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04, 2023

相由心生 @ 草根散記

 「一個人走在夜晚十點的 Mongkok City

「等著影像就像流星一樣的來臨 ...... 」

dcf-travel-img-47308

對華語流行音樂稍有認識的,不難看出以上兩句是改自台灣組合優客李林的經典名作《認錯》。「無啦啦」修改兩句歌詞,並非無聊手痕,這其實是某日在旺角街頭夜拍,半自然半刻意地即時「老作」的產物,為的是讓自己能夠迅速轉 mode,投入街拍感覺之中。

dcf-travel-img-47309

就如演員演戲需要投入角色那樣,若要攝影作品拍得有感覺,攝影師先要對景物有 感覺。然而感覺是多樣的,拍攝時為了能適當地轉 mode,沉浸於相應的感覺之中,往往需要藉着某些媒介,幫助發揮想像。聽一首音樂,哼幾句歌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拍攝人像為例,要演繹搖滾樂手,不妨播着搖滾音樂來拍。表現身一位身穿優雅漢服的古典美人,就聽聽粵曲吧。再不然,背誦幾首唐詩也可以。重點當然在於是否啱 key,若然口中哼着粵曲「我今獨抱琵琶望 ......」,卻要用手中的相機拍出暗黑街頭風,肯定有相當難度。

dcf-travel-img-47310

未嘗試過投入「拍攝模式」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方法有點玄,對其功效有所懷疑。但只要明白,於客觀環境中取材選景,其實離不開主觀選擇,便不難理解背後的原理。身處任何場景,哪事哪物值得拍,哪個拍攝角度適合,哪個瞬間應該按下快門,判別準則壓根兒在於是否與感覺相符。人們常說觸景生情,其實反過來,情感也同樣影響着我們對事物的觀感。多年之前曾撰拙文一篇《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下)》,當中分析攝影大師何藩在某講座中提出「主觀真確性」的部份,就與此有共通之處,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

dcf-travel-img-47311

正因為主觀感覺有着如此的影響力,只要適當投入,觸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拍攝時便可以更靈活、準確地捕捉、整合各種有利於呈現相關感覺的元素;包括場景中的光影、色彩,人物的眼神、表情、甫士體態,以至一些具有像徵意義的物品。

dcf-travel-img-47312

近日城中電視台有歌唱比賽節目《中年好聲音》頗受歡迎,當中的一大特點,是人情味特濃,評判準則亦較一般的歌唱比賽着重於情感的演繹。這無疑與小弟的攝影見解相當一致。作為草根攝影人,沒有足夠份量的器材為作品「飆高音」、「玩假聲」,還是認認真真地投入感覺,疊埋心水賣弄感性吧! Repeat,是感性。

dcf-travel-img-47313

話時話,琵琶不也是西方傳入的樂器嗎?昭君出塞也可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由是看來,以《昭君出塞》為主題,來個暗黑 fusion 也未嘗不可。邊位 model 有興趣?請聯絡小弟。

 

相關文章 -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上)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下)

粵曲唱腔 @ 草根散記
片言花語 @ 草根散記
粵曲唱腔 @ 草根散記
片言花語 @ 草根散記
拍在攝影邊上 @ 草根散記
十年攝事幾番新 @ 草根散記
P 圖隨筆 @ 草根散記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50mm 夜。人物

 限定的焦距,無盡的故事。只等待人物的出現 ......

去年十月,辦了一次上中環夜間街頭隨拍活動。隨後將部份習作分為小品與人物兩輯。小品的一輯,配上文字,成為《50mm 夜。小品》拙文一篇。餘下人物的一輯,卻是唔覺唔覺束之高閣,直至近日為了覓色街頭人像場景,因利乘便,拍了些街頭習作,才醒起下集尚未完成。

dcf-travel-img-47275

dcf-travel-img-47276

dcf-travel-img-47277

看過舞台劇的,大概都知道有這樣的一種表現手法:先在燈光全暗的舞台不同位置,安排幾個或幾組的演員,當 spotlight 聚焦於舞台某個位置,那位置的演員就在燈光中演戲,其餘的只默默地躲藏於黑暗之中。舞台只有一個,全憑燈光劃分區域,展現時空,呈現內容。如此手法,名副其實是戲劇性光影的表現。

dcf-travel-img-47278

dcf-travel-img-47279

其實,在街頭夜景之中,只要善於觀察,懂得選擇,要找到類似的戲劇性光影並不太難。這可要多得偉大的物理定律「平方反比原理」。── What ???

dcf-travel-img-47280

dcf-travel-img-47281

dcf-travel-img-47282

所謂平方反比原理,是指光照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不扮高深,說白了就只是基本常識:光源照近不照遠,距離越遠越暗淡。如此一來,晚間的街道由於光源零散分佈,就是那樣的明一片暗一片。再加上人造光源的色彩豐富,以及常見於街頭的各類建築材質造成的反射與折射,結果就是一派明暗交錯、光影交織、色彩交雜,虛實交纏,極富戲劇性的光影景觀。

dcf-travel-img-47283

dcf-travel-img-47284

dcf-travel-img-47285

dcf-travel-img-47286

而在此等情況下拍攝人物,更會因為不同特徵的角色介入,帶出不同的故事。這好比同樣的一個舞台,出場的角色是男還是女,是老還是幼,以至透過服飾化妝塑造出來的是忠還是奸,便訴說出不同的劇情,不一樣的故事。

dcf-travel-img-47287

dcf-travel-img-47288

相對而言,夜間拍攝人物,除了比拍攝小品靜物更具故事性之外,亦稍為困難。主要難度在於把握時機。實景之中,燈光不像舞台那樣的可以隨意控制,人物的存在也並非演員那樣的按劇本編排。當看似適當的人物出現,便要即時因應當時的燈光場景,想像出要表達的內容,以及設計出可行的拍攝方案。然而方案還方案,拍攝過程中通常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隨機應變絕對少不了。簡單舉例:拍攝一個迎面而來,走過路燈底下的行人。有過拍攝行人經驗的都會知道,步行的動作要捕捉準確,姿態才會好看,才能表現動感。而在夜景中,除了要捕捉步行姿態,還要兼顧光影變化。當人物還是遠離路燈時,只是模糊地藏在昏暗之中;走近路燈時,容貎身體受光最清楚;走到路燈之下,則是百分百的頂光;走過路燈之後,又變成了背光的剪影。到底哪個時機才是最佳,最合乎要求?當下確定並不容易。而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更為複雜。街上不一定只有單一行人,車輛駛過時亦會提供意料不到的亮光。那瞬間的變化,是好?是壞?成敗取決於閣下如何當機立斷,適時按下快門。

dcf-travel-img-47289

dcf-travel-img-47290

亦因為把握瞬間是如此的重要,晚間街拍人物,很多時都會有一種相當奇妙的感覺。處身於漆黑的街頭,欣賞着如詩的光影,一切悄然寂靜。偶然間,人物出現,即使那只是與夜靜極度協調的踽踽獨行,拿着相機的自己,卻即時換上另一種節奏,秒速選定表逹意圖及拍攝方案,三扒兩撥的搞好相機設定,屏息以待時機的到來。那狀態,以外弛內張來形容,絕不為過。

相關文章 -
50mm 夜。小品
太平山街@實景與回憶
色光燈影裡的夜中環
上中環夜攝啟示錄
50mm 的寨城光影
當漫無目的遇上形形色色 @ 街頭隨拍










粵曲唱腔 @ 草根散記

曾在本欄多次提及,小弟不懂音樂,但不知為何,卻總愛拿音樂與攝影比較。這一回更是糟糕,找來更更更不懂的粵曲。

逢星期日早上,TVB 明珠台會選播一些都會大學 (前稱公開大學) 的公開講座。題材天南地北,看了都能長知識。沒料到,當中最能吸引自己聚精會神觀看的,竟然是與粵曲相關。不久前的星期天,就看了一輯題為《粵劇名腔的傳承與創作》。表面看,這題材與攝影風馬牛不相及,但假若你認同攝影是藝術,便得相信不同種類的藝術,頗有共通之處。然而又因藝種不同,差異難免。相互比較,既是趣味盎然,亦會有所啟發。

唱、做、唸、打,是粵劇表演的四大基礎,當中唱排首位,足見其重要性。粵曲唱腔,當指「唱」這方面的個人風格。而風格獨特,為人所接受以至欣賞的,就成為人所推崇的名腔。那麼,攝影又有哪些為人熟知的「攝腔」?假如有人回答日系人像、畫意風景之類,就表示他還不理解腔的重點,在於個人。腔是個人風格,必須與某人掛鈎。例如較多人認識的,拍攝街頭人物有「何藩腔」、「森山大道腔」、「Bruce Gilden 腔」,又或者風景攝影的「Ansel Adams 腔」。

講座中提到,名腔的形成,有後天及先天的因素,亦是傳承及創新的結果,討論起來頗複雜,暫且按下不表,先說較容易的「製成品」。

dcf-travel-img-47175
林中黃花秀  。  500mm f/8 雜嘜反射鏡

dcf-travel-img-47176
路邊嫣紅俏  。  500mm f/8 雜嘜反射鏡

不添加任何音效,歌者唱出的,百份百是個人表演。然而攝影師拍出的影像,卻必須經過大量的器材處理。由此而論,攝影師「腔」的形成,與器材關係密切。同樣的取景拍攝,採用不同的相機、不同的鏡頭,以至不同的編修軟件,可以得出明顯不同的結果,無需專家也可以分辨出來。由此可見,攝藝不同於歌藝,懂得取景構圖光圏快門焦距透視還不夠,還必須對影像處理過程之中,需要用到硬件與軟件,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要不然,本來想用 Leica 鏡頭拍出 Leica 味,拍了之後卻來個九唔搭八的 Lightroom preset,得出的結果恐怕只會不是味兒。

唱腔的另一特點,在於其獨特性。所謂文無第一,唱腔的好壞,難以科學化、系統化地評分。講座中就提到,唱腔的形成,相當程度是因應歌者的先天不足,為求隱惡揚善而得出的結果。事實上,近代的幾位粵劇名伶,馬師曾、新馬師曾、麥炳榮,不是煙屎喉就是豆沙喉,偏偏都能以獨當一面唱腔著名。不局限於粵曲吧,本地流行樂壇的前輩級人馬「大 L」,以至英國著名歌手 Rod Stewart,不也同樣是豆沙喉?由此可見,十全十美並非名腔的必要條件。

重點不在於追求完美,而在於建立獨有的美感與質感。如此重大發現,足以讓小弟這草根攝影人感到無比欣慰。把弄着數年前,以大約港幣六百元巨資網購「淘」回來的反射鏡頭,盤算着如何善用它那含糊草率,炫光偶然失控的成像特徵,拍攝出鏡頭內在的侘寂之美,發展出獨步單方的「草根腔」。

 


 

相關文章 -

片言花語 @ 草根散記
拍在攝影邊上 @ 草根散記
十年攝事幾番新 @ 草根散記
P 圖隨筆 @ 草根散記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相由心生 @ 草根散記

  「一個人走在夜晚十點的 Mongkok City 「等著影像就像流星一樣的來臨 ...... 」 對華語流行音樂稍有認識的,不難看出以上兩句是改自台灣組合優客李林的經典名作《認錯》。「無啦啦」修改兩句歌詞,並非無聊手痕,這其實是某日在旺角街頭夜拍,半自然半刻意地即時「老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