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24, 2015

鄰家古蹟拍攝心態

不久前完成的「歷史古蹟攝影導賞專題」第三課外拍,走訪中環一帶的歷史建築,似乎考起了不少同學。事實上,今次同學們提交的作品,與前兩次外拍的比較,予人的感覺是相對平淡。何解?相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鄰家古蹟」在我們的心目中,本來就是這麼平凡。



「古蹟攝」首課外拍,地點是寨城公園。公園佈局經過專家刻意設計,加上精美的仿古中式園林建築,美的元素,有特色的景致,俯拾皆是;拍出吸引視線的照片,拍出一定的美感,某程度而言是應份的。

第二課,地點是屏山文物徑,同樣地,本身亦具先天的吸引力;因為當中的景物,不論建築、環璄以至人物,對大部份同學,或者看照片的朋友而言,雖不至於異國,但多少算得是異區。正是這種異區風情,最能引發拍攝動機,亦能觸動創作靈感;雕樑畫棟、草木磚瓦、人物風情,都是新鮮的,都值得按動快門。

假如說在之前兩課外拍中,新鮮感激活了同學們的拍攝靈感,那麼,中環一役,則是平凡感使攝影觸覺處於半休眠狀態。匯豐銀行的一對銅獅子,在過去十年不知途經多少次,有誰想過以此作為拍攝對像?同樣地,終審庭、聖約翰座堂,在過去好一段日子,對大部份經常出入中環的人來說,可能只是稍有特色,或者被評價為「都幾靚」的建築物;煤氣燈,只是盞裝飾多於實用的舊燈;藝穗會,不過是街角的一座西式舊樓而已;若非有親友或標緻模特兒當主角,否則大概不會誘發拍攝衝動。

明乎我們這種對熟口熟面景物提不起勁的心理,就不難解釋為何不少人覺得,出外旅遊拍的照片總是精彩一點;反過來,外地遊客鏡頭中的香港,卻又往往讓我們有意外驚喜。

關鍵不在於拍攝技術,更不在於器材,而在於我們對待景物的心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龍鼓灘 60 minutes +

認真查閱過潮汐漲退時間,肯定那幾天的黃昏,潮水退得足夠低,是大半年以來最適合拍攝的時機,還遇上了近幾個星期少見的晴天,該出動了吧? 以上的全是廢話,其實拍攝日期早就約好了。潮退、晴天,都只是湊巧遇上幸運而已。巴士在夏日的陽光中搖搖晃晃,在屯門的街道上走走停停 ……。過了不久,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