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16, 2022

四點幾。三門仔。兩個鐘

早上見天色不錯,決定下午盡早出發,以便有充裕的時間拍攝。然而經過一輪不知所謂的擾擾攘攘,動身出門已是時候不早,結果四點多鐘才抵達大埔三門仔。

落小巴,走幾步,放眼一望,已禁不住暗罵自己一句:整乜搞到咁晏?太陽快要落山了!再前行,轉個彎,看見大街旁邊影着斜陽的平房村舍,又罵一句。繼續前行,邊取出相機邊自我埋怨,一路吟吟噚噚,不知就裡的人,肯定以為是精神失常。

dcf-travel-img-46505

可能是因為小弟為人老土,對那些簡單質樸,浮誇雕飾匱乏的人文景觀,總有着莫名其妙的偏愛。亦因如此,多年前曾有一段時期,不惜舟車勞頓多次往返拍攝大澳。後來遷住馬鞍山,因利乘便,烏溪沙加上旁邊的渡頭灣村,又拍上了好幾年。三門仔村的景致,毫無疑問屬於小弟杯茶,加上斜陽夕照,光影之美可期,所以才會自責不早點出門,而今落得個遲來等運到。

幸而失常只是表像,實質理智尚存,明白此時此刻,自怨無謂,拍攝最實際,連忙收拾心情,嗱嗱臨開工。隨便的走到海旁,朝着太陽方向,半逆光按了幾下快門。嘿!真箇是靈丹妙藥,之前停不住的自怨自艾,戞然而止。心想:至少有功課交了!稍為整頓行裝器材,便徑自走進村內,開始一段不枉此行的兩小時拍攝歷程。

dcf-travel-img-46506

dcf-travel-img-46507

就如「世界盃」那樣,公佈最佳球員無須等待決賽戰果,單是「三門仔漁民新村居民協會」對出的半開放式長廊,便足以確立不枉此行的評價。光影、質感、內容、氣氛,無一或缺。若問小弟為何喜愛這類題材,答案正在於「豐富」二字。場景中數不清的細節,足以讓人想像出無盡的故事。更何況優勢不止於此,穿過棚屋走到海邊渡頭,看近處悠閒的漁民作業,瞧遠方耀目的海光山影。隨後又走到「協會」對面一個疑似舞台的建築物,藉斜陽中的枱椅擺設,堆砌幾幅光影小品。

dcf-travel-img-46508

dcf-travel-img-46509

dcf-travel-img-46510

dcf-travel-img-46511

dcf-travel-img-46512

dcf-travel-img-46513

拍過了上述的一段,太陽已快要落到遠山的背後。雖然村屋上層的陽台,依然金碧輝煌,下層的門牆,卻只印着暗淡的餘輝。陰影處,各式的「衣食住行」默不作聲,落寞地反映着晴空的蔚藍。照片中空無一人,只記錄了時光的流逝。

dcf-travel-img-46514

太陽終歸下山了,天空的餘輝,水面的倒映,淡淡的紅,淡淡的藍,讓漂浮的小艇得享淡淡的溫柔。岸上的村舍、通道的雜物、路邊的空地,靜默地等待夜幕低垂。不知道屋旁的大樹,曾經欣賞過多少遍這樣的美景,才會長到現時這麼高?

dcf-travel-img-46515

dcf-travel-img-46516

dcf-travel-img-46517

dcf-travel-img-46518

dcf-travel-img-46519

回到「居民協會」對面的「舞台」,先前拍攝過,放在台上的一張摺椅,位置沒變,只換上了紫紅色的背景。走到台邊,倚欄眺望,細賞漸濃暮色中的色光變化;村戶陸陸續續地亮起了燈光 ……。

dcf-travel-img-46520

dcf-travel-img-46521

dcf-travel-img-46522

從地理位置看,三門仔位處吐露港的中央,背靠船灣淡水湖,左、前、右方分別與馬鞍山、大學和大埔遙遙相對,這格局,真的有點像個舞台,而且是個多面台。從生活方式看,相比高樓住宅的家家戶戶以大門劃界,這裡的居住環境是半開放式,日常生活既不着意掩飾,也不刻意迴避遊人的目光,彷彿上演着一齣不會完結的舞台劇,劇目的名稱,大概就是《悠然自得》吧。

dcf-travel-img-46523

人們常用夜幕低垂來描述從黃昏到入夜的時段,此刻站在三門仔這「舞台」之上,環顧四周,特別感覺到這形容的貼切。因為這「舞台」是開放式的,帷幔就是天幕,只等待明天太陽再度升起,這漁村又會上演新的一幕。


相關文章 -

大澳小品。詩意水鄉
十年攝事幾番新 @ 草根散記








星期六, 12月 03, 2022

像花雖未紅 ─ 再遇大棠楓香

 自從 2019 年初及年底,分別寫了《鏽色可餐,Art呃難分 ─ 楓香林內的反思 》和《割席不成再行騙,楓香林內覓新篇 》拙文兩篇,控訴大棠紅葉極具欺騙性之後,小弟已有兩年都沒有到大棠拍攝楓香了。然而日前,當「漁護署」網站的紅葉指數還是青翠嫰綠的時候,卻因為找到了新的拍攝理由,竟然不辭勞苦的跑到大棠「重操故葉」。理由或許不只一個,但當中最重要的,是延續最近一個名為「構圖多面睇」攝影班的內容。

dcf-travel-img-46450

構圖這東西,絕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尤其面對向來都是倚重天才指導拍攝的業餘攝影人,講啲唔講啲,怕以偏蓋全;深入剖析,又怕嚇壞聽眾;因此近年小弟構圖課的內容,大致朝向全面導讀方式演化,由最初以視覺引導解釋常見的構圖法則,到加入美學原則,以至簡述中西美學,務求讓同學較為全面地認識構圖。

dcf-travel-img-46451

然而內容太多,時間有限,顧得講時又顧不得提供足夠的示例,若然沒有適當的課後跟進,恐怕會流於得個講字。如何是好?適逢時機湊合,靈機一觸,便想起了大棠楓香。

dcf-travel-img-46458

dcf-travel-img-46459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除非是設計擺拍,一般的攝影創作過程之中,構圖參與其中的,有三個階段:一、選景,也就是尋找、發現拍攝對像;二、取景,即是明確了拍攝對象之後,確定如何框選;三、後製編修。常見的構圖法則,例如三分法,比較適用於後兩者,而美學方面的知識,則是全程介入,當中在首階段尤其顯示威力。眼前的景觀是否可取?適宜用哪種形式發揮演繹?該強調的是甚麼?從無到有,攝影對像的確立,依靠的就是美學知識。平時說的某某人有攝影眼,能於看似無景之處發現美景,背後的原因離不開美感觸覺。

dcf-travel-img-46460

明乎此理,便不難猜到小弟選擇大棠楓香的原因。拍攝人像有 model 先決之說,拍風景也類似。面對日韓級數的紅葉楓景,拍不到好照片,需要認真檢討,而對着大棠級數的,則需要相當、非常、特別認真地運用美學知識,尋找、發掘、組織美景。

dcf-travel-img-46461

或者會有人提出疑問:無景之處遍佈香港,為何偏要選擇山長水遠,兼且人多勢眾的大棠楓香林?問得好,其實小弟也不喜歡趁熱鬧,然而人多兼夾著名,卻間接成為另一優點。人多,著名,於是拍攝的人就會多,作品數量也因而水漲船高,這便對拍攝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云云作品之中,請顯示出閣下的與眾不同。

dcf-travel-img-46462

dcf-travel-img-46463

「像花雖未紅」,這借來的一句歌詞,可能有兩個意思。首先,可解作楓香葉的顏色雖未算紅,但看起來仍然像花那樣美。其次,則是向我們提出疑問:這花雖不是開得嫣紅燦爛,你能發現她美之所在嗎?


相關文章 -

割席不成再行騙,楓香林內覓新篇
鏽色可餐,Art呃難分 ─ 楓香林內的反思
楓香四韻 @ 大棠紅葉 2017 (1)
淡妝濃抺總相宜,大棠楓香未紅時
楓即是楓 — 大棠楓香熱潮過後的小結
色即是楓,楓即是色 — 大棠楓香色彩














星期五, 11月 18, 2022

大澳小品。詩意水鄉

因為一次上中環夜間隨拍,得到幾幅小品習作,拼湊成為拙文《50mm 夜。小品》。隨後又因此文,發展出名為「詩意小品」的理論課。為了不流於「講就天下無敵」,於是又弄出個題為「如詩水鄉」的大澳外影活動。從實踐到理論再回到實踐,不知不覺間,圍着詩意與小品繞了個大圏。

dcf-travel-img-46314

要理解何謂詩意小品,可將它一分為二。先說小品。「品」之大小,主要看篇幅與取材。例如文字作品,洋洋灑灑,長篇大論的肯定不是小品。寥寥數十字,頂多數百字的,才配得上小品稱號。再說取材。場面浩大、博古通今、指點江山的,絕非小品之材。家常小菜、左鄰右里,平凡生活中可以信手拈來的,才合小品之意。

dcf-travel-img-46315

dcf-travel-img-46316

至於詩意,就 ……. 比較含糊了。這倒說中要害,含糊不清正是詩的特質。因為含糊不清,才有想像空間;因為有想像空間,才容易引發共鳴。藝術作品從來都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倚靠感染來傳情達意。

dcf-travel-img-46317

dcf-travel-img-46318

然而單靠含糊不足以成就詩意,白紙一張,夠含糊了,卻不着邊際;詩意的含糊,必須有內涵。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有三境」之說,就為當中的內涵做了個概括劃分,那就是:物境、情境、意境。三境的含義,學術界頗有爭論。我等凡夫俗子,不學無術,只求好使好用,不妨將三境簡單理解為景物描寫、情感抒發與意念表達。三者有機整合,從而逹至借景抒懷、情景交融、「文」以載道之效。

dcf-travel-img-46319

dcf-travel-img-46365

至此,我們距離詩意只有一步之遙。尚欠的,就是美。詩意,必須美。雖然當中這個美字難以定義,但可以肯定,作品不美,就沒有詩意。因為美,受眾才會欣賞,從而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蘊藏詩意中的內涵。

dcf-travel-img-46320

dcf-travel-img-46366

dcf-travel-img-46321

dcf-travel-img-46368

詩意與小品說了個梗概,接下來探討如何拍攝。既是詩意攝影小品,順理成章,不妨將攝影與詩的創作來個比較,看看兩者有何異同。

dcf-travel-img-46322

先說同。含糊不清,是詩與照片共通之處。詩的篇幅短小,難以詳盡細緻地描述事情。類似地,單一照片除了那些憑藉光影形色能夠清晰表現的東西之外,其餘的內容表達都只能含糊其辭。你可以清楚拍攝一個蘋果,卻難以拍出味道;你可以凝住一個瞬間,卻難以展示前因後果。

dcf-travel-img-46324

再說異。重要的分別,在於作者的思考如何介入創作過程。書寫是百分百的串流,要表達的內容,先經過作者思考,才化為文字,中途除了取捨之外,還可以扭曲,以至添加。攝影卻沒有這份能耐,作者的思考只能體現為拍攝場景的框選取捨。雖然可以後製 PS,但與文字相比,限制仍然大得多。這也是影像難以表現抽象內容的重要原因。然而將範圍收窄,局限於小品創作,應對這限制卻有靈丹妙藥。這藥,就是意象運用。

dcf-travel-img-46323

意象一詞,驟聽深奧,說白了就只是能夠引發情感與思考的物件。發黃的舊相片,是意象,它令人勾起回憶。荒蕪破敗的村舍,是意象,它教人慨嘆唏噓。由於功效神奇,意象經常出現於不同的藝術媒體。流行曲之中,夏韶聲《空櫈》裡面「給腰背磨殘了的櫈」、陳慧嫻《儍女》的毛衣,以至電影《少林足球》中周星馳的破球鞋,都是意像的好例子。

dcf-travel-img-46325

dcf-travel-img-46326

dcf-travel-img-46370

簡單總結。拍攝詩意小品,其實與寫詩頗為相近,主要困難在於如何透過寫實的影像表現抽象的內容。而其中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運用意象。利用人們對某些事物固有的情感與觀念,化物理為心理,從具像引發抽像,從而表現出物外之情、景外之意,達至言盡而意不盡之效果。

dcf-travel-img-46383

假如將一幅詩意攝影小品比作一首詩,那麼,選取的拍攝意象,就是詩的內容。而美感的表現方式,就好比修辭手法,適當運用,把潛藏於意象中的情感與意念優美地呈現,便流露出盎然詩意。


相關文章 -
50mm 夜。小品
再續水鄉情
河北 @ 水鄉大澳
夜靜 @ 水鄉大澳
當漫無目的遇上形形色色 @ 街頭隨拍







星期三, 11月 02, 2022

秋殘印記。亂中求序

碧空如洗,秋日下午的陽光遍灑荷塘,東歪西倒的殘荷糾纏着光影交錯,雜亂加凌亂。

dcf-travel-img-46267

撇除了文人雅士對殘荷的詩意描述,殘荷的特徵,只需殘、亂二字便足以形容。有相關拍攝經驗者都知道,要在一片紛亂之中取景拍攝,殊不容易,能否有好收穫,往往靠點運氣。說起來倒有點像在沙灘拾貝殼,── 你壓根兒不知道會找到些甚麼,直至漂亮的貝殼展現眼前。因此,每次拍攝殘荷,多少抱有佛系心態,收穫強差人意不感失望,偶有所得,便賺得片刻沾沾自喜。

dcf-travel-img-46268

dcf-travel-img-46269

dcf-travel-img-46270

要解決殘荷的亂,常見的招式有好幾個。首先是「避」,於荷塘之中尋覓一片淨水,避開雜亂;這方法直接了當,然而有點「鬼唔知咩」的味道。其次是「散」,儘量利用鏡頭的景深效果,打散背景;這方法多少要依賴鏡頭的威力,因此某些以靚散景著稱的鏡頭特別吃香。第三是「暗」,適當減少曝光,好讓雜亂隱藏於昏暗之中。還有的是「朦」,應用多重曝光技巧,又或者慢速快門,拍出模糊柔化的效果,蒙混過關。而本文的照片,則是運用了兩個較為少用的招式,── 「亮」與「用」。

dcf-travel-img-46271

先說亮。亮與暗是相反的兩個方向,但用於簡化畫面,卻是同樣有效。然而應用於像殘荷這樣的題材,「亮」卻有着特殊的作用。在足夠光亮的情況下,鏡頭的炫光及景深效果,可以營造出階調豐富的單色,甚至帶有仿若水墨筆觸的畫意感覺。

dcf-travel-img-46272

再說用。用,與其說是招式,不如說是心法:當雜亂不能根治,乾脆來個範式轉移,改為加以利用。這好像《水滸傳》中宋徽宗向梁山好漢招安,又或者老師對班中的搗亂頭子委以班長重任。當年玉皇大帝讓孫悟空當弼馬溫,不也是使出「用」的一招嗎?幸好那次卻不管用,否則便沒有《西遊記》後來的精彩。

dcf-travel-img-46273

化亂為用,重點仍是亂中求序。然而就如平時談論構圖,一般人大都只朝形狀方向考慮,一心要在凌亂中尋求可以辨識的形狀。其實,尋找、發現,以至建立畫面中任何性質的統一規律,才是亂中求序的要領。舉凡畫面中的色彩、光影、質感,以致不同位置中相似的圖案、線條,同樣可以呈現規律,同樣有助實現亂中求序。

dcf-travel-img-46274

本文的照片拍攝於不久前的晴天,下午三四點時分。雖說是午後斜陽,但因為秋高氣爽,亮度不輸仲夏,直把荷塘照得亮麗眩目。這時候,逆光方向以手動曝光 (M) 模式拍攝,完全不用理會相機的測光建議,以結果為目標,以機背 LCD 影像及亮度分佈圖作為參考,從而判別所需的曝光增減。再加上適當地選用荷葉遮擋強光,就可同時拍出頗為接近原色的殘荷,以及大幅加曝的亮白背景。而背景中的形體,亦因為明亮而失去色彩與形狀的細節,變得簡約,甚至完全消失,充份展現出「亮」的功效。

dcf-travel-img-46275

dcf-travel-img-46276

那麼「用」呢?用在哪裡?答案是隨處可見。經過亮化處理的畫面,已大致被簡化為清晰的荷葉、單調的色塊、細長的線條,而且色塊與線條都有着明暗不同的階調。如此一來,清晰的荷葉作為主體理所當然,其餘的,大都可以當作配襯裝飾,均衡畫面的素材。因此,文中的照片大都沒有刻意剪裁以取得簡潔的畫面,更不是主體單一的大特寫,而是適量地維持元素多樣,但又力求呈現出主次分明,層次豐富,多而不亂,亂中有序,錯落有致的效果。

dcf-travel-img-46277

這拍攝方法的要訣在於如何處置荷塘強烈的反射光,並加以利用,以配合畫面中主、陪體的造型與分佈。除此之外,其實就只是簡單的取景直拍。無需運用諸如多重曝光之類的複雜技巧,也不需要特別的鏡頭器材 (本文照片全用一支普通的 70~300mm 變焦鏡拍攝),只要稍加練習,收穫幾幅畫意殘荷絕不困難。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