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五, 6月 19, 2015

荷塘當前,可以拍甚麼?

炎炎夏日至,荷香處處聞。面對一片荷塘,可以拍些甚麼?

若然答案只是荷花,那真是枉費上天創造荷塘的一片苦心了!且別說荷塘中的常客,諸如蜻蜓、密蜂、小鳥、魚、蛙等,單就荷塘本屬的荷花、荷葉、蓮蓬、落花、浮萍、漣漪、倒影,再加上荷塘四周的景物,還有萬千變化的光影,題材的豐富多樣,教人嘆為觀止。

理論上,題材豐富,拍出來自然會多姿多彩。但事實上,同樣的一片荷塘,卻有些人往往只會拍出千朵萬朵,一朵之後又一朵的荷花,彷彿對荷花以外的景物視而不見。何解?

原因,在於觀察;欠缺了客觀的視察。

記得初學攝影時,為準備一次旅遊拍攝,花了不少心機去參考名師作品。誰料拍攝過程中,天氣條件總不能與名作匹配對應,而自已腦海中的創作空間,卻早已被名作佔據了絕大部份,再容不下新的視角,真的感覺 ……。拍出來的結果,不用問,當然是強差人意。經此一役,深切體會到攝影是觀察的藝術;視而不見,是大忌!

或許又有人會問:目的就是為拍攝,拍攝就要取景,為何會視而不見?拍攝經驗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須知攝影眼是要用時間浸出來的。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往往在於自我設限:陽光猛,光質硬,不拍;時間晏,花朵殘,不拍;想拍逆光荷花「着哂燈」,卻遇上天色灰沉,不拍;要拍漣漪倒影,卻遇上遍佈浮萍,不拍 …….。如此限制多多,觀察力自然大幅跌 Watt了!

下次到訪荷塘,不妨嘗試放下成規,即使原先已制訂了拍攝目標,亦毋須固執堅持,先細心觀察,務求做到攝影機在手,攝影眼在心,看看能否拍出不一樣的作品。

以下特意選取幾幅沒有荷花上鏡,沒有使用高級拍攝器材,也沒有動用特殊拍攝及後製技術的荷塘習作,試證只要細心觀察取景,即使荷花缺席,荷塘依舊可觀,風釆不減分毫。
dcf-travel-img-13896
沒有荷花,只看荷塘葉舞,亦堪玩味。
dcf-travel-img-13893
荷塘倒影,形態百變;綴上落瓣一片,點、線、面俱備。
dcf-travel-img-13895
疏影破舟,為荷塘添上一點生活氣息。
dcf-travel-img-13900
浮葉幾片,落花數朵,倍顯荷塘寧謐憩靜。
dcf-travel-img-13901
殘葉碎瓣俱凌散、水韻浮光影深沉。低調,沉鬱。
dcf-travel-img-13899
萍金葉綠影半透 ……;想不出另一句,徵求下聯。
dcf-travel-img-13894
人們常說荷花高潔;依我看來,荷葉有過之而無不及。
dcf-travel-img-13898
荷塘殘夢;留住一點嫣紅,半片翠綠,幾分淒美。

星期一, 6月 08, 2015

正確曝光摘要

何謂正確曝光?如何拍攝才能取得正確曝光?這兩個可說是攝影的永恆問題。不論是初學者還是攝影大師,在拍攝時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不同之處在於:對未了解曝光的人而言,這問題發自內心,期望別人解答;對已經了解曝光的人而言,這問題同樣發自內心,自己解答。這裡嘗試以精簡的方式解答這兩個問題,並就幾種典型的場景建議取得正確曝光的方法。

摘要中的摘要:兩個不同的正確曝光準則

首先要指出,所謂正確曝光,存在着兩個不同的準則。一、拍出的影像看起來適當。若不考慮攝影師刻意加減曝光以達至所需的演繹效果,這即是要求影像看起來「真的一樣」,白的白,灰的灰,黑的黑;二、拍出來的影像對場景中重要的部份作出最豐富細緻的記錄,好讓拍攝之後能透過後期編修,達至最佳、最符合要求的效果。

準則一:看起來正確

先看看兩個典型的例子。

例一;淺色拍攝對像:

以相機的自動曝光拍攝米色的手提電腦和白色的信封,看起來灰沉沉,感覺並不「正確」。


按測光結果增加曝光兩級 (+2EV) ,才得到看起來亮白的「正確」結果。


例二;深色拍攝對像

以相機的自動曝光拍攝黑色的手提電腦袋,看起來灰朦朦的,感覺並不「正確」。


按測光結果減少一級曝光 (-1EV),才得到看起來黑漆的「正確」的結果。


拍攝偏亮的對像要+EV,暗的要-EV,這就是攝影圏中著名的「白加黑減」曝光口訣。

做成這種依靠自動測光卻「拍不對辦」的現像,原因在於相機的內置測光表只能夠量度被攝物的反射亮度,而不是現場的實際亮度。因此,要解決這問題,拍攝時需要利用入射式測光表,或借助灰卡作為參照,量度出現場的實際亮度;再配合手動曝光拍攝,就可以免除因物體表面的反光程度不同,而對測光所造成的影響。但當場景中亮度分佈平均,並不集中於偏亮或偏暗,亦不存在極大的光差,採用相機內置的多幅面測光模式(矩陣測光、權衡測光)依然可取得理想效果。這就是要達至「看起來正確」曝光的基本拍攝方法。

然而,若讀者有留意以上各圖例附上的亮度分佈,可以看出,影像資訊比較豐富(分佈圖中的山峰又肥又大的,就是影像資訊豐富),並不是看起來正確的一幅。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看起來正確的,未必記錄了場景中最豐富的影像資訊;反過來,記錄了最豐富的影像資訊,看起來未必正確,但由於資訊豐富,可以透過編修軟件作大幅度的調節。於是,我們需要有另一正確曝光的準則。

準則二:影像資訊最豐富的記錄

由於不再是單憑個人感覺來判斷什麼為之正確,這準則應用起來較為複雜,以下分三種不同的場景亮度來說明。

1.  明暗跨度大約等於感光元件的寬容度

亮度分佈示例:


建議拍攝方法:
重點是務求將場景亮度完整地納入分佈圖中;多幅面自動測光很多時都能直接湊效,當然亦可採用其他方法,包括全手動調節。

2.  明暗跨度小於感光元件的寬容度

亮度分佈示例:


建議拍攝方法:
由於不用擔心亮度分佈會超出範圍,大可放心採用多幅面自動測光;如條件許可,+/-EV多拍幾張,檢示亮度分佈圖,EV 跨度愈大,圖形佔據面積愈廣,就表示亮度資訊愈豐富,記錄愈細緻。

3.  明暗跨度大於感光元件的寬容度

亮度分佈示例:


建議拍攝方法:
由於明暗跨度太大,多幅面測光未必有足夠的智慧為你選取適當的亮度範圍作記錄,因此需要自行判斷,先對光暗位作出取捨,然後在場景中選擇適當的測光位置,以偏重中央、局部或重點測光;亦可以配合使用多點平均測光法,計算出最有效保留細節的曝光值。

以下再透過幾個實際例子,補充說明兩個準則的應用方法。


這照片看起來偏暗。看分佈圖可知,即使曝光多一點,亮部仍不會超出相機寬容度,相反可以保存更多的暗部資訊,但若只增加曝光拍攝,卻不經後製調節,照片就會看不出現場的晦暗氣氛。目前這拍法,是應用了看起來正確的準則。


亮度看似複雜,其實仍在相機的寛容度之內。選擇適當的光圈快門組合,使亮度完全落入分佈圖中,為之正確曝光。類似的情況,,採用兩個曝光正確準則拍攝的結果,會大致相符。


場景上的亮度分佈明顯低於相機的寛容度,若要收納最豐富的影像資訊,可以考慮向右曝光;即略為增加曝光,把亮度分佈推向右面。雖然驟看起來白朦朦,樣子怪怪的,但卻可以透過後製編修,以最佳水準還原現場一樣的感覺。


場景上的亮度超越相機的寛容度,需要對亮部及暗部作出取捨。這照片是捨亮取暗。

場景上的亮度同樣超越相機的寛容度,但這回是取亮捨暗,棄暗投明。

星期日, 5月 10, 2015

曝光失準個案的啟示

上個月的某天,在馬鞍山大水坑村拍了以下兩幅照片。


不難察覺,一幅較亮,一幅較暗。但其實兩照片是以相同的拍攝設備及設定(Nikon D7100 相機,TamronSP70-300 f/4-5.6 Di VC USD鏡頭,自動白平衡,ISO400,光圏先決,f/8),於大約四分之一秒內快速連拍而成的。問題是:為何相同的拍攝設備及設定,於光照沒有可察覺變化的短時間內,會拍出光暗明顯有別的兩幅照片?

小弟原先以為,造成這種參數相同但明暗有別的現象,較大可能是以下三種原因:
  1. 矩陣測光有對焦點加權特性,雖然取景範圍整體亮度大致沒變,但若連拍兩照片時位置略有移動,細小的對焦點剛好又分別對着取景範圍中光差較大的兩個位置,便有可能得出不同的測光結果。
  2. 自動白平衡調節。當時手持拍攝,兩照片的取景範圍有輕微不同,因而導致相機自動更改了白平衡設定,使觀感上出現明暗分別。
  3. 快門速度失準。別以為開玩笑,從前的機械快門,相差兩三成絕非罕見。
然而翻看照片RAW檔資料,兩幅照片都用上了相同的光圏快門, 相同的白平衡色溫,因此,上述的第一及第二項似乎並不成立。事實上,按照常理,電子設備出現誤差的機會比機械為低,莫非真的是快門速度失準?要知答案,最佳方法莫如做實驗。

實驗精密繁複,細節不表,大致是用Nikon D5000和D7100兩部相機,Nikon AF-S DX 16~85 f/3.5-5.6G  ED VR與 Tamron SP70-300 f/4-5.6 Di VC USD兩支鏡頭,交換組合進行測試。為減少不明朗因素,測試過程中的曝光、白平衡、對焦全部設為手動,還關掉了防震。

測試初步結果顯示,只有當D7100配上騰龍70~300時,這現象才會出現;因此估計相機與鏡頭匹配出問題的機會較大。於是,循此方向,採用不同的焦距進行更多的測試,發現當光圏設為為比該焦段可用的最大光圏小一級時,例如在於 70mm 時用 f/5.6,300mm 時用 f/8,現像最明顯,無論連拍還是單格拍,都容易出現時明時暗的現象。若採用其他的光圏值,這現像變得不明顯,甚至完全消失。

由此測試結果推論,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極有可能是以此機配此鏡於此光圏拍攝時,光圏有時未能準確調至設定直徑,以至影響進光亮。

事實上以前用其他相機與鏡頭也有碰到類似現象,只是不以為意,當作個別事件處理,沒有深入探究而已。

個案的啟示

這少許的誤差,對我等業餘攝影人來說,並不構成太大的滋擾,反而讓我們對攝影器材有進一步的認識:甚麼曝光準確,甚麼精準數碼科技,都是癈話。手中相機,很多時都自把自為,不會百份百受控,能做到八成,於願已足。

謹記兩點:一、器材設備不宜過份倚賴;二、多多少少,也應學點後製編修,以補器材(及拍攝技術)之不足。



星期四, 4月 30, 2015

維園花展拍攝出奇招

若然涉獵攝影已有一段時日,便不難發現一個「真理」:要作品吸引目光,就要非一般。

別以為拍出非一般的照片,必須有非一般的技術,非一般的器材,更多的時候,關鍵在於選擇非一般的拍攝條件;例如非一般的時間,非一般的地點,非一般的題材等等。

就以拍攝維園花展為例,日間的維園花展,人多擠迫不在話下,碰上像今年那樣,早春時節竟然來個「小陽夏」,又熱又鬧的,足以蒸發一切創意。反觀晚上的展場,一方面免除了日間的喧鬧,讓你得以好整以暇,冷靜發揮攝藝;另一方面,夜間的燈光,絕對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非一般的拍攝條件:非一般的色彩,非一般的光向,非一般的光質 ...... 。

由下而上,光向明確集中,質感豐富;與日間相比,夜間展場中的燈光照明,輕易為照片提供非一般的觀感。

除了色彩繽紛之外,人造光原另一偉大之處,在於其照明範圍狹小,這使到拍攝場景中充滿明暗交錯,不像日間的一目了然;攝影中經常提到的減法處理,可以輕易實現。在這情況下,即使你沒有帶備大光圏或長焦鏡頭,亦可以利用燈光照明,輕易拍得到主體突出的作品。以下就以幾幅「夜秋英」為例,看看如何實現這種借助燈光的表現方式。事實上,論花展場中的花多勢眾,非秋英莫屬。但這美妙的小花,在日間,似乎只能充當花展的大配角。如今借助夜間的燈光,把一切日間的紛擾,隱藏於昏暗之中,原來也可以獨顯孤芳,把日間的主角比下去。

泛光燈旁的白秋英,不用花巧的特技拍攝也覺夢幻 ......



被強光照射着的紫秋英,花瓣通透;隨手配襯明亮的一片,隨意安排散亂的幾枝,又添上了多少嫵媚 ......



若嫌花朵色彩不夠繽紛,借用幾個亮橙橙的乒乓球吧 ......


就是如此簡單!平凡的小花,只是借助了非一般的燈光照明,便顯得不平凡。

當然,若然仍不滿足於燈光創製的繽紛夢幻,又總是慣於搞點特技的,也可以在這基礎上再加以發揮,故意失焦,重複曝光,舞光弄影 ...... 。

然而小弟之見,味精與添加劑的使用,適可而止為佳!


星期三, 4月 29, 2015

維園花展拍攝三幾招

香港是石屎森林,然而可觀賞花卉的機會卻不少,公園、郊野,以至路旁、住宅的平台花園,很多時都可以看到各種美麗的花卉。雖然如此,每年的維園花展,仍然吸引不少觀眾。首先是因為展出的花卉品種多而且集中,其次是花卉都會配上精美的攤位設計,晚上還有大量的燈光照明,這使到在花展中賞花,有別於一般的場合。但另一方面,花展花多,人也多,展場中熱鬧非常,這多少亦影響到賞花者的心態;你很難悠閒地觀賞,抱着逛年銷市場或工展會的態度反而差不多。

事實上,花展就如很多不同類形的大型展覽,除了展出各類花卉之餘,亦不乏嘉年華會元素。如此一來,所謂花展拍攝,題材內容是相當廣泛;可以拍花,可以拍人,可以拍攤位設計,也可以拍活動花絮。若然拍友事前並沒有明確拍攝方向的話,很容易會因花多眼亂而感到迷茫非常,老鼠拉龜,不知如何入手。遇到這情況,建議先在展場漫遊一周,才動手拍攝。話雖如此,始終花展場中花卉是當然主角,因此這裡亦不把話題扯得太遠,只集中分享幾點花展場中的花攝技巧。

平時到花店購買鮮花,跳舞蘭大多只是用作配襯,但在2015維園花展中,她卻擔當主題花要職。這花展中的主角,配以攤位設計的金屬裝飾上鏡,觀感截然不同。

相信是基於技術理由與場地限制,花展中展出的花卉,以草本觀賞類為多。不同於桃、李、梅、櫻等木本花卉,拍攝時往往枝幹都可大作文章,草本花卉的觀賞重點較集中於花朵,因此,花展中的拍攝表現手法,多以近拍、特寫為主。

注意事項

特寫拍攝基本要求是突出主體,花卉特寫亦不離這個原則。基本技巧方面,則以下列幾點為主。

1.  背景

要突出主體,最常用的手法莫如選取或製造簡單素淨的背景。採用長焦、微距,或者大光圏鏡頭,由於景深淺,因此都能有效虛化背景。但即使背景已虛化,往往仍存在可辨別的形狀,因此,依然要留意這些形狀在構圖上對主體的影響。此外,亦要留意色彩與主體的配合,例如以深色背景襯托淺色的花卉。

2.  對焦

淺景深固然容易虛化背景,但同時亦容易對焦不準,即使相機對焦準確,但稍一移動,便又會失準,需要重新對焦,因而要份外留心。此外,對焦位置亦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應以花蕊為焦點,而群集的花蕊又以近處的部份最重要。這好比拍人像,重要的是較近相機的眼晴對焦清晰,其餘略為模糊亦可接受。

3,  測光

花朵的顏色變化很大,拍攝特寫時,由於花朵佔據畫面相當多的部份,因而對測光有明顯影響。要妥善處理,當然離不開白加黑減這基本的曝光補償原則了;淺色花,+EV,深色花,-EV。

4.  光線

光線對花朵質感影響明顯,不同種類的花朵,需要配合不同性質的光線才能表現其獨特美態。一般而言,正光、強光大都不討好。而逆光則對淺色花朵有利,可以拍出通透的花瓣。

5.  角度

平常看盆栽花卉,不是居高臨下,便是平起平坐,絕少以低角度觀賞。但拍攝時則不妨一試。改變拍攝角度,亦是獲取適當背景的有效方法。相對而言,低角度較容易取得素淨的背景,也容易與鄰近的花朵作出配襯。因此,帶一小摺櫈或者有着數,可以坐下來舒適地拍,善煞旁人。


器材配備

拍攝花卉特寫,最好備有長焦鏡、微距鏡,或大光圏鏡頭。其他輔助器材方面,一般都會建議採用三腳架、反光板和閃光燈。前者用以保障拍攝穏定,後兩項用來補光。表面看,這些建議都合理,但實際臨場發應用時,卻可能大有落差。

先說三腳架。三腳架不錯有助拍攝穩定,但欠缺靈活性,在人多擠迫的場合,這弱點更見明顯。此外,戶外拍攝花卉,花欲靜而風不息,單是相機鏡頭穩定並不足以保持影像清晰;移好腳架,調好鏡位,對好焦點,耐何遇上風吹景動,並不罕見。碰到這等情況,要麼就是耐心等候,要麼就是重啟移位、調鏡、對焦三部曲。反觀手持拍攝,卻可以隨機應變,靈活非常。事實上,正因風吹花動,拍攝時往往用上較快快門,腳架的重要性,亦隨之而降低。若然要有足夠靈活性,但對手持拍攝又沒信心.,採用中庸之道,使用單腳架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使用反光板或閃光燈,亦同樣有相當限制。須知道花展場面是如何墟冚,擺弄器材並非想像中那樣方便容易。況且你想拍攝的主體,不一定靠近花甫的邊沿,更多的花卉只可遠觀,不可褺玩,因此,要達至有效補光,往往不是一般的小型反光板或閃光燈可以勝任。小弟愚見,與其艱苦經營架設各類器材,不如多花點精力去選取條件適合的拍攝對像;拍攝後需要的小修小補,就交給 Photoshop 吧。

此外,亦有人建議使用偏光鏡。偏光鏡能去除被攝物表面的反光,因而增加色彩飽和度。然而問題正在於此。有經驗的拍友都知道,紅、黃花難拍,尤其在光線平均柔和的情況下,拍出來就是紅的、黃的一團,看不出層次細節。究其主因,正是色彩太濃。相反地,若有較「硬」的光線,例如陽光照射的情況下,反射光降低了部份花瓣的色彩飽和度,再加上陰影,就能為花朶添加層次。由此可見,偏光鏡不可濫用;使用時必須清楚具體情況,若主體本身色彩濃郁,盲目使用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事實上,濃郁色彩不是演繹美麗花卉的唯一方法。


拍攝示例

選到了合適的背景,作品已成功了一半。
背景的選擇應與花朵的色彩形狀相配合。這花形狀典雅,色彩較沉鬱,背景色彩不宜亮麗浮誇。
近距離拍大特寫,沒可能整朵花都合焦清晰。對焦花蕊,是穩妥正路的方法。
適當選擇角度,加上長焦鏡的淺景深效果,不難拍出不一般的觀感。
柔光之下,花朵鮮艷的色彩顯得更飽和,但亦可能會因而削弱層次細節。拍攝鮮紅色的花朵時更需加倍留意。
花卉的色彩變化就如形態一樣多變,淡妝濃抺都不妨一試。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