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日, 1月 21, 2024

當心中的一切隨光

著名的地標不易拍。困難之處,在於同樣的地點,如何才能拍得與眾不同?因此,拍攝一些具知名度的地點之前,小弟通常都會稍稍思考一下可以如何演繹。這次到粉嶺皇后山印度廟拍攝也不例外,大概思考了半分鐘。

dcf-travel-img-49092

曾經在某篇拙文中介紹過國內攝影家趙嘉的以下一段文字:

「一到目的地,我會立刻工作嗎?不,絕對不會立刻開始工作。我會立刻跑到當地最大的圖書市場去,看看有什麼好的攝影集,買下來看看。了解別人怎麼拍的很重要,尤其是要研究國外頂級攝影家們是怎麼處理的。學習的收穫是:一旦知道別人怎麼拍的,你就千萬不要也那麼拍!攝影就是這樣,對於拍攝的內容你不僅要在觀點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還要在攝影語言的運用上和其他人不同。如果在取景器裡看到在其他攝影集似曾相識的畫面,我就不會按下快門。」
── 《兵書十二卷攝影器材與技術》第十卷 旅游攝影師的秘

很認同,以至非常喜歡這段文字,因為完全符合小弟於拍攝上的包拗頸風格。

dcf-travel-img-49093

dcf-travel-img-49094

dcf-travel-img-49095

既然如此,也就照辦煮碗,上網搜尋看看別人拍的印度廟,反其道而行,不就成了吧?然而問題來了,像這樣的半紅不黑,旅遊發展局隻字不提,只是在某些圏子裡略具名氣的景點,網上圖片,大都偏重於記錄、描述性質,難言有甚麼法道。若以此為參考,從中尋找出一個拍攝演繹的方向,即使並非不着邊際,也頗花功夫。須知小弟是個懶人,要如此認真的準備,實在有違本性。再者,即使整理出一點頭緒,某個構思,到時還是需要通過天時地利的關口。既然如此,一切從簡,兩個原則:一、不強調建築設計;二、充份注入光影。其餘的隨機應變,即興發揮。正因為原則如此簡單,所以只需半分鐘的思考,隨即確立。

dcf-travel-img-49096

dcf-travel-img-49097

dcf-travel-img-49098

拍攝外形設計獨特,兼具相當水準的建築物,很容易獲得成功感。理由簡單,因為建築物本身已提供了一定的創意,以及美的元素。然而問題正在於此。面對這類型的建築,一不留神,拍到的只是別人的創意,別人的美。照片沒錯是自己拍,然而卻稱不上作品。由此可見,小弟以上訂立的拍攝原則雖然簡單,卻極具針對性。建築物,以及其外型設計,是客觀存在,避不了。過分描述,就會流於複製。若只是適可而止的運用,並且注入當下變幻無定的光影效果,卻有可能在原有的建築設計基礎上,尋找到廣闊的創作空間。

dcf-travel-img-49099

dcf-travel-img-49100

dcf-travel-img-49101

dcf-travel-img-49107

既曰創作空間,當然可以注入更多的元素。不作前設,因地制宜,因材施拍,是懶人常用的招數。環境,荒郊般的外圍,近在咫尺的屋邨,既有特色,亦有寓意,或可引發天、地、神、人的聯想,也不乏滄桑唏噓的意味。意像,俯仰皆是。廟內,地面,陽光中的枯葉;半空,懸掛着的神器;高處,牆壁上的流漬、散着金光的天窗及投影。廟外,破敗長廊鏽蝕的角落,荒草叢中孤零零的小白花 ……。

dcf-travel-img-49102

dcf-travel-img-49103

dcf-travel-img-49104

dcf-travel-img-49105

dcf-travel-img-49106

創作空間是廣闊的,元素選擇是多樣的,拍攝的取向,卻是一脈相承,當時的想法,就是要讓每個畫面都「感光」,── 感受到光。為何如此?可能是因為小弟基本上沒有宗教信仰,直覺上,宇宙間可與神比擬的,就只有光。要拍出神廟的神緒,就需要光。只要心中有光。追隨着光,便有機會把畫面拍得美,拍得有意思。

 

星期日, 12月 31, 2023

自動,or not 自動

 攝影班中,經常有人提出類似以下的問題:幾時用自動曝光?幾時用手動?而我回答的 model answer 會是:可以手動就手動,唔可以手動就自動。似乎講咗等於冇講,卻是非常正確兼且好用的指引。

其實以上的答案,還有一個看似相反,但意思相同的陳述,那就是:可以自動就自動,唔可以自動就手動。選用手動還是自動,除了個人偏好之外,還要取決於客觀條件。所謂客觀條件,主要幾個因素:一、場景亮度是否穩定;二、是否有充裕時間更改設定;三、拍攝操作條件。前兩個因素不難理解,至於後者,就以近日兩度短程北上 hea 遊的拍攝個案為例。

例一。晨早六點幾,廣州從化溫泉區,下榻酒點附近隨拍。

早上天朦光,走到街上,才發覺下着微雨。沒有直射陽光,亮度穩定,按習慣,這情況下採用手動曝光。

dcf-travel-img-49003

走到跨河的橋上,雖仍是微雨,卻低溫兼風大,縮骨遮吹反了好幾回,一手擎傘一手拿機,操作條件相當惡劣,於是改用自動曝光,只控制曝光補償,單手搞得掂。

dcf-travel-img-49004

走到上圖左面的涼亭,有瓦遮頭,有恃無恐,又改回手動,配合觀察亮度分佈圖,曝光要幾準,有幾準。

dcf-travel-img-49005

回程途中,邊走邊拍,雨勢不減。鏡頭不同指向,亮度分佈變化頗大,單手操控應付不來,唯一選擇是自動。

dcf-travel-img-49006

dcf-travel-img-49007

dcf-travel-img-49008

回到酒店樓下,見園林景致不錯,便走到亭中,回復 M 模式,設定好曝光參數,亭內亭外各拍幾幅。天空是唯一光源,亮度既穩定亦平均,拍攝同一主體,無需每幅重新測光。如此情況下若用自動曝光,反而會因為取景範圍不同,拍出明暗飄忽的影像。

dcf-travel-img-49009

dcf-travel-img-49010


例二。長隆野生動物園,乘坐園內遊覽小火車。
 

dcf-travel-img-49012

廿幾分鐘的車程,穿越長隆野生動物園幾個仿原野區域,沿途行駛不停頓,景物話過就過唔等人。加上路建不平車箱搖晃,旁邊既有圍欄又有人,拍攝機會真的是稍縱即逝。此外,動物位處的光照條件變化多端,時明時暗,正光、側光、逆光、直射光、散射光,色色俱備。如此狀況,自動曝光肯定是首選。雖然這様拍出來的原始影像,很多時都會與期望頗有分別,但由於曝光值大致靠譜,只要拍攝時選用 RAW 檔,絕大部份可以透過後製調節得到所需效果。

dcf-travel-img-49013

dcf-travel-img-49014

dcf-travel-img-49015

dcf-travel-img-49016

dcf-travel-img-49018

dcf-travel-img-49019

dcf-travel-img-49021

dcf-travel-img-49022

dcf-travel-img-49023

值得一提,應用自動曝光,小弟多數採用 M 模式加配自動 ISO,而不是傳統的光圏或快門先決 (關於自動感光度設定,可參考小弟拙文 飛蝶留影 ─ 基本拍攝設定 ) 。原因好幾個。首先是小弟有強迫貪婪症,總希望光圏與快門均受控制。其次,後製處理,減輕噪點比除掉手震模糊容易得多;寧要高 ISO,不要慢快門。還有的是 ISO 可以調節的幅度較大。現時不少相機的感光度,可以由 ISO 100 升至 1SO 12800,足有七級之多。若改以光圏先決,七級可能就是 1/1000 秒與 1/8 秒的分別,影像清晰與否,難以保証。若採用快門先決,光圏涵蓋範圍可以是 f/2.8 至 f/32,景深效果差天共地。以現時相機的高感光度處理能力,只要曝光足夠,即使高至 ISO 12800 拍出來的照片,若縮小至適用於屏幕觀看的大小 (例如 1800x1200),即使不作減噪處理,也可以接受。由此可見,固定光圈快門,讓 ISO 自由浮動,明顯利多於弊。

既然談到自動曝光,也順帶一提相機另外兩個最常用的自動功能,也就是自動對焦與自動白平衡。相比之下,自動對焦何時適用最不含糊,因為它比自動曝光及自動白平衡都可靠得多,絕大部份的情況下,信自己不如信佢。至於自動白平衡的應用,明顯也沒有自動曝光那樣的強差人意。因為色彩的正確與否,比明暗更沒準則。大致睇落 OK,就 OK。相機不設白平衡補償功能,正說明了白平衡求求其其也可收貨。可真如此?一時時啦。以戶外自然光拍攝為例,照片的感覺很多時源於當下的色溫,常見的就有日落時份暖暖的金黃、陰雨時候藍藍的冷清。這些時候,採用自動白平衡會削弱色彩效果。又或者,當你走到茂密的樹林之中,拍出來的影像總覺灰灰沉沉,不妨檢查一下是否設定了自動白平衡。若是,試試放棄自動,改用日光(或陰天),青蔥翠綠極有可能魔法般呈現。

 

星期三, 11月 22, 2023

荷去何從 @ 草根散記

自從當初喜歡攝影,就是個雜家小子,除了一兩個例外,基本上沒有題材的偏愛,哪裡就手,哪樣覺得好看,哪樣覺得有趣,就拍甚麼。某年秋天某日,在烏溪沙因為追拍幾隻蝴蝶,偶然發現了一片蝴蝶天地,於是,就接連的到那裡碰運氣。碰了幾次,又偶然碰見一位不認識的拍友,言談之間,建議小弟到新田拍荷花,這才是首次聽到新田荷塘的大名。不過當時已屆夏荷水尾之尾,所以沒有坐言起行。然而,等到下一年的夏天,出動了。

dcf-travel-img-48677

初到新田荷塘,兩個字,驚艷。沒想過在香港,繁忙公路旁邊只幾分鐘的步程,就可以不花分毫地賞荷,大片的荷,大朵的荷。自此,拍荷,以至拍攝花卉,算是列作偏愛項目。

如是者,每年都會到此 N 遊。既拍夏荷,亦拍秋冬殘荷。雖然期間也曾到城中其他名塘拍攝,但仍以新田為首選,喜愛其天然風貎,鍾情其不事修飾。

dcf-travel-img-49433

dcf-travel-img-49434

dcf-travel-img-49435

可惜,天然的潛台詞是沒管理,這裡的荷花,基本上是自生自滅。而當管理到來的時候,對不起,要管的是水道,不是荷花。近幾年,新田荷塘就在天然與管理之間,無聲地衰落。

大自然的破壞,先是數年前的颱風山竹,大量樹木東歪西倒。這對荷花有多直接、多大的影響不得而知。總之,那年的新田荷花,連慘不忍睹也說不上,因為壓根兒沒幾株可睹。而近期的,就是連場黑雨。在通往荷塘西岸的小徑,之前被山竹吹倒的大樹,總算還留下狹窄空間讓人步過,而今,好些位置卻因為樹幹進一步下塌,不但要放下背包,瘦身纖腰,甚至要卑躬屈膝,方可穿越。

而水道管理上的影響,以攝影人的敏銳觸覺判斷,是一目了然。近年的殘荷,還未足夠的殘,已清理得七七八八。荷葉少之又少,都是零散光秃的斷枝。可能是水道分流的改變,自前年開始,植披有相當明顯的變化。不花筆墨贅述,總而言之,荷花少了,蘆葦、雜草多了。日前到訪,以往大至可以多人席地野餐的西岸斜坡,稍為深入,已幾無立足之地。只看一年說不準,接連幾年的低落,似乎足以判定新田荷塘不復當年。

dcf-travel-img-48681

dcf-travel-img-48682

dcf-travel-img-48683

近年常說氣候暖化,初冬的下午,熱得要人流汗。然而暖化只是人類在地球這小圏子的自作自受,大自然的大規律,人類暫時仍破壞不了。季節性的日出日落,萬載沒變。才不過下午四時許,西岸樹木的陰影,已遮蓋了大半個荷塘。蔚藍的晴天,在陰暗的塘面之上,倒映出一片深藍的幽鬱。就在那陰影的邊緣,冬日的斜陽,挽留着一片殘葉;一片殘葉,回憶着幾度斜陽。 

dcf-travel-img-48684

dcf-travel-img-48685

縱使新田荷塘真的從此遠去,但可以肯定,光影仍在。

dcf-travel-img-49436

 




星期日, 11月 12, 2023

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dcf-travel-img-48589

宋朝詞人辛棄疾,雖名棄疾,卻沒有放棄窒人的本領。名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表面上說的是自己,暗地裡是窒年青人,而且窒中要害。然而他並沒對此現像深入探究,當然也沒有提出對症下藥之策,以至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生於安逸,本來生活得開開心心的年青人,偏愛攬愁上身。到底愁的滋味有何吸引之處?這可說是個千載未解的問題。

dcf-travel-img-48590

dcf-travel-img-48591

學術討論留給學術界,這裡回歸攝光寫影。話說某天,Charlotte 傳來小紅書屏幕截圖及連結,內容是關於甚麼疼痛文學女主,並說有意抄橋。細看,照片色彩偏向沉鬱清冷,主角女生的確面帶愁容,然而表現卻略嫌敷衍。心想:也罷!如此疼痛,頂多只是蚊叮痒痛而矣。隨手回覆:Easy!之後便約好日期,展開一段簡短而又多愁善感的「天涼好個秋 vs 新詞強說愁」之旅。

dcf-travel-img-48592

dcf-travel-img-48593

dcf-travel-img-48594

dcf-travel-img-48595

dcf-travel-img-48596

要抄橋,我才不會選那些甚麼疼痛文學。找靈感,搵參考,唐詩宋詞多的是。「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一首四句,已能為拍攝計劃定下框架。時間,午後黃昏。地點,古原太高太遠了,小弟並非好高騖遠的人,還是選海邊吧。烏溪沙旁邊的渡頭灣,雖不太古,但簡樸。驅車?甚麼車?港鐵,一次付款,規定時限內可以來回往返多次,一次拍不好,還可以 take N 嚟過。至於服裝,也不必出動唐宋風格的漢服吧?得過且過,casual wear 已 ok。須知這回合,重點在於表現憂愁傷感,其他的都是次要,除了 model。

dcf-travel-img-48611

dcf-travel-img-48598

dcf-travel-img-48599

dcf-travel-img-48600

dcf-travel-img-48601

拍攝人像,從來都不是攝影師單人匹馬可以搞掂的事,感覺系主題尤其如此。色、光、構圖都對了,model 的甫士情感表現卻未能到位,也就功敗垂成。相反,即使只是偶然巧合,即使只是短暫瞬間,抓得住一剎那的 in sync,捕捉到適當的表情體態,啱 feel,就能為好片打下根基。因此,假若攝與被攝溝通良好,心靈互通,有共鳴,出好片的機會就高。若說這次拍攝的成功率偏高,亦應該歸功於此。Charlotte 想拍的,也是我希望能夠表現的,動機相同,目標一致,即使這不足以成為靚相的保證,但至少是創造了有利而且關鍵的條件。

dcf-travel-img-48607

dcf-travel-img-48608

dcf-travel-img-48603

dcf-travel-img-48604

dcf-travel-img-48605

dcf-travel-img-48606

實踐證明,計劃可以草率,準備可以求其,主題,卻不可偏離。聽過聖經上有這麼的一段嗎?「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原來攝影也類似。主題明確,由日拍到夜也不會偏離。從車廂中的淡淡斜陽,到沙灘上的暮色蒼茫,再到夜幕低垂時份,小路旁邊、碼頭一角,以至手機屏幕的孤光暗影,還有後來公園裡清冷夜色中微暖的燈光,整過拍攝過程中,愁緒,就似是插在敞開窗戶旁邊的一注香,上面燃燒着的幾點紅,隨風明暗,看不見火焰,卻不熄滅。

本文 model : Charlotte
ig : char.lotte.ll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