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四, 11月 07,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二、EV 曝光值 )

接續上一回,今次講 EV。曝光一詞有多種解讀,EV 也不惶多讓,可能更混亂。

EV,曝光值,英文 Exposure Value 的縮寫。這傢伙本來有清晰明確的定義,算式表示如下:

     EV = log₂(N²/t)
其中 N 是光圈(f 值);t 是曝光時間(快門速度,單位是秒)。

單看算式會被嚇怕,改用文字描述貼地一點,那就是「得出同樣曝光量的光圏快門組合」

依然唔知噏乜?睇實例。拍攝風中搖曳的芒草,假設用 f/8、1/125s 拍攝,可以得到亮度滿意的影像。改用 f/2.8、1/1000s,可以得出景深較淺、芒草凝固的影像。攺用 f/22、1/15s,則可以得出景深較長,芒草展現動態模糊的影像。然而三者亮度相若,也就是三個不同的光圏快門組合,得出同樣的曝光量。

略懂數學便不難看出,以上算式的右面只有 N 及 t 兩個變數,也就表示 EV 只是個相對數值,與拍攝現場的亮度及感光度 ISO 無關。仍以上面的芒草拍攝為例,一開始只是假設 f/8 配 1/125s 拍出亮度滿意的影像,然而何謂滿意亮度?可以是亮光光的高調影像,也可以是黑沉沉的低調演繹,但無論滿意亮度所指為何,改用另外的兩個光圏快門組合,同樣可以拍得出來。

dcf-travel-img-50601
不同的光圏快門組合得出相同的 EV 值


曝光值 vs 曝光量 vs 加減曝光

從以上的 EV 算式,心水清的朋友可能會留意到,作為分母,曝光時間 t 的數值愈大,EV 的數值愈小。換言之,曝光時間愈長,EV 的數值愈小。即係話,曝光量愈多,EV 的數值愈小。例如,用可調亮度的 LED 燈拍攝某物體,100% 功率輸出,光圏快門組合採用 f/4、1/4s,根據以上算式,EV 值是 6;改用 50% 輸出,燈光明度只及之前的一半,要拍出相同亮度的影像,曝光量就要倍增,若然光圏不變,快門應採用 1/2s,按此組合計算,EV 值是 5,下降一級。

增加曝光量,EV 的數值不加反減?搞乜呀?平時拍攝,唔係話加曝光,就係加 EV 咩?OMG,巧亂呀!

至此,各位可得相信小弟上回所言絕非信口開河。定義還定義,現實中曝光詞彙的應用,有時真係搞到你暈頭轉向。此 EV 不同彼 EV!

被攝物愈暗,EV 值愈低,應對的拍攝方法就是增加曝光量,至此沒有問題。混亂的根源,是將增加曝光量說成是加 EV。不這麼說,一切相安無事。

幸運的是,根本沒有太多人知道正宗的 EV 定義。所謂習非勝是,而現實中又運行暢順,也就無謂撥亂反正,得個知字算了。

EV 有何用途?有何好處?

坦白講,真係冇乜大用。至少在我等資深業餘攝影人而言是這樣。一時間想到,最常見的用途,只有幾項。首先是用來描述動態範圍,例如說某相機動態範圍有 15 EV 之多 。其次是描述相機於弱光情況下的對焦或拍攝能力,例如說某相機於 EV -6 仍可進行自動對焦。還有的,大概就如平時說的曝光相差幾級幾檔差不多吧。至於好處,根據設計原意,是為了更方便地選擇等價的拍攝參數。得咩?

補充說明

正如上面提及,EV 的計算與 ISO 無關,只是個相對數值。單憑 EV 值,反映不了實際亮度。若要反映實際亮度,就需要與 ISO 掛鈎。例如上面說的 EV -6,若不提 ISO,只表示諸如 f/1、60s 的一個光圏快門組合。若加上 ISO 100 附帶條件,就表示以 f/1、60s、ISO 100 的設定組合拍攝,可以得出「正確曝光」,即不光不暗的中間灰亮度。如此一來,便能實際地反映被攝物的亮度了。習慣上,在沒有特別指明的情況下,就當作是 ISO 100。

中間灰?正確曝光?是甚麼?下回分解。

 


星期三, 11月 06,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一、曝光與感光 )

日前過看到一篇教授手動曝光的長文。看罷,更加明白為何很多人都搞不懂曝光。

要徹底明白曝光,有好些概念及詞彙要搞清楚。要搞清楚,是因為在很多攝影論述、教學,以至相機的使用說明,甚至機身上慣用的標示、概念及詞彙,往往都是求求其其,得過且過。有趣的是,日常使用上其實沒大問題,否則那來這麼多靚相?但假若閣下堅持認真,那就 …… 放心,不一定會輸的,但肯定會煩。奈何天下間總有閒人不厭其煩,撰文(或拍片)論述。說的不是小弟,剛剛相反,小弟再談曝光,只因為有見論文大都誇誇其談,實質搔不着癢處,厭惡其煩,才勉為其難,班門弄斧。

內容好多,分而述之。首先,曝光與感光。

dcf-travel-img-50594

相機快門打開,讓感光元件曝露於光線,從而接收光能,就是曝光。控制曝光的多與少,相機提供兩個方法:一、快門速度;二、光圏大小。這部份,驟眼看清楚明白,不會引起誤解,其實含混不清已經存在。

問題一:光源強弱是否也是曝光因素?

如果將曝光量定義為感光元件接收的光能多少,那麼,光源強弱也應該視作曝光因素。慣常只提光圏快門,略去光源強度,只因為難以描述,甚至不受控制。事實上,於室內拍攝,光源受控的情況下,大可固定光圏快門,以調節燈光亮度來控制曝光。

問題二:ISO 應該如何看待?

ISO 是感光度,與曝光無關。以同樣的光圏快門拍攝,調高 ISO 令影像顯得明亮一點,只是將亮度訊號放大,並沒有增加曝光量。

理清思維

曝光一詞,日常使用其實暗藏多種解讀。首先,是指相機打開快門至閉上快門的操作過程。其次就是上面所說的,感光元件接收光能的多少,也就是曝光量。而最後,也是最普遍的解讀,是指影像顯示出來的亮度,也就是通過相機的曝光過程,感光元件接收到某程度的曝光量,經過後期處理顯示出來的影像亮度。嚴格來說這並非純正的曝光,而是曝光加感光,是兩者綜合處理而得到的亮度顯示結果。然而當我們發覺機背的影像過度明亮時,衝口而出的就是「曝光過度」,從沒計較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感光過敏」。

引申結論

真正的曝光三角,應該是光圏、快門、光源。坊間常說的光圏、快門、ISO,稱為感光三角或者更為適合。

dcf-travel-img-50596
感光三角

 









星期四, 10月 31, 2024

攝林外史之以柔替剛 @ 草根散記

前文提到,數碼攝影發展初期,菲林數碼孰優孰劣,還是有着不少爭論。然而即使愚昧如小弟,也明白爭拗無謂,因為前車可鑑。前車,就是音響技術。

類似的爭論,在數碼錄音面世的初期,同樣出現於 Hi-Fi 發燒圏中。戰果如何?遠早於數碼攝影普及之前,已經一清二楚。當然,正如時至今日,仍有人忠誠於黑膠碟「si-li-sa-la」的雜音那樣,鍾情於菲林味道的大有人在,即使那些味道是用數碼科技模擬出來的,也在所不計。話時話,為了追求那種獨特的味道與質感,拍菲林、入黑房、又沖又曬搞出一幅照片,小弟認同,亦欣賞。但若只以菲林拍攝,然後數碼掃瞄、數碼打印,又似乎有點兒 ……

過去的四分一世紀,數碼科技為攝影帶來的改變,既深刻,也廣泛。然而本文既曰外史,眾所周知的略去不贅,只選幾項唔講唔覺,講出來又似乎真有其事的分享一下。

消失的秘技

無需特別統計,眾多攝影題材之中,論內容豐富多樣,入門容易,廣受歡迎,非風景莫屬。因此,隨着數碼科技帶來的普及,亦帶旺了一些進階級的風景拍攝技術及器材。而當中一種頗原始、近乎秘技級別的技術,搖黑卡,亦得以從小眾高手走向大眾。然而好景不常,搖卡的技術要求高,即使數碼相機可即時回放檢視,take two 修正,但要搖出滿意效果絕非容易。而在差不多同一時期,拍攝風景的濾鏡配套,無論在樣式、功效及方便程度,均有長足進步,加上編修軟件的落井下石,搖卡秘技可說是方興即艾。

沒落的濾鏡

上面提到,風景攝影帶動了濾鏡的普及。然而亦因為數碼的到來,多種濾鏡逃脫不了沒落的命運。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那些用來大幅改變色溫的顏色濾鏡。因為類似的效果,無需後製 PS,拍攝時調節一下白平衡可能已經搞掂。Skylight (天光濾鏡) 與 UV (紫外光濾鏡) 變得可有可無,相繼被下放成為保護鏡,之後再被名副其實的無色保護鏡邊沿化。有了數碼影像疊合技術,高減光度的 ND (中性灰濾鏡) 可以放棄。GND (漸變灰濾鏡) 呢?如果熟用後期編修,又不介意影像疊合的話,一定不會選擇 GND。拍一組包圍曝光,然後將幾個亮度不同的影像疊合,做出的效果,肯定比 GND 好。

退化的鏡頭

讀者或感奇怪,鏡頭於拍攝而言,可說是最前線的兵器,質量至為關鍵,科技進步,怎會不進反退?卻原來,真的會。因為數碼 profile,可以彌補不少光學上的缺憾。暈影、變形、色差,只需後期編修撳個制,甚至拍攝時於相機上設定選項,便大致可以搞掂。在此前題下,堅持認真不一定輸,但肯定蝕底。須知道,要以硬件技術解決類似的光學問題,即使技術上可行,成本,以至重量,相信亦非等閒。因此,無論是從金錢支出還是體力付出方面考慮,某程度的光學質量退化,大家亦樂於接受。

dcf-travel-img-50569

圖中上方的照片算不上甚麼佳作,然而卻顯示了數碼攝影的優勢。首先,照片是以三幅採用包圍曝光,拍出不同亮度的影像合成 (下方三小幅)。若非數碼處理,以菲林年代的黑房加光減光技藝,難以做得如此細緻。若依靠 GND 拍攝,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除此之外,此組包圍曝光只是手持拍攝,沒有用上三腳架。因此,三幅影像除了亮度差異,亦有相當程度的位移。Photoshop 的影像對齊功能,解決這問題輕而易舉。換言之,應用 PS 影像疊合,以往又 GND、又腳架、又黑房處理也弄不好的照片,在數碼年代,就是那樣的手到拿來。

攝影因為數碼化而帶來的「暗改變」,除了上述幾項,可列舉的仍有不少。就以相機本身為例,因為數碼才可以無反,反光鏡沒有了,光學觀景器可以取締,機械快門可以換作電子快門等等。各式各樣的改變,共通之處是「以柔替剛」,以電子取代機械,以軟件取代硬件。這可說是數碼化的大趨勢,適用於不同的應用領域。仍以數碼化先行者音響為例,以一台電子琴頂上一隊 band,已是陳年往事。相信可見的將來,數碼攝影的發展,仍會依循這個軌跡。


星期三, 10月 30, 2024

攝林外史之曬相與編修 @ 草根散記

 時代在變,攝影也變,而且愈變愈快。

田顧過去五十年攝影發展,菲林、數碼,各佔半場。先說上半場。攝影面世至今約二百年,然而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仍算不上是真正普及的玩意,直至七十年代,配備先進攝影科技的相機進駐銷費市場,機種百花齊放,而當中「儍瓜機」的蓬勃發展,堪稱攝影平民化的重要推手之一。既曰之一,當有之二,那就是快速沖印。儍瓜機配合快速沖印,前後包抄,三爬兩撥便攻陷了每個家庭,至此,攝影堂而皇之走進尋常百姓家。然而,當時大部份的人並未有意識到,攝影普及化的光輝歲月,正是菲林沒落之時。

菲林快速沒落的原因,正是數碼攝影的急速冒起。儘管數碼攝影普及初期,菲林數碼孰優孰劣,還是經歷不少爭論,然而這段時期相當短暫,只三兩回合,菲林攝影便「升格」品味嗜好,數碼攝影成為俗世竉兒。隨後的日子,數碼攝影如何發展,屬於「近代史」範疇,暫且不贅,先分享幾則「攝林外史」。

dcf-travel-img-50480
改變的不只是硬件及軟件,還有觀點與態度。

剛才提及快速沖印,表面看,這東西就是予人方便,殊不知,對攝影文化的影響也不簡單。和很多自動化操作相似,快速沖印作為自動化黑房操作,帶有相當程度的簡單化及一般化,高級黑房技藝缺如不在話下,就連基本的局部加減光暗也欠奉。簡而言之,只出行貨。當然,在普及的大前題下,行貨照收無可厚非,但對一些目標是攝影而非影相,將自己拍攝的照片視為作品的人而言,滿足於快速沖印的結果,確乎有點兒嬉。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兒嬉大有市場。那些年,不少攝影會設有 3R 月賽。亦有攝影高手,因為深明快速沖印效果一般,每當偶有所得,拍到似有參賽沙龍潛質的作品,沖晒環節便邀請行內認可,入圍率高的打龍專家代勞。如此攝影生態底下,雖然專業的依然維持專業,但業餘圏中,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有前冇後的攝影文化。

只拍不修,後菲林時期的攝影普及,既是只走了一半,但也敞開了半度門,造就了數碼攝影的急速興起。影完即刻有得睇,又唔使慳住就住,這比菲林拍攝要強得多。然而不需多久,人們便發現數碼優點不止於此:拍不好,還可以自己執耶!因為有「數碼暗房」,後期製作又被重視起來。

然而數碼編修的發展,也經歷過蒙昧時期。在此期間,高度調味、過度銳化的影像比比皆是,而正值此時,HDR 技術亦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時間,誇張過火儼然是後製的標杆,Halloween 造型般令人驚嚇的照片,不必等待十月底應節,長年存在。到過火熱潮稍退,各種調色風格又接踵而來,日系、青橙科幻、花樣年華、高級黑金、偏藍偏紅 ……,各適其色,應有盡有,不應有的,也有。

有趣的是,正當「數碼暗房」狂勢回歸,同一時期卻出現主張完全相反的 JPEG 直出主義,這可能是後菲林時期衍生的有前冇後思潮,於數碼年代的延續。

無論如何,數碼攝影發展一段期間後,人們對後期編修的重視,還是佔了主導。主導到甚麼程度呢?除了整色整水,改變光影結構之外,大幅度的移形換影、移花接木,也愈來愈為人所接受。攝影逐漸朝着不擇手段,但求結果的方向法展。雖然還有忠於寫實的族群,堅守着新聞、紀實的原則,但從整體攝影人口而言,寫實忠粉所佔的比例,已是愈來愈小。更何況,那邊廂,AI 來了!

dcf-travel-img-50479

以上提到的,只是攝林外史的小部份。有幸於過去半世紀充當攝影塘邊鶴,眼晴望着取景框的同時,亦可旁觀攝影生態的轉變。感嘆之餘,看着書架上幾本菲林鼎盛時期的珍藏,問題來了:攝影初衷,可有改變?可要改變?

 

星期六, 10月 12, 2024

雜裝廂中的街坊裝

 年初,朋友傳來一則文青打卡推介,地點是車公廟體育館。體育館毗鄰沙田秦石邨,建築期間,小弟差不多每天都會途經,看着它從無到有。啟用之後幾年,那路線退出了小弟的生活圏,便也沒留意它了,看到了推介,才知道原來別有洞天。

由於傳說是文青打卡點,收到消息之後,也曾打算找個文青女生前往試拍,不過後來又不知為何,不了了之。直至不久之前,形象不大文青的 Gigi 又重舊事,便前往打探一下。

dcf-travel-img-50439

dcf-travel-img-50440

dcf-travel-img-50441

一般康文處轄下的體育館,大都以實用為主,有些更處於多功能的市政大樓之內,與街市、大牌檔並駕齊驅。而車公廟體育館,除了獨立存在之外,建築亦頗具特式。根據發展局網頁描述,「布局層層遞進 …… 引入陽光和自然景觀」,除了體育館應有的設施之外,更留有大量與體育沒直接關係的公共空間,而正是這些空間的運用,突顯其與眾不同,卻又與周遭的多方面融合,包括社區、大自然、以至攝影人非常重視的光影。因此,踩場不過十分鐘,便確定地點屬可拍之材,決定擇日進行。不過,由於要配合角色關係,演繹肯定不會沿襲傳說中的文青路線。

dcf-travel-img-50423

dcf-travel-img-50424

拍攝當日,Gigi 以一身不是運動服,但又酷似運動服的裝扮亮相。若然不拍攝,直接入 gym 做健身也可以。這身穿搭,相當程度而言,不乏街坊裝意味。

dcf-travel-img-50425

dcf-travel-img-50426

探討一下何謂街坊裝。按照一般理解,街坊裝基本上就是最低限度可以見人的裝束。特徵在於人家看見你的穿搭,覺得你像街坊。例如以家中慣常穿着的衣服走到街外,又或者外地遊客,入鄉隨俗穿上本地人的便服,都可說是街坊裝的體現。街坊裝不分季節,不分早晚,不分貴賤,不分文化,存在於世界上的每個有群體生活的角落。表面看,街坊裝沒有既定款式,也沒有配搭規限,然而小弟愚見,貴為獨特的穿搭裝扮體系,當中仍有不可背棄的原則。微妙之處,在於既融入群體,又能保留自我,不刻意裝扮,卻又與眾不同。

dcf-travel-img-50427

dcf-travel-img-50428

dcf-travel-img-50429

留意到沒有?融入而不失個性,不刻意卻又與眾不同,剛才描述的街坊裝重要元素,這次拍攝選定的人與景,都具備了。

dcf-travel-img-50430

dcf-travel-img-50431

dcf-travel-img-50432

然而即使如此,拍出來的結果不一定能保留街坊特質,關鍵還要看攝影師如何演繹。須知道,喜歡拍攝女像的拍友,往往都有既定的女神形像。假如說上帝按照自的形像創造人類,那麼,這類拍友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女神輸出影像。

dcf-travel-img-50433

dcf-travel-img-50434

dcf-travel-img-50435

dcf-travel-img-50436

dcf-travel-img-50437

dcf-travel-img-50438

當然,小弟作為隨機應變派草根攝影人,向來信奉無女神論。個人偏好不能說沒有,但在沒有主題前設的情況下,主導取材取景,影響拍攝結果的,主要還是當下場景、光影,以至人物所提供的綜合感覺。街坊元素當前,這次拍攝,街坊裝 DNA 肯定少不了。然而另一方面,這體育館的建築特色使然,從頂層天台至樓下,由戶外到室內,短時間內已提供了多樣的色光形影素材,儼然是個可以配搭不同造型裝扮的「雜裝廂」,以至拍出來的這輯照片,以「雜裝廂中的街坊裝」為題,似乎也不為過。


本文 model : Gigi
ig : twc._.q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