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9, 2017

鄰家女孩洋紫荊 @ 重曝柔焦

 以「梗有一棵喺左近」來形容香港市區的洋紫荊,雖不中亦不遠矣。或者,未夠貼切的,是實情往往不只一棵,而是很多。

dcf-travel-img-29899

對生活在香港的人而言,每天與洋紫荊相遇,早已習已為常。就好比鄰家的女孩,見慣見熟,加上其身處的環境,亦大都是尋常巷陌,難有驚艷。事實上,洋紫荊花色深,葉色濃,枝桿說不上千姿百態,難以像櫻花、紅葉那樣教人趨之若鶩。然而,貴為香港的市花,總不應是如此平庸吧?也許是這份情意結之使然,即使洋紫荊長相平庸,亦會嘗試用相機留住她的倩影。而為求能在平凡中突圍而出,拍攝時難免要出點「絕招」,其中一個極有效的招數,便是柔焦處理。

要達至柔焦效果有很多方法,其中雙重 (以至多重) 曝光是常用方法之一。一般所說的重曝柔焦,就是將多於一次曝光所得到的,合焦與失焦的不同影像,在相機中合成,從而達至柔焦的朦朧效果。就如下圖所示。

dcf-travel-img-29889
▲ 單次曝光

dcf-travel-img-29888
▲ 雙重曝光;合焦影像與失焦影像的合成。


對攝影初學者而言,重曝無疑是高級技法,但其實當中原理並不複雜。而在眾多透過重曝技巧可以取得的效果之中,柔焦可說是相對容易掌握、容易見效的;只要相機設有相關功能,便不難做到。以下簡單介紹一下。

先說基本原理,請看下圖。所謂重曝,就是先拍A,再拍B,然後由相機將兩者重疊,得出影像C。

dcf-travel-img-29891
▲ A + B = C


原理雖然簡單,變化卻不少,因為兩次曝光所得出的影像,可以有多方面的差異。延續上例,以下用Photoshop 模擬出以不同曝光量拍攝B影像所取得的重疊結果。

dcf-travel-img-29890
▲ 減少B的曝光量;柔焦效果並不明顯。

dcf-travel-img-29892
▲ 增加B的曝光量;柔焦效果過度明顯。

 

重曝中關於各影像的曝光多少,向來都是研習者關心的問題,然而實際上難有標準答案。筆者認為,重要的是要弄明白重曝的一些特性。就以現時討論的重曝柔焦而言,需關心的特性就是兩項:一、合成時各影像亮度相加;二、失焦影像的亮部向暗部擴散。知道這兩個特性,很多問題都不難自行解答。例如:因為亮度相加,各次曝光應比單次曝光所需的少;因為失焦亮部向暗部擴散,場景反差明顯時,失焦的一拍可減少曝光。懂得如此這般地思考,臨場應變便不成問題。

除了改變曝光量,B影像不同的失焦程度,或者採用不同的焦距拍攝,以至刻意略為移位,都會影響到影像C的結果。而這正是重曝的難處,亦是其吸引之處。── 成功取得要求的效果,讓人有成功感;得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驚喜。當然,當中亦不乏使人失望的個案!就以拍攝洋紫荊為例,由於枝葉的末梢纖幼,即使只是微風的日子,也難以做到準確重疊。幸而攝影很大程度是差不多的藝術,多試幾次,選出最好的就是了。事實上,準確重疊是重曝中較難掌握的技巧。但即使如此,筆者很多時拍攝重曝都沒用上三腳架。原因有好幾個,除了上述的風吹樹動之外,還有的是不準確重疊會帶來意外驚喜,此外,也許最主要原因是 ── 懶!

接下來,就以筆者在蝸居附近拍攝的幾幅鄰家女孩洋紫荊照片為例,看看透過簡單重曝所達至的柔焦美圖效果。但必須坦白,由於重曝柔焦很多時會產生反差不足的副作用,以下照片都經過PS處理 ,主要是修改明暗反差。

dcf-travel-img-29880
▲ 與上面例子同一場景。花葉依附的幼枝在風中搖曳不定,好容易才拍到較為滿意的一幅。

dcf-travel-img-29881
▲ 失焦的一拍減少曝光,裝飾性的光芒幾乎看不出來。
但無論是花瓣、樹葉表面,以至背景的瑕疵都減少了,仿如添加了「影像柔順劑」。

dcf-travel-img-29882
▲ 逆光重曝,光差大,效果明顯。柔焦效果帶出的光芒,總是討好。

dcf-travel-img-29883
▲ 經柔焦處理。殘落的洋紫荊花蕊也變得沒那麼碍眼。

dcf-travel-img-29887
▲ 長在路旁休憩處的洋紫荊,在淺景深及柔焦雙重效果之下,樹叢背後建築物的干擾完全淡化。

dcf-travel-img-29884
▲ 重曝柔焦只是添加朦朧,與大光圏鏡頭的散景模糊略有分別。

dcf-travel-img-29893
▲ 選擇孤立的幼枝,適當地配合鏡頭景深,主體柔焦效果似有若無;
遠處的花叢卻有效地淡化,清晰與模糊並存。

dcf-travel-img-29894
▲ 虛的一拍大程度失焦,並且減少曝光。相反,合焦的一拍卻增加曝光。
結果是沒太多的柔焦味道,反而有點像水彩畫的筆觸。


擱筆之前的一點補充

或者有讀者會想到:既然柔焦效果是由合焦與失焦影像合成,那麼,只拍單一影像,然後透過PS的模糊濾鏡來建立失焦版本,再應用圖層混合,不就可以模擬出重曝效果了嗎?答案是:可以的,但效果不同。最大不同之處,是PS的模糊,例如高斯模糊,基本上是明暗部份互相滲透的。而鏡頭失焦拍攝得出的模糊,則是由亮部滲向暗部,因而影像合成之後,亮部表現較為討好。然而,即使PS不可完全模擬重曝效果,筆者依然認為PS合成的想法很有意思。首先,這表示即使相機沒有重曝功能,仍可做出相似的效果(若非相同)。我們大可先拍虛實兩幅照片,然而後以PS重疊;本文上面的模擬例子就是如此得出的。其次,採用PS合成,除了可以在合成之前對各影像作出曝光調節之外,亦可以調整個各影像的大小、相對位置,以至圖層透明度,從而得到最佳的重疊效果,減少「撞彩」成份。

至於這樣的後期重疊合成,是否仍是正宗的多重曝光,還是旁門左道,已屬哲學層面的討論,在此省略。

 

星期五, 11月 10, 2017

亞洲青少年花樣滑冰挑戰賽

 大概是知道筆者攝影消息欠缺靈通,又可能是知道本人少拍某類題材,想考考小弟是否懂得如何處理,朋友不時傳來一些吸引拍友的活動訊息。非常感謝,可惜很多時這些活動舉行時小弟都沒空參與,枉費他的一番好意。然而,上得山多終遇虎 (請原諒成語引用有點不淪不類),這次「亞洲青少年花樣滑冰挑戰賽」是例外。

在此次拍攝之前,除了偶然途經看過人家玩滑冰之外,從未正式的看過半場花樣滑冰比賽,更遑論是拍攝了。於是,拍攝前先到網上搜尋參考資料及圖片,目的主要解答兩個問題:一、應用甚麼拍攝器材?二、採用甚麼表現手法?

第一個問題容易回答,因為我根本就沒有太多器材選擇。長焦鏡,就只有一枝騰龍六十週年紀念得意杰作 SP 70-300mm F4-5.6 Di VC USD,2010年出品,現時市價低於港幣三千大元。

回答了首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亦昭然若揭:鏡頭光圏不夠人家的大,對焦不及別人的快,相機ISO同樣落後於人,要突圍而出,唯有劍走偏鋒 ── 採用與人家不大相同的拍攝手法。曾經看過國內著名攝影人趙嘉的著作《兵書十二卷:攝影器材與技術》,是值得推介的一本好書,當中 (談到旅遊攝影) 有這麼的一段:

一到目的地,我會立刻工作嗎?不,絕對不會立刻開始工作。我會立刻跑到當地最大的圖書市場去,看看有什麼好的攝影集,買下來看看。了解別人怎麼拍的很重要,尤其是要研究國外頂級攝影家們是怎麼處理的。學習的收穫是:一旦知道別人怎麼拍的,你就千萬不要也那麼拍!攝影就是這樣,對於拍攝的內容你不僅要在觀點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還要在攝影語言的運用上和其他人不同。如果在取景器裡看到在其他攝影集似曾相識的畫面,我就不會按下快門。

「與別不同」的觀點,正適合作為筆者這次拍攝的指導思想。散景不足,多影冰面;焦距不夠長,多拍週圍環境;高ISO表現弱,快門不能太快,索性用慢快門添動感。餘下不足之處,PS搭夠 ……。

 

初級組

由初次拍攝滑冰比賽的新手拍攝初級組,初級對初級,無疑是天作之合。雖說只是初級組,運動員移動的範圍卻不算小,幸而基本上動作以「溜」為主,速度與路線的掌握,比想像中容易,追焦不太困難;初級起步,尚可應付。

dcf-travel-img-29770

dcf-travel-img-29768

dcf-travel-img-29769

dcf-travel-img-29771

 

個人show

對花樣滑冰所知不多,需要等好幾名運動員出場演出之後,才對表演套路特點略有掌握,漸漸地,可以捕捉較為完整的一套表演動作。

dcf-travel-img-29773

dcf-travel-img-29772

dcf-travel-img-29774

dcf-travel-img-29775

 

百花齊放比賽中

正式比賽無疑是有規定動作,但個人特色仍然重要。每位運動員,不論水平高低,都有其特點個性。能欣賞多姿多彩的表演,是觀眾的福氣。更何況,還是免費的!之前不是說過要與別不同嗎?看,捕捉的姿勢就是不乏古古怪怪。

dcf-travel-img-29778

dcf-travel-img-29781

dcf-travel-img-29777

dcf-travel-img-29779

dcf-travel-img-29780

dcf-travel-img-29776

dcf-travel-img-29783

dcf-travel-img-29782

 

好戲在 warm up

即使不大熟悉花樣滑冰比賽,只要比較熱身時與正式比賽時,一些高難度騰空動作的失敗率,便不難看出運動員的緊張心情。或者真正的高手可以享受比賽,但相信對大部份參賽者來說,熱身時段才是自由舒暢的個人表演。而我,亦對他們在場中各自各精彩的畫面倍感興趣。可不是嗎?有動有靜,有遠有近,色彩豐富,比正式比賽還要好看。

dcf-travel-img-29784

dcf-travel-img-29786

dcf-travel-img-29785

dcf-travel-img-29787

 

拍攝小總結

回顧這次拍攝,捕捉運動員動作姿勢尚算容易。應用連續對焦不在話下。快門方面,經過起初幾輪試驗之後,大致上採用兩組的快門速度。以能拍攝到運動員全身的焦距而言,要凝固動作時用1/400秒或以上,表現動感時用1/125秒或以下。但若慢於1/60秒,則臉孔頗難維持足夠清晰,手腳亦容易出現難看的變形。

相比動作拍攝,似乎光線色溫的處理更為困難。比賽場地雖是室內,但由於商場是以高大玻璃幕場採光,日間仍是戶外光源主導。拍攝時間由下午二時至六時,光線由逆光轉為順光,近黃昏時色光明顯偏暖,繼而又變為場地燈光主導。有時遇上室外日光因雲層遮擋,場中色溫亦因燈光的比重不同而有所變化。運動員在場中不同位置,光向、光量、光色的分別亦不小,因此,即使在同一運動員出場表演的短時間內拍攝的一組照片,也不容易做到色溫一致。坦白說,這方面還未想到很好的解決方法,期待高人指點。

 

龍鼓灘 60 minutes +

認真查閱過潮汐漲退時間,肯定那幾天的黃昏,潮水退得足夠低,是大半年以來最適合拍攝的時機,還遇上了近幾個星期少見的晴天,該出動了吧? 以上的全是廢話,其實拍攝日期早就約好了。潮退、晴天,都只是湊巧遇上幸運而已。巴士在夏日的陽光中搖搖晃晃,在屯門的街道上走走停停 ……。過了不久,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