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25, 2024

文化現像隨筆

相對專業的人像拍攝,業餘興趣性質的,很多方面都是求求其其,得過且過,草根階級尤其如是。採用甚麼服裝、道具、化妝,主要看「貨倉庫存」而定。就以這次屏山文物徑拍攝為例,原本打算拍旗袍,然而庫存就只有旗袍,其他常用配套,諸如高跟鞋、紙扇、髪簪等等,一概缺如。點搞?也不難,來個中西合壁、古今融合,不就可以了嗎?世事就是如此,物資匱乏不一定是壞事,反能激發創意。黑色暗花短旗袍,雙臂穿袖套,腳踏 Dr Martens 黑皮鞋,頭紥丫角髻,再加配三兩無以為名的銀飾 …… Bingo!誰說這不就是 fashion?! 

dcf-travel-img-49718

dcf-travel-img-49719

dcf-travel-img-49720

服裝造型明確了,地點早已選定,可以拍出甚麼來,仍要看三大因素:一、天意,看上天賜予怎樣的照明條件,日間光照變化大,足以主宰拍攝的調子;二、model,看她會來個甚麼樣的演出,業餘 freelance不可期望太高;三、自己,看自己能在之前二者的基礎上,能搞出甚麼樣的名堂。誠然,造型地點的確立,已為拍攝劃出了大方向,餘下的因素,主要影響臨場的即興發揮,而這亦是個人文化介入之時。

dcf-travel-img-49721

dcf-travel-img-49722

dcf-travel-img-49723

dcf-travel-img-49724

dcf-travel-img-49725

常說某人冇文化,某人有文化,其實即使最沒文化的人,只要生存世上,也難免於某時某地,經某種途徑,受到某種文化的影響。小弟沒看過巴金、曹禺,對《家。春。秋》及《雷雨》的認知局限於作品名稱與作者,對當中的故事內容幾近無知。然而多得粵語長片、電視劇,以至道聽途說,不知不覺間,也領受到一絲半點的文化薰陶。於是乎,拍攝人像,只要選景是古老大屋,model 身穿懷舊旗袍,總會莫名其妙地聯想到某種的反封建、反禮教故事內容,繼而糊里糊塗地將相關感情融入到畫面之中。如此這般拍攝出來的照片,稱之為「文化現像」也不為過。留意,是現像,而非現象。指的是個人所接受的文化影響,透過照的影像呈現出來。

dcf-travel-img-49726

dcf-travel-img-49727

dcf-travel-img-49728

dcf-travel-img-49729

「文化現像」的存在,反映拍攝過程中有過思考,拍出來的作品,或多或少言之有物,而非意義缺如的「糖水照」。要做到文化現像並不困難,那只需要一個簡單原始的創作態度,也就是拒絕盲按快門,嘗試表逹一點個人想法。至於拍出來的影像,能否有效反映出閣下的文化,又或者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有多高深,則是另一回事。

dcf-travel-img-49730

dcf-travel-img-49731

dcf-travel-img-49732

dcf-travel-img-49733

dcf-travel-img-49734

dcf-travel-img-49735

dcf-travel-img-49736

換個角度看,我們常說的審美,也是文化現像的化身。顧名思義,所謂審美,就是個人對美的審判。要審判,就要思考,而思考就像燃燒,需要燃料,思考的燃料就是知識與經驗,當中包括個人對不同文化的認知。

dcf-travel-img-49737

dcf-travel-img-49738

dcf-travel-img-49739

dcf-travel-img-49742

在此文物徑,人像拍過好幾次,即使同樣是旗袍,每次的分別都頗為明顯。感覺上,影響演繹的,除了服式外觀上的差異,更多是 model 的演出。此等拍攝既沒劇本,也無導演,更不存在客戶要求,拍攝之前也沒有綵排,model 的演出是自由發揮,同樣也是有諸內而形於外的文化現像。如此看來,每一次類似的拍攝,也算得上是攝影師與 model 的一場文化交流吧。

dcf-travel-img-49740

dcf-travel-img-49741

本文 model : Gigi
ig : twc._.q





龍鼓灘 60 minutes +

認真查閱過潮汐漲退時間,肯定那幾天的黃昏,潮水退得足夠低,是大半年以來最適合拍攝的時機,還遇上了近幾個星期少見的晴天,該出動了吧? 以上的全是廢話,其實拍攝日期早就約好了。潮退、晴天,都只是湊巧遇上幸運而已。巴士在夏日的陽光中搖搖晃晃,在屯門的街道上走走停停 ……。過了不久,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