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四, 4月 25, 2024

文化現像隨筆

相對專業的人像拍攝,業餘興趣性質的,很多方面都是求求其其,得過且過,草根階級尤其如是。採用甚麼服裝、道具、化妝,主要看「貨倉庫存」而定。就以這次屏山文物徑拍攝為例,原本打算拍旗袍,然而庫存就只有旗袍,其他常用配套,諸如高跟鞋、紙扇、髪簪等等,一概缺如。點搞?也不難,來個中西合壁、古今融合,不就可以了嗎?世事就是如此,物資匱乏不一定是壞事,反能激發創意。黑色暗花短旗袍,雙臂穿袖套,腳踏 Dr Martens 黑皮鞋,頭紥丫角髻,再加配三兩無以為名的銀飾 …… Bingo!誰說這不就是 fashion?! 

dcf-travel-img-49718

dcf-travel-img-49719

dcf-travel-img-49720

服裝造型明確了,地點早已選定,可以拍出甚麼來,仍要看三大因素:一、天意,看上天賜予怎樣的照明條件,日間光照變化大,足以主宰拍攝的調子;二、model,看她會來個甚麼樣的演出,業餘 freelance不可期望太高;三、自己,看自己能在之前二者的基礎上,能搞出甚麼樣的名堂。誠然,造型地點的確立,已為拍攝劃出了大方向,餘下的因素,主要影響臨場的即興發揮,而這亦是個人文化介入之時。

dcf-travel-img-49721

dcf-travel-img-49722

dcf-travel-img-49723

dcf-travel-img-49724

dcf-travel-img-49725

常說某人冇文化,某人有文化,其實即使最沒文化的人,只要生存世上,也難免於某時某地,經某種途徑,受到某種文化的影響。小弟沒看過巴金、曹禺,對《家。春。秋》及《雷雨》的認知局限於作品名稱與作者,對當中的故事內容幾近無知。然而多得粵語長片、電視劇,以至道聽途說,不知不覺間,也領受到一絲半點的文化薰陶。於是乎,拍攝人像,只要選景是古老大屋,model 身穿懷舊旗袍,總會莫名其妙地聯想到某種的反封建、反禮教故事內容,繼而糊里糊塗地將相關感情融入到畫面之中。如此這般拍攝出來的照片,稱之為「文化現像」也不為過。留意,是現像,而非現象。指的是個人所接受的文化影響,透過照的影像呈現出來。

dcf-travel-img-49726

dcf-travel-img-49727

dcf-travel-img-49728

dcf-travel-img-49729

「文化現像」的存在,反映拍攝過程中有過思考,拍出來的作品,或多或少言之有物,而非意義缺如的「糖水照」。要做到文化現像並不困難,那只需要一個簡單原始的創作態度,也就是拒絕盲按快門,嘗試表逹一點個人想法。至於拍出來的影像,能否有效反映出閣下的文化,又或者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有多高深,則是另一回事。

dcf-travel-img-49730

dcf-travel-img-49731

dcf-travel-img-49732

dcf-travel-img-49733

dcf-travel-img-49734

dcf-travel-img-49735

dcf-travel-img-49736

換個角度看,我們常說的審美,也是文化現像的化身。顧名思義,所謂審美,就是個人對美的審判。要審判,就要思考,而思考就像燃燒,需要燃料,思考的燃料就是知識與經驗,當中包括個人對不同文化的認知。

dcf-travel-img-49737

dcf-travel-img-49738

dcf-travel-img-49739

dcf-travel-img-49742

在此文物徑,人像拍過好幾次,即使同樣是旗袍,每次的分別都頗為明顯。感覺上,影響演繹的,除了服式外觀上的差異,更多是 model 的演出。此等拍攝既沒劇本,也無導演,更不存在客戶要求,拍攝之前也沒有綵排,model 的演出是自由發揮,同樣也是有諸內而形於外的文化現像。如此看來,每一次類似的拍攝,也算得上是攝影師與 model 的一場文化交流吧。

dcf-travel-img-49740

dcf-travel-img-49741

本文 model : Gigi
ig : twc._.q





星期日, 3月 31, 2024

繁花似咁

去年底國內上映的電視劇《繁花》爆紅,紅的程度,以發紫形容還不足夠。因為那不只是紅,而是在相當程度紅出個文化現象。文學、歷史、政治、文化、流行音樂,一時間,網上媒體繁花競放,嘩啦啦的甚麼都被拉落水,沾上光。當中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錯綜複雜,不輸互聯網。坦白說,此中有多少似是而非,幾許從中抽水,難以分辨,然而撇開枝節不談,最明顯的主幹,除了故事本身,就是導演王家衛。一如以往的劇本缺如、NG 無數、知演員而善用不在話下,最大的特點,在於把電視劇拍得像電影那樣,一下子將電視劇升呢,以至有人認為這是對電視劇的「降維打擊」。

dcf-travel-img-49476

複雜高深的事情小弟不懂,然而王導演作品中的劇照畫面,向來受不少攝影人所追捧,卻是不爭的事實,看《花樣年華》色調多麼受到拍友歡迎就可見一斑。其實攝影人喜歡模仿電影早已有之,更不限於王家衛作品,Youtube 就不乏如何調出 teal & orange 色彩,又或者具電影感的視頻教學。

有見及此,靈機一觸,便想到借《繁花》劇照過橋,實行光影臨摹,組織一個以硬照拍出電影感為主題的人像攝影活動。

dcf-travel-img-49477

dcf-travel-img-49478

dcf-travel-img-49479

既說只是借以過橋,亦表示王家衛風格並非模仿重點,更沒有規定花樣年華色調,呈現電影感才是基本要求。咁即係點?好簡單:一、必須橫幅拍攝,最好十六比九;二、畫面要有故事,加上感情更妙。如此要求,再合理不過。大家可曾在戲院中看過直幅的電影?沒故事的電影不能說沒有,但至少十居其九都是講故仔的吧?  

dcf-travel-img-49480

dcf-travel-img-49481

別小覷這兩個簡單的要求,對不少平時拍慣人像的同學來說,還是頗新鮮而且具有挑戰性。

先說橫幅。傳統教學,拍人像用直幅,這亦是直幅英文 portrait 的原意。表面看,改用橫幅沒啥問題,其實這簡單規定,足以改變了畫面整體安排的要求。以直立人像為例,除非是大頭近攝,否則的話,無論是半身或全身,主體都大致可以套進一個直立的長方型,直幅拍攝,自然簡單利落。要是改用橫幅,橫向的長方型一框,主體旁邊顯然會留下大量空間,如何填充這些空間,頓然成為必須兼顧的課題。   

dcf-travel-img-49482

dcf-travel-img-49483

dcf-travel-img-49484

再說故事。且別說諸如車展場中,某些人拍攝車模時的鏡有所指,拍攝甫士人像時以人為本,對不少人而言,是條件反射。人物以外的東西,不是忽略,就是忽視。更甚者,就連主角的呈現,也離不開樣靚、甜笑、甫士正。如此一來,演繹方式自我約束,創作空間難免狹窄。規定畫面要有故事,便強調了適當納入人物以外的元素,以及主角外貎身裁以外更多的東西,包括環境、氛圍、意像、情緒、肢體語言等等。

dcf-travel-img-49485

dcf-travel-img-49487

dcf-travel-img-49488

由此可見,用橫幅、說故事,兩個要求雖然簡單,卻極具針對性。而兩者之間,又頗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之前不是說過,以橫幅拍攝,人物旁邊會留下不少空間嗎?那不正好用來說故事、搞氣氛。

dcf-travel-img-49486

借《繁花》過橋,間接也是借王大導過橋,因此也補充幾句關於其美感風格。如前所述,模仿王家衛作品的畫面,不少人首先會想到色調。然而小弟愚見,運用前景背景、強調光影、尤其是具裝飾性的亮光、深沉的暗影,才是當中美感的依存。

dcf-travel-img-49489
網上《繁花》視頻截圖

本文照片全以現場光拍攝。由於現場色光複雜,拍攝時以自動白平衡對應,後期處理也沒有大幅更改調節,出來的效果還算不錯。場景選擇與甫士設計採用「移船就磡」策略,也就是先觀察分析現場光照,色、光、影俱備者優先考慮。然後再請 model 埋位,配合光源特點,設計出視覺上吸引而又具故事性的組合。


本文 model : Charlotte

ig : char.lotte.ll







星期五, 3月 08, 2024

春城飛花到人間

 「曾經滄海難為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九唔搭八的兩句,其實都與賞花相關,也能與今次小弟到南昌公園拍攝黃花風鈴扯上關係。

dcf-travel-img-49358

曾幾何時,南昌公園的黃花風鈴仿佛獨市生意,短短一段黃花隧道,導致萬人空巷。然而不知是因為日久失修還是水土不服,總之是好景不常,過去幾年的花開狀況,就是強差人意。加上近年黃花風鈴落戶各區各處,更甚者,機場風鈴徑橫空出世,正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南昌黃花的吸引力,不復當年。

dcf-travel-img-49359

dcf-travel-img-49360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你以為本地春花栽種普及化,規模盛事化之際,疫情後的北上風潮,反過來將內地各處的春花景觀,透過社交媒體送到了南方。一比之下,本地的盛放空前,頓然變作滄海一粟。

dcf-travel-img-49430

dcf-travel-img-49431

dcf-travel-img-49432

正因如此,小弟今年在本地拍花,完全放棄了要拍出繁花璀璨的痴心妄想,老老實實,專心一致地尋找、欣賞、演繹那些近在眼前,獨步單方的春花美態。

dcf-travel-img-49364

到了南昌公園,環顧四週,只見黃花風鈴開得不慍不火,慶幸剛才即使已踏出家門,也回身將 24~120mm 半天涯鏡也帶上。

天色不陰不晴,空氣糊里糊塗的摻雜了春霧與煙霞,白皚皚的覆蓋着整個公園,以及外圍一帶。相比其他地區的黃花風鈴,這裡的算得上是老資格。高大的樹幹,彎彎曲曲的有幾分老氣橫秋,從草坪開始往上爬,爬到半空高處,大概是氣力不繼吧,便胡亂地把樹梢,連同掛在枝頭的黃花往下撒。於是乎,淡白的天空像畫布,散佈了炭筆似的深灰色筆觸,由粗到幼,又細又長。筆劃所至,朦朦朧朧地透着遠方的高樓大廈。一下子,便領略到黃花風鈴的心意:她是要把春色送到人間!

dcf-travel-img-49365

半天涯鏡頭的廣角焦距,把構成這天地人間的元素納入畫面變得輕而易舉。而靈活的變焦能力,又為適可而止地框取畫面提供了不少方便。須知道,類似的拍攝方法,可說是既不需技術,又需要技術。不需技術,因為就只是簡單的手持直拍,不搞花巧,甚麼重曝搖鏡等畫意持技,一概按下不表。而需要的技術,主要就是如何運用不同焦距,來達至所需表現的透視效果,以及因材制宜,根據風鈴樹的形態,配合周圍景物,從而設計,以至建構出既好看,又能表現主題的畫面。

dcf-travel-img-49366

明顯地,這拍法很適合那些對影像傳情有所要求的懶人,小弟正好是其中一位。

dcf-travel-img-49367

擱筆前少少補充。本文詞句亂用,似是而非,小朋友閱讀時最好有家長指引。

 



星期二, 2月 13, 2024

不拘一格攝櫻材

今年春節姍姍來遲,急景殘年與梅花山櫻的花期重疊,加上過年前的一陣忙碌,便錯過了拍攝的機會。真的是那麼忙嗎?撫心自問,更大的原因還是懶。

dcf-travel-img-49162

去年年初,側聞有關當局計劃在城門河邊栽種更多的觀賞花卉。果不然,過年前的一段日子,留意到城門河邊有大量的種植行動。一下子,以逸待勞的思想掩蓋了山長水遠前往拍攝的動機。須知道,城門河就在小弟居所附近呀!隨着歲晚將近,河邊花圃之上,本來光秃秃的枯枝,漸露零星落索的幾點粉紅。Bravo!買大開大!

dcf-travel-img-49163

dcf-travel-img-49164

dcf-travel-img-49165

dcf-travel-img-49166

這河畔春櫻,已拍了好幾年,以往大都採用仿水墨的畫意方式演繹。幾個主要原因。首先是這裡的櫻花既不高大也不密集,不可能拍出日韓櫻花常見的大堆頭璀璨。其次是栽種位置,靠河的一邊空空如也,另外的一邊則是高樓大廈,環顧四周,也沒太多適宜入鏡的好配襯。水墨畫意演繹,着重花卉本身的線條造型,外圍配襯存在與否並不重要。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個人偏好,喜歡水墨作品的色彩簡潔,充滿着線條美。

dcf-travel-img-49167

dcf-travel-img-49168

dcf-travel-img-49169

dcf-travel-img-49170

dcf-travel-img-49171

dcf-travel-img-49172

dcf-travel-img-49173

dcf-travel-img-49174

然而水墨演繹,並非任何情況都拍攝得好,多雲天陰才是最佳時機。遇上艷陽高照的晴天,光照硬、對比強、天空蔚藍、色彩鮮艷,就不容易拍出水墨韻味。事實上,除了光照條件,不同的花開狀態,不同的環境狀況,都會影響到拍攝演繹。如此一來,當遇上天氣不似預期,又或者任何拍攝條件的不適宜,為了不用白走一趟,為了不用改天再拍,懶如小弟的也被迫勤力起來,積極運用平生所學,不拘一格取景拍攝,務求有所收穫。 

dcf-travel-img-49175

dcf-travel-img-49176

dcf-travel-img-49177

拍攝幾株櫻花,運用平生所學,當然有點誇張,用上好些基礎知識與技巧,倒是真的。首先在於光線運用,個人偏好絕少運用正光,總覺得景物交待太過清楚,就會少了幾分韻味。而色彩知識方面,由於是戶外拍攝,亦非自家搭建場景,色彩的存在難以控制,因此更多是應用於後期編修。而最需要法寶盡出的,在於取景構圖。法寶是甚麼?美學原則是也。( 關於「美學原則」的簡介及應用,請參閱小弟拙文《構圖調節推桿 @ 漫話攝影構圖 (7)》及文末所列其他相關文章。)

dcf-travel-img-49178

dcf-travel-img-49179

dcf-travel-img-49180

dcf-travel-img-49181

小弟拍攝花卉,老生常談的構圖法則基本上全都不用,改以平面設計的美學原則作為指引。有別於像三分法那樣的構圖法則,美學原則的應用並非立竿見影,需要花點時間,透過多番實習體會,達至相當程度的理解,才能運用自如。然而掌握之後,絕對是好使好用,大可以將本來平平無奇的一堆枝葉花朵,組織得有紋有路,近乎無中生有。

dcf-travel-img-49182

dcf-travel-img-49183

dcf-travel-img-49184

幾個主要的美學原則之中,應用最多的是對比、比例、均衡。可以這麼說,絕大部份的造型,都是從各色各樣的對比開始建構:主次、遠近、虛實、輕重、疏密、深淺 ……。有了對比的存在,就需要考慮對比雙方佔據的比例,從而令畫面呈現出所需的均衡。選擇對比、調節比例,取得均衡。這拍攝花卉的基本流程,順理成章,簡單非常。

dcf-travel-img-49185

dcf-travel-img-49186

dcf-travel-img-49187

因為簡單,所以易用;因為簡單,可以萬用。喬木花卉枝桿形態多變,拍攝講究佈局造型,是絕佳的美學原則應用教材,城門河畔的櫻花盛放在即,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