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28,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9 — 結語

結語

本來打算繼續與讀者探討形、色、美的具體內容,但因為覺得具體二字與文章標題中的漫話並不相襯,於是決定就此完結,稍後另起爐灶討論形、色、美。

從打破法則的疑惑開始,到構圖的定義,到色彩的平反,再到型式美法則的回歸,本文明顯是筆者本人另闢蹊徑的嘗試。寫作構思只源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透過比較攝影與其他平面藝術—尤其是繪畫—的異同,以探索攝影構圖的特質。綜合而言,文中提出了幾個與主流意見不大相同的觀點:一、明確指出攝影構圖並不止於取景,正視攝後構圖的存在;二、為攝影構圖還以顏色,建議將色彩與畫面中的形體一併考慮,形與色平起平坐,互為影響;三、主張放棄過度簡化的法則思維,取而代之,以型式美法則作為構圖的基本指導。以上的幾個觀點亦成就了一個副產品:指出很多的構圖法則,只不過是孫悟空眼中的天涯海角;所謂打破法則,其實並沒有跳出美學規律的五指山。

由於文中提及攝影構圖所表現的某些特性,因而亦無可避免地觸及「為何如此?」的問題。在這方面,筆者嘗試以攝影的發展過程來解釋各種現像:一、攝影的普及化導至攝影構圖過度簡單化,以至忽略攝後構圖,忽略美學基礎;二、攝影從黑白開始,因而導至重形體而輕色彩;三、隨著數碼攝影的發展,編修軟件功能不斷提升、應用方便,攝後構圖得以普及,攝影與其他平面藝術在構圖過程方面的差異將會逐步減少。

自問並非甚麼藝術家,攝影功底也不外如是,這嘗試,那嘗試,總的來說,似乎是一個不自量力的嘗試多於一切!然而又有何不可?拋磚,或許能引玉,還望各位讀者不吝賜教,慷慨回應。


即使是簡單的畫面,也同時存在着多樣的構圖元素。若然孤立地看待這些元素,就容易產生錯配,以致削弱構圖的功效;反之,將畫面中的構圖元作全盤考慮,在形、式、美三方面作出適當配合,就可以大大加強照片的表現力、感染力。


【全文完】

星期三, 2月 20,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8 — 構圖解構

構圖解構

假如攝影是一種語言,那麼這種語言的文字就是形狀與色彩;而每幅照片,都可以是一句說話,以至是整篇的文章。

若 然只將形與色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孤立地討論,簡化、法則化,絕對不難:依照點、線、面分門別類,就可以列出關於形體位置、線條、畫面分割與剪裁的各種效果; 將色彩分為色調與色彩對比兩項,再將色彩對比細分為色相、彩度、亮度幾項,已足以將色彩在構圖中的作用說出個梗概。然而,就如語言文字一樣,寫句子不難, 識字便可,但要寫出一句寓意深長的句子,就不容易了!因為胡亂堆砌的文字不足以傳情達意,必須合文法,通文理,要求更高的,還要有文釆,具文氣。構圖的難 處,也在於此。

因此,學構圖不應滿足於「識字」,不可只講形與色,還要懂得美。形、色、美,是構圖的基本結構。

這 裡所謂的美,是指型式美的構成規律,又稱為型式美法則。或許讀者也有類似的經驗:取景時心大心細,應否將上方的樹梢納入畫面?左一點?還是右一點?疏一 點?還是密一點?規律一點?還是凌亂一點?…… 後製時左思右量,光一點?還是暗一點?紅一點?還是藍一點?虛一點?還是實一點?…… 斜線應多斜?曲線應多曲?對比應多強?…… 即使熟讀構圖法則,對各種形、色處理的效果瞭如指掌,但到實際應用之時,往往難下結論。這時候,型式美法則便可派上用場。沿用語言文字的類比:型式美法則 是攝影「修辭」的指引,讓我們知道該怎樣拍,怎樣修,出來的照片才會有「文釆」,具「文氣」。

型式美法則在其他的美 術領域中經常被提及,不知為何,在攝影中卻鮮見系統的論述;大概又是稍不留神,被簡化掉。雖然這套法則有頗多版本,但總的來說還是大同小異,主要是以下的 八對組合:均衡與對稱、漸次與重复、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韵律、陪體與主体、微差與統調、特異與秩序。

形 式美法則只此八對,相比其他常見的構圖法則,數量雖少,卻最難掌握。因為每對法則都是由對立的雙方組成,強調的只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均衡,並不存在徧向於任 何一方的指引。沒有指引,便不可「代入公式」,也不能具體地回答「這一點?還是那一點?」的問題,然而卻明確地指出了十六種能夠體現美的表達方式,以至是 提高構圖表逹能力的方向。例如:左一點,是否更均衡?疏一點,是否更調和?均衡一點,調和一點,是否更適合表逹照片的主題?

「是否更適合表逹照片的主題?」這一問尤其重要。美的標準各不相同,好的標準亦無絶對,唯有表達的主題,自己最有資格搞清楚:是感受?還是趣味?是單純的記錄?還是現像的探討?是美?還是概念?……

以構圖營造感覺,以感覺表達主題,構圖的意義正在於此。嘗試放棄法則主導的構圖思維,改為從表達主題開始,沿着八對型式美法則所提示的方向,以營造最能表達主題的感覺為目標,對畫面中形與色的處理效果怍出考慮,作出安排,便不難找到一片攝影構圖的新天地!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不同表現的型式美,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人工的造型,由於大部份都是經過刻意設計,因此不難從中察覺到型式美的存在。把這些現成的元素的從新安排,進行第二次創作,是攝影中常用的手法。

【待續】



星期五, 2月 15,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7 — 簡化構圖

被簡化了的構圖

攝影擁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的特性,使它明顯有別於其他的平面藝術,那就是寫實性與科技性。百多年來,攝影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兩個特性又衍生出另外幾個「子特性」:社會性、商業性、普及性。當中,驅使攝影構圖趨於法則化、片面化、簡單化,甚至將色彩忘掉了的,正是其普及性。

誠然,攝影的不一定是藝術家,為顧及普羅大眾的接受能力,將構圖簡化本來無可厚非,但必須要簡得合理。只挑選幾個好使好用的法則,以偏蓋全,反而更加令到初學者感到神秘莫測。可不是嗎?這邊廂洋洋灑灑地大談法則,轉過頭來,那邊廂又教人不可依循法則,但又說不出何時依循,何時不依。找到某些好看的照片,只要是符合法則的,就用來示範依循法則,不符合的,就用來示範打破法則;總之,乜都佢講哂!

「簡得合理?可以嗎?」

「不單只可以,而且並不太難。」

與繪畫相比,攝影構圖是相對地簡單,絶對可以半途出家。(註:這裡指的是一般取景拍攝。至於商業攝影,或者是其他具設計意味的攝影表達,從拍攝到後製,對構圖認識要求之高,可能比繪畫有過之而無不及。)繪畫是無中生有,畫家必須對構圖有充份的認識,才可以準確地在空白的畫布上繪上恰當的形狀、線條,添上合適的色彩,以配合自己的演繹;而攝影,則無需憑空想像,因為觸發拍攝動機的,往往正是眼前景像所包含的,足以達成所需演繹效果的構圖元素,包括形狀、線條、色彩、質感 ……;攝影師最需要的,是懂得如何從中篩選,取捨、變化、強化這些構圖元素。假如將畫家比作是厨師,那麼攝影師就是食家;厨師要烹好一道菜,就要從無到有地處理好每一道工序,而食家,最重要的是「識食」,有品味,能判別出哪道菜式才是佳餚;若然懂得將本來己經美味的菜式再配搭攺良,提升層次,那當然是錦上添花,可以晉升優秀食家之列了!

識煮的多數識食,識食的不必識煮;學習攝影構圖的入門就是要學會「識食」。要「識食」,要成為食家,重要的是要懂得分鹹、甜、酸、辣。說鹽而不講鹹,講糖而不談甜,正是「構圖法則化」容易產生的弊端。要把構圖說得簡單明白,重要的不是各按所好,各取所需地「各執幾件」,而是應該綜合、扼要地指出為何各種構圖方式能夠賦予觀者不同的「味道」—— 感覺。

把感覺二字放在心中,構圖便容易掌握得多。井字法受歡迎,是因為一般情況下人們抗拒呆板,主體偏離中央便能使畫面看起來較活潑;然而對稱法又可以帶出莊重,嚴謹的感覺,廟宇中的神像,帝王的宮殿,不是大多對稱的嗎?其他的位置又如何?例如:靠兩邊、靠上下、靠角落 ……。如此這般,我們學會的將不是法則的稱號,而是如何利用主體位置去表逹感覺。

再看線條。線條的主要作用是引導視線,只要明白了這點,各種線條的特性都不說自明:垂直線引導視線上下移動,所以適宜表達高聳;水平線引導視線左右移動,所以適宜表達開闊;直線讓視線從畫面的某一點直接移到另外一點,所以清脆利落;曲線使視線在畫面上拐彎抺角,因而溫柔婉約;假若畫面上的一個或多個形體能將視線引導,簡接地起着與線條相同的作用,就可以稱為隱藏線 ……。看,就是如此的簡單,只用「引導視線」四字,就說明了如何利用線條來構圖,還需要配上C、S、I、T、V、X,以至其餘的英文字母稱號嗎?

同理,上窄下闊穩定,下窄上闊不穩,眾人皆知,又何須指名道姓地配上正三角、倒三角呢?色彩更不消說,鮮艷亮麗使人雀躍興奮,灰沉暗啞令人感到憂鬱蒼涼,誰人不曉?一個既簡單、重要,而又合理的論點:假若各種構圖法則真的能有效地傳逹感覺,那麼,即使不知道這些法則的存在,也可以感受得到。反過來,即使用上了「法則」,但連自己也感覺不到其作用,不用也罷!

從今天起,看見美景當前,不妨想一想為何會覺得美;當被某攝影作品所感動時,不妨思考一下為何會被感動。有朝一日,當你能清晰地回答自己時,你的構圖功力便有番咁上下了!




花貓的視向引導觀者視線往右移,卻即時遭受照片邊緣的阻截,違反了「視向空間法則」,本應看起來很不舒服。但由於影子有足夠的份量,而且傾斜地向左面延伸,與花貓所處的位置形成隱藏的對角線效果,把觀者的視線拉回來,因而取得了平衡。在此視覺平衡的基礎上,花貓回首一望的姿態,反而增添了觀者對畫面以外的聯想。由此可見,打破法則的背後,還總是有別的法則存在。


【待續】

星期二, 2月 05,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6 — 還以顏色

還以顏色

「真麻煩!單是點、線、面的構圖方法已是一大堆,現在更要顧及色調,還要攝前攝後 ……」

「色調?噢 …… 對不起,看來要補充一句:需要還給構圖的不單只是色調,而是涵蓋更廣泛的 —— 色彩!」

「!? ……」

色 調,只是照片中色彩運用呈現出來的主調;例如:偏藍、偏紅、冷調、暖調、高調、低調、明快、陰沉、強反差、弱反差……。除了作為主調,色彩在構圖上還起着 多方面的作用,常見的就有點綴、對比、突顯趣味中心等等。人們對色彩運用的知識,即使不是與生俱來,至少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得來:撞色,說的就是對比 色;襯色,就是運用相鄰色;明暗、反差,調節電視屏幕時就學會了……。色彩對觀者情緒的影響很直接,鮮艷與晦暗所表達的不同氣氛,毋須導賞,絕大部份的人 都會感受得到;反過來,用不着任何攝影指導,人們都喜歡拍攝色彩;「顏色很靚!」,於是就把它拍下來。因此,色彩在攝影中應用之廣泛,比點線面有過之而無 不及。

色彩在攝影作品中被重用,但在攝影構圖中卻鮮有被提及,令人費解。難道是像色調被忽略的那樣,與攝後構圖一起被劃走了?這論點看來 並不成立,因為色彩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並不如色調那樣往往需要透過攝後構圖刻意經營,而是在取景框中已經相當顯著:紅牆、綠瓦,藍天、白雲、黃金、翠 玉……,又怎可以視而不見呢?思前想後,得出以下可能的原因。

首先是歷史因素;攝影是從黑白影像開始的,傳統上攝影構圖可以不談色彩。

其 次是因為色彩太重要,所以從構圖中被劃分出來,自成一派;事實上很多攝影書藉都把色彩獨立成章。這樣的處理不無道理,因為若然認真論述起來,色彩比點、 線、面要深奧得多。至少左、右、高、低、直、曲、圓、方,都是我等日常用語,但關乎色彩的專有名詞,絕對超越平民百性的認知水平:色溫、色相、彩度、亮 度、對比色、相鄰色 ……。若嫌未夠,還可以加上一整套的色彩心理學。

構圖與色彩,是一是二?何屬何從?見仁見智。然而筆者還是傾向將色 彩納入構圖之中,為構圖「還以顏色」。這不是純粹遵循字典的解釋,而是從更深入的層面來看,色彩在構圖中比形狀更重要,更根本。照片上所有形狀都是靠色彩 的不同表現「逼」出來的。只有單一色彩表現(相同色相、彩度、亮度)的照片就有如一張顏色圖畫紙,不可能看得出任何形狀;有形無色的構圖,比理論物理所描 述的多維空間還要難以想像。




色彩對畫面構成的作用,在取景框中已是顯然易見,亦往往是驅使拍攝的主要原因,試問又怎可以視而不見呢?用而不宣,有實無名,太不公平了吧!

【待續】

繁花似咁

去年底國內上映的電視劇《繁花》爆紅,紅的程度,以發紫形容還不足夠。因為那不只是紅,而是在相當程度紅出個文化現象。文學、歷史、政治、文化、流行音樂,一時間,網上媒體繁花競放,嘩啦啦的甚麼都被拉落水,沾上光。當中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錯綜複雜,不輸互聯網。坦白說,此中有多少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