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6月 2025

星期四, 6月 19, 2025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光亮,眼晴吃不消。

dcf-travel-img-51941

dcf-travel-img-51942

多年前曾發表拙文一篇《荷塘日當午》,解釋為何喜歡於中午時份,烈日當空之際拍荷,文中道出人少清靜是主要因素。其實除此之外,光線「正」亦是重要誘因。

「正」字加了引號,因為有兩個解釋。首先是指光向;時近正午,陽光兜頭兜腦由上而下地照射。其次是說光的質素夠靚、夠好意思。首個解釋應該不存異議,那是明顯的客觀事實。至於第二個,則屬見仁見智的主觀考量。對於小弟而言,既然是自家選擇,當然認為是仁智二盡。

dcf-travel-img-51943

dcf-travel-img-51944

dcf-travel-img-51945

dcf-travel-img-51946

不少的拍攝題材,都有強光拍攝禁忌。人們認為強光拍攝得到的效果,要麼主體太亮,要麼反差過高,總之就是不好看。夏日中午的陽光,亮度超強是肯定的,站在荷塘旁邊舉目一望,荷花都是處於上烤下蒸的狀態,因而亦予人不宜拍攝的感覺。然而那只是錯覺。強光照耀之下,景物是否好看,還要看光向。

除非是居高臨下的俯拍,或者航拍,否則的話,中午時份拍荷,遇到的主要是頂光。OMG! 強烈頂光拍攝,不正是大忌嗎?答案是要視乎情況,視乎對像。強烈頂光拍人,對比強烈,陰影濃重,再漂亮的容顏也會被光影畫得花斑斑的,確實難以討好,不易處理。然而荷花不是人,觀賞角度絕對是另一回事,光線的運用,當然也可以有另一套路。

dcf-travel-img-51947

dcf-travel-img-51948

dcf-travel-img-51949

拍荷無懼頂光,有先天合理因素。荷花大都是朝天生長,當光線從天而降,鏡頭又大致水平指向拍攝,拍出來的效果,其實與側光相若。可不是嗎?平時說的側光,就是從左或右照向主體,與正對主體的相機成九十度角;換作頂光,仍是九十度角。如此光照,拍荷不單只不成問題,反而更容易拍出立體感,拍攝荷苞尤其見效。

dcf-travel-img-51962
dcf-travel-img-51950

dcf-travel-img-51963
dcf-travel-img-51951

兩組連拍,攝自城門谷的「中塘」。「中塘」的特點,是荷塘水面與岸邊小路接近,荷花的生長高度與視平相若,隨手舉機拍攝,頂光光向與鏡頭指向大致就是九十度角。上面一組,頂光為荷苞塑造出極佳的立體感與質感。下面一組,強烈頂光照射下的荷花與荷葉,呈現出透光、反光、漸進光等多式多樣的光效,再刻意加上遠近景物形成的景深效果,畫面的質感顯得更為豐富。

不拍荷苞,拍攝盛開的荷花又如何?很多拍友不是喜歡逆光拍荷,為求拍出「寶蓮燈」效果嗎?炎夏中午的陽光,猛列無比,只要荷花是盛開的,花瓣是展開的,要打出明艷照人的「寶蓮燈」,話都冇咁易;雖然與晨昏陽光中拍到的相比,感覺略有不同,但效果卻是不惶多讓。

dcf-travel-img-51952

dcf-travel-img-51953

強烈頂光拍攝荷花,固然有其獨特優勢,然而小弟更鍾情於如此光照下的荷葉。多得猛烈的陽光,既能打出對比強烈光影,亦能穿透翠綠的荷葉,照出通透的明亮;無論是質感與色彩,都顯得豐富多樣。一般而言,通透明亮的青蔥翠綠惹人喜愛,拍攝比較容易。至於光影造成的強烈對比,由於會在畫面呈現出非常明確的形狀,拍攝需要謹慎處理。重點是要留意光影呈現出的形狀,在畫面中會起到怎樣的作用。這方面,不善用光,又或者心目中只有實物者,尤其需要留意。

dcf-travel-img-51954

dcf-travel-img-51955

通透的翠綠,色彩固然討好,亦有助營造荷塘氛圍。

dcf-travel-img-51956

dcf-travel-img-51957

dcf-travel-img-51958

光影塑造出的視覺形狀,往往比實物本身的形狀更具份量。遇到此等情況,構圖拍攝,當然有需要將光影形狀納入考慮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四季之中,夏季天氣最為反覆無常,即使只是中午前後短短的兩三小時,便可以遇上數不清的陰晴交替,甚至送上幾陣驟雨也不足為奇。如此急速多變的天氣狀況,以及光照條件,致使「中午不宜拍荷」的論點,更缺立足之地。

dcf-travel-img-51959

dcf-travel-img-51960

dcf-travel-img-51961

城門谷公園的荷塘不大,即使將上、中、下三個池塘,荷花種植面積加在一起,也未必比得上前篇拙文《天賜塱原。早餐 A》介紹過的塱原中較大的某一個。然而每個荷塘地形環境不同,栽種品種相異,自有其值得欣賞的獨特之處。本文選用的照片,是來自一次時近中午的兩個多小時拍攝,然而當中呈現的多樣性,卻足以自成體系,絕對不輸荷塘面積大上 N 倍的塱原。








 

星期四, 6月 05, 2025

天賜塱原。早餐 A

 只是去年,望中猶記,噏耷荷花路 ……

近幾年,香港境內荷塘的狀態每況愈下,好幾處曾經的風姿卓約,花開變得千瘡百孔,慘不忍暏。承接去年頽勢,本以為今年難寄厚望,沒料到天賜塱原,為本地荷花挽回不少聲譽。大半個月前初訪塱原荷塘,驚覺花開質素奇高,忙不迭撰文《荷光初現》作出推介。然而那只是前菜,真正的盛宴才剛開始,好菜式陸續有來。

dcf-travel-img-51877

dcf-travel-img-51878

dcf-travel-img-51879

dcf-travel-img-51880

荷花的一大特點,就是適宜拍攝的季節特別長。即使不計秋冬殘荷,夏荷宜攝時段長逹個多兩個月不足為奇。若然將拍攝花卉比作用餐,那麼,拍攝荷花絕對可以比作享用自助餐。從官方設定用餐時間開始,多種食物供應一浪接一浪,閣下能否招架,只看肚皮是否吃得消;菜式出場無分次序,如何選擇,只在乎你的個人喜好。現今的塱原,就像一個超大型自助餐廳,場地大、攤位多,搵食無需排隊,自出自入不設時限。

dcf-travel-img-51881

拍攝條件理想,或許會帶來選擇太多的煩惱。

荷花有不同的生長階段,荷塘也相似。隨着初夏開放的荷花相繼凋謝,時近仲夏,池塘中本來密密麻麻的花葉滿佈,也露出了較多的水面,荷花的形態,亦顯得更加豐富的多樣;此時的塱原荷花,可說是步入「盛塘」時期。

dcf-travel-img-51882

不同的主體位置

dcf-travel-img-51883

不同的對焦位置

「盛塘」拍荷的優勢,就是包羅萬有。從荷苞、嫩葉,到殘花、殘葉,以及蓮蓬、斷梗,一應俱全;形態固然多樣,色彩也比「初塘」豐富得多。再加上晨昏光照差異、荷花早開午合的特性,以至夏季天氣的變幻莫測,「盛塘」夏荷的千變萬化,除了罄竹難書之外,實在找不到更為貼切的形容。Oh!還漏了著名的荷塘月色未計呢!

dcf-travel-img-51884

dcf-travel-img-51885

主角置左置右;要前景,還是不要?

由是看來,要在塱原來個相對完備的「盛塘」荷攝,需要花費的功夫與時間,比之享用一頓九大簋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小弟仍未有如此閒情逸緻,亦缺乏足夠毅力,暫時還是興之所至,間中打打游擊,來個經濟實惠的早餐或者下午茶算了。

dcf-travel-img-51886

dcf-travel-img-51887

主角置左置右;前景要葉面,還是要葉底?

話雖如此,塱原這餐廳實在超級抵食。日前小弟在此淺嘗一頓早餐,隨隨便便的竟然從早到午,足足吃了三個多小時,是名副其實的 brunch 了。 點解可以食咁耐?答案是選擇太多。地方大、池塘多、荷花靚,符合上鏡條件的多不勝數固然是箇中原因,池塘的自由開放,有利多角度、多手法拍攝,亦是重要因素;這在前文《荷光初現》之中亦有提及。

dcf-travel-img-51888

dcf-travel-img-51889

dcf-travel-img-51890

dcf-travel-img-51891

dcf-travel-img-51892

dcf-travel-img-51893

dcf-travel-img-51894

dcf-travel-img-51895

dcf-travel-img-51896

攝影是選擇的藝術。作為攝影師,面對數不清的高質荷花,處身有利的拍攝場地,既要選擇拍攝對像,又要為拍攝演繹作出藝術的選擇,就好像手裡拿着有千百種食材配搭的早餐菜單,而每種配搭又可以有多種烹調選擇;選擇,選擇,再選擇,要在數小時內吃畢這頓早餐,風卷殘雲之速度,狼吞虎咽的氣勢,看來是少不了。

dcf-travel-img-51897

總而言之,置身「盛塘」時期的塱原,無論是早午晚餐,都不單只可以享受荷塘中的各式美味,更能感受到選擇困難的滋味。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