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18, 2012

攝影構圖漫話 # 2 — 法則疑惑

法則的疑惑

先看一個疑似打破法則的例子:路旁隨拍的霧景。

為甚麼要選霧景?或者因為這是在秋天拍的霧景,雖然表面看不出來,但當中暗含不尋常的意味,與打破法則相類近;又或者,可以配合標題,模模糊糊的帶著疑惑。閒話少說,這照片看來普普通通,中規中矩,白平衡大致正常。



接下來用 PhotoShop 改變色調,再略為調整反差 ……


「看!只兩度板斧,感覺截然不同,淒冷孤清逼人而來,打破了『保持正常白平衡法則』!」

「廢話!根本沒有人說過保持正常白平衡是法則。」

「判斷是否法則,要看有沒有人說過?」 「當然囉!你看黃金分割法,談構圖的必不會少。」

「那麼,在第一個人將黃金分割法稱為法則之前,它是否法則?」 「這……,大概不算……」

「現在我已提出了『保持正常白平衡法則』,那該可成為法則了吧?」

「這……,還未可以,因為認同的人太少。」

「數碼相機大都有自動白平衡功能,足以證明白平衡為人所重視。為何認為需要保持白平衡正常的人,會比認同黃金分割法的少呢?」

「這……,因為按照黃金分割法,拍出來好看嘛!」

「白平衡正常的照片不好看?」

「……」

【待續】

星期六, 12月 08, 2012

攝影構圖漫話 # 1 — 引子

引子 

攝影文章向來崇尚法則,隨手Google「攝影法則」,便可以搜出一大堆。本來,稱得上法則當然「有番咁上下」,理論上只要一經熟讀,「咔嚓」一聲,佳作立成。然而實踐證明法則用時方恨多,太多的法則,應用起來往往使人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不少攝影作品之所以被評為徍作,據說正是因為能夠「打破法則」。那麼,到底應該依從法則,還是打破法則?如何依從?如何打破? 

困惑未了,迷惘中又聞「唯一的法則是沒有法則(The only rule is that there are no rules)」的玄妙答案,難怪不少拍友即使拍攝多年,依然對曝光、構圖等攝影基礎論理論感到一片模糊,對不上焦! 

其實「打破法則」有甚麼稀奇,攝影從面世的第一天開始,已經是「打破法則」了。——可不是嗎?本來色彩繽紛的世界,一下子變成了黑、白、灰! 

既然如此,攝光寫影亦不甘後人,打破「Learn the rules, and then break the rules」的「先學後破」構圖講學法則,反過來從「打破法則」開始,漫話攝影構圖。 

 

星期五, 11月 30,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6

向左與向右,其實都是對測光結果的補充。

向左曝光,是對測光結果持保守的態度。因為對測光結果缺乏信心,擔心測光位置過曝,寧願減少一點,是無可奈何的防衛策略。而向右曝光,則是進取的。在準確掌握亮度分佈資訊的情況下,充份利用感光元件的特性,為影像爭取最豐富、細緻的記錄。相比之下,前者感性,後者理性;前者「靠估」,後者則建基於科學理論之上。

然而實際應用起來,考慮多方面的拍攝因素,則是各善勝長。首先,向右曝光的前設是充份準確地掌握亮度分佈資訊。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除非測光位置是場景中較亮的區域,而且當中的亮度比較平均。然而現實景物不會總是如此規格,不少景象更是是稍縱即逝,試問有多少機會慢條斯理地分析亮度分佈?此外,曝光也不一定可以隨意增加,就以拍攝自然風景為例,高畫質要求ISO不宜過高,大景深要求光圏小,即使用上腳架拍攝,太慢的快門也未必可以凝住樹梢枝葉的搖晃,事事跟增加曝光的要求唱反調。反觀向左曝光,由於可以用上較小光圏以增加景深及以較高速快門保障清晰度,因而經常可以派上用場。然而把曝光偏低的影像調光,也絕非可以任意妄為。若拍攝時用上較高的ISO,只要把暗位略為推光一級半級,結果也可以是慘不忍睹。


兜兜轉轉得出結論:若要記錄最豐富的影像訊息,應在充份掌握亮度分佈資訊,而又具備足夠拍攝條件(光圏、快門、相機檼定 ……)的情況下,向右曝光。可惜現實中拍攝環境總會未如人意,故此不應頑固地堅持向左或向右,必須因應拍攝條件而隨機應變。至於我等攝影平民,更無需太過著意於左左右右,最重要的, 還是要能做到不偏不倚。假如連正確曝光這個中間位置也拿不準,又怎可以誇談向左與向右呢?


【全文完】

星期四, 11月 22,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5

不必向左

任何拍攝場景都有最少一個適當的測光位置。例如在單人近照中,人臉就是適當的測光位置;拍雙人近照,只要膚色相近,兩人的面孔都是適當的測光位置。考考你:白人與黑人合拍近照,又該如何測光?

場景中的測光位置可大可小,但無論大小,若然以此測光,相機便會將此位置的亮度作為曝光基準;反映在分佈圖上,就會集中於近中央的部份。以下圖為例,由於測光位置佔據整個畫面,而且亮度集中,明暗分區顯著,最能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套用測光位置的概念,便可以用較明確的方式重提左右曝光的疑問:在自動測光對既定的測光位置作出曝光建議的基礎上,若然再減少或增加曝光,將亮度分佈向左或右推,能改善影像質素嗎?

主張向右曝光的會回答:能!只要增加曝光,因為右方可以容納更多的影像資訊。

那麼,向左呢?我們能在此基礎之上,找到向左曝光的理據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此基礎之上,若然再向左減少曝光,結果只會是不同程度地增加噪點、減弱層次、降低清晰度。

【待續】

星期二, 11月 20,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4

不偏不倚

從前文的討論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應用向右曝光之前,必須先分析主體的高光位,以免高光溢出。但在以下的例子,這結論又即時被推翻了。因為主體近乎剪影,無須計較細節,要著眼保留層次的,反而是作為背景的天空。


再看另一例子。左上方是高光位,但當中不期望可以拍出層次的天空佔了相當部份,需要關心的,反而是檐廊中較暗部位的細節。因此,拍攝時以檐廊外地面的測光為準,即使分佈圖中展示明顯的高光溢出,但卻是完全可以接受。


暫且放下向左或向右的考慮,從以上兩例可見,若要做到不偏不倚地曝光,判斷的關注點並不在於主體或是高光位,而是場景中最需要保留層次細節的區域,姑且稱之為「測光位置」。現今的相機大都擁有先進的測光功能,但不少拍友依然對曝光處理感到困惑,主要原因在於未能掌握如何在拍攝場景中判斷測光位置。

【待續】


星期日, 11月 18,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3

審慎向右

驟眼看分佈圖,這也是一個亮度相當集中的場景,而且右方仍有相當空間。然而由於主體只是佔據畫面中很少部份的小艇,對應右方幾只白色小艇的亮度分佈只顯示為貼近底線少許的高低,稍不留神,貿貿然將曝光增加,便會引至小艇嚴重過曝,細節盡失。



幸而部份數碼相機設有直觀的過曝顯示功能,能直接在畫面上顯示過曝區域,再加上分佈圖配合參照,這對判斷如何採取向右曝光應有很大的幫助。

無論如何,筆者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在此強調:向右曝光的前題是不可讓重要的高光位「溢出」— 出現資訊裁切。拍攝時若對此有所懷疑的話,不用為徍。切記!

【待續】

星期五, 11月 16,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2

放心向右

以下的照片亮度相當集中,從分佈圖可見,向左或向右均存在着空間。但由於葉子是測光的重點,而且比背景光亮,也沒有其他突出的高光位,因此可以放心增加曝光,直至光位分佈觸及右方的邊沿。根據向右曝光的理論,得出來的影像將可保存最多的影像資訊,達至最大的訊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當然,這樣拍出來的葉子會呈現很淺的綠色,必須透過後製調節才可回復原貎。但由於影像資訊豐富、訊噪低,因而可以在後製時對影像的各方面,例如反差、色調等等,作出較大程度的調節。下圖是一個在拍攝時應用了向右曝光的例子。



【待續】

星期四, 11月 15,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1

左右為難

曝光,向來存在着向左及向右兩派不同的意見。問題:到底應該向左曝還是向右曝?答案:隨機應變!

且別柴台,討論分析陸續有來。但在進一步討論之前,必須強調一點:於本文中提及關乎向左向右曝光的處理,只適用於以RAW檔拍攝的影像,以確保質素在一定程度的調整後依然得以保留。以下先看兩個場景示例:

場景一:亮度比遠超於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在此情況下,一般都會選取最重要的位置作重點測光。


場景二:需要保留的細節分別處於光暗的兩端,為了望能做到光暗兼顧。通常是採取平均測光,按需要保留細節的最光及最暗位測光,再取平均值。


從以上例子可見,對於類似的場景,不論向左還是向右曝光都無用武之地。由此推論,向左或向右曝光都只適用於亮度分佈較集中的場景,切勿濫用。

【待續 】

星期四, 11月 08, 2012

向右曝光

所謂向右曝光,是建議在數碼影像的亮度分佈圖右側不出現「亮度資訊剪裁」的前題下,盡可能提高照片的曝光值,以期記錄最豐富的影像訊息。

向右曝光理論建基於數碼感光元件(CCD或 CMOS)的一個重要特性。根據這特性,數碼影像中光亮部份所記錄的訊息數量,遠高於暗位中的數量。假如將數碼相機的曝光動態範圍從光至暗分成十級,記錄影像時,全數訊息量的一半會用於最光的一級,剩下的一半留給其餘九級;同樣地,次光的一級亦會將餘下的一半的一半,也就是總數的四份一佔用,僅留下總數的其餘四份一給較暗的八級,如此類推。這好比從左至右排列的十個木箱都裝有金幣,當中每兩個相鄰的木箱,右面一個的金幣數量比左面的多一倍,現在讓你隨便取去當中某幾個木箱中的金幣,你會怎樣選?答案當然是選最右方的幾個了!

單從理論而言,向右曝光有絕對的說服力,但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原因是過度向右,高光位(最亮的部份)將會完全失去層次。試問實際拍攝時,有多少機會可以細意調節,將亮度分佈圖推到僅僅觸及右方邊沿才拍攝呢?此外,由於拍攝對像色彩複雜,即使亮度分佈沒有過度右傾,個別色階卻可能已越過界限,「資訊剪裁」還是無可避免!

星期二, 11月 06, 2012

向左曝光

無論是數碼感光元件或底片,作為影像記錄媒介,都有特定的有效範圍,稱為動態範圍,或寬容度。超越了這個範圍,光的全光,黑的全黑,完全分不出層次。

但對數碼相片而言,在太光與太暗這兩個極端的表現還是不大相同:在光的一端,層次失去驟然而至,一過了臨界點,便細節全無;在暗的一端,則存在着較明顯的漸變階段,層次減少,但又不至於頓然失去。所謂「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細節一息尚存,還有機會靠後製編修挽救,因此,有人主張寧少勿多的曝光原則,使數碼影像的亮度分佈圖偏向左面。寧左勿右,故此稱為向左曝光。

此外,減少曝光也意味着可以在光圈不變的情況下採用較高速的快門,又或者快門速度不變的情況下採用較小的光圈,兩者均對提高影像清晰度有利無害。

然而,強行將暗位推光,噪訊必然明顯,出來的結果是否可以接受,值得商榷。就以網上圖片庫的影像的要求水平為例,若以原圖大小觀察時噪訊明顯可見,則作品九成不能順利過關。

事實上,攝影圈中亦存在着寧右勿左的見解,主張向右曝光,其目的正是要追求層次豐富、噪訊最低的影像質素。


星期五, 11月 02, 2012

正確曝光

曝光是否正確,存在着兩種截然不同的準則:一、拍出來的影像看起來認為適當;二、拍出的影像記錄能最有效地通過後期編修達至要求的效果。

對用底片拍攝有認識的人而言,以上兩點不難理解。拍正片(幻燈片)要求一步到位,沖印出來的底片就是成品,要見人,所以用準則一;若然用負片拍攝,沖出來的底片須再經一次曬印程序才會展現真面目,負片的作用只是為「第二次曝光」作準備,因而必須盡可能保存影像細節,所以用準則二。

只要稍為「精神分裂」,採取兩種不同的態度對待同一的數碼影像,便可將以上的觀點套用到數碼相片:若然拍出的影像不打算後製編修,甚至棄RAW不用,直出JPEG,即拍即看,應用準則一;若然將拍出的影像當作後製的中介媒體,全不介意表面看似「荒腔走板」,但求實質內存豐富影像訊息,以便編修時進行各種調節,則應當採用準則二進行曝光。

根據準則一,所謂「正確曝光」與「見仁見智」差不多是同義詞;觀者認為正確,便是正確;認為好,便是好;靚,便是覯。

採用準則二,則有較客觀的標準;只要參看影像的亮度分佈圖,曝光正確與否便一目了然。

星期四, 3月 01, 2012

攝光寫影 PagePoser

PagePoser 是對視覺藝術有點興趣的人,但同時亦是個懶人,繪畫、雕塑對我來說實在太麻煩,某年某月某日發現攝影是一種可以在照相機放入菲林之後,稍為左調右較,按下快門,没多久便可以生產數十幅作品的視覺藝術,便認定攝影最適合自己。 之後,過了多年多月多日之後,面對抽屜裡數不清的底片作出反思,方明白自己是被光圈、快門、焦距這幾個看似簡單的組合所欺騙 —— 要拍出好的作品,實在是談何容易!

受騙多年,義憤填膺,決意將多年的拍攝經驗上載網頁與大家分享,一則要讓未墮圈套的人以此為鑑,二則希望與同樣是迷上攝影,明知受騙但又不能自拔的同道中人,分享甘願受騙的苦與樂。

在傳統的書頁中,頁的內容不外乎兩種 —— 圖與文,在這網站也離不開這個規格;圖,,主要是照片;文,就是與照片相關的文字。 而作為PagePoser,我的工作就是為這網站舖(pose)上照片與其相關的文字,也許是拍攝資訊,也許是照片背後的故事。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