAW 檔拍攝為佳。因為除了表現花朵之外,為了能夠展現較佳的灰度層次,以及利用畫面中的明暗區域加強視線引導,又或者配合枝幹組合呈現動勢,營造意境氛圍等等,在在都可能需要作出頗大幅度的後期調節。

dcf-travel-img-44887

dcf-travel-img-44888

dcf-travel-img-44889

dcf-travel-img-44890

dcf-travel-img-44891

以水墨枝幹掛帥的演繹手法,個人愚見,線條造型當是重中之重。然而這方面的表現技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明白。更何況,即使同樣是模仿水墨,亦是各施各法,各馬各紥,唔同人唔同影法,難以一概而論。說得上是共通的,還是離不開如何適當運用諸如對比均衡、疏密聚散、輕重濃淡之類的基本原則。最難拿捏的當然是何謂適當,這既非一蹴而就,亦見仁見智,當中的要點,是切勿把注意力全放在主體之上,而是要留意畫面的整體佈局。

dcf-travel-img-44892

dcf-travel-img-44893

倒是光圏的運用可以具體一提。花卉拍攝有不少門派,有些喜歡朦朧夢幻,鏡頭光圏有多大用多大,有些則鍾情細緻清晰,唯恐景深不足,動輒收細光圏。然而拍攝水墨枝幹,為求營造適當的深淺虛實效果,選用適當大小的光圏控制景深,是重要的手段。光圏過大,線條會變成淡化的色塊,過小,又會化不開瑣碎的細枝,畫面容易變得凌亂。

dcf-travel-img-44894

dcf-travel-img-44895

dcf-travel-img-44896

至於取景方面,小弟依然推薦非獨門非秘技「五軸挪移法」 ( 請參閱拙文《紅梅一樹報春來 ─ 五軸挪移取景法》),透過不同的拍攝位置與角度,按實際情況整合前景背景,調節線條走向,只要多作嘗試,不難拍出別出心裁的演繹效果。


相關文章 -

河邊櫻妄想曲
紅梅一樹報春來 ─ 五軸挪移取景法
春暖隨風悄悄來 ─ 春花序幕







星期六, 1月 22, 2022

春暖隨風悄悄來 ─ 春花序幕

去年底,辦了一個為名為「早春十二月」的春花拍攝理論課。本來以香港的季節氣候而言,十二月只勉強算是踏入冬天,之所以將春天夾硬提早搬到台前,無非是為今年的春花季節早作準備。須知道,近年據說因為氣候暖化,天氣反常,花期真的是估佢唔到。事實上過去的幾年,就頗有跟着春花尾巴食塵的感覺。

dcf-travel-img-44841

dcf-travel-img-44842

dcf-travel-img-44861

果然不出所料,當緊接概論「早春十二月」之後,幾個相關專題,包括討論取景構圖的「取裁有道」、多重曝光的「醉光夢影」,以及影像疊合的「層影疊趣」亦相繼完成之際,便側聞嘉道理農場紅梅山櫻開放。於是乎,既沒 fact check,也不擇日,求其選上最近的可行日期,為本年度的春花拍攝掀開序幕。

dcf-travel-img-44843

dcf-travel-img-44844

dcf-travel-img-44845

急於把握拍攝時機,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是這裡的紅梅和山櫻,堪稱城中首屈一指。其次是去年因為新冠疫情關系,農場關閉,被迫缺席。然而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以新鮮出爐的實拍證明,之前理論課上講述的,絕非隨口噏的天花亂墜。既然重任在身,當然不敢怠慢,是日晨早到埗,排隊等待開放入場。

dcf-travel-img-44847

dcf-travel-img-44848

話說拍攝當日,花開狀況其實與上佳仍有一段距離。以紅梅而言,說得上盛放的,只有半山的一株,其餘分佈各處的兩三株,不是花開強差人意,就是所處位置不宜拍攝。

dcf-travel-img-44849

dcf-travel-img-44850

至於山櫻,應該是未到時候,大都只是花朵疏落掛在枝頭。不過,偶然也會送上一抹驚艷,教人眼前一亮。然而話得說回來,花況欠佳亦不無好處,因為如此環境狀態,若然仍能拍出相當水準之作,便足以令理論課上的內容,顯得更具說服力。有見及此,拍攝過程之中,無論是拍攝技巧,、表現手法,以至選景構思,都不時刻意配合運用理論課上提及過的招數;雖非悉數盡出,亦大致用上了七八成。

dcf-travel-img-44851

dcf-travel-img-44852

dcf-travel-img-44853

拍攝器材方面,仍是一貫的刀仔鋸大樹本色。多樣化的取景演繹,全部來自 70~300mm f/4~5.6 zoom 及 105mm 定焦微距兩枝鏡頭。至於花卉外影同學常常會問到是否需要的三腳架,有帶,但沒用。這絕對是懶惰攝影的經典示範。到過嘉道理農場拍攝的朋友應該不難想像,揹着相機鏡頭加腳架,上落穿梭農場內行走兩萬多步,會是何等艱辛,小弟竟然仍是懶得打開腳架來使用!

dcf-travel-img-44854

dcf-travel-img-44855

dcf-travel-img-44856

綜合而言,類似這樣的大半天密集式因材施拍,對初習春花拍攝的朋友而言,可說是絕佳的專題研習。對小弟而言,又何嘗不是?


相關文章 -

造假的藝術 ─ 重曝疊景
紅梅一樹報春來 ─ 五軸挪移取景法
幽篁夢醉竹影深 ─ 多重曝光技巧初探


星期日, 1月 02, 2022

造假的藝術 ─ 重曝疊景

文人多大話,攝影人也不遑多讓。時至今日,假如仍有人認為攝影是寫實的,若非不了解攝影,就是刻意誤導,再不然,就是隨口噏。其實相機就像鉛筆那樣,只是一種工具。鉛筆可以用來記錄事實,也可以用來無中生有,創作文章;更甚者,可以用來繪畫。同樣地,相機被攝影師操控,按其個人意志選擇以特定的時間、空間、角度、焦距、光圏、快門來為特定的對像拍攝一幅照片,必然滲入主觀成份,偏離了客觀的記錄。更何況,主觀記錄的影像,通常還需要經過主觀的篩選,以至主觀的後製修飾,才示之以人。因此,我們日常看到的照片,頗大程度是遠離寫實。或者只有那些將相機安放路旁,拍下車輛超速駛過以作檢控之用的,才算得是貼近寫實。

說了一大堆,指出攝影的非寫實性,用意無非為本文所述的拍攝手法背書。因為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以影像重疊的創作方法,簡而稱之,重曝疊景。

dcf-travel-img-44685

dcf-travel-img-44686

dcf-travel-img-44687
▲ 差不多同一位置,數分鐘內,可以拍出多個景觀組合。
留意第一及第二幅,景物相同,只是拍攝方法稍異。

dcf-travel-img-44688

dcf-travel-img-44710
▲ 略加心思,不難拍出幾可以假亂真的景致。

透過重覆曝光的方法,可以將不同時間拍攝的不同景物重疊在同一影像之上,便可稱為重曝疊景。曾幾何時,菲林年代,重曝疊景屬於高難度創作,因為重疊後的影像效果,必須待底片沖印出來才有分曉,沒機會檢視,也就難以發現問題 take two 嚟過。更甚者,有些景觀基本上每天只有一 take 的拍攝機會,將月亮疊在 magic hour 的天空之上就是一例。拍攝方法就是在天未全黑,色彩最漂亮時先曝光一次,然後等待完全入黑,月亮升高了,才小心謹慎地透過光學觀景器,以上面的格線為輔助,將月亮置於將要重疊的位置,在同一格菲林之上作第二次曝光。除了位置、大小、對焦要求準確之外,曝光無誤更不在話下,一不小心,一個錯誤,就連之前拍到好好的一幅 magic hour 景色也被毀掉。

以上的拍攝程序,聽起來也覺麻煩。幸好到了數碼時代,即使只有最基本重曝功能的相機,至少也可以即時檢視結果,功能較好的,更可以在拍攝前預示重疊效果,亦可以在記憶咭中選取任何之前拍攝的影像用來疊合。

dcf-travel-img-44689

dcf-travel-img-44690
▲ 同樣的技巧,用於豐富畫面也頗適合。
上圖背景中暗淡的小花是疊上去的;
下圖則是左下角的花叢,以及前景失焦的亮點。

重曝的原理並不高深,基本說明可以在筆者拙文《幽篁夢醉竹影深 ─ 多重曝光技巧初探 》中找到,在此不贅。疊景拍攝的方法也不複雜,最需要知道的,是將明亮置於陰暗之上,將清晰置於模糊之上,疊合的景物才容易顯現出來。

dcf-travel-img-44691

dcf-travel-img-44692

dcf-travel-img-44693
▲ 同一小撮的李花,配上不同虛實枝幹配襯。

明顯地,拍攝時經常會遇上的最大問題,是現實環境之中,明亮昏暗、清晰模糊的位置分佈未必符合拍攝的要求。因此,適當時候施以橫手,甚至是黒手,在所難免。所謂橫手黑手,其實就是戴上黑色手套,拍攝時用手遮檔鏡頭,使部份位置不能曝光,留下暗位,好讓重疊時能透出另一拍的影像。

dcf-travel-img-44694
▲ 自作自疊。一主一次,一實一虛,一大一小,都是同一朵荷花。

原理及方法雖然簡單,但若要好好地控制拍攝出來的效果,卻牽涉不少細緻的操作技巧;主要在於選取適當的景物、控制遮檔部份的漸進過渡、以及判斷曝光等等。而這些技巧,很多都需要經驗累積,以及按照具體情況多作嘗試才能準確掌握。

dcf-travel-img-44695

dcf-travel-img-44696

dcf-travel-img-44697

dcf-travel-img-44698
▲ 池塘中開放而又可觀的荷花,獨一無異。
唯有借助不同的配搭,實行荷盡其用。

至於表現手法方面,建議不必追求像真度高、完美無瑕的疊合。因為太過逼真並不有利於呈現畫意。順其自然地保留一些不真實,甚至刻意地,適當地誇張失實,反而能夠增添畫面趣味,亦有助表現超乎現實的意境。

dcf-travel-img-44699

dcf-travel-img-44700
▲ 重曝疊景的應用,不拘景觀,不分晝夜。

從以上的描述可知,即使有了數碼攝影的方便及先進功能,重曝疊景依然算不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難免會有人質疑,為何不將疊景的工作給後期編修?在現場只管拍好幾幅景物,回來慢慢的對着大大的顯示屏 PS 疊合,豈不事半功倍,何必捨易行難?

dcf-travel-img-44701

dcf-travel-img-44702

dcf-travel-img-44707

dcf-travel-img-44708

dcf-travel-img-44709
▲ 一切在乎想像,這玩意最適合創意多多的人士。

這問題真的不容易回答,似乎一下子提升到藝術哲學的高度。既然回答不了,不妨反問:為其麼有些人喜歡強調 JPEG 直出?為其麼要在拍攝前因應景物調節影像模式,或者準確調節色溫?只要拍攝時以 RAW 檔記錄,需要得到的拍攝效果不難透過後製得到。不懂後製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相信是因為攝影是藝術,而藝術是不能以務實觀點審視的。


相關文章 -

幽篁夢醉竹影深 ─ 多重曝光技巧初探
鄰家女孩洋紫荊 @ 重曝柔焦






星期四, 12月 30, 2021

十五。五十

習慣經常拍攝的人,好幾天不拿相機,會手痕。某個晚上,就是一時手痕,隨手拿起了相機。

從沙田第一城乘搭屯馬線到馬鞍山站,連候車時間計算,需時大約15分鐘。漫無目的,不設主題,手持相機,只等待運氣與靈感的到來。當時相機裝上的,是 50mm 標準鏡頭。或者準確一點地說,並沒有換上平時慣用隨街 snapshot 的 zoom 鏡,仍留住之前拍攝人像用的標準鏡。是因為懶?是因為貪圖輕便?還是 …… 稍停數秒,靜心一想,自我回答:都不是!應該是自己已接受了使用這鏡頭拍 snapshot。

dcf-travel-img-44643

dcf-travel-img-44644

dcf-travel-img-44645

dcf-travel-img-44646

小弟首部個人擁有的相機,是 Minolta X-700,購入時配上的,就是 50mm 標準鏡頭。然而使用不久,購入了一支性能不俗的 Tokina 半天涯兼有微距功能的 zoom 鏡之後,標準鏡頭便全然退役,沒有再次用上;即使至今這鏡頭與 X-700 依然健在。

當時放棄使用 50mm 的理由非常簡單,除了因為取而代之的 zoom 鏡實在太過方便之外,就是標準焦距拍出來的畫面太過平凡。事實上,即使在那湮遠的年代,對於一個初學攝影者而言,要能抗拒廣角長焦帶來獨特透視效果的誘惑,老老實實地學習使用標準焦距定焦鏡頭,也有相當難度。雖然當時的攝影教學書藉,都依然或例行地推銷標準鏡頭的好處,包括接近人眼視角、變形少、輕巧、培養取景功力等等。

時至今日,廣角鏡愈出愈廣,長焦鏡愈出愈長,若然仍有攝影導師,向初學者建議學習如何使用 50mm 標準鏡頭取景,就有如不識時務的武術教練,對着急於學幾下花拳秀腿炫耀人前的小朋友,要求先認真練好扎馬扯拳那樣的不合時宜。焦距沒有最廣,也沒有最長,人們追求極端焦距帶來的視覺震撼,已是常態。小弟不時會半開玩笑地說,高倍 zoom 鏡其實只需做好最短及最長的兩個焦距,其餘的求求其其便可以了。因為人們使用時,要麼就是用到最 wide,要麼就是最 tele,中間的完全用不着。

無論如何,經歷過漫長的 zoom 鏡歲月,因為要拍人像,因為窮,小弟的相機到底還是裝上了窮人恩物 50mm 定焦標準鏡,當然,相機已經不是昔日的 Minolta X-700。感覺如何?就好比自以為花拳綉腿已練得略有睇頭的人,忽然意會到習武生涯中有着某樣的缺失,應該謙虛地認真補上幾課。

dcf-travel-img-44647

dcf-travel-img-44648

dcf-travel-img-44649

dcf-travel-img-44650

50mm 的焦距,無從改變的視角,同樣可以帶來與別不同的視覺。未曾試過,又或者尚未習慣使用的朋友,不妨偶然花上 15分鐘,用 50mm 定焦標準鏡頭拍攝身邊的景物人物,品嘗一下十五五十帶來平凡透視的衝擊與震撼。

相關文章 -
50mm 的寨城光影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