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三, 3月 11, 2015

蓮麻坑村春節聯歡客家炆豬肉


沙頭角,很多人都知道,其村長女兒的名字更是家傳戶曉。打鼓嶺,大家亦不陌生,每日天氣報告,通常錄得最低氣溫的地方就是了。然而,知道在兩地之間有個蓮麻坑村的人並不多,到過的,相信更少。事實上,這裡並非普及旅遊景點,況且位於邊境禁區之內,若非有甚麼特別原因,一般人很少會無端端走訪蓮麻坑的。

我是個很一般的普通人,日前卻到蓮麻坑村走了一趟,只因聽聞每年村裡的春節聯歡,都會烹煮大鍋大鍋的靚靚炆豬肉 ......

聯歡會在村內一所學校中舉行。未進場地,已感到氣勢迫人,因為大型露天廚房就在正門牌坊內,一條寛闊的斜路旁邊
左面是清洗部,右面是烹煮部,中上方是配料部,大片水蒸氣遮掩看不清楚的是斬件部、燒火部。
(部門名稱都是小弟斷估加上的。)
清洗 ......
烹煮 ......
攤抖下先 ......
Quality control ......
採用的都是天然有機環保燃料 ......
新鮮上等靚靚猪腩肉 ......
狂炆N分鐘 ......
另一邊廂,配料部同樣以天然素材製作各種配料,冇人做色素,冇防腐劑 ......
雲耳 ......
薑 ......
話咁快,半成品已OK .... , Ng Su Ghin Zhong(客家話:唔使緊張),未食得住,仲有其他工序 ......
送到斬件部 ......
手起刀落 ......
斬 ...... 斬 ......
斬 ...... 斬 ...... 斬 ......
加埋配料、調味料,又煮幾鑊 ......
(其實呢幅係較早前工序作假照片;冇法啦,後期工序進行時,小弟去咗影第二啲嘢。唔緊要啦,反正都係咁上下又抄又攪。)


搞掂哂!一於擺佢上枱。

試食一件,超級好味,不肥不膩,連我這平時不愛吃肥肉的也不介意肥廋通吃。



星期二, 2月 24, 2015

鄰家古蹟拍攝心態

不久前完成的「歷史古蹟攝影導賞專題」第三課外拍,走訪中環一帶的歷史建築,似乎考起了不少同學。事實上,今次同學們提交的作品,與前兩次外拍的比較,予人的感覺是相對平淡。何解?相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鄰家古蹟」在我們的心目中,本來就是這麼平凡。



「古蹟攝」首課外拍,地點是寨城公園。公園佈局經過專家刻意設計,加上精美的仿古中式園林建築,美的元素,有特色的景致,俯拾皆是;拍出吸引視線的照片,拍出一定的美感,某程度而言是應份的。

第二課,地點是屏山文物徑,同樣地,本身亦具先天的吸引力;因為當中的景物,不論建築、環璄以至人物,對大部份同學,或者看照片的朋友而言,雖不至於異國,但多少算得是異區。正是這種異區風情,最能引發拍攝動機,亦能觸動創作靈感;雕樑畫棟、草木磚瓦、人物風情,都是新鮮的,都值得按動快門。

假如說在之前兩課外拍中,新鮮感激活了同學們的拍攝靈感,那麼,中環一役,則是平凡感使攝影觸覺處於半休眠狀態。匯豐銀行的一對銅獅子,在過去十年不知途經多少次,有誰想過以此作為拍攝對像?同樣地,終審庭、聖約翰座堂,在過去好一段日子,對大部份經常出入中環的人來說,可能只是稍有特色,或者被評價為「都幾靚」的建築物;煤氣燈,只是盞裝飾多於實用的舊燈;藝穗會,不過是街角的一座西式舊樓而已;若非有親友或標緻模特兒當主角,否則大概不會誘發拍攝衝動。

明乎我們這種對熟口熟面景物提不起勁的心理,就不難解釋為何不少人覺得,出外旅遊拍的照片總是精彩一點;反過來,外地遊客鏡頭中的香港,卻又往往讓我們有意外驚喜。

關鍵不在於拍攝技術,更不在於器材,而在於我們對待景物的心態。



星期二, 2月 10, 2015

中櫻對峙

香港拍友既可愛,亦可憐,又一例證。

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知行樓旁邊,只幾株比成年人略高的小櫻花,便惹來全城哄動。花開消息見報後的週未,到場觀看的人,比幾株櫻花的花瓣還要多。

天公造美,讓我剛處於半失業狀態,可以選擇在隨後的週二才出動。早上八時許,只有一位拍友到得比我早;天氣清涼,環景清靜,使並沒有太多櫻花的草坪,顯得有點冷清。

走近開得最茂盛的一株,仔細察看。樹小,透明度高,站在樹的任何一邊,輕易可以看到另一邊。手上只有適馬天涯鏡,18-250mm,光圏f3.5-f6.3,要很好地淡化背景,似乎略有難度 。然而小弟慣作天涯孤客,類似的情況,司空見慣;背景雜亂,可以多用仰角, 以較多的天空作背景;也可以多作遮掩,利用近處的花葉樹枝,拍出虛化的前景;何況四周並不全是雜亂的建築物,能作背景的,總還可以找到,再加上這鏡頭可作微距拍攝,找準對像,一鏡頭扎進去,便感覺超然物外,取景框內所見,是另一番境界。

事實上,當時的拍攝條件也不盡負面。首先是沒有強烈的直射陽光,花朵光照相當均勻,只要對其中一叢花測準了光,之後就以手動曝光模式拍攝;如此一來,不管背景明暗,鏡頭朝上向下,都可以不改曝光值。其次是樹小,花朵就在眼前,可望,也可及;天涯鏡的微距功能,可大派用場。

就按如此這般的拍攝方案,拿着相機,一時換背景,一時選前景,高高低低的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拍攝,與草坪中兩株中大櫻花對峙了個多小時。

先來近照,打個招呼 ……


以天空作背景,簡單、清純  ……

只要背景樹叢距離足夠遠,即使沒有大光圏,還是可以做出可觀的散景 ……

枝幹粗黑,倒可以反襯花朵的柔美、精緻 ……

本是同根生,相襯最適合 ……

逆光拍攝,花朵更通透 ……

半失業,也即是半就業,要開工了。話別之前,來個大合照 ……

明年見!


星期三, 2月 04, 2015

歷史古蹟專題拍攝

最近充當了一個「歷史古蹟攝影導賞專題」的導師,本來準備在外拍之前與同學分享一些相關的拍攝要點,誰料歷史景點的內容已經太豐富,以至在簡介會中,只足夠讓導賞專家完成「歷史古蹟」這部份,我所負責的「攝影」部份,亦因而變成了省略號,唯有以拙劣文筆,將 PowerPoint 轉化為文章,以補不足。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察方式、不同的欣賞態度;歷史古蹟,也不例外。因此,即使處身同樣的歷史古蹟,不同的的拍友,會採用不同的拍攝手法,對景物作不同的演繹。尤其是歷史建築,那怕是一木一石、一磚一瓦、一柱一樑,往往都有其背後的歷史淵源,或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與藝術;整幢建築物都充滿着像徵與故事,使驟眼看來平凡不過的一棟古舊樓房,也有着無比豐富的內涵。怛對拍友來說,這倒是一個拍攝技藝的考驗;因為內容太豐富,可以採用的手法、演繹的方向太多太廣,阡陌蹤橫,容易迷失。咁點算!

冷靜,其實只要不過度貪心,期望一次拍攝便將所有好影像全收記憶卡中,即使千頭萬緒,仍是有脈胳可尋。以下建議幾個基本的拍攝方向。

到此一遊

這看來是最容易的一種拍攝方法。只要達到最基本的攝影技術要求:對焦準確、持機穩定、曝光適當,便算合格。但即使拍攝技術要求簡單如此,作為一個專題拍攝,仍有展現拍攝者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 取材。要將到此一遊拍得好,重點是取材有道;一般而言,要求豐富多樣。同一輯的專題習作,如能拍到有物有人,有全景有特寫;有嚴肅認真的記錄,亦有趣味盎然的花絮,那麼,即使每幅單一的照片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全部整理起來,卻可以是多姿多彩。

角度不一定要誇張;納入主體建築、環璄、人物,構圖均衡,就合格了。
可以等待的話,選擇最有意思的瞬間按下快門。
前景不但添加韻味,還可以遮掩不想入鏡的雜物;例如垃圾桶、救生圏。
沒特別拍攝要求時,把相機設為全自動模式,方便舉機即拍。

拍攝過程中,除了景物人物之外,亦可能有值得一記的事情。不要吝嗇,毋須遲疑,拍攝一組照片,長短兼施,合成一個故事。以下組圖記錄屏山外拍當日,臨時加插的義務客席(可能也是客家藉)本土文化專家導賞環節。

客席地道本土文化專家導賞,提供候王廟第一手資料。
「就係因為咁,十二個公仔,冇咗一個,得番十一個 …… 」
選擇具像徵性景物,使照片對情景有更充份的描述。這裡選了些什麼?

如實記錄

參與今次活動的同學或者都會察覺到,中式古建築,像徵符號無處不在。這些像徵,這些符號,以及建築物特有的結構與風格,都很能反映相關的歷史文化,是饒有趣味的記錄對像。要拍好這些記錄,一曰專心,留意導賞員的講述;二曰專注,別受攝影的其他判別標準影響,無須講求光影、不用拘泥構圖,最重要的,就是清楚明確地拍到要記錄的東西。

很多時建築裝飾都會在高處,長焦鏡也經常用到。
既是攝影班的活動,滿足記錄所需之餘,加些陪襯,添些美感也無妨。
除特寫外,對整個場景的記錄亦同樣重要。

唯美演繹

唯美拍攝,不一定要美女的朦朦朧朧,也不必是風景的如詩如畫,最基本的構圖元素:形狀、色彩、質感,就能表現美感。

形狀
色彩
質感

屏山一役,最後一站是覲廷書室。晝室雖美,但畢竟主要還是讀書住宿的地方,論雕樑畫棟,氣派寛宏,當然不及鄧氏宗祠。參觀時天色已趨昏暗,但由於庭中光源主要是單一來自天井,柔和之餘,光向依然明確,為庭內的幾個石柱躉綴上美妙的光影,亦襯托了古老樓房的深沉古樸。當下提議同學留意光影,對這古老的文化建築作美的獻禮。事實上,光影的描寫,對古建築有着特殊的效用。光影交錯,特別能夠觸動思古幽情,使照片更加惹人共鳴。須知道,人面、桃花,以至亭臺樓閣,都總有消逝的一日;千秋萬載之後,依然能與春風共對,笑看世情的,非光影莫屬。

百年窗下
形影不離

有感而發

當攝影者對某個拍攝對像有超乎表像的認知時,就可能會不自覺地,或者是刻意地,將這種認知結合個人的思想與感情,投射到攝影作品之中。唔明?唔緊要,簡而言之,就是跟周星馳在電影《喜劇之王》中,引述什麼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講的「由外到內,再到番外」差不多。

拍攝這類有感而發的照片時,通常採用的手法都比較間接、含畜、隱晦、非一般,留給觀者充份的想像空間。當然,觀者能否意會到拍攝者所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以下的兩幅照片,分別採用了,剪影、反射及刻意失焦等手法,你看了又會聯想到些什麼?

屏山鄧氏宗祠
九龍寨城公園

說句老實話,外拍時大部份同學都喜歡意隨景到,上至飛鳥,下至潛龍,都不會輕易放過;即席揮毫,一派大師風範。但以本哎吔阿Sir 之見,由於專題班拍攝時間有限,若要拍出較有深度的作品,還是專注一點較好;事前做些準備,例如上網翻查更多關於景點的資料,看看別人的作品,然後為自已定出一個偏向,拍攝時就不會無所適從了。



星期三, 1月 28, 2015

蘇豪一瞥

一個下午,拍攝過位於堅道的「天主教座堂」之後,路過中環的蘇豪區。沿依利近街,走到士丹頓街與鴨巴甸街的交界,腳步不經意地被路旁的光影停住了。午後斜陽,順着傾斜的地勢,沿着街道,照到路旁房屋的牆壁、門窗,照到路邊的石階、燈柱、路牌 ……;一下子,便豐富了階調、質感、立體感。—— 正是這光向,光質,古往今來,不知迷倒了多少攝影人,當中不乏大師與初哥,當然還有我。

靚光當前,該如何拍?湊巧石階上還坐着一位洋人,正好為畫面增添趣味。連忙拿出相機,先來一個全景。


斜陽、人物 、景物 …… ;環境、氣氛,連街道名牌都有了,坦白從寛,交代相當清楚,但似乎欠了個重心,中間色調深沉的牌檔,份量頗重,有點突兀。

試改為直度拍攝,避開牌檔,並且把較遠處的另一人物也納入畫面內。


如此安排,內容依然豐富。房屋的線條、往上延伸的石階、人物的大小比例,都提供了明顯的透視,增添深度之餘,也使畫面隱約呈現出一個規律的三角形。可惜,左上方房子上幾個正對的窗戶,與這佈局有點不協調。

於是,把鏡頭右移,避開這堆窗戶的干擾,捨遠取近,只納入洋人,並將橙黃的餐館牆壁和帳篷,還有上方細碎但仍奪目的幾點紅花,全都依足構圖指引,大致安排在垂直的三分線上。


看起來蠻不錯;階調豐富,人物位置雖然略低,但能突出了樓房的高度,而又剛好配合到光照投影的方向;況且石階展現的橫線,也為畫面提供了良好的承托。合格!

然而之前的幾個處理方法,畫面都比較複雜,簡單一點又如何呢?選用較長焦距,試用兩個不同的手法。先來一幅刻意納入交通路牌作前景。


路牌前景,既可以對現場環景作出多一點交代,也能起到視線延遲的作用,引導觀者不要一眼看透,讓照片更耐看。對比之前幾幅,視角雖然收窄了,景物少了,但階調依然豐富,這可要多得路旁的石階。除此之外,畫面安排上,從左至右:路牌、馬路、石階,以及人物背後光照不強的位置,大致上有規律地展現出幾幅傾斜的明暗交錯;就美感而言,看來比之前幾幅都要強。

再來另一個長焦方案,這回在視覺上是直接了當,略去前景,採用更長的焦距,拉近主體,但景物選擇方面,卻用上了像徵的對比:左上方鮮明、現代、洋化;右下方深沉、古舊、傳統。


視覺美或許不及之前一幅,然而這不正是現時中上環近半山一帶,所謂蘇豪區的寫照嗎?

洋人走開了,重新審視場景,驟然醒覺,之前的手法構思全都錯了!—— 甚麼人物景物,主體陪體,色彩階調,明寫暗喻,都不及此時此地的光影;這光這影,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是者,最後拍的這一幅,不論新鋪舊檔、華人洋人,都得靠邊站,好讓我能用手中的相機,停住這剎那的光影。停!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