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五, 12月 27, 2024

不似大棠,勝似大棠 – 荔公紅葉

每年聖誕前後,是否有人頂白不得而知,跟紅,就一定有,因為這是追紅拍葉的時節。

論拍攝紅葉熱點,外地不計,本港聖地非元朗大棠莫屬,那裡有全港最具規模的楓香林,每年都吸引大量的追楓人士,當中或可找到小弟的身影。

初拍大棠楓香,主要是因為紅葉稀有,置身大片的楓香林任拍唔嬲,只感覺到葉多眼亂,選擇困難。拍過幾年之後,那份感覺,雖則依然可用葉多眼亂、選擇困難來形容,然而解釋卻是截然不同。之前的,是正評;後面的,雖不算是帶有貶意,但至少不是那麼的正面。

原因有好幾個,成本效益的考慮,是其中之一。就如近年城中觀賞花卉的栽種愈見普及一樣,紅葉的觀賞點,過去幾年同樣愈來愈多。加上網絡資訊日趨發逹,全港各地的窿窿罅罅,紅葉已難覓藏身之所。當初的所謂隱世秘境,隨着相機手機打卡群眾紛至沓來,逐一曝光,難逃一攝。宜攝地點增多,自然會有比較;有比較不一定有傷害,卻肯定多了考慮。先不論好醜,大棠山高路遠,就手這方面,難免失分。反觀非大棠紅葉景點,除了就手之外,往往亦有其獨特之處。日前側聞荔枝角公園有小量楓香漸紅,正是因為就手,不多考慮便動身起行。誰料不拍由自可,一拍之餘,相比之下,成本效益高下立見。

dcf-travel-img-50753

dcf-travel-img-50754

dcf-travel-img-50755

成本之低顯然易見。荔枝角公園與港鐵美孚站近在咫尺,只要有適當的相機鏡頭跟身,行過路過,隨時可拍。至於效益方面,主要在於景觀配襯。唔影唔知,原來嶺南之風的中式園林,要為紅葉景觀加分,竟是如此的輕而易舉。以上列出的三幅照片,就是在嶺南之風近大門入口處取景,於幾個不同位置,以水池對岸的亭台為背景,分別以幾枝樹幹作前景,或納入曲橋,以至人物作配襯拍攝而成。翻查拍攝記錄,拍得三幅相片所需時間不足十五分鐘,期間為了選景試位攞角度,來回走動的距離,前後左右最多不會超過二十米。

類似的拍攝手法,其實是借現場景觀過橋。主體是楓香,對焦點亦在楓香,然而失焦之處,散景之中,各種不大清晰的景物,不但加強視覺美感,亦平添不少意境內涵。整體效果而言,可說是楓香不多,畫意卻也不少。

dcf-travel-img-50756

dcf-travel-img-50757

dcf-travel-img-50758

拍攝人像,有所謂景帶人,人帶景的拍攝手法,簡而言之,就是人物與景物的有機配襯。難聽點說,要是 model 樣子身型並不怎樣標青,不妨多用這類手法。其實,拍攝花卉,以至其他主體明確的題材也一樣。當主角可以獨當一面之時,隨便拍也會合格。然而,當主角沒那麼起眼之時,善用主體以外的各種元素,包括景物與光線,配襯得宜,絕對可以令作品生色不少。

 




星期一, 12月 16, 2024

練攝影,練影花 – 港系花攝

經常聽到人們說學攝影、學影相,但不知怎的,練攝影、練影相,聽起來感覺就是怪怪的。或者有人會反駁:唔係喎,好多時都有前輩師兄話,影多啲就得架喇。持這論點的人,肯定不知道「影得多」與「練得多」的分別。單靠由早到晚到籃球場跟隊鬥波,還是練不好射三分的。某些技術,就是需要獨立、集中、反覆練習,方能好好掌握。

dcf-travel-img-50656
練習要訣之一,就是不拘一格拍素材。好景固然要拍,不理想的,也拍。

回顧小弟多年攝影教學所見,業餘圏中,願意花時間練攝影的,是稀有品種。既是業餘,又不願花時間練習,要拍出相當的水平,能依靠的,若非天材,就是運氣。自問天份不很高,也深知運氣不受控制,因此,練攝影可說是小弟的常設項目。而踏入十二月中旬,又是練習花卉拍攝的時候,因為每年大約在冬季,就是冬春花卉拍攝週期的開始,接下來的幾個月,不同種類的花卉接連開放,直至下一年的春末初夏。然而一如以往,小弟首先用作「練靶」的,卻是春秋都會盛放一回的香港市花洋紫荊。

dcf-travel-img-50658

dcf-travel-img-50659
同一組花葉,練習以不同的方式演繹,體驗不同的效果。

為何要選洋紫荊?無他,唔理好醜,最緊要就手。就手是肯定的,香港到處都是洋紫荊,但以醜來形容,除了委實不敬,更與事實不大相符。雖然,當中又或多或少與其「醜」有關。── 務必留意,醜字加了引號。

dcf-travel-img-50660

dcf-travel-img-50661
既可對同樣的花以不同角度拍攝,也可練習在站在同一位置,尋找不同的景觀。

洋紫荊其實不醜,單看花朵,更是婀娜多姿。看那幾片花瓣,還有那幾絲花蕊,彎彎的線條,紫紅與淡黃的色彩過渡,再加上花瓣紋理的加持,醜,是說不過去的。然而俗語有云「三個女人一個墟」,綜合感覺才是關鍵,三位嚦嚦鶯聲的女士走在一起,結果是吱喳吵耳還是清翠悅耳,要視乎當中的組合與安排。洋紫荊就是如此,一多,就易亂。加上花葉色深,盛開之際,大範圍看,往往就是雜亂的叢叢深綠,配上無章的點點紫紅。

dcf-travel-img-50662

dcf-travel-img-50663

dcf-travel-img-50664
花、葉、枝,都可以呈現多種形態,配合起來,變化就是無窮無盡。

小弟認為洋紫荊是不錯的花攝練習素材,與好醜並無直接關系,更多是因為當中的亂,箇中的難。其實,以拍攝喬木花卉而言,亂與難並非洋紫荊的專利,只不過是相比其他幾種冬春名花,諸如梅、桃、櫻、李等等,洋紫荊的亂與難,是略勝一籌。再加上香港地狹人多景觀雜,拍將起來,對攝影師的取景構圖、用光運鏡、傳情創意等多方面的功夫,要求相對較高。

dcf-travel-img-50665

dcf-travel-img-50666

dcf-travel-img-50667
正光、炫光、逆光,熟習光線,善用光線,更能拍出不一樣。

在香港拍攝花卉有多難,其實也不用描述太多,只要將城門河畔的櫻花,與日、韓,以至國內的櫻花景點作出比較,自然清楚明白。正因為獨步單方,小弟索性將其美稱「港系花攝」。人像拍攝有日系韓風,花卉拍攝來個港系,又有何不可?

dcf-travel-img-50668

dcf-travel-img-50669

dcf-travel-img-50670

dcf-travel-img-50671

dcf-travel-img-50672
自我要求於同一地點,以單一鏡頭,短時間內拍出多種效果,是極佳的訓練。

港系花攝的要旨,簡而言之,就是於無聲處發驚雷。看似冇景,硬要拍出好景,可說是匯聚了取景、構圖,以及美感營造的技藝精華。不敢說是花攝技藝的天花板,但至少也可以說是半條木人巷了。






 

星期一, 11月 25,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再談曝光,轉眼來到第五篇。之前四篇,討論內容都關乎曝光理論,雖不算深入,卻都是基礎。然而世事奇妙,愈基礎的東西,予人的感覺愈離地。為免堅離地,本篇整合前文的理論基礎,送上些貼地實用的東西。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圖 1】那樣,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深淺不同的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圖 1】的樣子。

dcf-travel-img-50814
【圖 1】深灰、淺灰、中灰比例相同組成的平面圖,平均亮度就是中灰。

接下來,將該圖的上下部份改為深灰,中間不變 ,如【圖 2.1】。拍攝結果將會如何?如此一改,測光得到的平均亮度會比中灰深,於是相機自動增加曝光時間 (減慢快門速度) 拍攝,得出的結果是中灰顯示為淺灰,深灰顯示為中灰,如【圖 2.2】。

dcf-travel-img-50815
【圖 2.1】將上下部分改為深灰

dcf-travel-img-50816
【圖 2.1】拍攝結果,整體變亮;中灰變淺灰,深灰變中灰。

相反,若將該圖的上下部份改為淺灰如【圖 3.1】,相機就會減少曝光時間 (加快快門速度) 拍攝,得出的結果是中灰顯示為深灰,淺灰顯示為中灰,如【圖 3.2】。

dcf-travel-img-50817
【圖 3.1】將上下部分改為淺灰

dcf-travel-img-50818
【圖 3.2】拍攝結果,整體變暗;中灰變深灰,淺灰變中灰。

受物體反射亮度影響,自動測光不能正確重現目視亮度,表面看頗為愚蠢,其實只是不忘初衷。還記得為何曝光要以還原中度灰為目標?不就是為了最大可能地記錄亮度資訊。當物體反光偏暗,拍攝時增加曝光,可以減低暗部剪裁 (超出可記錄範圍) 的機會;當物體反光偏亮,拍攝時減少曝光,可以減低亮部剪裁的機會。相機測光系統的操作,再合理不過。

既然合理,但又不能還原正確的灰度,問題在哪?如何解決?

問題在於工具錯配,罪魁禍首是數碼相機的檢視屏,關鍵在於反射光與入射光的分別。或者有些讀者不知道甚麼是入射式測光錶,簡單介紹一下。

dcf-travel-img-50819
【圖 4】入射式與反射式測光示意圖

一般相機內置的是反射式測光表,量度被攝物表面的反射亮度。而入射式測光錶,則是量度投射於被攝物表面的光線亮度。在光源亮度不變的情況下,以反射式測光錶分別量度顏色深淺不同的三張卡紙,會給出三個不同的讀數。但以入射式測光錶量度,則是完全相同。Why?光源亮度沒變嘛。

由此可見,在上述個案中,只要使用入射式測光錶量度房間燈光亮度,按建議設定曝光參數拍攝,而不是依循相機內置的反射測光結果進行曝光,便可以得出灰度正確展示的三幅影像。

至此,閣下可能會覺得入射式測光好使好用,然而故事未完。相機之所以內置反射式測光錶,而不採用入射式,事出有因。首先是迫於無奈。若不是反射式,試問又怎可以安坐家中,對窗外數公里遠處,被夕陽照亮的山頭進行測光?另一方面,亦有充份理由。菲林年代,一般用作拍攝的都是「負片」。負片與正片不同之處,是拍出的結果並非予人觀賞,而是作為一個亮度記錄,供之後透過沖曬處理重現所需效果。於是我們又回到之前的討論:最大可能記錄亮度細節,中度灰是最佳選擇。有了亮度細節豐富的底片,曬相時便可呼光喚暗,要光得光,要暗得暗。要細節豐富,就要中度灰,而反射式測光,正是以呈現中度灰為目的,因此,反射式測光與負片拍攝,可說是天作之合。

工具錯配,罪魁禍首

之前提及工具錯配,罪魁禍首是數碼相機的檢視屏,那是因為它的即影即有,等同菲林年代拍攝正片(幻燈片)。如前所述,要拍出目視效果的影像,適宜使用入射式測光錶,然而相機內置的卻是反射式,加上一般拍攝者不明此理,以反射式測光結果作為參考,自然會問題多多。

明乎此理該如何?

視乎閣下屬於哪一門派。喜歡直出影像的拍友,不妨熟練「扮」入射式測光;對適當灰度的物件進行測光,間接量度出現場光照的亮度。至於後製派,由於即時影像是否啱睇只屬次要,重點在於能否取得適當的亮度記錄,在此前題下,既參考反射式測光結果,亦分析亮度分佈圖,互為參照,方為最佳舉措。

補充 Q&A

問:沒有入射式測光錶怎麼辦?
答:用重點測光,將測光範圍限制於場景中亮度接近中灰的位置,不受其他亮度干擾,測光結果便會跟使用入射式測光錶相若。

問:場景中任何部位的亮度都不接近中度灰,怎麼辦?
答:自備一張中度灰卡,拍攝前將灰卡放置被攝物表面進行測光。沒有灰卡,不妨用自己的手掌代替,因為需要的只是一個亮度參照。只要知道自己手掌與中灰的深淺差別,應用時作出適當加減補償就可以了。

問:拍攝對像五顏六色,卻沒有灰色怎麼辦?
答:需要參考的是亮度,而不是顏色,只要亮度與中度灰接近就可以。當然,這要求閣下有相當程度的亮度判斷功力。

 

星期四, 11月 14,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四、18% 反射率 )

上回的一堆文字,只說明了選擇中間灰作為「正確曝光」標準的理由。並沒有從物理上定義中間灰有幾灰。相比灰姑娘的灰,中間灰是深?還是淺?

關於中間灰的標準,曾聽過不少傳言。其中一種說法是和膚色亮度接近,這樣定,拍人效果好。另一說法是接近大自然常見的亮度,意思大概是大片草原或樹林的亮度。然而稍加思考,便知兩者都站不住腳。不同人種的膚色相差很遠,大自的亮度更是千變萬化。

事實上,中間灰的定義有多種,為免亂上加亂,先說現時攝影人慣用的,就是 18% 反射率 (18% reflectance) 呈現的灰度 。一張灰色卡紙,若然將 18% 入射的光線反射出來,那灰的程度就是中間灰。合理疑問:既曰中間,為甚麼是 18% 而不是 50%?初步解答:因為亮度的增減並非線性。附圖大致展示出曝光值、亮度、灰度三者的關係。

dcf-travel-img-50719

簡單解釋一下圖中的三列數字。最上一列是相機內置測光表的 EV 讀數。0EV 時拍出中間灰,+1EV 拍出淺灰,-1EV 拍出深灰。中間一列是相對亮度。假設 0EV 拍出的亮度是 1,以 +1EV 拍攝,亮度倍增,所以是 1x2=2;以 +2EV 拍攝再次倍增,所以是 2x2=4。至於 -1EV,就是亮度減半,所以是 1x1/2=1/2 ……。最低一行是反射率,18% 是中間灰,光源亮度不變的情況下,亮度倍增是因為反射率倍增,所以是 18%x2=36%,再倍增就是 36%x2=72%。再倍增呢?超越 100%,爆煲了!暗的方向發展還好,至少理論上可以不斷減半沒下限。可是現實並非如此,純白與純黑的皆不存在。目前普遍將最白與最黑的反射率,分別定義為 95% 與 3.5%。

看過附圖,距離深度解密 18% 只有兩步之遙。

第一步。該圖告訴我們,曝光逐級加一而上,亮度卻是每次乘二倍增。換言之,灰度的遞增是線性,亮度卻是非線性地以幾何級數上升。因此,計算亮度的平均值,要用幾何平均而非算術平均。

第二步。該圖亦展示了反射率與亮度的對應關係,可見反射率亦非線性,因而平均值亦應以幾何方式得出。95 乘以 3.5,等於 332.5;然後開方,得到的幾何平均值是 18.2。Bingo!

成功解密 18% 又如何!有乜用?仍是那句:坦白講,真係冇乜用,得個知字。然而既作補充,亦求完整,以下介紹多幾樣沒啥用途的東西。

翻查歷史,以 18% 作為中間灰始於 19 世紀末的印刷行業,印刷工人以此作為調控油墨流量的參考。後來,這灰度被發明分區曝光法 (Zone System) 的安素.亞當斯(Ansel Adams)收編,作為第五區(Zone V)的影調基準,從此與攝影結緣。隨後柯達出品的 18% 灰卡,成為了業內的實物標準。

到後來彩色印刷發展出一套 LAB 色彩標準,其中 L 表示亮度。當 L 為 50% 時,其灰度大約等同 18.42% 反射率,與 18% 相差不遠。

然而也有相差甚遠的,而且是來自頗具聲望的美國國家標準協會 ( ANSI )。ANSI 有一份關於調校手持測光表產品的文件,建議以 12~13% 反射率作為中間灰,還提及誤差 1~2% 可以接受。有兩點值得留意。首先,只是建議,跟唔跟由得你。其次,範圍頗寬鬆,連可接受的誤差,可以是介乎 11~14% 之間。小弟常說攝影是差不多的藝術,至此,信喇掛?

至於 12~13% 何來,有待稽考,更值得留意的,反而是另一類中間灰的定義。在此之前,不論是 18%、12%,以至其他數值,說的都是反射率,但可有留意,數碼相機的檢視屏、電腦屏幕、手機屏幕,全都不是反光,而是發光的。應用於發光的屏幕,色彩亮度有截然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常見的 sRGB,中間灰就是(128,128,128),16 進制表示就是 #808080。

發光而唔係反光?咁就大件事喇!下回分解。不溫馨,不冷漠,中性提示,下回內容重要、貼地、實用。



星期三, 11月 13,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三、中間灰 )

前文提到,若以某光圏、快門、ISO 設定組合拍攝,拍得到中間灰色的亮度結果,為之正確曝光。接下來要討論的,當然就是中間灰。

中間灰,英文 middle grey,又稱中性灰。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介乎純黑與純白之間,是不同程度的灰色,而位處中間的,就是中間灰。以拍攝結果呈現中間灰為正確曝光的標準,理由何在?

dcf-travel-img-50605

dcf-travel-img-50604

正常的照片,不論彩色還是黑白,必定存在着介乎最暗與最亮之間的中間亮度。

試想想以下的案例。聖誕老人到某國家派禮物,該國政府為免選擇太多有爭拗,規定每個區域只可派發一款禮物。聖誕老人手頭上有多款禮物,適合不同的年齡層級,每個層級的年齡跨度為五年。例如禮物 A 適合 11 至 15 歲,禮物 B 適合 12 至 16 歲,禮物 C 適合13 至17 歲 ……,如此類推。在此情況下,聖誕老人該以甚麼作為參考,才會令派發的禮物,最大程度地滿足某區域的住戶?一個很常用亦合理的選擇,就是該區域人口的平均年齡。平均年齡是13的派 A,14 的派 B,15 的派 C ……,如此類推。

同樣道理,感光元件只能記錄一定範圍的亮度,即所謂動態範圍,太暗太亮的都記錄不了。要最大可能完整地記錄場景的亮度資訊,方法就是選取場景亮度平均值,並以此作為記錄的中間值,也就是中間灰。比這亮度光一點的,就是淺灰,暗一點的,就是深灰 ……

然而將 B 禮物派發到平均年齡是 14 的區域,並不保證適合該區的所有人,因為平均值不能反映年齡分佈狀況。假設某區有 20 人,當中 14 歲的 2 人,11 歲的 9 人,17 歲的也是 9 人,計算平均年齡仍是 14,於是向該區派發 B 禮物,結果只有兩人適用,改為派發禮物 A 或 C,反而同樣會有九人適用。

dcf-travel-img-50603

將平均亮度置於可記錄範圍的中央,只是一種「好過冇」的策略,並不保證可以完整記錄亮度資訊。假設相機可記錄的曝光範圍是 15 級,若按照相機測光的建議去拍攝,比中間亮度高出或低出 7 級的,就有可能記錄不了。正因如此,才需要搞出更多解決方案去彌補這缺憾。當中包括多重測光模式,對場景亮度分區測量,嘗試作出更好的估計;重點測光模式,針對場景中必須記錄的區域,作重點測量;還有曝光補償功能,加多少減多少曝光,交由拍攝者自行斷估解決。

將場景平均亮度當作是中間灰的方案,不完美,但合理。即使現時已發展出多種測光模式,這中間落墨的原則依舊不變。可是,中間灰到底有多灰?有標準嗎?標準如何定義?又待下回分解。

溫馨使人失去警覺,冷漠提示,下回內容將會更不知所謂。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