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22, 2017

玉帶欄腰 ── 東九龍半山觀景線

 點,移動就成為線。當某地方因為風景好,景點延綿不斷,就成為觀景線。

像這樣的觀景線,東九龍半山就有;那就是從黃大仙半山沙田坳道的獅子亭開始,連接飛鵝山道,至飛鵝山觀景台的一段長約三公里的公路﹝見下圖﹞。

dcf-travel-img-25101

這觀景線至少有兩大優點。首先是容易;沿途都是行車道,然而車輛不多,人車共享道路完全沒問題,早上黃昏都可見散步健行的人,間中亦有勇於挑戰斜坡的單車客。另一優點是景觀開揚,到處都是無敵靚景。可以這麼想像:沿這風景線而行,整個東九龍就是一個大舞台,觀眾不設固定坐位,可以隨意走動,選擇最佳觀賞角度。

若要欣賞更多的景觀變化,當然是晨、昏時段最為適合。以午後黃昏為例,數小時行程已可拍盡斜陽、日落、夜景;所以切記帶備足夠的電池及記憶咭。可惜筆者不慣晨早出動,本文只能藉不久前兩次下午至入夜拍攝的照片與大家分享。

首次拍攝是下午出發,由下而上,先沿黃大仙半山法藏寺側的沙田坳道走到起點獅子亭 (1),然後經三道交匯處 (2) 前往飛鵝山觀景台 (3),並登上附近的一個山峰,至黃昏日落原路折返。第二次,則採取較輕鬆的方法,由上而下,先從港鐵彩虹站乘的士到飛鵝山觀景台﹝盛惠六十大元﹞,然後沿飛鵝山道,接沙田坳道下行到黄大仙。兩日的天氣狀況分別頗大,首天霧濃煙霞大,在山上只能依稀辨認到山腳的建築物;第二天則基本晴朗,造就了影像豐收的大半天。以下各拍攝位置的介紹,基本上是由高至低分區進行,但因為綜合了兩天拍攝的照片,難免會出現時空交錯、日夜顛倒、時晴時陰的情況,請諒。


飛鵝山觀景台附近

dcf-travel-img-25069
▲ 首天拍攝的觀景亭。大霧,完全看不到山下景色。

坦白說,從這裡看東九龍,景觀不見得比附近沿途的好,但旁邊的小山崗卻可遠眺西貢景色,從這點而論,觀景台設於此處,是合理的選擇。當然,無論官方景點景色多好,通常都不能滿足較高要求的拍友。因此,若時間充裕,不妨在這附近略作探索,選尋適合的取景地點。例如在觀景亭側的山徑前向行數十米,右方便有小徑通往一個開揚的觀景點,由這裡眺望,東、中、西九龍層遞漸遠。一個電線塔孤單地佇立於不遠的山頭,成為一個不錯的前景,正好為畫面增添深度。

dcf-travel-img-25102

dcf-travel-img-25071

dcf-travel-img-25072

若嫌小山頭未能滿足,可以選擇不右轉支路,沿山徑直向前面的高峰進發。只要循這山徑南行,幾番上落數個山頭,便可抵達飛鵝山的主峰。然而山徑頗為崎嶇,部份地點堪稱陡峭。當日因時間關係,只上了最接近觀景台的第一個山峰,並在那裡觀賞濃霧中的日落。

dcf-travel-img-25073
▲ 濃霧中的飛鵝山日落,沉鬱蕭殺兼而有之。

dcf-travel-img-25074
▲ 山上芒草茂盛,好此道者應該不會失望。


飛鵝山觀景台至大老山

回到觀景台,朝大老山方向走,開頭的數百米,可說是整條觀景線中最無遮無擋的一段,望向亦很適宜觀賞日落。若然你像筆者那樣不大喜歡用腳架拍攝的話,大可以拿着相機沿途橫掃,搜羅不同的拍攝角度,嘗試多種的拍攝方式。

dcf-travel-img-25096

dcf-travel-img-25097

dcf-travel-img-25077

dcf-travel-img-25078

終止這段開揚景觀的,是一座有型有款的小山丘,這絕對是優秀的前景;筆者首日日間路過時,已認定是絕佳的夜景襯托,只是當日霧濃,入夜後完全看不到山下景物,沒有拍。

dcf-travel-img-25079

果然不出所料,在天氣晴朗的另一天,正是這小山丘表演之時;不論黃昏與入夜,zoom前還是廣角,眈天抑或望地,都同樣精彩。

dcf-travel-img-25080

dcf-travel-img-25081

dcf-travel-img-25082

dcf-travel-img-25083

過了大老山,沿飛鵝山道下行,不多久便可抵達飛鵝山道、扎山道、沙田坳道三條公路的交匯處,這裡有個泊位不多的停車場,也是一個「官方」的觀景點。


三道交匯處至沙田坳村獅子亭

從交匯處沿沙田坳道下行前往獅子亭,沿途不乏可以眺望市區景色的地點,有些就在路旁,途經必然找得到,另外一些,則需要多走幾步登上路旁的土坡;大都有相當足夠的空間,戙腳架拍夜景絕無問題。這裡因為高度較低,即使山上大霧,卻仍有機會拍到清晰的夜景,可說是「白果免疫區」,保證有貨交。此外,由於高度不同,角度相異,距離較近,景觀明顯有別於山上,有興趣者大可沿途認認真真拍一趟,成一東九龍夜景專輯。

dcf-travel-img-25084

dcf-travel-img-25085

dcf-travel-img-25086

dcf-travel-img-25087


下午時份的東九龍半山沙田坳道

同一段沙田坳道,日間景色比之晚上不遑多讓;既可俯覽東九龍,又可遠眺飛鵝山。為求完整,以下補充幾幅於首日行程,從下而上,由獅子亭前往三道交匯處途中拍攝的照片。

dcf-travel-img-25088
▲ 獅子亭

dcf-travel-img-25089
▲ 沙田坳村路口。幾位仁兄把酒言歡,散發着閒逸的「鄉情村意」。

dcf-travel-img-25090
▲ 煙霞灰朦,「穌光」乍現。

dcf-travel-img-25091
▲ 煙霞中東九龍的別緻景觀

dcf-travel-img-25092
▲ 遠眺飛鵝山

dcf-travel-img-25093
▲ 俯覽九龍東

dcf-travel-img-25094
▲ 三道交匯處景觀

dcf-travel-img-25095
▲ 交匯處的涼亭

於日間由下而上走這路段,景觀固然不同,感受更是截然不同,── 因為要撐上斜路,辛苦好多!話雖如此,若時間適合,體力足以應付,選擇這午上晩落的行程,便可以於大半天之內,飽覽這觀景線的日夜好風光了;即使略為勞累,也是值得的。


行攝經驗小分享

像這樣的邊行邊拍,由日到夜,場景變化很大,或者有人會為帶備甚麼樣的器材而煩惱;然而筆者之見,則是輕巧簡單為妙。本文的照片,全部都來自一單反一神鏡﹝APS-C ;16~85mm﹞,加配直接裝在鏡頭前的 CPL﹝偏光鏡﹞ 或 GND﹝漸變灰鏡﹞。當然,夜景還是要用上三腳架。不攜帶太多的器材,除了減少負擔,方便行動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專注於觀察取景,以至思考拍攝演繹。

表面看,手上有愈多的器材,愈有能力應對景物的變化,但不要忘記,任何應對都涉及思考,太多的器材選擇,反而會妨礙思考;況且,更換器材還得花上時間。現時不少業餘拍友,手上擁有的器材絕不遜於專業攝影師,但若以對器材的認識及運用純熟而言,相信大都與專業者有明顯差距,數碼相機的設定已經夠複雜,若再配上多樣的相機、鏡頭和配件,對一般業餘拍友來說,絕對不是容易駕馭的事情,倒不如將精神集中於思考如何好好利用手上的器材去拍攝。

攝影,是克服限制的藝術。運用手上僅有的器材,拍出動人的照片,是攝影人永恒的學習課題。


星期日, 1月 08, 2017

有根據冇靠估 ── 亮度分佈個案分析

 某風景攝影班連續數課外影都有拍攝夜景。看了頭兩次同學的夜景習作,留意到普遍曝光偏少,箇中原因,相信主要是在暗黑環境中檢視機背屏幕,被看似明亮的影像所誤導而以為曝光足夠。其實,除了憑肉眼觀察機背屏幕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分析亮度分佈圖 ( histogram;亦稱色階分佈圖,由於本文集中討論亮度,加上亮度一詞,比色階更容易理解,故此以亮度分佈圖稱之 ) 來對曝光作出判斷。可是,面對一個又高又低的分佈圖,又該怎樣去理解當中的內容,從而作出適當的判斷呢?唔講唔知,原來為數不少的進階級拍友,帶着數碼相機本土外地征戰多年,仍然看不懂亮度分佈圖。他們並非不明白分佈圖的作用,只是不知如何解讀圖中的高低起伏與場景中的亮度對應;又或者,看懂了,但不知應該怎樣做。以下,就用馬草壟外拍的兩個實例來作說明。

馬草壟外拍當日,筆者抽樣檢查,發現部份同學拍出來的影像看似偏暗,於是提示他們檢視亮度分佈。當時所見的,大致就如圖一;一看之下,更肯定是偏暗了。於是建議他們增加曝光,將分佈圖中右面的山峰推到近中間的位置,如圖二。

dcf-travel-img-24903
▲ 圖一:曝光不足,亮度分佈明顯偏於左側。

dcf-travel-img-24893
▲ 圖二:增加曝光,使天空展示出中等亮度。

認為要將右峰推到中央,是因為拍攝時多雲,天空是平均而明亮的一片,其亮度與地面建築物相若,因此,按照相機的正常曝光定義,這山峰應該靠近中央,也就是讓這一大片的天空以中等亮度展現。

咦?咪住!何以見得這右面的高峰是反映天空的亮度?

只要做個簡單的實驗便有分曉。請看圖三。

dcf-travel-img-24894
▲ 圖三:用 Photoshop 將天空部份遮去;分佈圖右面的高峰消失了。

圖三是用 Photoshop 將天空部份遮去,完全弄黑。之後再看其分佈圖,右面的山峰即時像着了魔法般的消失了。這明顯是因為天空的大片亮度已不存在。

當時的另一判斷,是左面的山峰代表着畫面下方魚塘一帶的亮度;若這山峰極靠左,則表示這部份曝光很少。用類以的方法遮去漁塘 ,左面山峰的消失亦說明這判斷是正確的。(見圖四)

dcf-travel-img-24895
▲ 圖四:用 Photoshop 將畫面下方的漁塘份遮去;分佈圖左面的高峰消失了。

剛才還說過,天空亮度跟地面景物亮度相若,這同樣可以用類似方法驗證。在圖五中,畫面上下皆被略去,只餘地面建築物,可以看到亮度大致是平均地靠向直方圖的中央偏左;即是說,平均亮度比天空略低一點。

dcf-travel-img-24896
▲ 圖五:略去畫面上下,只餘地面建築物;亮度分佈於圖的中央略為靠左。

因此,若要這照片看起來符合一般認為合適的亮度,我們只要讓光亮的天空接近中度灰就可以了;也就是選擇適當的曝光設定,讓右面的山峰大致座落於分佈圖的中央。採用這樣的亮度,燈光由於比平均亮度高,看起來就有有璀璨耀眼的感覺。可是,這亦無可避免會導至部份明亮的地方過曝,以至失去細節。於是,我們又回到攝影中經常遇到的取捨問題:要麼取得一個燈火輝煌的氣氛,失去部份亮部細節;要麼留住所有亮部細節,但主調偏向昏暗。這其實沒有絕對標準,筆者個人是偏向選擇璀璨多一點,寧可失去部份細節。

需要一提的是這代表天空亮度的山峰要往右推多少,要看天空有多明亮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在天朗氣清的日子,沒有雲層的天空留不住地面燈光的明亮,會顯得很深色,因而代表天空亮度的山峰會大幅偏左 (見圖六)。若然這時仍硬要把代表天空的高峰往右推,就必然會導至比天空明亮的建築物曝光過度了。

dcf-travel-img-24897
▲ 圖六:若天空是深藍色,代表天空的亮度分佈偏向左面是適當的。
留意右峰的右下方向外延伸的一段,參考圖五可知,這代表着建築物的亮度。

以下再用類似的方法,但略作修改,看看可以如何分析日間的亮度分佈。

在圖七中,分佈圖中左右兩個山峰天各一方,表示場景的光差很大 (拍攝時已用了GND漸變減光鏡,否則難以兼顧)。明顯地,最光亮的是天空,其次是漁塘的反光;較暗的是中間的建築物,最暗的,則是魚塘旁邊及附近小丘中暗黑的部位。

dcf-travel-img-24898
▲ 圖七:分佈圖中左右兩個山峰天各一方,表示場景的光差很大。

首先用 Photoshop 遮去明亮的天空及漁塘反光 (圖八);魔法重現,右面的山峰應聲消失了。

dcf-travel-img-24899
▲ 圖八:略去天空及漁塘反光;右面的山峰消失了。

再試試反過來,只遮掩剛才沒有遮掩的部份;這回是左邊的山峰消失了 (圖九)。左右兩個山峰分別反映場景中哪部份的亮度,相信已經很清楚了吧。

dcf-travel-img-24900
▲ 圖九:反過來遮掩圖八中沒被遮掩的部份;左面的山峰消失了。

為求完整,實驗做全套,再看看中間建築物的部份在量度分佈中擔當甚麼角色。這回我們用相反的方法,不是保留,而是遮掩建築物的部份。結果,左右兩個山峰依然各據一方,但同時可以看到,整個分佈圖的高度降低了。(見圖十)

dcf-travel-img-24901
▲ 圖十:只遮掩建築物的部份;分佈圖形狀基本不變,但高度稍為下降。

若然大家有留意的話,其實在圖八與圖九都有類似的現像;當一邊的山峰完全消失時,另一邊的高度也被略為拉低了。這表示明暗亮度的分佈並不是有你冇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照片中明亮的區域,也存在着陰暗的小部份;最黑暗的區域,同樣也會有明亮的地方。即使我們只遮掩明亮的天空,仍有小部份較暗的像素也同時被遮,因此,分佈圖中代表暗位的高度也會相應下降。

明確了場景中的亮度分佈,曝光便有了清晰的指引。由於最明亮的是天空,只要天空不過曝,照片的其他部份也不會出現過曝的情況,為求地面的景物有充足的曝光,按照向右曝光的理論 (),不妨將右面的高峰靠向分佈圖的最右方 (如圖七)。雖然這樣拍出來的影像,可能會覺得天空太過明亮,色彩比較平淡,但這些都可以在後製時輕易調整回來,而好處就是暗部有相對充足的曝光,訊噪比較低,可以得到較佳的畫質。

攝影自數碼化以來,有助於拍出好照片的新功能、工具多不勝數,然而筆者認為當中最具革命意義,最基本,最有用的,始終是亮度分佈圖;這是個把曝光拯救於「斷估」邊緣的工具,無論是拍攝與後製,都同樣好使好用。 Like!

註:
「向右曝光」建議在不出現高光剪裁的情況下,拍攝時不妨儘量增加曝光,讓感光元件得以錄取最豐富的亮度資訊,然後在後製階段,才把影像調至看起來認為適中的亮度。關於如何攝取正確曝光的方法,請參閱筆者拙文《正確曝光摘要》。









龍鼓灘 60 minutes +

認真查閱過潮汐漲退時間,肯定那幾天的黃昏,潮水退得足夠低,是大半年以來最適合拍攝的時機,還遇上了近幾個星期少見的晴天,該出動了吧? 以上的全是廢話,其實拍攝日期早就約好了。潮退、晴天,都只是湊巧遇上幸運而已。巴士在夏日的陽光中搖搖晃晃,在屯門的街道上走走停停 ……。過了不久,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