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3, 2025

上善若水,北區有園 ─ 中式畫意

冬春交替(1),頂白跟紅(2);上善若水(3),北區有園(4)

【注釋】
1、冬末春初之時。
2、冬末紅葉,以及諸如梅、桃、櫻、李等冬春名花,即使色彩濃淡不同,色相略有差異,但基本上都是非紅即白;頂白跟紅,意指這段期間好攝之徒都忙於拍攝冬春花卉植物。
3、上水,地名,位處香港新界北;這是藉古文名句,美化、高級化地區名稱。
4、指北區公園。

攝光寫影又搞乜?不倫不類的打油詩還附上注釋,扮晒認真。

一語中的,本文正是要分享「扮」國畫的心得。

dcf-travel-img-50919

話說日前於網上偶見北區公園落羽松的照片,受當中園林景觀吸引,加上有意重訪久違的塱原風貎,在雙重動機夾擊之下,懶筋破防,逐擇日前往。拍攝當日天朗氣清,任務輕鬆完成。隨後的選、修、編,當屬例牌工序,在此不贅。值得一提的,是北區公園的中式畫意選輯,相對小弟平常拙作,似乎特別受到網友關注,當中正評留言,主要在於照片呈現的詩情畫意,準確一點,是中式意境的詩情畫意。

如何令照片呈現詩情畫意?這問題既是網友問,自己也問。網友問的主要是怎樣拍,而自我提問,更多是反思。因為深知自己的國學文化水平是「有限公司」,亦從未正式研習中國書畫,竟然可以堆砌出得到相當認同的詩情畫意,探討箇中原因,無疑相當有趣,亦不乏啟發性。

經歷一番閉門思過 ( 過指過程;從構思拍攝、照片篩選,以至後製編修的整個過程 ),發覺當中因素頗多,牽連甚廣,內容之豐富,若然小弟有足夠才學,足以著書。奈何小弟才疏學淺,以下只選幾項重點,分享討論。

首先是心法,基本上是意先形後。照片呈現的重點在於意境,也就是感覺、氛圍、味道等等,景物倒是次要。畫面中的景物,如何取捨、孰主孰次、放左放右,中焦失焦,各種的安排,為的都是表現意境,而不是展示景物本身。既然大家欣賞的是詩情畫意,那不正是畫面之中,透過景物安排組合而呈現的情與意,而並非具體的景觀實物嗎?

dcf-travel-img-50920
仿中式建築物的一角,談不上精美有睇頭,然而簡單的畫面中對比豐富。
遠近、深淺、剛柔、明暗、色彩的冷暖,以至規範與無序,都透過人工建築與天然樹木呈現出來,隱約傳遞出某種的含意。

dcf-travel-img-50921
為甚麼會拍這樹枝?因為形態。明白這出發點,就清楚知道要表現的是形態,而不是樹枝。沿此思路,拍攝時樹枝是否元整是次要,重點是框選最能強調形態的組合。

其次是構圖,基本上是放棄坊間慣常推介的構圖法則。關於中國畫構圖的書藉文章,十之八九找不到三分法;若然有,可能也像現時小弟的討論,建議放棄三分法。不排除常説的構圖法則有其可取之處,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中式構圖有行之有效的另一套方法。這套方法不談數學,不論精準,不重教條,多提建議,強調的是取捨、主次、遠近、大小、輕重、聚散、深淺、疏密、虛實、呼應、藏與露、隱與顯 ……。無需繼續詳列,單看這一堆,太極陰陽八卦彷彿都在眼前,若能結合到照片之中,烹煮不出中華味道才怪。之前有關注小弟拙文的讀者,或者會留意到,這套方法,與小弟以往論述構圖時經常提及的美學原則,頗有不謀而合之處。這多少解釋了為何以小弟膚淺的國學知識,也能夠為照片注入相當程度的中華風味。

關於構圖,還要一提的是透視運用。國畫慣用散點透視,這與以相機記錄實景而得出的單點透視截然不同。那怎辦?照片就是要用相機拍攝的呀。方法是取景時避免納入透視感強烈的線條,多用較長焦距,必要時加上後期製作,多管齊下,儘量模擬出接近多點透視的感覺。

dcf-travel-img-50922

dcf-travel-img-50923

dcf-travel-img-50924

值得一提的還有色彩。這輯相片並沒有太多的調色操作,主要是提高了落羽松橙紅色的飽和度。但留意,小弟要說的並非如何突出落羽松的色彩,而是強調要適可而止。點解?不就是要回歸意先形後的要求。鮮艷橙紅雖然不是落羽松的形體,但卻能令落羽松更為具體,更受注目,過度的色彩鮮明,照片的重點就會轉移到落羽松,從而削弱了整體的意境表現。此外,就如水彩油畫有別,中國畫的用色同樣自有一套,除了製作物料諸如花青、藤黃、石綠配出的獨特色彩之外,花哩花碌地表現詩情畫意,還是比較少見了吧?

dcf-travel-img-50925

dcf-travel-img-50926

簡單小結。意先形後,為詩情畫意留下空間;國畫構圖,以至色彩運用,表現國畫的視覺特徵。這幾招,可說是表現中式詩情畫意的土壤。有了適當的土壤,能否開出好花,結出好果,其他的因素仍是不可忽略,亦應加以善用。若說這輯照片能呈現出中國畫般的詩情畫意,北區公園的園林景觀,亭臺樓閣、小橋碧水,飛簷窗櫺,功不可沒。至於後製編修,題字簽章,則屬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之舉,不提也罷。

dcf-travel-img-50927
以直幅表現風景,也是國畫構圖特色。

dcf-travel-img-50928
放棄直幅,改用橫幅,卻又可納入楊柳及山石,都是國畫常見的素材。中式元素此消彼長,依然不失詩情畫意。

經此一番短篇小論,再回看文首的幾句打油詩,不無啟發。詩是胡亂堆砌的,格式韻律貽笑大方。然而加上幾個數字下標,黑體方括,幾點注釋,但凡稍為讀過古文課本,類似的排版格局肯定不會陌生。於是乎,這一扮,也就顯得似模似樣了。






 

星期一, 1月 13, 2025

遙知不是雪 ─ 嘉道理白梅

「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每次拍攝白梅,都會想起這王安石的詠梅詩句。然而即使遠望枝頭點點亮白,即使嗅不到暗香,也絕不會聯想到是雪,因為這裡是香港,降雪記錄絕無僅有。

dcf-travel-img-50872

每年農曆年前後,嘉道理農場都會迎來冬春花卉盛放,而當中最受歡迎的,應數本地較為罕見的梅花與山櫻。這裡的山櫻肯定冠絕全城,盛放之時,山頭滿佈,足以墟冚形容。相比之下,梅花數量不多,而且零散分佈於農場各處。但即使如此,仍吸引不少遊人慕梅花之名而來。而其中位處半山的大株紅梅,可說是好攝之徒的首選。因此,這紅梅花開之日,就是眾人到訪之時。然而正因如此,過去多年,小弟都錯過離這株紅梅不遠的幾株白梅。

dcf-travel-img-50873

錯過的原因,是這幾株白梅,花開比別的早。事實上,往年多次途經路過,也曾留意到僅餘的幾點小白,但因數量極少,花朵又小又殘,以小弟有限的花卉辨識功力,根本分不出是梅是李,既然花期已過,也就不再深究,只留下兩個疑問:是梅還是李?為何總是錯過?直至今年,因為多加入了幾個 facebook 群組,偶見網友發放的照片,疑團中的白梅馬上對號人座,於是隨即坐言起行,不惜功本,千米迢迢前往,只為拍攝這幾株過去多年都緣慳一面的白梅。

dcf-travel-img-50874
手機拍攝現場景觀,實屬本地常見的好睇唔好影類別。

白梅裁種於鐵網圍欄之內,周圍並沒有甚麼可觀的陪襯,遠景近景都雜亂無章,是典型的本地郊野花卉景觀,以「好遠觀而不好攝玩焉」形容,雖不中亦不遠矣。全景缺乏看頭,近攝又被拒諸欄外,取景拍攝,無論在角度與距離方面都有所限制。難怪當下所見,駐留拍攝者少之又少。早段時間,同場有兩位師兄,努力大約半個小時,便宣佈棄械飲茶去也。中段,行過路過,亦是觀多拍少。到尾段,太陽快要落跑到山坡背後之時 (留意:栽種位置使然,年初時份,還未到下午三時,陽光已經照不到這裡),才來了一位師姐,快門按個不停,頗有鍥而不捨之意,佩服!

dcf-travel-img-50875

dcf-travel-img-50876
站在同一位置,偏左偏右拍攝同一組花朵。

各家自拍面前「雪」,回說自己的拍攝。如此狀態,遠近不宜,中距離造型當是首選。而在取景位置有限的情況下,自創的獨門公開秘技 ─ 五軸挪移取景法─ 當然大派用場。

dcf-travel-img-50877dcf-travel-img-50878

dcf-travel-img-50879
這幾幅基本上只是扭動相機;除了幾組花朵,背景暗影亦視作重要構圖元素一併考慮。

關於五軸挪移取景法,數年前小弟曾撰拙文《紅梅一樹報春來 ─ 五軸挪移取景法》介紹,讀者有興趣不妨參考。簡而言之,就是盡用各種取景可能,包括前後左右移動位置、改變角度,扭動相機,以至調節拍攝焦距、控制景深等方法,以期取得不同的拍攝效果。

dcf-travel-img-50881

dcf-travel-img-50880
稍加留意,不難看出這兩幅拍攝的,與上面三幅基本上同屬一組花朵。

由於「五軸」組合變化多端,理論上熟用此法取景,收獲可期,然而仍存在兩大限制。首先是客觀因素,現場花況及光照條件仍是重要因素。其次就是美學修為。須知拍攝當下,對畫面中美的判斷,絕對主宰拍攝結果。

dcf-travel-img-50882

dcf-travel-img-50883

dcf-travel-img-50884

dcf-travel-img-50885
既可同一組花嘗試多種拍法,也別忘記尋找更多的拍攝對像,以至表現方法。

「五軸」是手段,關鍵在判斷。很大程度而言,拍攝不同題材的「靚相」,都離不開類以的手段與判斷。拍攝景物不能自由擺佈的自然景觀,尤其如是。面對當下場景,選擇以怎樣的方式演繹呈現,取決於閣下的美感判斷。AI 學人,其實人也像 AI,需要學習與訓練,當判斷美感的招數又多又熟練,拍將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否則就是無從入手。

dcf-travel-img-50886

但即使確定了演繹方向,拍攝亦往往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判斷與手段反覆運用,多番嘗試才可以獲取滿意的效果。更何況,嘗試過程中偶有所得,亦非罕有,多按幾次快門,既保險又有可能獲得意外驚喜,何樂而不為?當然,這只是數碼攝影的優勢,菲林拍攝者或許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星期五, 12月 27, 2024

不似大棠,勝似大棠 – 荔公紅葉

每年聖誕前後,是否有人頂白不得而知,跟紅,就一定有,因為這是追紅拍葉的時節。

論拍攝紅葉熱點,外地不計,本港聖地非元朗大棠莫屬,那裡有全港最具規模的楓香林,每年都吸引大量的追楓人士,當中或可找到小弟的身影。

初拍大棠楓香,主要是因為紅葉稀有,置身大片的楓香林任拍唔嬲,只感覺到葉多眼亂,選擇困難。拍過幾年之後,那份感覺,雖則依然可用葉多眼亂、選擇困難來形容,然而解釋卻是截然不同。之前的,是正評;後面的,雖不算是帶有貶意,但至少不是那麼的正面。

原因有好幾個,成本效益的考慮,是其中之一。就如近年城中觀賞花卉的栽種愈見普及一樣,紅葉的觀賞點,過去幾年同樣愈來愈多。加上網絡資訊日趨發逹,全港各地的窿窿罅罅,紅葉已難覓藏身之所。當初的所謂隱世秘境,隨着相機手機打卡群眾紛至沓來,逐一曝光,難逃一攝。宜攝地點增多,自然會有比較;有比較不一定有傷害,卻肯定多了考慮。先不論好醜,大棠山高路遠,就手這方面,難免失分。反觀非大棠紅葉景點,除了就手之外,往往亦有其獨特之處。日前側聞荔枝角公園有小量楓香漸紅,正是因為就手,不多考慮便動身起行。誰料不拍由自可,一拍之餘,相比之下,成本效益高下立見。

dcf-travel-img-50753

dcf-travel-img-50754

dcf-travel-img-50755

成本之低顯然易見。荔枝角公園與港鐵美孚站近在咫尺,只要有適當的相機鏡頭跟身,行過路過,隨時可拍。至於效益方面,主要在於景觀配襯。唔影唔知,原來嶺南之風的中式園林,要為紅葉景觀加分,竟是如此的輕而易舉。以上列出的三幅照片,就是在嶺南之風近大門入口處取景,於幾個不同位置,以水池對岸的亭台為背景,分別以幾枝樹幹作前景,或納入曲橋,以至人物作配襯拍攝而成。翻查拍攝記錄,拍得三幅相片所需時間不足十五分鐘,期間為了選景試位攞角度,來回走動的距離,前後左右最多不會超過二十米。

類似的拍攝手法,其實是借現場景觀過橋。主體是楓香,對焦點亦在楓香,然而失焦之處,散景之中,各種不大清晰的景物,不但加強視覺美感,亦平添不少意境內涵。整體效果而言,可說是楓香不多,畫意卻也不少。

dcf-travel-img-50756

dcf-travel-img-50757

dcf-travel-img-50758

拍攝人像,有所謂景帶人,人帶景的拍攝手法,簡而言之,就是人物與景物的有機配襯。難聽點說,要是 model 樣子身型並不怎樣標青,不妨多用這類手法。其實,拍攝花卉,以至其他主體明確的題材也一樣。當主角可以獨當一面之時,隨便拍也會合格。然而,當主角沒那麼起眼之時,善用主體以外的各種元素,包括景物與光線,配襯得宜,絕對可以令作品生色不少。

 




星期一, 12月 16, 2024

練攝影,練影花 – 港系花攝

經常聽到人們說學攝影、學影相,但不知怎的,練攝影、練影相,聽起來感覺就是怪怪的。或者有人會反駁:唔係喎,好多時都有前輩師兄話,影多啲就得架喇。持這論點的人,肯定不知道「影得多」與「練得多」的分別。單靠由早到晚到籃球場跟隊鬥波,還是練不好射三分的。某些技術,就是需要獨立、集中、反覆練習,方能好好掌握。

dcf-travel-img-50656
練習要訣之一,就是不拘一格拍素材。好景固然要拍,不理想的,也拍。

回顧小弟多年攝影教學所見,業餘圏中,願意花時間練攝影的,是稀有品種。既是業餘,又不願花時間練習,要拍出相當的水平,能依靠的,若非天材,就是運氣。自問天份不很高,也深知運氣不受控制,因此,練攝影可說是小弟的常設項目。而踏入十二月中旬,又是練習花卉拍攝的時候,因為每年大約在冬季,就是冬春花卉拍攝週期的開始,接下來的幾個月,不同種類的花卉接連開放,直至下一年的春末初夏。然而一如以往,小弟首先用作「練靶」的,卻是春秋都會盛放一回的香港市花洋紫荊。

dcf-travel-img-50658

dcf-travel-img-50659
同一組花葉,練習以不同的方式演繹,體驗不同的效果。

為何要選洋紫荊?無他,唔理好醜,最緊要就手。就手是肯定的,香港到處都是洋紫荊,但以醜來形容,除了委實不敬,更與事實不大相符。雖然,當中又或多或少與其「醜」有關。── 務必留意,醜字加了引號。

dcf-travel-img-50660

dcf-travel-img-50661
既可對同樣的花以不同角度拍攝,也可練習在站在同一位置,尋找不同的景觀。

洋紫荊其實不醜,單看花朵,更是婀娜多姿。看那幾片花瓣,還有那幾絲花蕊,彎彎的線條,紫紅與淡黃的色彩過渡,再加上花瓣紋理的加持,醜,是說不過去的。然而俗語有云「三個女人一個墟」,綜合感覺才是關鍵,三位嚦嚦鶯聲的女士走在一起,結果是吱喳吵耳還是清翠悅耳,要視乎當中的組合與安排。洋紫荊就是如此,一多,就易亂。加上花葉色深,盛開之際,大範圍看,往往就是雜亂的叢叢深綠,配上無章的點點紫紅。

dcf-travel-img-50662

dcf-travel-img-50663

dcf-travel-img-50664
花、葉、枝,都可以呈現多種形態,配合起來,變化就是無窮無盡。

小弟認為洋紫荊是不錯的花攝練習素材,與好醜並無直接關系,更多是因為當中的亂,箇中的難。其實,以拍攝喬木花卉而言,亂與難並非洋紫荊的專利,只不過是相比其他幾種冬春名花,諸如梅、桃、櫻、李等等,洋紫荊的亂與難,是略勝一籌。再加上香港地狹人多景觀雜,拍將起來,對攝影師的取景構圖、用光運鏡、傳情創意等多方面的功夫,要求相對較高。

dcf-travel-img-50665

dcf-travel-img-50666

dcf-travel-img-50667
正光、炫光、逆光,熟習光線,善用光線,更能拍出不一樣。

在香港拍攝花卉有多難,其實也不用描述太多,只要將城門河畔的櫻花,與日、韓,以至國內的櫻花景點作出比較,自然清楚明白。正因為獨步單方,小弟索性將其美稱「港系花攝」。人像拍攝有日系韓風,花卉拍攝來個港系,又有何不可?

dcf-travel-img-50668

dcf-travel-img-50669

dcf-travel-img-50670

dcf-travel-img-50671

dcf-travel-img-50672
自我要求於同一地點,以單一鏡頭,短時間內拍出多種效果,是極佳的訓練。

港系花攝的要旨,簡而言之,就是於無聲處發驚雷。看似冇景,硬要拍出好景,可說是匯聚了取景、構圖,以及美感營造的技藝精華。不敢說是花攝技藝的天花板,但至少也可以說是半條木人巷了。






 

星期一, 11月 25,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再談曝光,轉眼來到第四篇。之前四篇,討論內容都關乎曝光理論,雖不算深入,卻都是基礎。然而世事奇妙,愈基礎的東西,予人的感覺愈離地。為免堅離地,本篇整合前文的理論基礎,送上些貼地實用的東西。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圖 1】那樣,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深淺不同的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圖 1】的樣子。

dcf-travel-img-50814
【圖 1】深灰、淺灰、中灰比例相同組成的平面圖,平均亮度就是中灰。

接下來,將該圖的上下部份改為深灰,中間不變 ,如【圖 2.1】。拍攝結果將會如何?如此一改,測光得到的平均亮度會比中灰深,於是相機自動增加曝光時間 (減慢快門速度) 拍攝,得出的結果是中灰顯示為淺灰,深灰顯示為中灰,如【圖 2.2】。

dcf-travel-img-50815
【圖 2.1】將上下部分改為深灰

dcf-travel-img-50816
【圖 2.1】拍攝結果,整體變亮;中灰變淺灰,深灰變中灰。

相反,若將該圖的上下部份改為淺灰如【圖 3.1】,相機就會減少曝光時間 (加快快門速度) 拍攝,得出的結果是中灰顯示為深灰,淺灰顯示為中灰,如【圖 3.2】。

dcf-travel-img-50817
【圖 3.1】將上下部分改為淺灰

dcf-travel-img-50818
【圖 3.2】拍攝結果,整體變暗;中灰變深灰,淺灰變中灰。

受物體反射亮度影響,自動測光不能正確重現目視亮度,表面看頗為愚蠢,其實只是不忘初衷。還記得為何曝光要以還原中度灰為目標?不就是為了最大可能地記錄亮度資訊。當物體反光偏暗,拍攝時增加曝光,可以減低暗部剪裁 (超出可記錄範圍) 的機會;當物體反光偏亮,拍攝時減少曝光,可以減低亮部剪裁的機會。相機測光系統的操作,再合理不過。

既然合理,但又不能還原正確的灰度,問題在哪?如何解決?

問題在於工具錯配,罪魁禍首是數碼相機的檢視屏,關鍵在於反射光與入射光的分別。或者有些讀者不知道甚麼是入射式測光錶,簡單介紹一下。

dcf-travel-img-50819
【圖 4】入射式與反射式測光示意圖

一般相機內置的是反射式測光表,量度被攝物表面的反射亮度。而入射式測光錶,則是量度投射於被攝物表面的光線亮度。在光源亮度不變的情況下,以反射式測光錶分別量度顏色深淺不同的三張卡紙,會給出三個不同的讀數。但以入射式測光錶量度,則是完全相同。Why?光源亮度沒變嘛。

由此可見,在上述個案中,只要使用入射式測光錶量度房間燈光亮度,按建議設定曝光參數拍攝,而不是依循相機內置的反射測光結果進行曝光,便可以得出灰度正確展示的三幅影像。

至此,閣下可能會覺得入射式測光好使好用,然而故事未完。相機之所以內置入射式測光錶,首先是迫於無奈。試問安坐家中,若非反射式,又怎可以對窗外數公里遠處,被夕陽照亮的山頭測光?另一方面,是有充份理由。菲林年代,一般用作拍攝的都是「負片」。負片與正片不同之處,是拍出的結果並非予人觀賞,而是作為一個亮度記錄,供之後透過沖曬處理重現所需效果。於是我們又回到之前的討論:最大可能記錄亮度細節,中度灰是最佳選擇。有了亮度細節豐富的底片,曬相時便可呼光喚暗,要光得光,要暗得暗。

工具錯配,罪魁禍首

之前提及工具錯配,罪魁禍首是數碼相機的檢視屏,那是因為它的即影即有,等同菲林年代拍攝正片(幻燈片)。如前所述,要拍出目視效果的影像,適宜使用入射式測光錶,然而相機內置的卻是反射式,加上一般拍攝者不明此理,以反射式測光結果作為參考,自然會問題多多。

明乎此理該如何?

視乎閣下屬於哪一門派。喜歡直出影像的拍友,不妨熟練「扮」入射式測光;對適當灰度的物件進行測光,間接量度出現場光照的亮度。至於後製派,由於即時影像是否啱睇只屬次要,重點在於能否取得適當的亮度記錄,在此前題下,既參考反射式測光結果,亦分析亮度分佈圖,互為參照,方為最佳舉措。

補充 Q&A

問:沒有入射式測光錶怎麼辦?
答:用重點測光,將測光範圍限制於場景中亮度接近中灰的位置,不受其他亮度干擾,測光結果便會跟使用入射式測光錶相若。

問:場景中任何部位的亮度都不接近中度灰,怎麼辦?
答:自備一張中度灰卡,拍攝前將灰卡放置被攝物表面進行測光。沒有灰卡,不妨用自己的手掌代替,因為需要的只是一個亮度參照。只要知道自己手掌與中灰的深淺差別,應用時作出適當加減補償就可以了。

問:拍攝對像五顏六色,卻沒有灰色怎麼辦?
答:需要參考的是亮度,而不是顏色,只要亮度與中度灰接近就可以。當然,這要求閣下有相當程度的亮度判斷功力。

 

上善若水,北區有園 ─ 中式畫意

冬春交替 (1) ,頂白跟紅 (2) ;上善若水 (3) ,北區有園 (4) 。 【注釋】 1、冬末春初之時。 2、冬末紅葉,以及諸如梅、桃、櫻、李等冬春名花,即使色彩濃淡不同,色相略有差異,但基本上都是非紅即白;頂白跟紅,意指這段期間好攝之徒都忙於拍攝冬春花卉植物。 3、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