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8, 2015

蘇豪一瞥

一個下午,拍攝過位於堅道的「天主教座堂」之後,路過中環的蘇豪區。沿依利近街,走到士丹頓街與鴨巴甸街的交界,腳步不經意地被路旁的光影停住了。午後斜陽,順着傾斜的地勢,沿着街道,照到路旁房屋的牆壁、門窗,照到路邊的石階、燈柱、路牌 ……;一下子,便豐富了階調、質感、立體感。—— 正是這光向,光質,古往今來,不知迷倒了多少攝影人,當中不乏大師與初哥,當然還有我。

靚光當前,該如何拍?湊巧石階上還坐着一位洋人,正好為畫面增添趣味。連忙拿出相機,先來一個全景。


斜陽、人物 、景物 …… ;環境、氣氛,連街道名牌都有了,坦白從寛,交代相當清楚,但似乎欠了個重心,中間色調深沉的牌檔,份量頗重,有點突兀。

試改為直度拍攝,避開牌檔,並且把較遠處的另一人物也納入畫面內。


如此安排,內容依然豐富。房屋的線條、往上延伸的石階、人物的大小比例,都提供了明顯的透視,增添深度之餘,也使畫面隱約呈現出一個規律的三角形。可惜,左上方房子上幾個正對的窗戶,與這佈局有點不協調。

於是,把鏡頭右移,避開這堆窗戶的干擾,捨遠取近,只納入洋人,並將橙黃的餐館牆壁和帳篷,還有上方細碎但仍奪目的幾點紅花,全都依足構圖指引,大致安排在垂直的三分線上。


看起來蠻不錯;階調豐富,人物位置雖然略低,但能突出了樓房的高度,而又剛好配合到光照投影的方向;況且石階展現的橫線,也為畫面提供了良好的承托。合格!

然而之前的幾個處理方法,畫面都比較複雜,簡單一點又如何呢?選用較長焦距,試用兩個不同的手法。先來一幅刻意納入交通路牌作前景。


路牌前景,既可以對現場環景作出多一點交代,也能起到視線延遲的作用,引導觀者不要一眼看透,讓照片更耐看。對比之前幾幅,視角雖然收窄了,景物少了,但階調依然豐富,這可要多得路旁的石階。除此之外,畫面安排上,從左至右:路牌、馬路、石階,以及人物背後光照不強的位置,大致上有規律地展現出幾幅傾斜的明暗交錯;就美感而言,看來比之前幾幅都要強。

再來另一個長焦方案,這回在視覺上是直接了當,略去前景,採用更長的焦距,拉近主體,但景物選擇方面,卻用上了像徵的對比:左上方鮮明、現代、洋化;右下方深沉、古舊、傳統。


視覺美或許不及之前一幅,然而這不正是現時中上環近半山一帶,所謂蘇豪區的寫照嗎?

洋人走開了,重新審視場景,驟然醒覺,之前的手法構思全都錯了!—— 甚麼人物景物,主體陪體,色彩階調,明寫暗喻,都不及此時此地的光影;這光這影,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是者,最後拍的這一幅,不論新鋪舊檔、華人洋人,都得靠邊站,好讓我能用手中的相機,停住這剎那的光影。停!

 
 

龍鼓灘 60 minutes +

認真查閱過潮汐漲退時間,肯定那幾天的黃昏,潮水退得足夠低,是大半年以來最適合拍攝的時機,還遇上了近幾個星期少見的晴天,該出動了吧? 以上的全是廢話,其實拍攝日期早就約好了。潮退、晴天,都只是湊巧遇上幸運而已。巴士在夏日的陽光中搖搖晃晃,在屯門的街道上走走停停 ……。過了不久,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