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13, 2024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dcf-travel-img-49162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長水遠前往拍攝的動機。須知道,城門河就在小弟居所附近呀!隨着歲晚將近,河邊花圃之上,本來光秃秃的枯枝,漸露零星落索的幾點粉紅。Bravo!買大開大!

dcf-travel-img-49163

dcf-travel-img-49164

dcf-travel-img-49165

dcf-travel-img-49166

這河畔春櫻,已拍了好幾年,以往大都採用仿水墨的畫意方式演繹。幾個主要原因。首先是這裡的櫻花既不高大也不密集,不可能拍出日韓櫻花常見的大堆頭璀璨。其次是栽種位置,靠河的一邊空空如也,另外的一邊則是高樓大廈,環顧四周,也沒太多適宜入鏡的好配襯。水墨畫意演繹,着重花卉本身的線條造型,外圍配襯存在與否並不重要。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個人偏好,喜歡水墨作品的色彩簡潔,充滿着線條美。

dcf-travel-img-49167

dcf-travel-img-49168

dcf-travel-img-49169

dcf-travel-img-49170

dcf-travel-img-49171

dcf-travel-img-49172

dcf-travel-img-49173

dcf-travel-img-49174

然而水墨演繹,並非任何情況都拍攝得好,多雲天陰才是最佳時機。遇上艷陽高照的晴天,光照硬、對比強、天空蔚藍、色彩鮮艷,就不容易拍出水墨韻味。事實上,除了光照條件,不同的花開狀態,不同的環境狀況,都會影響到拍攝演繹。如此一來,當遇上天氣不似預期,又或者任何拍攝條件的不適宜,為了不用白走一趟,為了不用改天再拍,懶如小弟的也被迫勤力起來,積極運用平生所學,不拘一格取景拍攝,務求有所收穫。 

dcf-travel-img-49175

dcf-travel-img-49176

dcf-travel-img-49177

拍攝幾株櫻花,運用平生所學,當然有點誇張,用上好些基礎知識與技巧,倒是真的。首先在於光線運用,個人偏好絕少運用正光,總覺得景物交待太過清楚,就會少了幾分韻味。而色彩知識方面,由於是戶外拍攝,亦非自家搭建場景,色彩的存在難以控制,因此更多是應用於後期編修。而最需要法寶盡出的,在於取景構圖。法寶是甚麼?美學原則是也。( 關於「美學原則」的簡介及應用,請參閱小弟拙文《構圖調節推桿 @ 漫話攝影構圖 (7)》。)

dcf-travel-img-49178

dcf-travel-img-49179

dcf-travel-img-49180

dcf-travel-img-49181

小弟拍攝花卉,老生常談的構圖法則基本上全都不用,改以平面設計的美學原則作為指引。有別於像三分法那樣的構圖法則,美學原則的應用並非立竿見影,需要花點時間,透過多番實習體會,達至相當程度的理解,才能運用自如。然而掌握之後,絕對是好使好用,大可以將本來平平無奇的一堆枝葉花朵,組織得有紋有路,近乎無中生有。

dcf-travel-img-49182

dcf-travel-img-49183

dcf-travel-img-49184

幾個主要的美學原則之中,應用最多的是對比、比例、均衡。可以這麼說,絕大部份的造型,都是從各色各樣的對比開始建構:主次、遠近、虛實、輕重、疏密、深淺 ……。有了對比的存在,就需要考慮對比雙方佔據的比例,從而令畫面呈現出所需的均衡。選擇對比、調節比例,取得均衡。這拍攝花卉的基本流程,順理成章,簡單非常。

dcf-travel-img-49185

dcf-travel-img-49186

dcf-travel-img-49187

因為簡單,所以易用;因為簡單,可以萬用。喬木花卉枝桿形態多變,拍攝講究佈局造型,是絕佳的美學原則應用教材,城門河畔的櫻花盛放在即,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星期日, 1月 21, 2024

當心中的一切隨光

著名的地標不易拍。困難之處,在於同樣的地點,如何才能拍得與眾不同?因此,拍攝一些具知名度的地點之前,小弟通常都會稍稍思考一下可以如何演繹。這次到粉嶺皇后山印度廟拍攝也不例外,大概思考了半分鐘。

dcf-travel-img-49092

曾經在某篇拙文中介紹過國內攝影家趙嘉的以下一段文字:

「一到目的地,我會立刻工作嗎?不,絕對不會立刻開始工作。我會立刻跑到當地最大的圖書市場去,看看有什麼好的攝影集,買下來看看。了解別人怎麼拍的很重要,尤其是要研究國外頂級攝影家們是怎麼處理的。學習的收穫是:一旦知道別人怎麼拍的,你就千萬不要也那麼拍!攝影就是這樣,對於拍攝的內容你不僅要在觀點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還要在攝影語言的運用上和其他人不同。如果在取景器裡看到在其他攝影集似曾相識的畫面,我就不會按下快門。」
── 《兵書十二卷攝影器材與技術》第十卷 旅游攝影師的秘

很認同,以至非常喜歡這段文字,因為完全符合小弟於拍攝上的包拗頸風格。

dcf-travel-img-49093

dcf-travel-img-49094

dcf-travel-img-49095

既然如此,也就照辦煮碗,上網搜尋看看別人拍的印度廟,反其道而行,不就成了吧?然而問題來了,像這樣的半紅不黑,旅遊發展局隻字不提,只是在某些圏子裡略具名氣的景點,網上圖片,大都偏重於記錄、描述性質,難言有甚麼法道。若以此為參考,從中尋找出一個拍攝演繹的方向,即使並非不着邊際,也頗花功夫。須知小弟是個懶人,要如此認真的準備,實在有違本性。再者,即使整理出一點頭緒,某個構思,到時還是需要通過天時地利的關口。既然如此,一切從簡,兩個原則:一、不強調建築設計;二、充份注入光影。其餘的隨機應變,即興發揮。正因為原則如此簡單,所以只需半分鐘的思考,隨即確立。

dcf-travel-img-49096

dcf-travel-img-49097

dcf-travel-img-49098

拍攝外形設計獨特,兼具相當水準的建築物,很容易獲得成功感。理由簡單,因為建築物本身已提供了一定的創意,以及美的元素。然而問題正在於此。面對這類型的建築,一不留神,拍到的只是別人的創意,別人的美。照片沒錯是自己拍,然而卻稱不上作品。由此可見,小弟以上訂立的拍攝原則雖然簡單,卻極具針對性。建築物,以及其外型設計,是客觀存在,避不了。過分描述,就會流於複製。若只是適可而止的運用,並且注入當下變幻無定的光影效果,卻有可能在原有的建築設計基礎上,尋找到廣闊的創作空間。

dcf-travel-img-49099

dcf-travel-img-49100

dcf-travel-img-49101

dcf-travel-img-49107

既曰創作空間,當然可以注入更多的元素。不作前設,因地制宜,因材施拍,是懶人常用的招數。環境,荒郊般的外圍,近在咫尺的屋邨,既有特色,亦有寓意,或可引發天、地、神、人的聯想,也不乏滄桑唏噓的意味。意像,俯仰皆是。廟內,地面,陽光中的枯葉;半空,懸掛着的神器;高處,牆壁上的流漬、散着金光的天窗及投影。廟外,破敗長廊鏽蝕的角落,荒草叢中孤零零的小白花 ……。

dcf-travel-img-49102

dcf-travel-img-49103

dcf-travel-img-49104

dcf-travel-img-49105

dcf-travel-img-49106

創作空間是廣闊的,元素選擇是多樣的,拍攝的取向,卻是一脈相承,當時的想法,就是要讓每個畫面都「感光」,── 感受到光。為何如此?可能是因為小弟基本上沒有宗教信仰,直覺上,宇宙間可與神比擬的,就只有光。要拍出神廟的神緒,就需要光。只要心中有光。追隨着光,便有機會把畫面拍得美,拍得有意思。

 

星期日, 12月 31, 2023

自動,or not 自動

 攝影班中,經常有人提出類似以下的問題:幾時用自動曝光?幾時用手動?而我回答的 model answer 會是:可以手動就手動,唔可以手動就自動。似乎講咗等於冇講,卻是非常正確兼且好用的指引。

其實以上的答案,還有一個看似相反,但意思相同的陳述,那就是:可以自動就自動,唔可以自動就手動。選用手動還是自動,除了個人偏好之外,還要取決於客觀條件。所謂客觀條件,主要幾個因素:一、場景亮度是否穩定;二、是否有充裕時間更改設定;三、拍攝操作條件。前兩個因素不難理解,至於後者,就以近日兩度短程北上 hea 遊的拍攝個案為例。

例一。晨早六點幾,廣州從化溫泉區,下榻酒點附近隨拍。

早上天朦光,走到街上,才發覺下着微雨。沒有直射陽光,亮度穩定,按習慣,這情況下採用手動曝光。

dcf-travel-img-49003

走到跨河的橋上,雖仍是微雨,卻低溫兼風大,縮骨遮吹反了好幾回,一手擎傘一手拿機,操作條件相當惡劣,於是改用自動曝光,只控制曝光補償,單手搞得掂。

dcf-travel-img-49004

走到上圖左面的涼亭,有瓦遮頭,有恃無恐,又改回手動,配合觀察亮度分佈圖,曝光要幾準,有幾準。

dcf-travel-img-49005

回程途中,邊走邊拍,雨勢不減。鏡頭不同指向,亮度分佈變化頗大,單手操控應付不來,唯一選擇是自動。

dcf-travel-img-49006

dcf-travel-img-49007

dcf-travel-img-49008

回到酒店樓下,見園林景致不錯,便走到亭中,回復 M 模式,設定好曝光參數,亭內亭外各拍幾幅。天空是唯一光源,亮度既穩定亦平均,拍攝同一主體,無需每幅重新測光。如此情況下若用自動曝光,反而會因為取景範圍不同,拍出明暗飄忽的影像。

dcf-travel-img-49009

dcf-travel-img-49010


例二。長隆野生動物園,乘坐園內遊覽小火車。
 

dcf-travel-img-49012

廿幾分鐘的車程,穿越長隆野生動物園幾個仿原野區域,沿途行駛不停頓,景物話過就過唔等人。加上路建不平車箱搖晃,旁邊既有圍欄又有人,拍攝機會真的是稍縱即逝。此外,動物位處的光照條件變化多端,時明時暗,正光、側光、逆光、直射光、散射光,色色俱備。如此狀況,自動曝光肯定是首選。雖然這様拍出來的原始影像,很多時都會與期望頗有分別,但由於曝光值大致靠譜,只要拍攝時選用 RAW 檔,絕大部份可以透過後製調節得到所需效果。

dcf-travel-img-49013

dcf-travel-img-49014

dcf-travel-img-49015

dcf-travel-img-49016

dcf-travel-img-49018

dcf-travel-img-49019

dcf-travel-img-49021

dcf-travel-img-49022

dcf-travel-img-49023

值得一提,應用自動曝光,小弟多數採用 M 模式加配自動 ISO,而不是傳統的光圏或快門先決 (關於自動感光度設定,可參考小弟拙文 飛蝶留影 ─ 基本拍攝設定 ) 。原因好幾個。首先是小弟有強迫貪婪症,總希望光圏與快門均受控制。其次,後製處理,減輕噪點比除掉手震模糊容易得多;寧要高 ISO,不要慢快門。還有的是 ISO 可以調節的幅度較大。現時不少相機的感光度,可以由 ISO 100 升至 1SO 12800,足有七級之多。若改以光圏先決,七級可能就是 1/1000 秒與 1/8 秒的分別,影像清晰與否,難以保証。若採用快門先決,光圏涵蓋範圍可以是 f/2.8 至 f/32,景深效果差天共地。以現時相機的高感光度處理能力,只要曝光足夠,即使高至 ISO 12800 拍出來的照片,若縮小至適用於屏幕觀看的大小 (例如 1800x1200),即使不作減噪處理,也可以接受。由此可見,固定光圈快門,讓 ISO 自由浮動,明顯利多於弊。

既然談到自動曝光,也順帶一提相機另外兩個最常用的自動功能,也就是自動對焦與自動白平衡。相比之下,自動對焦何時適用最不含糊,因為它比自動曝光及自動白平衡都可靠得多,絕大部份的情況下,信自己不如信佢。至於自動白平衡的應用,明顯也沒有自動曝光那樣的強差人意。因為色彩的正確與否,比明暗更沒準則。大致睇落 OK,就 OK。相機不設白平衡補償功能,正說明了白平衡求求其其也可收貨。可真如此?一時時啦。以戶外自然光拍攝為例,照片的感覺很多時源於當下的色溫,常見的就有日落時份暖暖的金黃、陰雨時候藍藍的冷清。這些時候,採用自動白平衡會削弱色彩效果。又或者,當你走到茂密的樹林之中,拍出來的影像總覺灰灰沉沉,不妨檢查一下是否設定了自動白平衡。若是,試試放棄自動,改用日光(或陰天),青蔥翠綠極有可能魔法般呈現。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