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4, 2017

還看殘荷亂舞 ─ 從欣賞到拍攝

 假如說荷花難拍,是因為不單只要求作品能表現荷花形態的美,還對其神韻意境有所要求,那麼,拍攝頽敗色衰的殘荷,豈不更難?筆者之見:既是,也不是。主要在乎你是否欣賞殘荷之美。不懂欣賞殘荷的,會覺得很難,懂得欣賞的,會覺得 …… 雖不容易,至少並非想像中那麼難。

dcf-travel-img-29558
▲ 冬日新田荷塘

欣賞殘荷,首要的是心靜。殘荷之美,不直接,不浮誇,不先聲奪人,有的,是謙卑的簡約、無華的質樸、落泊的肅條、鬱結的無奈、欲語還休的滄桑、與世無爭的孤寂 ……。低調如斯,若非心境平靜,難以領略這獨特之美;這美,不能單用眼睛看,還要靜心感受,細心想像。不妨嘗試感受荷塘中的榮枯交替,時光流逝;想像蓮蓬的慨嘆、荷葉的唏噓 ……。只要你能感受到殘荷之美,調對了審美的頻道,與殘荷產生共鳴,便會發覺,殘荷的形態神韻,比之盛放夏荷,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拍之材,多不勝數。── 秋冬的荷塘,是意境瀰漫的空間。

打通了欣賞殘荷的經脈,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取景拍攝,以至後製演繹。這些方面的處理,相比夏荷,殘荷即使不是更加容易,也不會更難。原因是殘荷比夏荷更有性格,例如:形態上的幾何線條;意境上的沉鬱淒美。在此,筆者嘗試就殘荷的形態及意境特徵,歸納出五個較具體的表現方向。五字曰之:趣、簡、靜、亂、淒

 

趣,是趣味。

荷花容易凋謝,餘下的蓮葉與蓮蓬卻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枯槁的殘荷,既有獨特的幾何形態,亦很能觸動人們的想像,別饒趣味。其中蓮蓬呈圓形而又具方向性,總會令人聯想到人的臉龐,因而不少拍友都愛用上「擬人法」來表現。

dcf-travel-img-29578
▲ 荷殘之友

dcf-travel-img-29564
▲ 綠夢不須記

dcf-travel-img-29563
▲ 蓦然回首,那荷卻在卻在燈火闌珊處。

 

簡,是簡潔。

去冬來,荷塘經歷了從繁到簡的程序。荷花早已不知所蹤。大片的荷葉,先是枯,後是萎,然後歸於無形。荷莖折的折,斷的斷;蓮蓬散落,隨水飄流。曾經茂密繁榮的荷塘,漸漸變得疏疏落落,讓位予簡約的線條與形狀。

dcf-travel-img-29559

dcf-travel-img-29574

dcf-travel-img-29554

 

靜,就是靜。

空虛的水面,一道漣漪,是平靜。無聲的景致,偶聞鳥啼,是寧靜。心無外物,只餘殘荷,是恬靜。 …… 靜之美,還是少點描述更妙。

dcf-travel-img-29560

dcf-travel-img-29555

dcf-travel-img-29565

 

亂,是凌亂。

雖然攝影阿Sir平時教落要避開雜亂,其實不可一概而論,凌亂也可以美。髪型設計不是也有以亂取勝的嗎?關鍵在於能否做到亂中有序,亂中有意。

dcf-travel-img-29568

dcf-travel-img-29553

dcf-travel-img-29573

 

淒,是淒美。

這或許是殘荷之美中極品。自古以來,詠頌殘荷的詩句似乎不多,最常為人所提及的,相信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好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把淒美的意境推向極至,可與陸游《卜算子‧詠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相媲美。

dcf-travel-img-29566

dcf-travel-img-29562

dcf-travel-img-29561

 

必須指出,「趣、簡、靜、亂、淒」五個主要表現方向,並非各自各精彩,而是彼此依存,互相輝映。同一作品,五項俱備不足為奇。至於採用怎樣的拍攝手法來表現這幾個方向,則要視乎場景情況,以及拍攝者的創意與喜好,難以盡錄,在此只多放數例以供參考。

dcf-travel-img-29571

dcf-travel-img-29569

dcf-travel-img-29556

dcf-travel-img-29557

dcf-travel-img-29577

 

殘荷,是屬於那一種即使具備相關的拍攝知識與器材,也不能夠一下子便拍得好的題材。因此,就算是拍過多次,己擁有相當的經驗,拍攝時仍需認真觀察、思考,以至用心感受,才能夠拍出味道,拍出神韻,拍出意境。這題材有趣味、有難度,同時又對提升拍攝表現能力很有幫助,絕對值得推薦。

註:本文照片全部攝於新田荷塘,關於如何前往此荷塘及更多的拍攝資訊介紹,請參閱相關文章《路邊拾遺 ─ 莫名其妙的新田荷塘》。

dcf-travel-img-29570


星期五, 10月 06, 2017

白馬非馬,人物非人 @ 街頭隨拍

 街頭攝影以人物作為題材居多,相信偏向寫實是主要的原因。需知道,假若不是刻意偽裝,一個人的容貌、衣着、行為舉止,最能反映其生活狀況,以至社會及經濟背景。加上人物的喜怒哀樂溢於言表,可說是語言文字以外最直接的表達。然而另一方面,人物拍攝,又似乎使到不少人卻步於街拍。

dcf-travel-img-29296


隨街拍攝陌生人是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都抗拒被攝。因此,坊間分享街拍經驗的文章,除了講述相關的攝影技巧之外,可能更多的篇幅是教你如何偷拍,將自己隱形,又或者被發現後如何化解等等。事實上,拍攝陌生人,攝影師往往要冒上一定的風險,筆者就有過被要求拆菲林的經驗。

dcf-travel-img-29297


然而拆菲林事件並沒有令筆者留下太大的心理陰影,往後還是街拍依然。直至某年某天,在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作者闡述了強行將陌生人攝入鏡頭的冒犯性,更將攝影師與被攝者比喻為獵人與獵物,認為「獵人」無所不用其極地將「獵物」「射殺」於鏡頭之下,是妄顧他人的感受。這一番言論,與記憶中一些被攝者心有不甘的眼神產生化學作用,多少改變了筆者對人物拍攝的想法。見諸實踐之上,首先是大幅減少「兜口兜面」拍完即閃的拍攝方式。

dcf-travel-img-29298

拍攝窮途潦倒的人物,是社會陰暗面的直接描寫,因而是紀實攝影常見的題材。但對被攝者而言,這樣的描寫或許是太過直接。改用黑白處理,可會感覺間接一點?

其實,近距離拍攝人物也不一定構成冒犯,因為可以透過與被攝者溝通,取得對方的認可及信任才進行拍攝。這方法絕對行之有效,雖然也有不少局限。首先,並非人人都樂意與陌生人溝通,你的拍攝動機不一定會被接受。其次是相當現實的資源問題:時間。隨便的一個場景,一段攀談,花上大半小時不足為奇。不過,就筆者經驗所得,與被攝者的誠意交談,除了幾幅照片之外,總會有另一番的得着。至於這種有一定程度介入的拍攝方式,是否符合「街拍,」的定義,則是見仁見智。

dcf-travel-img-29299

與街市中售賣婚嫁喜慶用品超過半世紀的蓮姐閒聊幾句。她提及子女學業事業俱佳,並相信是向來樂善好施的回報。言談間,喜悅滿足之情溢於言表。之後其丈夫接力細數當年寫作喜慶對聯的逸事,話匣子打開停不了。聆聽了幾個故事之後,筆者表明因要趕時間,改日求教。他的回應頗妙,充份體現其為人友善健談。他說:再講埋呢一個先。

我看看手錶,再多聽了一個故事。

無論如何,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在最近幾次油麻地快閃隨拍之中,筆者的人物拍攝,大都以保持距離,又或者側寫的方式來處理。照片所記錄的,不是此時此刻此地此人做此事,而是在這地方,曾經有類似這樣的人,做類似這樣的事情。表現的,更多是當時人物身處的環境氛圍,以及筆者自己的感覺。於是,鏡頭下的人物,像徵意義多於實在的個體。反映於照片中,就是人物細小、剪影、失焦、靠邊站、遮遮掩掩 ……;他們只是景物的一部份。離開了景物,人就只是一個人,哭與笑都只是表情,唯有將景物也攝進照片,人物才算完整。這「人物非人」的觀點,頗有點「白馬非馬」的味道;讚同的,認為是思辯;不讚同的,認為是詭辯。不管是思辯還是詭辯,我的街頭人物照就是如此這般的拍下來。
(註:「白馬非馬」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著名辯題,相關內容有勞讀者自行上網搜尋,在此不贅。)

dcf-travel-img-29300

dcf-travel-img-29301

dcf-travel-img-29302

dcf-travel-img-29303

dcf-travel-img-29304

dcf-travel-img-29305


也許是因為這「人物」的觀念,總覺得照片需要用上色彩,「人物」才描寫得透徹。理由是物件的色彩,比人豐富得多。因此,雖然知道黑白照片有其獨到的聚焦主題能力,即使明白黑白照片可以輕易排除雜亂顏色的干擾,儘管了解數碼影像彩色轉黑白只是舉手之勞,筆者的街頭隨拍人物,仍是以彩色演繹為主。

dcf-travel-img-29306

dcf-travel-img-29307

dcf-travel-img-29308

dcf-travel-img-29309


街頭人物攝影之所以吸引,人與景之間的互相烘托,是重要原因。相比景物,人物的變化更多,更難以預期,更難以捕捉。正因如此,當中的偶然,箇中的巧合,能賦與照片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為避免錯過人物與景物碰撞的瞬間,攝影師既要開放思緒讓聯想翔飛,又要集中精神把握時機;矛盾的精神狀態,可正是好此道者所追求的境界?

dcf-travel-img-29310

dcf-travel-img-29311

dcf-travel-img-29312

dcf-travel-img-29313

dcf-travel-img-29314

dcf-travel-img-29408


不少人認為,相比舊區,新發展的社區總是少了一份人情味。這一點,只要拿着相機到新區與舊區各拍一趟街頭人物,便可以驗證。箇中原因不難理解:在老舊的社區中,街道,是人們蝸居的延伸。其實,新區少了的何只是人情味。新市鎮的建築設計,充滿掩飾與偽裝,總愛把一些認為是不光彩的東西收收埋埋。只可惜,如此一收,就連舊區的光彩,也被埋沒了!且看隨後的油麻地舊區探索,是否還會有更多的「發現」與各位讀者分享。  

dcf-travel-img-29357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