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19, 2015

荷塘當前,可以拍甚麼?

炎炎夏日至,荷香處處聞。面對一片荷塘,可以拍些甚麼?

若然答案只是荷花,那真是枉費上天創造荷塘的一片苦心了!且別說荷塘中的常客,諸如蜻蜓、密蜂、小鳥、魚、蛙等,單就荷塘本屬的荷花、荷葉、蓮蓬、落花、浮萍、漣漪、倒影,再加上荷塘四周的景物,還有萬千變化的光影,題材的豐富多樣,教人嘆為觀止。

理論上,題材豐富,拍出來自然會多姿多彩。但事實上,同樣的一片荷塘,卻有些人往往只會拍出千朵萬朵,一朵之後又一朵的荷花,彷彿對荷花以外的景物視而不見。何解?

原因,在於觀察;欠缺了客觀的視察。

記得初學攝影時,為準備一次旅遊拍攝,花了不少心機去參考名師作品。誰料拍攝過程中,天氣條件總不能與名作匹配對應,而自已腦海中的創作空間,卻早已被名作佔據了絕大部份,再容不下新的視角,真的感覺 ……。拍出來的結果,不用問,當然是強差人意。經此一役,深切體會到攝影是觀察的藝術;視而不見,是大忌!

或許又有人會問:目的就是為拍攝,拍攝就要取景,為何會視而不見?拍攝經驗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須知攝影眼是要用時間浸出來的。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往往在於自我設限:陽光猛,光質硬,不拍;時間晏,花朵殘,不拍;想拍逆光荷花「着哂燈」,卻遇上天色灰沉,不拍;要拍漣漪倒影,卻遇上遍佈浮萍,不拍 …….。如此限制多多,觀察力自然大幅跌 Watt了!

下次到訪荷塘,不妨嘗試放下成規,即使原先已制訂了拍攝目標,亦毋須固執堅持,先細心觀察,務求做到攝影機在手,攝影眼在心,看看能否拍出不一樣的作品。

以下特意選取幾幅沒有荷花上鏡,沒有使用高級拍攝器材,也沒有動用特殊拍攝及後製技術的荷塘習作,試證只要細心觀察取景,即使荷花缺席,荷塘依舊可觀,風釆不減分毫。
dcf-travel-img-13896
沒有荷花,只看荷塘葉舞,亦堪玩味。
dcf-travel-img-13893
荷塘倒影,形態百變;綴上落瓣一片,點、線、面俱備。
dcf-travel-img-13895
疏影破舟,為荷塘添上一點生活氣息。
dcf-travel-img-13900
浮葉幾片,落花數朵,倍顯荷塘寧謐憩靜。
dcf-travel-img-13901
殘葉碎瓣俱凌散、水韻浮光影深沉。低調,沉鬱。
dcf-travel-img-13899
萍金葉綠影半透 ……;想不出另一句,徵求下聯。
dcf-travel-img-13894
人們常說荷花高潔;依我看來,荷葉有過之而無不及。
dcf-travel-img-13898
荷塘殘夢;留住一點嫣紅,半片翠綠,幾分淒美。

星期一, 6月 08, 2015

正確曝光摘要

何謂正確曝光?如何拍攝才能取得正確曝光?這兩個可說是攝影的永恆問題。不論是初學者還是攝影大師,在拍攝時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不同之處在於:對未了解曝光的人而言,這問題發自內心,期望別人解答;對已經了解曝光的人而言,這問題同樣發自內心,自己解答。這裡嘗試以精簡的方式解答這兩個問題,並就幾種典型的場景建議取得正確曝光的方法。

摘要中的摘要:兩個不同的正確曝光準則

首先要指出,所謂正確曝光,存在着兩個不同的準則。一、拍出的影像看起來適當。若不考慮攝影師刻意加減曝光以達至所需的演繹效果,這即是要求影像看起來「真的一樣」,白的白,灰的灰,黑的黑;二、拍出來的影像對場景中重要的部份作出最豐富細緻的記錄,好讓拍攝之後能透過後期編修,達至最佳、最符合要求的效果。

準則一:看起來正確

先看看兩個典型的例子。

例一;淺色拍攝對像:

以相機的自動曝光拍攝米色的手提電腦和白色的信封,看起來灰沉沉,感覺並不「正確」。


按測光結果增加曝光兩級 (+2EV) ,才得到看起來亮白的「正確」結果。


例二;深色拍攝對像

以相機的自動曝光拍攝黑色的手提電腦袋,看起來灰朦朦的,感覺並不「正確」。


按測光結果減少一級曝光 (-1EV),才得到看起來黑漆的「正確」的結果。


拍攝偏亮的對像要+EV,暗的要-EV,這就是攝影圏中著名的「白加黑減」曝光口訣。

做成這種依靠自動測光卻「拍不對辦」的現像,原因在於相機的內置測光表只能夠量度被攝物的反射亮度,而不是現場的實際亮度。因此,要解決這問題,拍攝時需要利用入射式測光表,或借助灰卡作為參照,量度出現場的實際亮度;再配合手動曝光拍攝,就可以免除因物體表面的反光程度不同,而對測光所造成的影響。但當場景中亮度分佈平均,並不集中於偏亮或偏暗,亦不存在極大的光差,採用相機內置的多幅面測光模式(矩陣測光、權衡測光)依然可取得理想效果。這就是要達至「看起來正確」曝光的基本拍攝方法。

然而,若讀者有留意以上各圖例附上的亮度分佈,可以看出,影像資訊比較豐富(分佈圖中的山峰又肥又大的,就是影像資訊豐富),並不是看起來正確的一幅。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看起來正確的,未必記錄了場景中最豐富的影像資訊;反過來,記錄了最豐富的影像資訊,看起來未必正確,但由於資訊豐富,可以透過編修軟件作大幅度的調節。於是,我們需要有另一正確曝光的準則。

準則二:影像資訊最豐富的記錄

由於不再是單憑個人感覺來判斷什麼為之正確,這準則應用起來較為複雜,以下分三種不同的場景亮度來說明。

1.  明暗跨度大約等於感光元件的寬容度

亮度分佈示例:


建議拍攝方法:
重點是務求將場景亮度完整地納入分佈圖中;多幅面自動測光很多時都能直接湊效,當然亦可採用其他方法,包括全手動調節。

2.  明暗跨度小於感光元件的寬容度

亮度分佈示例:


建議拍攝方法:
由於不用擔心亮度分佈會超出範圍,大可放心採用多幅面自動測光;如條件許可,+/-EV多拍幾張,檢示亮度分佈圖,EV 跨度愈大,圖形佔據面積愈廣,就表示亮度資訊愈豐富,記錄愈細緻。

3.  明暗跨度大於感光元件的寬容度

亮度分佈示例:


建議拍攝方法:
由於明暗跨度太大,多幅面測光未必有足夠的智慧為你選取適當的亮度範圍作記錄,因此需要自行判斷,先對光暗位作出取捨,然後在場景中選擇適當的測光位置,以偏重中央、局部或重點測光;亦可以配合使用多點平均測光法,計算出最有效保留細節的曝光值。

以下再透過幾個實際例子,補充說明兩個準則的應用方法。


這照片看起來偏暗。看分佈圖可知,即使曝光多一點,亮部仍不會超出相機寬容度,相反可以保存更多的暗部資訊,但若只增加曝光拍攝,卻不經後製調節,照片就會看不出現場的晦暗氣氛。目前這拍法,是應用了看起來正確的準則。


亮度看似複雜,其實仍在相機的寛容度之內。選擇適當的光圈快門組合,使亮度完全落入分佈圖中,為之正確曝光。類似的情況,,採用兩個曝光正確準則拍攝的結果,會大致相符。


場景上的亮度分佈明顯低於相機的寛容度,若要收納最豐富的影像資訊,可以考慮向右曝光;即略為增加曝光,把亮度分佈推向右面。雖然驟看起來白朦朦,樣子怪怪的,但卻可以透過後製編修,以最佳水準還原現場一樣的感覺。


場景上的亮度超越相機的寛容度,需要對亮部及暗部作出取捨。這照片是捨亮取暗。

場景上的亮度同樣超越相機的寛容度,但這回是取亮捨暗,棄暗投明。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