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6, 2019

塱原,more than 打雀天堂

相信為數不少的人,最初知道塱原這名稱,是因為2000年的「九廣鐵路落馬洲支線事件」。當時的九廣鐡路公司(後來與地鐵合併成為今天的港鐵)計劃興建落馬洲支線,以舒緩羅湖站漸趨飽和的流量。支線的塱原路段,原設計為高架鐵路,後遭環保團體極力反對,最終改以鐵路隧道方案完成,塱原濕地生態環境得以保留。

伴隨該事件產生的良性副作用,塱原的生態保育備受各方關注,並在保育團體配合政府保育政策的推動下,逐漸變成了人所共知的雀鳥天堂。雀鳥多,愛好拍攝雀鳥的拍友當然亦聞風而至,於是,塱原亦成為了「打雀」天堂。踏入秋冬候鳥季節,每逢週末假日,在這一帶的農田池塘,鳥攝的人比務農的還要多。阡陌之上,鮮見荷鋤的農夫,扛着腳架長炮的拍友倒是不少。

動輒數萬元的長焦鏡頭,安放於穩如泰山的重量級腳架之上,那氣勢,好比蓄勢待發的獵鷹;併發出來的「器場」─ 器材力場 ─ 之強,足以令不少只有普通裝備的拍友望而生畏,不敢踏足塱原。其實,拍雀鳥,不一定要長炮;到塱原,不一定要打雀。

先說打雀。正如拍人像不一定要影大頭,鳥攝也不一定要拍得纖毫畢現,大可因應手上器材的特點加以發揮。就以下圖為例,是以意趣為先。

dcf-travel-img-37293

再多一例。影孤隻單的大鳥翱翔,未必比眾鳥齊飛來得精彩。

dcf-travel-img-37294

除了打雀,塱原確實仍有不少題材值得一拍。首先,這裡本來就是香港現存佔地最廣的濕地農田。到處瓜、菜、稻米,阡陌縱橫,池塘散佈,擁有全港僅見的,開濶無比的農田景觀。

dcf-travel-img-37300

dcf-travel-img-37296

dcf-travel-img-37295

dcf-travel-img-37301

在這裡,大可以直接了當的拍攝寫實風光,但只要略花心思,亦不難發掘出趣味小品。

dcf-travel-img-37298

dcf-travel-img-37297

dcf-travel-img-37299

而在眾多題材之中,不可不提秋天的殘荷。與常見枯萎了的夏荷不同,這裡的殘荷大都是嬌小玲瓏,散落於淺淺的水田當中,頗具小家碧玉的風範。每當晴天午後,陽光映照之下,千變萬化的殘荷倒影,妙趣横生。

dcf-travel-img-37306

dcf-travel-img-37303

dcf-travel-img-37302

dcf-travel-img-37304

dcf-travel-img-37305

之後的日落黃昏,以至暮色蒼茫之時,小小的荷塘更添色光之美,魅力非凡。

dcf-travel-img-37307

dcf-travel-img-37308

提起日落,很多人的心水日落景點,大都是香港境內的名山大川。然而塱原日落景致的特色,卻在於平凡。小弟之見,日落本來就是個不論地點,都可以綻放精彩的題材,塱原的平平無奇,正好突顯這個特點。

dcf-travel-img-37309

dcf-travel-img-37311

dcf-travel-img-37310

以上的介紹,相信多少反映出塱原風光的多樣性,絕對不限於打雀。若然喜歡多方面嘗試的話,更不必囿於寫實。日前一次拍攝,由於上面照片中的一個小荷塘過去已拍過好幾次,一時心血來潮,借助日落後的餘輝,以慢快門配合變焦及搖鏡,拍了幾幅似是而非的彩墨山水,以作自娛,倒也不乏詩情畫意。

dcf-travel-img-37314

dcf-travel-img-37313

dcf-travel-img-37312

這塱原,不只是 more than 打雀天堂,而是 much much more than 打雀天堂。

 

星期三, 11月 13, 2019

再續水鄉情

 那個晚上,我夢見似曾相識的色彩繽紛。

dcf-travel-img-37201

夢境中,彷彿重遇昔日醉人光影、紛亂線條 ......,當然還有那如火的落日。

dcf-travel-img-37202

dcf-travel-img-37203

dcf-travel-img-37204

沒錯,夢中所見的,是大澳,那靜處於大嶼山西邊角落的水鄉。然而發夢冇咁早,所說的夢,其實只是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有過一段日子,經常到大澳拍攝。喜愛的,除了光影線條落日之外,還有那樸素民風、水鄉情懷。那時候,龍田邨只是第一期,周圍仍是大量古舊的棚屋。沒有行人橋,只有橫水渡;小遊艇沒有馬達聲,只聽得到「依吖」的搖櫓,以及伴隨着小艇搖搖晃晃,一波接一波溫婉的浪濤 ……。

回憶湮遠,不覺間,已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之後,雖曾數次走訪大澳,但都是和家人及朋友的一般旅遊,若以純粹拍攝而論,可說是此調不彈久矣。

相隔多年,大澳的變化當然不小。尤其是近巴士總站一帶,全然淹沒了昔日的痕跡。或許是潛在的懷舊心態,甫到埗,很自然地朝龍田邨旁邊方向走,因為從前的拍攝也多數採取如此路線。

手上的相機雖非高檔,但相比當年使用的全手動菲林機 FM2,先進程度,可以用隔世二字來形容。然而型號不同,品牌依舊,仍是 Nikon。而一脈相承的,除了相機牌子,還有拍攝題材的偏好。就在龍田邨附近開始,穿梭於狹道棚屋之間,拍攝了以下的照片。取材、風格,依然故我。對小弟而言,大澳的人文景觀最為吸引。

dcf-travel-img-37205

dcf-travel-img-37206

dcf-travel-img-37207

dcf-travel-img-37208

dcf-travel-img-37209

dcf-travel-img-37210

dcf-travel-img-37211

dcf-travel-img-37212

dcf-travel-img-37213

dcf-travel-img-37214

dcf-travel-img-37215

回想當年,從沙田到大澳,需要先車後船再轉車,單程大約三個小時。無懼舟車勞頓前往拍攝,除了景觀吸引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事緣在那連串拍攝的首次,發現近坑尾的一道橋堤頗具韻味,拍了些照片。但沖印出來之後 (沒錯,要沖印之後才有嘢睇;當時拍的是幻燈片呀),覺得不大滿意,打算隔週前往再拍。不料卻遇上颱風,被迫押後,到再訪之時,橋堤已被大水沖毁。自此之後,「欲留還去」這四字詞語,便經常在腦海中縈迴。

大澳的棚屋水道,景致如詩,晚霞落日,風光如畫,無疑都是攝影人的心頭好,到大澳,當然希望拍得到美景。但以當年小弟的拍攝心態而論,趁景物尚未消失之前,留住光影記錄,同樣重要。因此,每次出動拍攝,菲林的消耗,以業餘標準衡量,可說是絕不吝惜。記得有次拍攝途中,聽到附近一位村民對身邊的同伴說:「呢個 X X,乜嘢都影!」

「乜都影一餐」,本來就是攝影人的特性。只是在大澳,因為題材景觀的獨特多樣,攝影人來到這裡,「乜都影」特性更容易被誘發,更加表露無遺。

dcf-travel-img-37216

dcf-travel-img-37217

dcf-travel-img-37218

dcf-travel-img-37219

dcf-travel-img-37220

dcf-travel-img-37221

二十多年的光景,轉眼便已消逝,更何況只是數小時。半個下午的拍攝,只粗略地覆蓋了太平街附近的小部份棚屋區,來不及把眼前所見對應回憶中的景物,太陽已漸西下。棚屋夕照,如鏡水映,別夢依稀。

dcf-travel-img-37222

dcf-travel-img-37223

dcf-travel-img-37224

dcf-travel-img-37225

黃昏日落總有永恆的魅力,任何人都難以抗拒,分別只在於你選擇如何欣賞。這一回,我選擇了退居二線,放棄完整的鹹蛋黃,以換取更為豐富的前景,以及更多的清冷色調。

dcf-travel-img-37226

dcf-travel-img-37227

dcf-travel-img-37228

dcf-travel-img-37229

拍過日落,太陽完全消失於棚屋之後,才返回大街,轉到橫跨涌口的行人橋上。遙望遠方,餘輝漸褪,暮色漸濃,不覺撫機自問:相隔超過四分一世紀,水鄉情緣再續,手中的相機,可會譜寫出不一樣的光影樂章?

dcf-travel-img-37230

 

相關文章 -
河北 @ 水鄉大澳
夜靜 @ 水鄉大澳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