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二, 10月 29, 2019

舊機唔好嘥 ─ 窮玩 time-lapse

攝影人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叫器材先決型,總要選用又新又先進,功能又勁揪的機種。然而器材先決是有潛前題的,那就是荷包先決。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器材先決只能夠是夢想。

但話得說回來,在數碼攝影年代,換機升級,某程度而言是在所難免。回顧菲林年代,小弟一部全手動 Nikon FM2可以用上二十年。理由簡單,話之你甚麼先進對焦測光功能,說到底,不也是要還原到光圏快門焦距這幾項,在此之後,分別只在於鏡頭與底片的表現。然而踏入數碼年代,單是感光元件的改進,解像度、高 ISO 及色彩的表現,已足以令人難以招架。科技的發展實在太快,正深刻地改變着人們對攝影的要求,對某些類型的拍攝題材而言,已不存在技術搭夠這回事。科技,正逐漸擴大其控制的攝影領域,主宰着拍攝質素。亦因如此,即使絕非器材先決控如筆者,數碼化不到十年,相機亦經歷了數度升級。

個性使然,筆者不會像某些人那樣,新機到手,舊機便棄如敝履,然而相對冷落是在所難免。不久前,拿出首部置入的數碼相機 Nikon D5000 ,驚見機背的LCD 顯示屏,不知何故何時,四周展現出不同程度的暗斑。從實用的觀點而論,可用性更見低落。隨便按下快門,聽着那熟悉的、略感遲滯的快門聲,頓然感到若有所失。然而拿着相機細意把玩一會,輕巧親切的手感,又似乎觸發了新的靈感。

十年前的感光元件科技,一千二百萬像素,以現今數碼相機的標準而言,拍攝照片或許強差人意,但若用作拍攝縮時 (time-lapse) 影片,理論上4K也足以應付,要求降低一點,高清,更可說是卓卓有餘。況且這相機內置定時間隔拍攝功能,正是先天優勢。於是趁當時天色尚好,將要進入 magic hour 時段,稍為清理一下窗外花槽的落葉雜物,撥開花盆,騰出空位放穩腳架,裝上配有 Sigma 18~250 天涯鏡的 Nikon D5000 。延續一貫懶人本色,自動曝光,自動白平衡,調好間隔拍攝10秒一幅。一切就緒,撳制開始。然後落街買餸、煮飯、食飯 …… 收機!之後再選不同景觀多拍一組,以便稍後剪輯加入作為調劑,避免一片直落過份單調。結果如何?先看成品。

短短的視頻,片頭、片尾、剪輯、過場、配樂,雖則簡陋,無一或缺,堪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看似「複雜」的「大製作」,只要成品解像度不超 720p (以16:9影片為例,不大於 1280x720 像素),其實只需用上幾套免費軟件便可以了。

首先是 Panolapse,用來模擬鏡頭效果 (pan、tilt、roll、 zoom) 及產生原始片段。以上的視頻,除了近尾加插的大廈星空,其他由黃昏至入夜的部份,其實是一鏡直落拍了兩個多小時的片段。現時看到的搖鏡、變焦效果,都是用 Panolapse 模擬出來的。

其次是 TLDF (Time-lapse Deflicker)。顧名思義,主要功能是去除閃爍。未曾拍過縮時影片的未必知道何謂閃爍 (flicker),看看以下的片段就會明白。

導至閃爍的原因有好幾種,其中以採用自動曝光模式拍攝而產生的最為明顯,當中又以高 ISO 拍攝夜景尤其嚴重。像以下的全夜空景觀,若不消減閃爍,效果可以相當嚇人。

最後一個重要工具,當然是剪輯軟件。筆者是慣用微軟視窗的,順理成章兼夾就手,選用 Movie Maker。Movie Maker 的最大好處,除了免費之外,就是簡單。基本上只要將影音素材拖拖拉拉,左選右選各種轉接動畫、字幕效果,便可以砌出一條似模似樣的影片。

免費軟件功能一般不可強求,Movie Maker 當然也不例外,其中一大弱項是不設時間軸,要做出聲畫同步,就得花點心機慢慢堆砌調節;無論如何,總算是可以的。

相比拍攝硬照,攝製縮時影片需要更多的技術考量,更多的計劃,更多的後製,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知識、技術,以至後期製作。然而,縮時影片確乎有其獨特吸引的地方,值得花上一點時間去探索。可以這麼說,因為縮時,因為活動,縮時影片能為平凡的景物帶來全新的觀感,拓展出廣濶的創作空間。

攝製 time-lapse,就是如此簡單。一部「老爺機」、一個天涯鏡、三套免費軟件,已是萬事俱備。未試過的,不妨一試。至於如何取得各個免費軟件,有勞各位讀者自行求教互聯網,在此不贅。請諒!

備註:
以上提及的三套軟件均有功能更為完備的付費版本,若有興趣及需要,可升級製作更高質的縮時影片。

相關網站:
Panolapse
TLDF (TimeLapse DeFlicker)
Movie Maker 情況有點尷尬。舊版已不設官方下載 (非官方還是有的),改以 Windows 10 的相片 App 取代。 Movie Maker 2019 則為付費版本。


星期三, 10月 02, 2019

ND, or no ND

 即使最懶惰的人,也總有一樣事情不會懶,那就是積極努力找藉口,為自己的懶惰合理化。

為了拍出行雲似的流水,一般都會用上高減光度 ND (neutral density) 鏡,小弟當然也不例外。事實上,裝上 ND 鏡,拍出期望中的效果,確能帶來難以形容的喜悅。然而經過一段日子,這份喜悅或多或少被潛藏的原始惰性沖淡了,── 使用高減光度的 ND 鏡,的確是挺麻煩的事情,動不動便會因為光線太暗,對不上焦,看不準景。

dcf-travel-img-36750

遇上這等情況,唯有先摘下 ND 鏡,對好焦,擺好構圖,再重新裝上拍攝。這程序,對懶如小弟的人而言,與不可接受只差半線。更何況,拍攝溪澗流水、崖邊海浪之類的景物,往往需要擺出彷若瑜伽的高難度動作,諸如一隻腳屈曲踏在岸邊,另一隻則盡展所長,擱於露出溪流水面不足半呎丁方的石頭,然後拗腰轉身,單手攀扶身後樹枝保持平衡,上身前傾,另一手輕執快門線,姿態之優美有型,媲美蜘蛛俠。如此架式,若然仍能慢條斯理妥善裝拆 ND 鏡,神人也。除此之外,拍攝流水很多時要用上偏光鏡,除非擁有的集偏光與 ND 功集於一身的高檔濾鏡,否則便需要裝上兩片濾鏡,這亦容易導至偏色與暗角等問題。於是乎, ND 鏡在小弟心目中的地位,逐漸被 Photoshop 所取代。以 Photoshop 相片疊合 ( photo stacking ) 技術,將多幅短時間曝光的照片整合,可以模擬出長時間曝光的效果。

相片疊合模擬長曝的技術存在已久,但不知何故,並不普及。然而實踐證明,只要閣下並無 PS 後製潔癖,這技術確有不少可取之處。先看以下的疊合例子:以【圖1】展示的六幅「短曝」,合併得出【圖2】的長曝效果。

dcf-travel-img-36743
【圖1】 六幅原始檔案;ISO 50、f/13、1.3秒

dcf-travel-img-36744
【圖2】 六幅照片疊合模擬長曝 7.8 秒的效果。

以下將畫面中央部份略為放大,以供比較。【圖3】是單幅 1.3 秒曝光;【圖4】是模擬 7.8 秒。紅色箭咀所指之處可見明顯的分別。那麼,綠色箭咀所指的又是甚麼?暫時賣個關子。

dcf-travel-img-36745
【圖3】單幅 1.3 秒曝光

dcf-travel-img-36746
【圖4】模擬 7.8 秒曝光


<<  Photoshop 相片堆疊模擬長曝效果  >>

(1) 啟動載入檔案介面: 【檔案】 -> 【指令碼】 -> 【將影像載入堆疊】

(2) 選擇並載入檔案: 透過「載入圖層」介面,選擇用來重疊的檔案,並在介面左下方剔選「嘗試自動對齊來源影像」及「載入圖層之後建立智慧型物件」,然後按【確定】將檔案載入圖層。

dcf-travel-img-36752

(3) 選擇堆疊模式: 【圖層】 -> 【智慧型物件】 -> 【堆疊模式】 -> 【平均值】 (或中間值)

掌握了這技術,豈不是可以免去 ND?答案是否定的。這主要關乎可用的快門速度。曾在網上見過介紹這項技術的視頻,以多幅 1/250 秒拍攝的海浪作示範,然而得出的效果,筆者認為,連強差人意的程度也未能達到。效果遠未達標的主要原因,明顯是因為在整個連拍過程中,每幅照片都只是截取了極短的瞬間,相反地,各照片的間隔太長,以至難以表現出流水的連貫性,疊合出來的效果,看起來只像在畫面抺上一片不大均勻的灰白。

明乎此理,不難推論,要取得良好的模擬效果,曝光時間要儘量的長,簡隔的時間要儘量的短。驟聽起來,在日光日白但又不用減光鏡的情況下,要降低快門速度並不容易,然而實際應用起來,以一般相機的感光度最低可至 ISO 100 計算,只要不是在猛烈直射陽光底下,要達至慢於 1/10 秒的快門速度並不太難,加上拍攝流水往往加上減光大約兩級的偏光鏡 (CPL),而溪流又大都在幽暗的山谷樹林之中,用上 1/2 秒,或更慢快門速度的機會其實不少。實踐證明,以多幅慢於 1/2 秒快門速度拍攝的照片,疊合而成的模擬長曝效果,比單幅長曝有過之而無不及。

喂,有冇咁誇張呀?並不誇張,因為合成模擬長曝的可塑性,比單次長曝來得高。而這亦是省卻裝拆 ND 濾鏡之外,筆者棄用單幅而改用合成的另一重要原因。再多看一個例子。

dcf-travel-img-36747
【圖5】七幅照片疊合模擬長曝 9.1 秒的效果。

這是以合成方法拍攝的山澗瀑布,就流水部份而言,雲霧似的效果,與真正長曝得出的不相伯仲。然而上方的樹幹枝葉,拍攝時正在風中不斷搖晃,若以長逹九秒的曝光時間拍攝,能拍到足夠清晰的影像,機會甚微。以下將畫面右上部份略為放大,以作比較。【圖6】是單幅 1.3 秒曝光;【圖7】則是模擬 9.1 秒。留意紅色箭咀所指部份。

dcf-travel-img-36748
【圖6】單幅 1.3 秒曝光

dcf-travel-img-36749
【圖7】模擬 9.1 秒曝光

要清得清,要朦得朦

還記得之前賣的關子嗎?【圖3】及【圖4】中綠色箭咀所指的,就是同類情況。要解決這問題,離不開照片合成。【圖5】與其說是用了七幅照片疊合,不如說是 7+1。畫面上方的樹叢,以及右下方的岩石,是取自七幅之中最清晰的一幅,在七幅平均化疊合的基礎上,再以圖層遮色片加工疊上而成,從而達到要清得清,要朦得朦的效果。或者有讀者會問:岩石固定不動,疊合結果應與單幅相近,為何仍要選用單幅的岩石部份?答案是:平均堆疊模式就是將各幅照片亮度平均化,換言之,疊合後的對比度(清晰度),不可能會比其中任何一幅好。不妨特別留意比較【圖6】與【圖7】右下箭咀標示的岩石位置。

或者又有人質疑:拍一幅長曝九秒的,然後拍一幅短時間曝光的,之後進行同樣的局部疊合,不也可以解決問題嗎?沒錯,可以。但要留意,短曝的一幅也不能太短,因為流水的質感不能與長曝的相差太遠,否則容易出現瑕疵。因此,這一幅通常仍是長曝,只是不那麼長,例如一秒。問題又來了:能確保這幅一秒長曝的結果足夠清晰嗎?以上的例子是拍七幅,甚至更多。雖說時間是 1.3 秒,但多幅之中,能選到足夠清晰的機會更大。除此之外,試想想,擺着高難度瑜伽動作,調較光圏快門多拍一幅,與連拍多幅相同曝光設定的相比,哪樣比較容易?

既可全選,亦可篩選

除了可以任選其中一幅的清晰部份適當利用之外,多幅合成的另一好處是可以將部份照片棄而不用。擧例說,長曝三十秒的過程中,適逢有頑皮的小動物跳到鏡頭前面,作出為時兩秒的短暫表演,便足以令拍攝徹底失敗。但若採用多幅拍攝,則只要抽起受干擾的那一兩幅,仍可以合成出不錯的結果。亦因如此,筆者用這方法拍攝時,往往故意多拍幾幅,以作保險。

效果控制,適隨尊便

可以只選部份照片用作合成,亦意味着我們可以在後製時控制合成效果。例如拍攝時拿不定主意長曝 10 秒還是 20 秒,便乾脆拍 10 幅曝光兩秒的,後製時只要增減疊合數量,便可模擬出不同曝光時間 ( 在此例就是兩秒至 20 秒 ) 的效果。係咪好着數呢?

dcf-travel-img-36753

着數還着數,但還是要清清楚楚講多次:根據以上討論,疊合技術並不可以完全取代 ND 鏡呀!

 

星期三, 9月 18, 2019

總有失手的時候 ─ PS Photomerge 全景合併救亡術

 現時很多智能耭都具備全景拍攝功能,拍攝全景,輕而易舉。但若要製作出高質素的全景照,說到底,還是要回歸高解像相片合併。

Photoshop 設有 Photomerge 相片合併功能,可以將多幅照片合而為一,製作成為全景照,使用步驟:1、開啟 Photomerge 功能;2、點選合併模式及選項;3、選擇合併圖檔;4、執行。搞掂,就係咁簡單!

dcf-travel-img-36629
原照片四幅

dcf-travel-img-36630
合併而成全景照。這裡刻意保留合併後的原貎,照片移位變形以配合拼貼的痕跡依稀可分辨。

可惜,這只是事情的局部。就如電視上看到的烹飪示範,「放入微波爐高火叮十分鐘便大功告成」,說的只是連串工序的最後一步,事前的準備功夫,才見真章。事實上, Adobe Photoshop 在關於 Photomerge 的官方說明中指出,「來源相片在全景構圖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基本上,拍攝用於 Photomerge 的相片,需要符合六大要求:1、影像適當重疊 (建議重疊40%~70%);2、使用一致焦距;3、維持相機水平;4、保持固定位置;5、避免影像扭曲;6、曝光儘量穩定。

實踐證明,六大要求並非缺一不可,然而當部份條件不符,則成功機會便相應減低。觀乎六項,2 與 6 最易滿足,只要固定相機設定便可以。4 亦不難,需要的只是一個腳架。實戰中較難做到的是 1、3 及 4。

先說 1。理論上,要拍出適當的重疊,稍為謹慎理應容易做到,然而大意是不少人的通病。需要五六幅照片合成的全景,只要當中一幅失手,便會無功而還。

再說 3 與 4。維持相機水平本來不難,可是要拍攝的景觀不一定可以水平拍攝,從山頂俯拍山腳的景色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拍攝時往往亦會因為地理條件,又或者腳架高度的限制,迫於無奈要將相機略為傾斜。至於影像變形,更是因為先天缺憾。絕大部份的鏡頭都會拍出變形影像,只在乎多與少。變焦、廣角鏡頭尤其明顯。因此,以廣角變焦鏡頭作非水平拍攝所得出的照片,全景合成的失敗率明顯偏高。

滿懷希望,落足心機拍了多幅照片,到合成時才被 Photoshop 殘酷地宣告失敗,失落冇癮之情,不難想像。無奈手頭上的原材料就是如此,可仍有重生的機會?答案是:有!雖然並非萬應萬靈,但成功率可說是大幅提升。

請看以下例子,於尖沙咀海運大廈天台拍攝的維港夜景。

dcf-travel-img-36632
原照片三幅。由左至右:A、B、C

開啟 Photoshop,以 Photomerge 功能合併。然後 ……,失敗!只合併了右面 B、C 兩幅。

dcf-travel-img-36633

三幅照片基本上滿足六大要求,失敗原因應該是六大以外。須知相片合併時,Photomerge 是根據相鄰的照片上相似的景物作出運算,若然可以比較的景物太少,又或者當中有部份明顯的景物有所變動,例如移動了,又或者改變了明暗色彩,便容易導至合併失敗。在這例子,左面天星碼頭對開的位置是上下大片的黑暗,實在的景物不多,卻正好是 A 與 B 交接之處,估計就是失敗原因。那怎麼辦?方法是:將每幅照片斬件,成為互相重疊的多幅。以此為例,一分為三,左、中、右,各幅闊度均為原圖的 50%。如下圖。

dcf-travel-img-36634
照片 A 分為 A1、A2、A3

dcf-travel-img-36635
照片 B 分為 B1、B2、B3

dcf-travel-img-36636
照片 C 分為 C1、C2、C3

這樣處理之後,本來屬於同一照片的,例如 A1、A2、A3,當然可以合併,因為重疊的部份本來就來自同一照片。至於原來相鄰的照片,預期用於交接的部份,例如 A3 和 B1,由於闊度改窄了,兩者重疊部份所佔的百份比相對變大,合併成功的機會亦因而相應提高。

將原圖斬件之,仍用 Photomerge 將九幅圖片整合。哈哈!搞掂!

dcf-travel-img-36637

然而世事並非總是如此簡單順利,再看一個較為複雜的例子。仍是維港夜景,然而野心比之前大,取景範圍延伸至中上環。拍攝時為求增加成功機會,採用直幅拍攝。這樣拍的好處,除了可以增加高度的像素之外,亦可減少相片左右邊緣的變形。由左至右總共拍了 16 幅,每幅都有不少於 50% 的重疊。

採用這方式拍攝,本來相當穩陣,問題是當日攜帶的腳架高度不足,亦要避免將圍欄拍攝入鏡,以至相機未能維持較佳的水平狀態,拍出來的照片系列,最左與最右的幾幅都有明顯的傾斜,這意味着合併失敗機會頗高;即使合併成功,出來的結果亦將會展現一個明顯的扇狀變形。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合併前先將每幅的水平略作調整。留意這樣的處理,必然會令每幅照片的像素略為減少。幸而拍攝時已為此作了準備,刻意使重疊的百分比略為偏高。以下是經水平處理後得出的 16 幅照片。由左至右,以 L01 至 L16 命名。

dcf-travel-img-36639

dcf-travel-img-36640

原材料就緒,合併可也 …… !!!

看見三個感嘆號,已知結果就是失敗。合併結果如下,一分為四。可悲!

dcf-travel-img-36641

且別擔心,大可以重施故技嘛。斬 …… 斬 …… 斬 ……。每幅一分為二;左取 75%,右取 75%。如是者 16 幅變作 32 幅 ,並以 L01L、L02R 的方式命名。如下圖。

dcf-travel-img-36642

斬件照片備妥,合併可也 …… !!!。天啊!又是感嘆號。難道還要再斬?!

且慢!別衝動,因為這意味着要將 32 幅化作 64 幅,好大工程呀!筆者向來以懶著稱,當然不願幹這等極花功夫的勾當。要懶,就得想辦法:問題只出於第 5 組與第 6 組的銜接,可否只處理這部份?

不妨一試,總比狂斬 32 幅來得划算。如是者,將第 5 組的右面 (L05R),以及第 6 組的左面 (L06L) 作斬件處理,仍用左右各取 75% 的方法一分為二,得出 L05R1、L05R2、L06L1、L06L2 四幅,並以此四幅取代之前的 L05R 及 L06L。如下圖。

dcf-travel-img-36647

第 5 組與第 6 組改造完成之後,再次嘗試合併。但請留意,這次不建議將所有照片一次過合併。何解?因為經驗告知,在相片數量增多,並存在着照片大小不同的情況下,合併速度會明顯變慢。況且,合併不一定成功。因此,這次改用分段合成,將本來相鄰四幅原圖分拆出來的小圖分組合成,當然中間要保留適當重疊。以下是按 L01~L04、L04~L07、L07~L10、L10~L13、L13~16 分成五組,得出的五幅中期合成結果。留意第二組 L04~L07。這組合併成功,表示之前將 L05R 及 L06L 再度細分的處理生效。

dcf-travel-img-36644

然後,再用 Photomerge 將這五幅中期結果合而為一。Bravo!全景救亡成功!

dcf-travel-img-36645

合併成功後,餘下的工作就是以 Photoshop 的「最適化廣角濾鏡」修正變形、「內容感知填滿」修補空白位,以及其他執頭執尾。經一輪剪裁修補之後,總算大功告成!

dcf-travel-img-36646
維港夜景

 

星期一, 9月 09, 2019

尖沙咀。幻彩佑香江

 九月,初秋,晚上八時許,尖沙咀天星碼頭,遊人疏落。颱風大雨的日子不計,印像中,自從有了每晚八時開秀的「幻彩詠香江」以來,這應是筆者曾經遇上遊客最少的一個晚上。本來是看中了這一帶入夜之後,熱鬧的遊人如鰂和富有特色的街頭表演,作為攝影班的外拍主題,如今看來要另謀 Plan B 了。

悵惘之際,不遠處傳來陣陣嘹亮歌聲。聽歌詞,是《明天會更好》,聽旋律,卻是個自由變奏版本。走近一看,幾位女士,疑似國內遊客,暫借了一位街頭表演者的檔攤,即興高歌,不單只五音俱全,而且還加送不少半音,以至四分一音。歌聲是否動聽,視乎聽眾的欣賞水平,然而她們唱得投入是肯定的,發自內心的表情騙不了人。國內遊客,台灣歌曲,香港的尖沙咀,這日子,聽這歌,百般滋味。

dcf-travel-img-36516

dcf-travel-img-36514

dcf-travel-img-36515

明天會否更好?天曉得。此刻所知道的,是必須儘快度出 Plan B。原計劃活動範圍涵蓋油尖旺,如今油(麻地)與旺(角)已因安全考慮被迫放棄,若然連尖(沙咀)也度不出個名堂,恐怕回水也難以平息民怨。幸而尖沙咀始終是個老牌旅遊點,所謂爛船仍有三斤釘,要堆砌出可以滿足同學們兩個多小時拍攝的內容,相信並不困難,隨手便能夠找到幾項。

▼ 海港城入口,五枝旗桿側,大型廣告牌前的穿鑿附會。

dcf-travel-img-36517
艷壓群芳

dcf-travel-img-36518
目不斜視

dcf-travel-img-36519
不識抬舉

▼ 香港文化中心外圍的光影,彩色與黑白。

dcf-travel-img-36520

dcf-travel-img-36521

▼ 疏士巴利花園、彌敦道 …… 彷彿也聽到羅大佑的《皇后大道中》。

dcf-travel-img-36522

dcf-travel-img-36523

▼ 1881 Heritage, 守在名店門口的店員。

dcf-travel-img-36524

dcf-travel-img-36525

▼ 香港藝術館裡的的空櫈,文化中心外孤獨的讀書人。

dcf-travel-img-36526

dcf-travel-img-36527

▼ 星光欠奉的星光大道。

dcf-travel-img-36528

dcf-travel-img-36529

圍繞香港文化中心及藝術館拍了一圏,可供拍攝的素材在數量方面肯定不成問題,只是失卻了這一帶晚上慣見的熱鬧,拍出來總是沉鬰清冷。這也難怪,眼前的尖沙咀,不就是如此模樣嗎?本來,這種低調的場景氣氛,正是小弟杯茶,拍將起來駕輕就熟,然而攝影班要兼顧同學的不同喜好,獨孤一調,難免有所欠缺。唯有重新起步,再次繞行一圏,嘗試以另一種眼光發掘另類素材。此刻已近十時,遊人更是稀少,維港漆黑的海面倒映着對岸的霓虹,色彩依舊繽紛。高聳的 IFC2,頂層的燈光,比躲在雲層背後的月光還要明亮 ……。

月光?呀,對了,中秋節!鐘樓旁邊的噴水池,不正是佈置了中秋燈飾嗎?只怪自己剛才心緒不寧,視而不見吧!絢麗的色彩、嘩眾的技藝,就如高檔器材一樣,向來都不乏追隨者。於是,也不理會這場景是否貼題,即時來個不太華麗的轉身,朝鐘樓方向走去。

老氣橫秋的鐘樓,屹立尖沙咀超過一個世紀,見證着百年香江歳月,就像此刻佈置在噴水池上的幾排 LED 燈串,波浪似的高低起伏,色彩幻變不定。燈飾是否好看?見仁見智,但又確乎為這蒼涼的初秋之夜,送上些微的溫馨。拿起相機,把快門調至 1/2秒,以慢速快門配合想像,努力攝製出一幕接一幕的「幻彩佑香江」。

dcf-travel-img-36530

dcf-travel-img-36741

dcf-travel-img-36531

dcf-travel-img-36739

dcf-travel-img-36532

dcf-travel-img-36533

dcf-travel-img-36738

dcf-travel-img-36534

dcf-travel-img-36535

dcf-travel-img-36740

dcf-travel-img-36536

dcf-travel-img-36537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