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18, 2016

西山四韻 @ 潮流反動

「探古尋源 ── 東西炮台山」外拍活動,要求參加者就當時場景所見所感拍攝,而不是強行發掘標準潮流影像進行複製。經過首個週未於魔鬼山進行的局限題材特訓之後 ( 魔鬼本質@潮流反動 ),一眾人等於隨後的週未,轉戰西炮台龍虎山。
拍攝當日,天氣條件比前一次更不理想;集合前已肯定是天陰,臨近集合時間,開始有雨,到了於克頓道口起步不足兩分鐘,更是大雨傾盤!然而,不知是因為活動設計巧妙,於潮流反動之中摻合了難以抗拒的「盧吉夜拍」潮流原素,還是因為經過東炮台特訓的洗禮,各人採用非潮流手法拍出了信心,隊伍中竟然沒有響起半聲退堂鼓,活動繼續進行。

或許是同學們的熱誠感動上蒼,接下來的天氣狀況,彷彿是為我們的行程度身訂做,為原計劃中的每個景點,送上了最佳的配搭;使這一次外拍,四韻俱全,各參加者都滿載而歸。

景點 1:松林廢堡

龍虎山這地點,對筆者來說絕不陌生。小時候,家住上環,便經常隨家人到此遊玩。後來更有一段時期,以此為晨運基地,並設計了一高強度訓練項目:從上環太平山街開始,連奔帶跑,途經上環、西環半山,至香港大學背後,轉接整條克頓道,直攻西高山頂峰。全程有上冇落,最後登頂的一段,基本上是半行半爬;現在回想起來,也感到有點上氣不接下氣。而這特訓路線中的克頓道路段,正是龍虎山之所在。不過,那時只知道炮台山,從未聽聞龍虎山這名字。

記憶中山上的戰時遺址,碎石瓦礫遍佈,彈孔彈坑清晰可見;若然在這裡取景拍戰爭片,肯定不用大費周章。但濶別多年,舊地重遊,卻差點兒認不出老朋友了!如今這裡已變成正規的郊野公園,沿途樹木參天,竹青林蔭;炮台建築遺址,也被冠上「松林廢堡」之美名。── 眼前的炮台山,再也嗅不出絲毫的戰火煙硝;只是依偎着一片青葱蒼翠,在細雨輕霧底下,默默地見證歲月的蒼桑。
dcf-travel-img-22108
dcf-travel-img-22109
dcf-travel-img-22110
dcf-travel-img-22111
dcf-travel-img-22112

景點 2:霧影叢林
拍過松林廢堡,繼續沿克頓道往山頂進發,不消片刻,便來到不見經傳的景點 2。這裡其實只是路邊的叢林,相信不少人途經此處,也覺平平無奇;卻原來,只要找來一片迷霧,略施魔法,便可變身精彩的景致。
dcf-travel-img-22113

要在平凡景物中發現可做之材,觀察與經驗同樣重要。當日到此之時,己近下午五時,天色開始昏暗;雨停了,山谷中泛起陣陣輕煙。這時候,只憑觀察未必可以估計當中的可塑性;若以自動曝光試拍,也會因為逆光加上迷霧,拍出昏暗的一團。經驗不足者,絕對有走寶之可能。其實,只要把曝光值適度提升,藉濃霧強化的空氣透視效果突出林木的層次,美景便隨之而來。
dcf-travel-img-22114
dcf-travel-img-22115
經迷霧點化的路邊叢林頗具吸引力,同學們都拍個不亦樂乎;但與此同時,相距不過五分鐘行程的另一景點,亦己經準備就緒。

景點 3:夜霧迷離
Magic Hour 並非晴空景色的專利,表現於霧景之中,同樣精彩。克頓道盡頭之處,就是夏力道與盧吉道的交匯點。和景點 2 一樣,這裡也不見得相貎出眾,只是個典型的休憩公園;一個涼亭,幾條小徑,散佈着三數座椅及郊野建身設施。同樣是要多謝一片濃霧,配合著傍晚時份的色溫變化,再添上燈光亮起神來之筆,一切,都變得不再平凡。
dcf-travel-img-22116
dcf-travel-img-22117
dcf-travel-img-22118
昏暗加上濃霧,要拍出場景中的細節,並不容易。在這情況下選景取材,可以利用僅餘的光源,包括天空與燈光,配合適當的景物,勾勒輪廓,突顯層次,創製出戲劇性的效果。上面的幾幅照片,都是運用了這個取景策略。
夜色漸濃,天空變得愈來愈藍,愈來愈暗,燈光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這時候,冷暖色彩的對比,便擔當了場景中的主角。
dcf-travel-img-22119
dcf-travel-img-22120
拍攝到此,經歷連串的景色變化,忙碌得不可開交的大半天,相信同學們都不愁沒功課交了,然而上蒼再一次示範何謂天公造美。入夜後,濃霧漸散,盧吉道的路燈,在樹梢葉叢之間,散發出神秘的光芒,彷彿提示着:距離這交匯點不遠之處,璀璨輝煌的維港夜景,正在等待着。
dcf-travel-img-22121

景點 4:盧吉夜拍
盧吉道的維港夜景,相信不用多花筆墨形容了。隨後而來的個多小時,八個字:故態復萌、潮流回歸!
dcf-travel-img-22122
dcf-travel-img-22123

寫在反動之後
正如前文 ( 魔鬼本質@潮流反動 ) 提到,觀察先行,感覺先導,配合攝影技術詮釋演繹,是這次東西炮台山外拍活動的潛主題。所選的景點,基本上只有参考,無從抄襲。尤其是本文中的景點 2 及景點 3,由於拍攝時已近傍晚,場景中亮度與色温都急速变化,景點 3 拍至尾聲時,差不多每拍一兩幅便需要調整曝光或色溫設定,也需要改變拍攝位置與對像,務求可以充份利用當時的光線特質,拍出獨特的效果。驟聽起來似乎對拍攝技術略有要求,其實仍離不開基本功的範疇。之不過,對若干習慣以「必殺技」、「全攻略」等模式化方式拍攝的同學而言,如此的臨場應變,或多或少是一種挑戰。
dcf-travel-img-22124

科技進步,為攝影增添了大量的可能性,同時也將攝影推向空前的普及;拍攝模式化,已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然而,正如高檔相機即使如何先進,依然保留原始的手動功能一樣,若要認真學懂攝影,基本的知識與技術還是必須的,而這正是潮流反動的意義所在。所謂反動,並非反對,只是希望在潮流之中,對攝影基本功的重要性,作出一點溫馨提示。
事實上,很多攝影題材之所以流行,往往都是始於一些優秀的作品。可是,當潮流發展到某一程度,大量照片都是拍自相同的景點,在相同景點拍攝的照片都是採取相似的角度、採用差不多的手法的時候,攝影機和影印機已沒有太大的分別;拍攝,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須知道,不經觀察,缺乏創意,沒有個人觀感的影象複製,即使再好看,也是乏味得只剩下讚好!



文中各景點位置可參看以下地圖。
dcf-travel-img-22107

龍虎山主要是經由克頓道前往,上行起點位於港島西環半山,旭龢道與干德道的交匯處。新巴13號線 ( 大會堂至旭龢道 ) 以此為終站,而港島專線小巴3號線 (來往中環香港站及寶珊道 ) 亦途經此處。此外,也可以從港鐵大學站步行前往,需時約十分鐘。
克頓道全程斜路,除了起點百多公尺的一小段,之後都是行人專用。從起點前往景點 1「松林廢堡」,大約半小時便可抵達。沿途有路牌指示。路旁叢林茂密,不乏雀鳥、松鼠、昆蟲的蹤影。
若嫌上斜太辛苦,大可反其道而行,先乘車到山頂廣場,然後沿夏力道或盧吉道徒步前往景點 3 ( 前者路程短近一半,後者則可俯覽維港景色 ),再沿克頓道下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繁花似咁

去年底國內上映的電視劇《繁花》爆紅,紅的程度,以發紫形容還不足夠。因為那不只是紅,而是在相當程度紅出個文化現象。文學、歷史、政治、文化、流行音樂,一時間,網上媒體繁花競放,嘩啦啦的甚麼都被拉落水,沾上光。當中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錯綜複雜,不輸互聯網。坦白說,此中有多少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