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三, 5月 21, 2025

深水埗。再定義

「可以先由你建議想拍的題材造型,我儘量配合。」

把自己說得萬能一般,甚麼造型風格也可以信手拈來,實情是因為與 Joey 未曾合作,無從建議。沒多久,便收到傳來的兩幅參考樣板。第一幅,黑白相,似是在中環舊最高法院大樓外拍攝。相片中一名都市麗人,tube top 配短裙。好看,但也沒啥特別。另一幅,彩色大頭照,並附說明:法式復古油畫妝。What?心裡嘀咕:怎樣的油畫?怎樣的復古?對着兩幅照片,端詳數分鐘,得出結論:大概就是在中環附近找些帶殖民地色彩的懷舊建築,拍出一點高級、幾分典雅的樣子吧。這種拍攝,離不開場景與妝服的組合堆砌,easy job。當下也不大在意,只等待拍攝日子的到來。

小巷

dcf-travel-img-51764

dcf-travel-img-51765

dcf-travel-img-51766

dcf-travel-img-51767

沒料到,拍攝前一兩天,Joey 補充傳上的四幅網上截圖,卻帶來不大不小的反轉。首先是拍攝地點的選擇。又 What?深水埗街頭?隨後三幅是不同造型,有中有西,包括一幅街市大樓中的旗袍女生、一幅是 N 年前一輯《欲望號街車》寫真中的鞏利,餘下的一幅,則是陽光中散發着健康活力的兩位靚女。這下子,可夠讓思想混亂了。到底要拍的是甚麼形象?幸好亂的只是圖像,緊隨圖片傳上的一句文字,卻清晰表逹了 Joey 的意圖:我想喺啲舊街影時尚街頭雜誌 feel 嘅,攞個反差。

地鐵站

dcf-travel-img-51768

dcf-travel-img-51799

dcf-travel-img-51770

童裝檔

dcf-travel-img-51771

dcf-travel-img-51772

dcf-travel-img-51773

dcf-travel-img-51774

話雖如此,可以拍出甚麼樣的反差,還是未知之數。深水埗這地方,與小弟各個成長階段,都曾經有過某種的交集。就說鴨寮街附近吧,求學時期,購賣電子零件;初踏足社會,到黃金高登搜羅盜版電腦軟硬件;再到後來,添置攝影器材,手機配件。稍為擴大範圍,附近的多條街道,既為小弟提供過不同類型的 DIY 用品及工具,也有小弟幾部 Nikon 單反街頭拍攝時響過的快門聲。然而在此拍攝甫士人像,不但從未試過,壓根兒未有想過。

二手相機店

dcf-travel-img-51775

dcf-travel-img-51776

dcf-travel-img-51777

「Hi!」終於見到 Joey 真人,手上捧着一兜壽司,燦爛的笑容似乎還帶着咀嚼,流露出不拘小節的爽朗。這第一印像,就如當日晴朗的天氣,為之後的順利拍攝打下了基礎。

地區,相對陌生;人流,絡繹不絕。化妝師在拍過第一個場景之後,便因有約告辭,餘下首度合作,攝與被攝的二人團隊,流落深水埗街頭。在此情況,除了隨遇而安、隨機應變、隨心、隨意,試問還有甚麼更重要?或者有人認為是拍的要識拍,被拍的要識擺甫士。然而這只是「阿媽係女人」式的論點。小弟的答案:溝通與信任。事實上,攝影師的技術,model 擺甫士的能力,拍攝當下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良好的溝通與彼此的信任,卻能讓「團隊」合作發揮最佳效果,這次拍攝便是很好的證明。

行人專用區

dcf-travel-img-51778

dcf-travel-img-51779

dcf-travel-img-51780

dcf-travel-img-51781

中醫舘

dcf-travel-img-51782

dcf-travel-img-51783

dcf-travel-img-51784

dcf-travel-img-51785

嘉頓麵包

dcf-travel-img-51786

dcf-travel-img-51787

dcf-travel-img-51788

dcf-travel-img-51789

行人路邊

dcf-travel-img-51790

dcf-travel-img-51791

dcf-travel-img-51792

車房外,棚架旁

dcf-travel-img-51793

dcf-travel-img-51794

dcf-travel-img-51795

翻查相片記錄,拍攝全程耗時不過一小時五十分鐘,卻已橫掃十多個場景,可說是去到邊影到邊。扣除步往不同場景所需時間,平均每個位置拍攝只花六七分鐘。只要看中某個可攝之景,選位、試拍、檢視、檢討、作出調整 ……,各項工序流暢展開,這絕非攝影師或 model 單方面可以成就的事情。

dcf-travel-img-51796

dcf-travel-img-51797

從未想過深水埗可以這樣拍。本文選出當天拍攝的其中十個場景,並按照拍攝時序展示,大致還原整個掃街過程。從中不難看出,Joey 的甫士層出不窮,無論在視覺還是非視覺方面,都為整輯照片平添不少姿彩。


本文 model : Joey

ig : joeyc05_










星期三, 5月 14, 2025

荷光初現

 彷彿時空錯亂,初夏的荷花,竟然遇上秋季的天氣。碧空如洗,清風送爽,縱使烈日當頭,卻是汗不沾衣,更大的驚喜,是用不着噴蚊怕水;在香港拍攝荷花,從未如此舒適過。

dcf-travel-img-51742

dcf-travel-img-51743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去年開放之後的首個夏天,也送來了首次的荷花開放。這片濕地,在閉關變身生態公園之前,多少也有種植荷花,然而觀賞價值不高。以往小弟在此拍荷,大都要借題發揮,憑藉現場景色為荷花增值。例如夕照金光炒殘荷、蒼茫暮色伴荷影,都是常見菜式,更不消說那些靠味精刺激味蕾的 PS 快餐了。明正言順以塱原荷花擔正主角,清蒸上桌而不覺失禮客人的,記憶中,這是第一次。

dcf-travel-img-51744

dcf-travel-img-51745

dcf-travel-img-51746

就日前所見,整個生態公園境內,大大小小的荷塘,至少有八九個之多。花開較多的幾個,坦白說,像荷田多於荷塘,密麻麻的荷葉滿蓋,基本上看不見水面。也有好幾個荷花生長較為疏落的,可見寛廣水面,然而花開仍是零星落索,不成氣候。未來幾個星期是否有所改觀,尚待分曉。無論如何,以一個並非主打園林景致的生態公園而言,小弟對當日塱原荷花的評價,八個字:合格有突,驚喜有餘。當下回憶起一年前的初夏,就在距離塱原不遠的河上鄉荷塘,花開狀況之慘烈,與跟前的相比,即使算不上天淵之別,也有天壤之差。

dcf-travel-img-51749

dcf-travel-img-51750

dcf-travel-img-51747

小弟在自編自導的荷攝教材中指出,夏荷拍攝的重點並不是荷花,而是荷塘;更甚者,是拍攝荷塘的氛圍。然而構成荷塘氛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元素,就是水,五行欠水,夏荷的興味不只是減去五分之一,而是起碼少了一半。那怎麼辦?還不是照拍如儀。知足常樂,半杯水的哲學:少了一半,即是還有一半,缺水的荷塘,仍是大有可為。

dcf-travel-img-51753

dcf-travel-img-51751

dcf-travel-img-51752

dcf-travel-img-51756

dcf-travel-img-51754

dcf-travel-img-51755

dcf-travel-img-51759

遇上好天氣,已是好運氣,塱原的高密度「荷田」,亦造就了方便拍攝的優勢。首先是距離接近,喜歡的話,微距鏡頭也可派上用場。其次是阡陌縱橫,圍繞「荷田」的田基,雖然狹窄,卻大都可以腳踏實地,為多角度取景提供鞏固的基礎。這對於陽光普照、光向明顯的當天,更為有利。因為在此等光照條件下拍攝,能夠方便走位,選擇適當的光向尤其重要。順理成章,即使當日荷塘欠水,卻有充沛陽光,荷葉光影,便成為了創製氛圍的重要手段。

dcf-travel-img-51762

dcf-travel-img-51763

事實上,逆光加持下的荷光葉浪,絕對能夠成就色光之美;通透明亮,浮光掩影,抑揚頓挫,儼然是烘托畫面的絕佳「背景音樂」,其美的程度,足以令人懷疑荷花作為荷攝的必然主角,是否理所當然。

dcf-travel-img-51760

dcf-travel-img-51761

「小品看配景,拍荷睇光影」,這自家炮製的順口溜,雖則有點土頭土腦,但也希望能為荷攝愛好者,提供一絲半點的參考作用。




星期五, 5月 02, 2025

從法則到原則 ( 三、色光形意 )

前文介紹過美學原則幾個常見版本,並列出當中包含的項目。按常理,接下來應該解釋項目細節。然而相關論述網上多的是,讀者只要隨便搜尋便可找到一大堆,反而應用方面的討論,卻是絕無僅有,有見及此,先談應用。

思考題:構成一幅相片最基本的元素是甚麼?

答案就在打印機或顯示屏中,是色彩。撇開顯示質量的高低有別,任何一幅相片,當中呈現的線條、形狀、色塊、光影,以至看得出具體內容的事物,說到底,都是由大量的顏色小點建構而成。可是,正如把食物說成是由原子組成沒有實際意義,將照片描述為顏色點的組合,對攝影沒有任何幫助。因此,有必要將層次稍作調整,由最基本的,調節到有實用價值的適度基本。

相片最基本的元素是顏色。色點組成色塊,不同色塊的交接組合展現形狀。特別地,某些組合又能呈現出光亮的感覺。由於光在攝影中地位超然,人們樂於接受將「光」也列作相片的基本元素。幾下簡單操作,化一為三,色、光、形,就是相片的三大基本視覺元素。然而相片表現不止於視覺,色光形三者結合,可以描繪景物、述說故事、營造氛圍、呈現感覺。因此,有需要在視覺元素以外,再加上「意」,以概括照片表達的非視覺意義。於是乎,色、光、形、意,便成為相片的四大基本元素。

dcf-travel-img-51682

dcf-travel-img-51683

任何相片都是由顏色像素所組成;視覺上呈現出色彩、形狀,光感,從而表現出非視覺的內容。

咦?本文討論的不是美學原則嗎?離題了吧?

當然沒有喇!搞清楚相片基本元素足有四項之多,一方面可以看出構圖若只講形,是如何的片面,如何的不濟。另一方面,亦不難進一步理解美學原則優越之處,正在於應用範圍不限形狀位置,而是色、光、形、意,全部包攬,大小通吃。原諒小弟又再祭出好使好用的「對比」來作具體說明。

首先提提大家,對比效果是可以疊加的。以拍攝兩個水果為例,只要擺放一近一遠,因為透視,拍出來便有大有小;因為景深效果,也會有虛有實;簡單操作,已呈現出多於一種的對比。若要再加強對比,可以怎麼做?方法多的是。選取不同品種的水果,例如蘋果與檸檬,即時增添了形狀、色彩,以致味道上的比較。還要加?一個新鮮,另一腐爛又如何?留意了,味道、鮮度,都不是視覺上的對比,而是感覺上、觀念上,也就是「意」方面的對比。如此這般的多維度對比,多方面配合,表達能力當然比只談位置形狀強得多。

dcf-travel-img-51688
將主體侷促地置於左下角,並且不留視向空間的處理,是考慮到「意」的表達。

dcf-travel-img-51689
複雜的光影,難分主次的人物,類似的情況法則無從入手,只講原則。

拍攝照片,視覺元素的運用,只是其中的一種手段,非視覺元素,也就是「意」的運用,往往更加直接。拍攝一所古老樸素的農舍,旁邊擺放一架木頭車,還是停泊着一輛農夫車,以至一部色彩鮮艷的超跑,表現的內容、意境、含義,絕對是三碼子的事情。三分法不會告訴你畫面中同一位置的一個形體,不同色彩、不同亮度,以至擁有不同象徵意義,對照片的美感表現會產生甚麼影響,美學原則卻可以。

相當程度而言,以上水果與農舍兩個例子,以經足夠說到點上。為甚麼有些人會有「攝影眼」?因為他們看到的不只是形狀位置,還有色,還有光,以至由此而產生的非視覺聯想。為甚麼有些人可以憑直覺拍到好照片?因為他們沒有將美的定義囚禁於狹隘僵化的構圖法則之中,而是懂得將視覺與非視覺的美,以更為普適合理的方法作出整合。

dcf-travel-img-51686

dcf-travel-img-51687

一般的構圖法則,在類似的畫意作品跟前,總是無能為力;美學原則卻能提供有效指引。

曾經在拙文中提及,成年人學攝影往往眼高手低,心想要拍出高深的意涵,卻總是力有不遞。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思想中缺少了視覺美與非視覺美的溝通橋樑。這邊廂,心裡想着超凡脫俗的詩情畫意,那邊廂,卻擺脫不了形式主意的教條,試問又怎可以從心所欲,暢所欲言?

美學原則在視覺與非視覺方面的普適特性,正好作為打通任督二脈,拒絕眼高手低的有效工具,能為我們解鎖一般構圖法則的局限性。如何掌握美學原則的運用?當中可有特別竅門?更具體的應用心得,下回分享。

 



星期五, 4月 18, 2025

從法則到原則 ( 二、美學原則 )

超然物外!上回簡單介紹過形式美,並以節奏為例,展示形式美獨立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特質。此外,亦提到除了節奏之外,合資格稱得上形式美的,還有好幾種東西,而且眾說紛紜,不同派別會有不同的選擇。然而選擇雖異,目標一致,那就是將入選項目以某種方法整合打包,並冠以乜乜原則、物物法則,以至乜物原理之類的稱號。為免亂上加亂,小弟在此行使作者特權,簽署行政命令,將不同名稱的包裝統稱美學原則,然後再列舉幾個網上搜得的版本,以供參考比較。

版本 1:
均衡、和諧、對比、漸層、比例、韻律、反覆、強調、秩序、統一、單純

版本 2:
秩序、反覆、漸變、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韻律、統一

版本 3:
反覆、漸層、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韻律、單純、統一

版本 4:
對比、對稱、平衡、比例、重心、節奏、韻律、聯想

版本 5:
均衡與對稱、漸次與重複、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陪體與主體、微差與統調、特異與秩序

版本 6:
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寸、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空白與虛實

Stop!暫列六個版本已足夠,再多吃不消!

dcf-travel-img-51641

dcf-travel-img-51642

dcf-travel-img-51643

同一地點,不同取景方法,然而都不乏「對比」與「重覆」;有簡單的,有複雜的,但同樣能為畫面增添美感。

同樣講述美學原則,這幾個版本都不乏藝術氣質,相當自我。當中的項目,存在着不少佢有你冇,有些意思相近但用字不同;有以單個列出,有以成對展示。此外,更有些是驟看明瞭,細想迷惘。例如:尺度與尺寸,可有分別?節奏與韻律,又有何不同?真箇愈看愈懷疑;懷疑自己的中文水平,懷疑自己對某些老舊概念的認知。

每個字都識,但拼作名詞,意思卻不大明白;一堆名詞背誦不難,但如何體會運用,又是另一回事。過去多年,小弟在不同的攝影班中推介美學原則,但就觀察所得,實戰上,別說懂得運用,即使是嘗試運用的同學也不多見。難以理解,相信是重要原因。如何將美學原則講得較像人話,正是本文的寫作目的。

業餘拍友,以影靚相為主要目的者佔大多數,但他們之中,曾接受正式美學訓練的,佔極少數。要讓一個沒受過美學訓練的人明白美學原則,不容易,但小弟有經驗,因為本人就是案例。

首先,無需執着於那些嚇人的詞彙。無論哪個版本,列出的原則實際上只有三個基本類別:對比、重覆、全局

對比,是畫面中選取兩個項目,諸如形體、範圍、位置的比較。只要用上這個概念去思考,相關的形式美就仿如常識般順理成章。例如調和,是弱對比的體現。比例,是兩個長度,或者面積之間比較。不同色塊交接邊沿的對比強弱,表現出虛實。至於主體陪體,就反映了照片作者將對兩個項目重要性的主觀對比。

重覆,關乎多於兩個項目的安排組合。涉及多個項目,就有秩序可言。沒變化的重覆,形成節奏。在重覆的基礎上,呈現出趨勢,就是漸變;趨勢時高時低,就表現出韻律。重覆中沒有漸進的趨勢,卻有突然的改變,就是特異。若然多個項目之間,存在着明顯共同之處,便形成統調;彼此間少許的分別,就是微差。綜合而言,重覆所關心的,是由多個項目組成的組合,呈現出的各種變化規律。

至於全局,就關乎畫面呈現的整體觀感。其中均衡,可說是全局的重中之重。至於簡單、複雜,以至色光方面的高調低調,明朗暗晦,都可以視為美感的體現,然而是否屬於形式美,個人有所保留。此外,「版本 4」將聯想列入美學原則,小弟不敢茍同。

dcf-travel-img-51644

dcf-travel-img-51645

dcf-travel-img-51646

形式美的存在,往往並非顯然易見。但即使我們看不到,分不出,卻仍能感受由此而來的美感。

經此天下三分,事情稍為明朗,然而只能說是稍為。世事複雜無比,美感呈現千變萬化,豈能三言兩語說得清楚。例如,畫面之中,無論是對比還是重覆,都不限於只有一組;多於一組的對比相當普偏,由多組對比組合而成的重覆亦非罕有。再加上拍攝場景中的形式美,很多時都是隱晦地存在,如何理解、消化,以至有效,靈活地運用,絕對是研習美學原則的一個重要課題。下回分解。

 






星期二, 4月 08, 2025

從法則到原則 ( 一、形式美 )

談構圖,小弟總是對坊間流行的幾招構圖法則,表示不以為然,有時更會狠批一番。然而靜心反思,這並不公平,因為錯不在法則。

dcf-travel-img-51572

認識某事某物,從簡到繁,逐步了解,是正常程序。例如中小學教科書,電子都被形容為一粒柆的,雖然與事實不符,但於教學而言,卻有百利而無一害。小弟狠批法則化的構圖教學,只因坊間常見的介紹,並非只是簡化,而是僵化,而最攞命的,是神化。不時可以見到有人展示某名家拍攝的照片,以至電影畫面截圖,畫上大堆直線弧線、實線虛線,然後很認真地、煞有介事地分析作者如何精準套用構圖法則。去年的「特朗普中槍」照片解構,就是典型例子。

dcf-travel-img-51573

學構圖,要避免墮入法則神化的圏套,就不可以只知法則,還要懂得講原則。過去多年,幾乎每次討論攝影構圖,小弟都會提及美學原則,但卻從未深入講述,原因是深知這類高度概括的原則,就好像那些心靈雞湯,背誦容易,用起來就要透過實踐,認真體會才見成效,並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事實上,結合美學原則討論攝影構圖的「名著」早已有之,然而在攝影圏中卻是少見經傳。無論如何,這回小弟是的起心肝、硬着頭皮,嘗試填補一下空白。

美學原則,又稱美學原理,美感原則、形式美法則。就網上搜尋所得,以形式美法則名義而存在的論述,相對詳盡兼且富有學術意味。有見及此,不妨先由形式美說起。

美有多種,透過我們的感官,可以感受不同的美。例如眼晴看到的靚風景,耳朵聽到的好音樂,還有舌頭嘗到的、鼻子聞到的、觸模感到的,以至發白日夢想到的各式各樣的美。而每一種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美,絕非單一。以視覺景觀為例,早晚陰晴,鄉村郊野,形狀色彩,當中美感呈現的方式,豐富多樣,無窮無盡。問題:這些讓我們感覺到美的景觀,當中可有甚麼共通的組成規律?答案:有,當中的規律就是形式美。

上面說過,不同感官對應不同的美感,理論上每種感覺都有對應的形式美,然而只有視覺與聽覺足夠精密,讓我們可以相對實在地感受到形式美的存在。

至此,我們可以為形式美來個簡單的定義:事物的自然屬性(色彩、形状、聲音 ……)透過某種組合規律而呈現出来的審美特徵。

dcf-travel-img-51574

dcf-travel-img-51575

dcf-travel-img-51576

dcf-travel-img-51577

不同題材的照片,當中都可以找得到節奏美感;有些明顯,有些隱晦。

定義簡單清楚,但不好懂,先舉一例以作說明。音樂的節奏能提供聽覺上的美感,這點我們都知道。視覺上,節奏亦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只要你是個着重美感的攝影人,隨手翻看攝影舊作,不難找到內藏節奏美感的照片。若然閣下是美食專家,味覺超級敏銳,說不定可以設計出一套上菜程序,讓食客鹹甜酸辣地感受到節奏感的美味。節奏,就是一種形式美,一種超乎事物而存在的美。

經歷一番解拆舉例,總算是揭開形式美的神秘面紗了吧?到底世間上還有哪些東西,像節奏這樣可以被人們推崇為形式美的一份子?好消息:為數不多;壞消息:眾說紛紜。下回分解。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