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貫穿大澳的大涌為界,位處大涌北面的區域,或可稱為大澳的「河北」景區。「河北」沿岸的主要街道包括西面的石仔埗街、中間的吉慶後街和東面的新基街。與大澳永安街、太平街所在的「河南」相比,河北區域保留着更多的原始風味。尤其是新基橋以北的一段吉慶後街,以及對岸新基街一帶,由於距離大澳「市中心」較遠,即使在遊人眾多的假日,這裡依然可以找到難得的憩靜。
▲ 大澳地圖。淺紅色標示「河北」區域。
前文《 再續水鄉情 》提到,小弟近期重拾的大澳獵影,是相隔二十多年的舊調重彈,然而在此期間,並不是完全沒有到訪大澳,只是並非專注拍攝而已。可是,若將範圍稍為縮小,局限於新基橋東北一帶,那就真的是二十多年沒有踏足過。
「以前呢度係船廠 ......」在一個像舞臺般闊落的木建平台上,一位「老」街坊如是說。(註:老,只是這位兄台自認。後來他透露了年齡,根據聯合國最新修訂準則,只屬中年。) 聽他道來,小弟似乎依稀記得,從前在這位置,岸邊有粗大的木條斜入水中,大概就是用來移運維修船隻的滑道。
「而家整個大澳只剩二千幾人 ...... 」他這麼說,小弟無從考證。只是當天並非假日,感覺大澳沒有從前那麼熱鬧卻是真的。
「好多屋丟空冇人理,柱樑俾白蟻蛀空晒,一推就冧 ...... 」我連忙低頭看看腳下所站位置,見木板並非殘舊,不禁舒一口氣。
伴在老街坊身旁的一瓶飲品、一包香煙,暗示着他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分享。幸而當時尚有一位到來寫生的畫家在場,可以分擔話題,好讓小弟能夠輕鬆地以 time sharing 方式,一面交談,一面拍攝 ……。今年的初冬沒有半點寒意,午後的陽光,比春光還要明媚;老街坊敘述的大澳往事,不時勾起小弟朦朧的回憶,與眼前的景物混成一片,彷如春霧。陶醉於如此光景,一時技癢,便拍了幾幅畫意習作。
在平台上拍攝了好一會,別過老街坊,便沿吉慶後街往寶珠潭方向走。遠離市中心的這路段,明顯亦與商業化保持距離,沿途所見,既簡樸,又古老,然而卻不乏姿彩。
走到寶珠潭燒烤場,放眼前望,遠處大海之中是二十多年前看不到的景物,── 港珠澳大橋。相信沒有太多人會留意到,1997年回歸之前,大澳的海岸就是香港與國內的邊境線。岸,屬英方;海,則屬於中方。記得當年拍攝到此,有時會見到不少居民往海邊走,又同樣有不少從海邊走回來。回程的,身上若非大包小包,就是兩手非空,臉上掛着滿足的笑容。原來是有來自國內的「商船」藉此海陸邊境之便,進行「跨境貿易」。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真箇是無處不在,哪裡有着數,哪裡就有交易。
▲ 寶珠潭燒烤場。左面是楊候古廟,遠處可見港珠澳大橋,右面河的對岸就是新基街。
與吉慶後街一水之隔,是新基街。這裡不及吉慶後街那樣的古意盎然,然而卻有更多的鄉郊氣息。沿路的東面有大片的紅樹林,再遠處,就是環抱大澳的群山。據說大澳風水好,就是因為有鳯、獅、象、虎四山守護。畫龍點睛地,還有一個碧玉似的寶珠潭。
沿新基街往北走,可接東澳古道步行前往東涌,路牌指示說只需兩個多小時,信不信由你,不信的不妨一試。然而步行前往東涌只是題外話,這裡要說的是此路亦通往嶼北界碑,從界碑再往山上走不遠,便是可以俯瞰整個大澳,以及遠眺港珠澳大橋的觀景點。
大澳景觀豐富,好攝之徒到此一遊,往往都是拍個不停,忙個不可開交,不願錯失那怕只是半個的拍攝時機。然而走到後半山拍攝大澳全景,心態卻是截然不同。從踏入黃昏開始,大部份時間就只是伴着腳架,聽着清風,無無聊聊地等待着偶爾適當的時刻,按動快門。眼前開闊的景觀、緩慢的抇攝節奏,彷彿靈丹妙藥,一下子化解了整個下午匆忙拍攝的疲累。此時此刻,大可以用最平靜的心情、最細緻的心思來欣賞大澳;看着這盪漾於大海旁邊的水鄉,從金碧輝煌的斜陽夕照之中,漸漸地,再一次沉醉於夜幕下的寧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