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08, 2017

有根據冇靠估 ── 亮度分佈個案分析

 某風景攝影班連續數課外影都有拍攝夜景。看了頭兩次同學的夜景習作,留意到普遍曝光偏少,箇中原因,相信主要是在暗黑環境中檢視機背屏幕,被看似明亮的影像所誤導而以為曝光足夠。其實,除了憑肉眼觀察機背屏幕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分析亮度分佈圖 ( histogram;亦稱色階分佈圖,由於本文集中討論亮度,加上亮度一詞,比色階更容易理解,故此以亮度分佈圖稱之 ) 來對曝光作出判斷。可是,面對一個又高又低的分佈圖,又該怎樣去理解當中的內容,從而作出適當的判斷呢?唔講唔知,原來為數不少的進階級拍友,帶着數碼相機本土外地征戰多年,仍然看不懂亮度分佈圖。他們並非不明白分佈圖的作用,只是不知如何解讀圖中的高低起伏與場景中的亮度對應;又或者,看懂了,但不知應該怎樣做。以下,就用馬草壟外拍的兩個實例來作說明。

馬草壟外拍當日,筆者抽樣檢查,發現部份同學拍出來的影像看似偏暗,於是提示他們檢視亮度分佈。當時所見的,大致就如圖一;一看之下,更肯定是偏暗了。於是建議他們增加曝光,將分佈圖中右面的山峰推到近中間的位置,如圖二。

dcf-travel-img-24903
▲ 圖一:曝光不足,亮度分佈明顯偏於左側。

dcf-travel-img-24893
▲ 圖二:增加曝光,使天空展示出中等亮度。

認為要將右峰推到中央,是因為拍攝時多雲,天空是平均而明亮的一片,其亮度與地面建築物相若,因此,按照相機的正常曝光定義,這山峰應該靠近中央,也就是讓這一大片的天空以中等亮度展現。

咦?咪住!何以見得這右面的高峰是反映天空的亮度?

只要做個簡單的實驗便有分曉。請看圖三。

dcf-travel-img-24894
▲ 圖三:用 Photoshop 將天空部份遮去;分佈圖右面的高峰消失了。

圖三是用 Photoshop 將天空部份遮去,完全弄黑。之後再看其分佈圖,右面的山峰即時像着了魔法般的消失了。這明顯是因為天空的大片亮度已不存在。

當時的另一判斷,是左面的山峰代表着畫面下方魚塘一帶的亮度;若這山峰極靠左,則表示這部份曝光很少。用類以的方法遮去漁塘 ,左面山峰的消失亦說明這判斷是正確的。(見圖四)

dcf-travel-img-24895
▲ 圖四:用 Photoshop 將畫面下方的漁塘份遮去;分佈圖左面的高峰消失了。

剛才還說過,天空亮度跟地面景物亮度相若,這同樣可以用類似方法驗證。在圖五中,畫面上下皆被略去,只餘地面建築物,可以看到亮度大致是平均地靠向直方圖的中央偏左;即是說,平均亮度比天空略低一點。

dcf-travel-img-24896
▲ 圖五:略去畫面上下,只餘地面建築物;亮度分佈於圖的中央略為靠左。

因此,若要這照片看起來符合一般認為合適的亮度,我們只要讓光亮的天空接近中度灰就可以了;也就是選擇適當的曝光設定,讓右面的山峰大致座落於分佈圖的中央。採用這樣的亮度,燈光由於比平均亮度高,看起來就有有璀璨耀眼的感覺。可是,這亦無可避免會導至部份明亮的地方過曝,以至失去細節。於是,我們又回到攝影中經常遇到的取捨問題:要麼取得一個燈火輝煌的氣氛,失去部份亮部細節;要麼留住所有亮部細節,但主調偏向昏暗。這其實沒有絕對標準,筆者個人是偏向選擇璀璨多一點,寧可失去部份細節。

需要一提的是這代表天空亮度的山峰要往右推多少,要看天空有多明亮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在天朗氣清的日子,沒有雲層的天空留不住地面燈光的明亮,會顯得很深色,因而代表天空亮度的山峰會大幅偏左 (見圖六)。若然這時仍硬要把代表天空的高峰往右推,就必然會導至比天空明亮的建築物曝光過度了。

dcf-travel-img-24897
▲ 圖六:若天空是深藍色,代表天空的亮度分佈偏向左面是適當的。
留意右峰的右下方向外延伸的一段,參考圖五可知,這代表着建築物的亮度。

以下再用類似的方法,但略作修改,看看可以如何分析日間的亮度分佈。

在圖七中,分佈圖中左右兩個山峰天各一方,表示場景的光差很大 (拍攝時已用了GND漸變減光鏡,否則難以兼顧)。明顯地,最光亮的是天空,其次是漁塘的反光;較暗的是中間的建築物,最暗的,則是魚塘旁邊及附近小丘中暗黑的部位。

dcf-travel-img-24898
▲ 圖七:分佈圖中左右兩個山峰天各一方,表示場景的光差很大。

首先用 Photoshop 遮去明亮的天空及漁塘反光 (圖八);魔法重現,右面的山峰應聲消失了。

dcf-travel-img-24899
▲ 圖八:略去天空及漁塘反光;右面的山峰消失了。

再試試反過來,只遮掩剛才沒有遮掩的部份;這回是左邊的山峰消失了 (圖九)。左右兩個山峰分別反映場景中哪部份的亮度,相信已經很清楚了吧。

dcf-travel-img-24900
▲ 圖九:反過來遮掩圖八中沒被遮掩的部份;左面的山峰消失了。

為求完整,實驗做全套,再看看中間建築物的部份在量度分佈中擔當甚麼角色。這回我們用相反的方法,不是保留,而是遮掩建築物的部份。結果,左右兩個山峰依然各據一方,但同時可以看到,整個分佈圖的高度降低了。(見圖十)

dcf-travel-img-24901
▲ 圖十:只遮掩建築物的部份;分佈圖形狀基本不變,但高度稍為下降。

若然大家有留意的話,其實在圖八與圖九都有類似的現像;當一邊的山峰完全消失時,另一邊的高度也被略為拉低了。這表示明暗亮度的分佈並不是有你冇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照片中明亮的區域,也存在着陰暗的小部份;最黑暗的區域,同樣也會有明亮的地方。即使我們只遮掩明亮的天空,仍有小部份較暗的像素也同時被遮,因此,分佈圖中代表暗位的高度也會相應下降。

明確了場景中的亮度分佈,曝光便有了清晰的指引。由於最明亮的是天空,只要天空不過曝,照片的其他部份也不會出現過曝的情況,為求地面的景物有充足的曝光,按照向右曝光的理論 (),不妨將右面的高峰靠向分佈圖的最右方 (如圖七)。雖然這樣拍出來的影像,可能會覺得天空太過明亮,色彩比較平淡,但這些都可以在後製時輕易調整回來,而好處就是暗部有相對充足的曝光,訊噪比較低,可以得到較佳的畫質。

攝影自數碼化以來,有助於拍出好照片的新功能、工具多不勝數,然而筆者認為當中最具革命意義,最基本,最有用的,始終是亮度分佈圖;這是個把曝光拯救於「斷估」邊緣的工具,無論是拍攝與後製,都同樣好使好用。 Like!

註:
「向右曝光」建議在不出現高光剪裁的情況下,拍攝時不妨儘量增加曝光,讓感光元件得以錄取最豐富的亮度資訊,然後在後製階段,才把影像調至看起來認為適中的亮度。關於如何攝取正確曝光的方法,請參閱筆者拙文《正確曝光摘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二、EV 曝光值 )

接續上一回,今次講 EV。曝光一詞有多種解讀,EV 也不惶多讓,可能更混亂。 EV,曝光值,英文 Exposure Value 的縮寫。這傢伙本來有清晰明確的定義,算式表示如下: EV = log₂(N²/t) 其中N是光圈(f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