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2, 2016

淡妝濃抺總相宜,大棠楓香未紅時

 大棠楓香,教人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這裡有全港最多最集中的紅葉;恨,是因為這些紅葉質素只是麻麻地。

《紅樓夢》中,林黛玉被形容是「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大棠楓香紅葉,大都是佈滿破洞,何只多一竅。此外,更不乏點點「雀班」,還未來得及紅光煥發,已是乾枯殘縐,樣子可憐。病態,毋庸置疑;至於是否比西子還勝三分,則見仁見智。 今年冬天,境況更是低於平均水準。雖已時届冬至,山頂涼亭旁邊幾株地標楓香,色澤依舊淡然無味,加上拍攝當日,驕陽欠奉,反差奇弱,面對一片淡紅,不禁想起蔡琴名曲,林志美所唱廣東版本中的一句:淡淡然掠過,神秘又美麗。

dcf-travel-img-24613

去年也曾到大棠拍過兩次楓香。第一次,雖然同是葉未算紅,但天色晴朗;第二次,葉是紅了,只是殘葉更多,而且天色灰暗。而今年的這一次,可說是是集去年兩次的大成,── 葉色比去年的首次差,天色也不見得比去年的第二次好。無論如何,輾轉馬鐵東鐵駁西鐵,一程巴士一斜坡,千里迢迢來到此處,總得想想辦法,對自己有個交待。當下高舉相機,在楓香林中尋尋覓覓,但求有所發現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靈感伴隨影像,穿越光圏透鏡,寫下「淡」、「彩」二字。結果,就是一輯嫣紅缺如,但淡濃相交的大棠楓香。

dcf-travel-img-24614

回想起來,當時選擇以色彩方向演繹,相信是要在心理上接受大棠楓香的「病如西子」。只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色彩方面,對葉子上的瘡疤雀班,便可以視而不見。若以色彩運用手法來劃分,這次拍攝的照片大致可以分為幾組。首先的一組,葉色平淡和諧,色彩與明暗的對比都不強烈;淡淡然有幾分像水彩畫。

dcf-travel-img-24618

dcf-travel-img-24615

dcf-travel-img-24617

第二組,色彩依然走和諧路線,用色不多,但明暗對比明顯。

dcf-travel-img-24619

dcf-travel-img-24620

dcf-travel-img-24621

第三組,色彩與明暗對比都強烈;拍攝時特意選擇主體與背景色彩對比明顯,又或者整體色彩豐富的場景。

dcf-travel-img-24622

dcf-travel-img-24623

dcf-travel-img-24624

最後的一組,色彩雖濃,但不鮮艷,帶點古典西洋畫的味道。為了達到這效果,後製時將伴隨調高反差時「附送」的色彩飽和度刻意降低。

dcf-travel-img-24625

dcf-travel-img-24626

dcf-travel-img-24627

相片的表現很多時就是這樣奇妙,當中某個元素強調了,突出了,往往能夠掩飾其他方面的弱點。細心看,以上照片中的葉子、枝幹,以至形態,很多都不見得漂亮,但由於不論是淡還是濃,色彩表現的意圖都相當明顯,觀者很容易被引導朝色彩方面觀賞,從而忽略了枝葉上的瑕疵。這種「誤導」觀眾的方法,在拍攝條件未如理想的情況下,不論任何題材,都可以發揮功效。但前題是,你必須尋找到一個強而有力的表現方向。

關於後製的一點分享

拍攝紅葉,一般都愛用上鮮艷的色彩。即使原來色彩並不鮮明,後製略加調味,也不難有可觀表現。但這次,卻確乎是平淡得嚇人。不信?且看下圖一幅RAW檔原相。而這也是當時想到以平淡色彩演繹的原因;當然,不想重覆往年的拍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dcf-travel-img-24629

JPEG直出難以見人,這輯相全部都經PS後製。即使是以平淡方法詮釋的幾幅,亦要提升反差,使能在平淡中帶出一點通透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後製雖不可少,但亦非萬能。照片的RAW檔好比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要能充份發揮原材料的優點,先要分析其特性。以這輯相片為例,後製時大致按詮釋方向分成幾批,原照片反差弱,色彩較和諧的,就向「淡妝」方向調節;明暗反差與色彩對比較強的,就採用「濃抺」處理。因材後製,處理時固然比較容易,完成作品看起來也比較自然。


星期一, 11月 21, 2016

野性背後的文靜 ── 石梨貝水塘

光天化日的搶掠、突如其來的偷襲、隨時發難的打鬥、無日無之的群毆、妄顧生命危險的馬路狂奔,還有旁若無人的 …… 。這裡,可能是香港境內最充滿獸性的角落。可是,假若你因此而以為這裡只是猿猴橫行的九反之地,便大錯特錯了!原來,這裡也有文靜的一面。

位於金山郊野公園的馬騮山,靠近大埔公路一帶,除了猴子之外,也是幾個水塘的集中地,包括三位一體的九龍水塘、九龍副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和高高在上的石梨貝水塘。

石梨貝水塘不大,環繞水塘的緩跑徑,全長只有1,800 公尺。也就是說,以一般步行速度計算,大半小時已可走畢全程。然而水塘雖小,但由於位置較高,陽光可於不同時段從各個方照向水塘,使這細小的水塘,亦不乏光影之美。更難得之處,可能是因為相貎平庸,即使交通頗為方便,這裡的遊人相對較少。又或者,喜歡看馬騮的,都留在位置較低的九龍水塘看馬騮;而怕馬騮的,卻不願到來;至於對一般拍友而言,既非拍攝熱點,當然亦不會感到太大興趣。

然而,為了讓一個攝影班的同學們練習如何在看似無景可取的情況下取景,筆者看中了這水塘的相貎平庸與交通方便,特意選為外拍實習場地之一。事實上,筆者不只一次於拙文中提到景由心生的道理:一個地點有景沒景,往往在於拍攝者的心態;是否有景可拍,在於攝影者的觀察能力。體育評述有時會稱讚某某運動員有閱讀球賽的能力,作為拿相機按快門的,就要練就一身閱讀景觀的能力。

要到石梨貝水塘,可乘搭72號(長沙灣至太和)或81號(禾輋至佐敦)巴士,於石梨貝水塘站(九龍往新界方向)下車。由地圖可見,建議路線是沿著連接幾個水塘的小徑走個大圏,因此,既可以從 (點1) 起步,順序開始走到 (點5),然後返回起點;亦可以反其道而行。

dcf-travel-img-24082

拍攝當日下午二時半起步,在巴士站 (點1) 旁邊沿長榮路下行至九龍副水塘的水壩。單以名稱而論,已可知此處不入香港勝景之列,否則必然會被冠上較優雅,又或者較具性格的名字。然而在藍天白雲底下,景觀亦足以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dcf-travel-img-24063

長榮路一帶,樹木茂盛,只要不老是低頭走路,時而眈天望地,間中左顧右盼,不難找到三兩株值得一拍的。

dcf-travel-img-24064

dcf-travel-img-24065

過了水壩,走上一小段斜路到達 (點2),再沿一引水道側邊拾級而上,很快便到了九龍接收水塘,沿水塘右面走一小段,就有小徑可以通往石梨貝水塘 (點3)。環繞著石梨貝水塘的,是一條相當平坦的緩跑徑,靠水的一邊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沿途不乏趣味小品。

dcf-travel-img-24066

dcf-travel-img-24067

到了水塘,當然少不了拍水。除了午後斜陽映照的瀲灧波光,還有三數小溪。雖然沒帶備三腳架,一時技癢,「粗粗地」把相機放在相機袋上拍了幾幅。

dcf-travel-img-24068

dcf-travel-img-24069

塘邊植物多,景觀開揚的位置亦因而較少,幸而未至於完全沒有。在 (點3) 的水壩及其附近的一小段,就是景觀最開揚的位置。

dcf-travel-img-24070

dcf-travel-img-24071

但從另一角度看,塘邊太多的植物不一定是拍攝的障礙,不妨利用作為前景,運用穿透前景的拍攝手法,感覺有點像要窺探這水塘的奧秘。

dcf-travel-img-24072

dcf-travel-img-24073

邊行邊拍,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近傍晚時份,天色漸暗,水面倍覺平靜;本來已是少見遊人的水塘,此刻更讓人感到有點孤清。

dcf-travel-img-24074

結束石梨貝水塘的繞圏行程,在 (點4) 準備前往 (點5) 之際,偶然看見倒影水中的晚霞,驟眼看,以為是天上的銀河。

dcf-travel-img-24075

到了 (點5) ,返回金山路。不知是否習慣了剛才的拍攝方式,不自覺地找來一個有樹木前景的位置拍攝九龍水塘的主壩,看起來又別具韻味。

dcf-travel-img-24076

回到在大壩附近,復見猴強馬騮壯的景像。但只要你把任何看似食物包裝的東西深藏不露,不向牠們作出挑釁行動,在沒有利益衝突,安全沒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人與猿絕對可以和平相處;基因相近嘛!就如這正在打情罵俏的一對,旁若無人,多麼enjoy!

dcf-travel-img-24077

若然你也如筆者一樣,於傍晚時份抵達此處,而又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與耐性等待的話,說不定可以欣賞到主壩下面的副塘,在短短的十多分鐘之內,為你表演色彩幻變的魔術。當然,魔術之所以成功,你為相機作出的色溫設定亦佔一定功勞。

dcf-travel-img-24078

dcf-travel-img-24079

過了大壩,沿金山道上行,只幾分鐘便可返回大埔道。巴士站旁邊的涼亭頂上,一隻獮猴蹲在落日餘輝之中。看不到日間搶奪食物時的張牙舞爪,漆黑的背影,既單純,又文靜,像個儒雅的書生 ……。

dcf-travel-img-24080

哈哈!馬騮像書生竟然也寫得出?!景由心生,又一實例。攝影,總是帶有主觀的成份。

 

路線小提示

拍攝當天選擇按地圖所示順序而行,主要是因為下午起步,沿這方向繞圏,到尾段天色昏暗時正好走到位置較高,景觀較開揚的九龍水塘大壩,對拍攝較為有利。但若然不熟路,反其道而行應是較佳選擇,主要是因為進入石梨貝水塘緩跑的位置 (點5) 非常明顯,不易出錯 (見下圖)。

dcf-travel-img-24081▲ Google地圖實景截圖所示 (點5) 金山路前往石梨貝水塘緩跑徑的入口位置。

沿此石階接上小路,雖然有點斜,但不需十分鐘,己可走到石梨貝水塘。近頂部引水道位置有分岔路,不要緊,走任何一邊都可以;右面就是環石梨貝水塘緩跑徑的起點,左面,則是終點,香港法例並沒有規定必須從起點走往終點的。由於環塘緩跑徑不長,若不介意亦可走它兩回;首回可以當作是景點勘察,另一方面,由於時間不同,光照亦不一,兩回拍出不同景觀絕不為奇。

星期一, 9月 19, 2016

洪荒之美 @ 城門水塘



世間上,有一種美,叫做洪荒之美。

要感受洪荒之美,無需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遠古的洪荒世界,只要到城門水塘大城石澗附近,半閒亭旁邊的淺灘就可以了。 因為這裡,齊集了洪荒美景的主要元素。

要美得洪荒,首先要美得原始;美得原始,因為有水。

從聖經創世記可知,先有「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然後上帝下令「要有光」,才有光。水的存在,比光還要早;水是世間上最原始的東西,是洪荒之美的根源。 水,讓原始質樸的洪荒之美,滲透心靈。

dcf-travel-img-22643

洪荒之美,在於凌亂。

大自然的凌亂美,在這裡可謂發揮極至。樹木的枝幹,粗、幼、彎、直,互相穿插;葉片大、小、細、碎,樹上掛,地下散,水面漂;聚散糾纏,縱橫交錯,光影交織,枯榮與共 …… 。這凌亂,簡直亂得野蠻!然而,只要我們明白,大自然並沒有為人類鋪排景色的義務;只要我們相信,大自然本來就是美;只要我們學會用心感受,那麼,便不難看出亂中有序,錯落有致,美,就在其中。

dcf-travel-img-22644

洪荒之美,在於平靜。

想不出有甚麼比平靜的水更能使人心境平靜。即使拍攝時附近還有三數遊人,但只覺得,除了景物之外,就只有相機和我自己。寧謐,滲透每個角落;和諧,瀰漫整個空間。就連快門的聲音,也彷彿被寧靜溶化;影像,只是悄悄地收錄記憶卡中 ……。

dcf-travel-img-22645

洪荒之美,在於粗獷。

水浸白千層能夠成為公認的城門水塘勝景,當然有其獨特出眾之處。或者,就在於那種溫柔的粗獷吧!白千層,高聳、強壯,舉手投足都是力的表現;比沙紙粗糙萬倍的樹皮,與纖細柔弱拉不上任何關係,偏偏在這裡卻遇上一灣靜水。水的溫柔絲毫沒有削弱白千層的粗獷,反而烘托出深不可測的力量,懾人心魄。

dcf-travel-img-22646

洪荒之美,在於古老。

淺灘旁邊,是一道溪流的出口。午後,太陽落到山坡的背後,使這角落無論陰晴,都總是灰灰沉沉,老氣横秋。彎曲身軀的白千層,是佝僂的老者?還是古老的雕塑? 溪水緩缓,落葉飄飄,訴說著時光的悄然流逝;洪荒一霎,傾刻逾越千萬年。

dcf-travel-img-22647

洪荒之美,在於幽深。

淺灘其實不大,在水位較高的日子,可供走動的範圍不足半個足球場大少,但在高大的白千層重重圍困之下,千萬年的時空,似乎就這樣被鎖住了。從這個角度看,林木森森,綠翠層層,幽深無盡。

dcf-travel-img-22648

洪荒之美,在於 ……

成就洪荒之美的因素相信還有不少,但若就此景點中的眾多角色而論,水與白千層,毫無疑問是當中主角。水,除了作為原始的像徵之外,亦實實在在地豐富了景色的變化。別的不說,單是倒影,已令景觀生色不少。

dcf-travel-img-22683

dcf-travel-img-22649

dcf-travel-img-22650

dcf-travel-img-22651

論豐富多變,白千層不會讓水專美。看,時而莊嚴威武,像官兵;時而吊兒郎當,像流浪漢;再不,又會是古樸儒雅;又或者挺拔清秀,高聳入雲。

dcf-travel-img-22652

dcf-travel-img-22653

dcf-travel-img-22684

dcf-travel-img-22654

除了各自精彩之外,水與白千層的相互配合更堪稱一絕。環繞這景區的白千層,形成一度天然的屏障,守護着淺灘中的洪荒氛圍。然而,連綿的水,又把這界線模糊了,讓本來空間有限的洪荒景觀,可以延伸到外面的世界。

dcf-travel-img-22655

dcf-travel-img-22656

dcf-travel-img-22657

若然洪荒世界只有水與白千層,豈不單調?請放心,大自然本來就是位天才藝術家,又怎會忽略這一點?不如也欣賞一下其他演員的精彩演出吧!

dcf-travel-img-22658

dcf-travel-img-22659

dcf-travel-img-22660

洪荒之美,攝影之妙。

心隨景變,景由心生,拍攝者與景物,無時無刻不是處於互動之中。當日到此,本想碰碰運氣,拍幾幅水浸白千層的標準照,沒料到,竟遇上一派洪荒景緻。走到林中,腳下厚厚一層潤濕的落葉,頭頂上高高的樹梢,偶然一陣晃動,夾雜幾聲猿猴的呼嘯,清新的空氣,混和着泥土的氣息;這不是洪荒世界,是甚麼?當下設定主題,尋找洪荒元素,詮釋眼前洪荒之美。

攝影就是如此的引人入勝,充滿驚喜。同一景點,那怕是小小的變化,感覺亦可能會大大不同。這多少說明了自然風光之美,不一而足,變化萬千。若能在與景物的互動中找得到一個新的起點,並由此展開一段影像追尋的旅程,對攝影愛好者來說,箇中美妙,無與倫比!

dcf-travel-img-22661

近在咫尺的洪荒世界

筆者去年秋天曾撰文《碧水疊翠千層染》介紹城門水塘的美景集中地「大城石澗景區」,本文所描述的,正是該文所提及的景點三,半閒亭旁邊的白千層樹林。每當水塘漲滿時,這裡會變成一個水淹的淺灘;若以景色密集及容易前往程度而論,可說是欣賞水浸白千層的最佳地點。從菠蘿壩82號小巴站步行至此,大概只需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沿途都是自然教育徑與水塘林道,風景優美,絕無難度。

除了知道地點位置之外,亦需要留意選擇前往的時機。因為正如本文提到,水,是建構洪荒景觀的重要元素,因此,要欣賞類似的景致,適宜於初夏至初秋,即大概每年五月至十月期間雨水較多的季節,在連場大雨之後,水塘較為漲滿之時前往。話雖如此,其實時間掌握並不需要十分準確,因為水位高低,各自有其可觀之處。就如筆者這次拍攝,適逢水位不高不低,拖泥帶水,反而展現出獨特的洪荒韻味。

dcf-travel-img-22701
▲ 從菠蘿壩82號小巴站往半閒亭步行路線圖

dcf-travel-img-22662
▲從菠蘿壩到郊遊地點六號場,中途基本沒有分岔路,只要沿自然教育徑與水塘林道走便可以了。

dcf-travel-img-22663
▲ 從六號場繼續往前走,大約四至五分鐘,便會看到一明顯的分岔路;
一邊通往大埔,另一邊往水塘主壩。朝主壩方向,再走幾分鐘便可抵達半閒亭。

dcf-travel-img-22664
▲半閒亭位處路旁一片開濶的草坪,絕對不用擔心會錯過。
草坪側有小路可通往水塘邊;水滿時,只要走幾步就到了。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