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7月 2025

星期一, 7月 28, 2025

生意淡薄,忽然好學【兼讀荷攝。序】

 北上成風,本地掏空。自從 COVID 疫情過後,不同行業的生態都有明顯變化,小弟的理論網課首當其衝,遭遇斷崖式下滑。有見生意淡薄,又不懂賭搏,而屋企附近就有間 IVDC,於是的起心肝扮好學,揀了個 ERB (Employees Retraining Board 僱員再培訓局) 再培訓班,諗住買大開大,近近地可以步行到隔籬屋邨上課增值。

殊不知買大開細,上課地點竟然彈咗去粉嶺。不忿之餘,忽然想起粉嶺康樂公園有個小型荷塘,又正值仲夏荷季,於是就帶埋部相機返學,打算早上課前、中午 lunch time 順道影返幾張平衡一下心理。又殊不知,原來上課地點與康樂公園都有相當距離,步行時間十分鐘有多,午飯時間只得一小時,仲要留返時間去麥記填肚,以至開頭的幾日,早午 session 加埋,都只能拍上大半小時,其快餐感覺,比食麥記有過之而無不及。幸而人類是有學習能力的,上課不過數天,已掌握最短步行路線,懂得利用遲到早退空間,再加上狠心減少睡眠時間,每天拍攝時間得以延長至略多於一小時。如是者,緊貼 ERB 正課時間表,定時定刻自行加班,風雨不改,儼然成為小弟自製的 ERB 兼讀荷攝課程。

dcf-travel-img-52019

時光飛逝,話咁快 ERB 課程結業,唔使一早起身有少少失落。然而正課上完,兼讀未了,一隅小型荷塘,頂多半個籃球場大小,有甚麼因素可以支撐影足廿日有多?可否從習作中找到甚麼啟發?拍攝過程可否總結出甚麼經驗?一堆問題,有待探討。

探討行動開始,首先執返晒之前在 facebook 發佈啲習作出嚟。吓!豆丁大小的荷塘,竟然也有二百三十幾幅?堪稱買細開大。隨後再篩走次選,餘下一百五十幅自認合格、較有討論價值的,用作分析、分類、整理、思考、批判、檢討、作文 ……

AI 當道的今天,雖說有圖未必有真相,但作為預告也好,hard sell 也好,先按拍攝時序抽出百五幅中的一頭一尾兩中間,稍稍展示這次兼讀荷攝課程的演繹跨度。

dcf-travel-img-52020
# 001

dcf-travel-img-52021
# 075

dcf-travel-img-52022
# 076

dcf-travel-img-52023
# 150













星期三, 7月 16, 2025

新田舊塘。綠葉紅荷

 曾幾荷時,小弟拍荷首選新田荷塘,喜歡那份自然質樸。但自從幾年前池塘經歷颱風山竹一役,以及旁邊加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之後,新田夏荷的狀態明顯一年不如一年。本以為這裡的荷花從此一蹶不振,沒料到今年夏天,竟然來個東山再起。

dcf-travel-img-51994

早在六月中旬,已留意到網友在 facebook 發放新田荷花的照片,見那花朵光鮮飽滿,半信半疑,便有意前往一探究竟。但由於較早前扮好學,報讀了一個 ERB 僱員再培訓課程,以至拍攝安排需要大幅調整,直至本月初,才有機會抽空到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去年沒到過新田,闊別兩年,再次踏足新田村路,放眼一望,仿如隔世。眼前的新田荷塘,與過去的堪稱兩樣。

dcf-travel-img-51995

dcf-travel-img-51996

dcf-travel-img-51997

dcf-travel-img-51998

dcf-travel-img-51999

dcf-travel-img-52000

回顧過去多年的夏天,這裡的荷花無論如何盛放,池塘中間依然騰出一片不小的空間,留住一泓綠水,讓漣漪得以輕泛,給荷塘注入生氣。但今次所見,荷花竟是密密麻麻的差不多佈滿了整個池塘。幸而上帝關上一道門,定會打開一扇窗,池塘雖然沒有開闊的空間,卻換來了近年少見的葉翠花美。

dcf-travel-img-52001

dcf-travel-img-52002

不久前在本欄發表的《天賜塱原。早餐 A》,提及夏荷有觀賞期超長的獨特優勢,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不同拍攝時機。然而當時沒有道出當中一個重點,是要荷塘足夠大,荷花數量足夠多,觀賞期才得以持久。道理簡單,若然荷塘細小,只得荷花三數,基本上只能充撐兩三個花開週期,之後便無以為計。但像新田這樣的略具規模,花開花落前仆後繼,觀賞期便有可能橫跨整個夏天。

dcf-travel-img-52006

dcf-travel-img-52007

dcf-travel-img-52008

到訪當日,已是過了「盛塘」時期,花開雖然不俗,數量卻未算虛冚。然而那又何妨?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形容荷花,對拍攝者而言,若非航拍,又或者池塘區域有着某些景物襯托可供帶景拍攝,否則的話,偌大的新田荷塘,遠離岸邊生長的荷花,大概就是可遠觀而難以攝玩焉,實際適宜拍攝的對像,主要仍是近岸生長的荷花。因此,池塘中花開總數並不重要,關鍵在於近岸處能選上拍攝的有多少。一般而言,只要合格選上的有幾株數朵,即使只在塘邊徘徊往返,思前攝後,隨便消磨兩個多小時,輕而易舉。更何況,多角度 see 圍拍攝,正是小弟多年養成的習慣,只要某個拍攝對像被選上,換角度、換焦距、換背景 ……,一連串打上十個八個 shot,不足為奇。

dcf-travel-img-52003

dcf-travel-img-52004

dcf-travel-img-52005

總覺得小品式拍攝特別適合小弟這類懶人。拿着相機往下一蹲,身子朝前一探,咫尺千里,取景框中又是另一番景像。碰上運氣好,更是左右逢源,要埋怨的只是選擇太多。話得說回來,一個拍攝對像也嘗試用上多種拍攝方法、手法,為求取得較佳角度而不惜放下身段,蹲、跪、攀、探 ......,毫不吝嗇體力,能說小弟是懶嗎?

dcf-travel-img-52009











生意淡薄,忽然好學【兼讀荷攝。四、不擇手段】

  上回指出, 「在未有明確演繹方向之前,首先尋找可供選擇的規律。規律,就是選擇中的選擇。」 聽落幾 OK,然而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選擇規律同樣不可奢望心想事成。在場景中選擇規律,在畫面中建立規律,是目的;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前題只是不損人、不損己、不犯法。 吓!漫無邊際,豈不是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