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三, 3月 20, 2013

Kit 鏡走天涯

標題是「Kit 鏡走天涯」,當然要說清楚甚麼是Kit鏡。Kit,是套裝的意思。可換鏡頭的照相機,發售時一般都為用家提供兩種選擇:淨機身或機身連鏡頭的套裝。以套裝型式出售時,配套機身的鏡頭,就稱為Kit鏡。理論上Kit鏡的規格沒有限制,若廠家願意,大可配以高質素鏡頭。但實際上當然還是市場主導,因此Kit鏡的規格一般都只照顧最常用的拍攝需要,以及最普通的質量要求。因此,對一些拍攝要求較高的人來說,Kit 鏡的廣角不夠廣,遠攝不夠遠,光圏不夠大,光學質素不夠好;本來以常用為目標而設的Kit鏡,反而變為用不上手。Kit 鏡走天涯?開玩笑!

誰不知道母親是女人?有多款鏡頭可換,又或者擁有高倍變焦天涯鏡,當然無需以Kit鏡走天涯。然而由於Kit鏡價錢便宜,而且都是原廠配套,對初學者,或者是經濟狀況不大充裕的拍友而言,不失為一個穩妥的選擇。事實上,各大品牌的套裝機長出長有,就足以證明Kit鏡的存在價值。曾經看過一本攝影入門書,當中作者建議刻意練習只用單一焦距拍攝,以培養發掘題材及取景的能力。相比定焦鏡,Kit鏡雖則大都可以變焦,但倍數有限,加以光圏小,使用起來仍是限制多多;由此而論,除了價格低廉、輕巧方便之外,Kit鏡更具備獨有的教育意義,—— 能迫使用者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於其他的拍攝技巧,激發拍攝潛能,使出渾身解數,以有涯拍無涯。

本文選取的照片,全部都是以 Nikon D5000 配 Nikkor 18~55mm f/3.5~5.6 VR Kit 鏡拍攝,屬「低 Kit 單反」配套。筆者特意選取不同題材的照片,希望能或多或少地說明,只要懂得充份利用拍攝條件,發揮多樣的攝影技巧,包括構圖、色彩、用光、意念等等,多加思考,多嘗試不同的取景角度,不同的表達手法,即使拍攝時手頭上只有 Kit 鏡一度,依然可以有多方面的發揮。

攝於長洲太平清醮。場合中景物變化迅速,主、陪體的位置忽前忽後,大光圏景深短,容易顧此失彼;這時用 Kit 鏡不輸蝕,即使全開光圏,廣角端仍有足夠景深。
感光度:ISO 400、光圈:f/4、快門:1/250、焦距:18mm
仍是長洲太平清醮。遠景似有若無地溶入一片漆黑,人物只是剪影,或僅餘依稀可辨的細節;昏暗隱約的冷色調中,浮現兩只泛着橙紅的燈籠,演繹重點在於營造氣氛。
感光度:ISO 800、光圈:f/3.5、快門:1/30、焦距:18mm  
看罷畢加索畫展,離開時看見畫家的大型「搲頭照」,直覺是表現了畫家對觀眾欣賞能力的懷疑,甚至是否定。於是以電梯的欄杆作前景,又重又狠地在畫面中間一劃。
感光度:ISO400、光圈:f/6.7、快門:1/45、焦距:18mm
2011 年 7.1 遊行。近距離拍攝,儘量利用主體遮檔紛雜的背景,但同時刻意保留背後的女孩及較完整的標語,以豐富照片傳遞的訊息;人物的衣着服飾,也能引發觀者的聯想。
感光度:ISO 400、光圈:f/9.5、快門:1/250、焦距:18mm
書展開幕,財政司到場。公眾人物亮相,定必成為目光與鏡頭的焦點,就如戲劇演員一樣。場景中的背景與陪體,與此意念不謀而合,又何須追求大頭特寫?
感光度:ISO 400、光圈:f/5.6、快門:1/180、焦距:55mm
深圳境內沙頭角中英街。一場驟雨,使本來行人熙來攘往的石階展現瞬間的冷清。五星紅旗放到哪裡都能吸引視線,加上扶手的斜線引導,即使人物偏於角落,仍受注目。
感光度:ISO 400、光圈:f/11、快門:1/180、焦距:18mm
退一步,海闊天空。有趣、可入鏡的影像,往往在眾人視線焦點以外。拍攝時保持頭腦清晰,嘗試在同一場合中尋找不同的拍攝主題,不難取得與眾不同的收穫。
感光度:ISO 3200、光圈:f/4.8、快門:1/30、焦距:32mm
為能拍攝到搭棚師傅的自然神態,選用全手動拍攝;光圏、快門、焦距、對焦距離全部預先調好,然後施施然走到竹棚下,舉機即拍。Kit 鏡輕巧方便,抓拍頗適合。
感光度:ISO 200、光圈:f/5.6、快門:1/250、焦距:44mm
以廣角描繪雲霞,以遠攝強調落日,均非 Kit 鏡所長。此照片集中以對比來營造效果:近與遠對比;柔和的互補色背景,與輪廓分明、近乎剪影效果的前景所形成的對比。
感光度:ISO 400、光圈:f/13、快門:1/90、焦距:45mm
三分畫面,井字交點,不外乎一般手法。海與天的質感反差,簡陋的渡頭配襯不堪風浪的小笩;渺小、孤單、淒涼,風雨欲來的氣氛,才是照片趣味之所在。
感光度:ISO 400、光圈:f/11、快門:1/180、焦距:24mm
夜景迷人之處,往往在於明暗交錯。亮部太多或分佈過於平均,都會使照片索然無味。保留充份的暗位,是拍攝夜景的要訣。Kit 鏡抗眩光能力通常較弱,避光取暗有着數。
感光度:ISO 400、光圈:f/11、快門:30、焦距:18mm
採光是重要的拍攝技巧之一。明亮的側後光,既為花貓勾勒出立體的輪廓,也為畫面添上傾斜流動的陰影。貓毛與地面的質感,同樣也是側光的功勞。
感光度:ISO 400、光圈:f/5.6、快門:1/180、焦距:48mm
清晰細緻的近距離前景,不但提供誇張的尺度比例,亦與淡淡的遠山形成對比,有效地加強畫面的深度感,足以彌補 Kit 鏡在廣角端透視效果不足的弱點。
感光度:ISO 200、光圈:f/11、快門:1/90、焦距:24mm
只要有適當的線條及形狀,Kit 鏡也能營造出強烈的透視感。畫面中明確的色彩分佈,有序的明亮燈光,幻變的金屬反光,都能配合透視效果加強視覺衝擊。感光度:ISO 2200、光圈:f/6.7、快門:1/125、焦距:18mm
整個畫面只有三種顏色:藍、白、黒;冷清而且帶點神秘,亦略帶 Lomographic 味道。類似的題材對鏡頭的質素要求不高,Kit 鏡勝任有餘。
感光度:ISO 400、光圈:f/11、快門:1/750、焦距:18mm
用 Kit 鏡拍蝴蝶,輕步緩行,沉跨坐馬、屏息閉氣,艱辛程度比習武紥馬不遑多讓。但原來只要稍為熟悉蝴蝶的習性後,竟可靠近至 Kit 鏡的 28cm 最近對焦距離拍攝。
感光度:ISO 250、光圈:f/5.6、快門:1/250、焦距:55mm 

總的來說,以 Kit 鏡拍攝,有幾個技巧相當實用湊效。

首先是靠近拍攝對像。長焦遠攝固然有其優點,但也容易養懶人。拍攝場合中經常見到手持長焦鏡的拍友,無論景物遠近,他自巍然不動。這樣的拍法無疑最不花氣力,卻浪費機會;假如在人多擠擁的場合,要等到被攝對像與鏡頭之間全無遮擋,也可能要費上半天。Kit 鏡一般體積小巧,機動性強,配合靈活走位,絕對可以出奇制勝。緊記著名攝影師羅拔‧卡帕(Robert Capa)的名言: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走得不夠近。

其次,善用前景。前景能有效增加照片的縱深感,Kit 鏡的光圏一般不大,難以營造虛朦的背景,但前景卻可以,只要距離足夠近。此外,近距離前景亦能誇大尺度比例,從而呈現更強烈的透視效果,某程度可以彌補Kit鏡廣角不夠廣的弱點。若然場景中空空如也,找不到好的前景,可以嘗試低角度拍攝,那怕只是地面上的幾片落葉,也可收神奇之效。

還有的是善用陪襯。鏡頭焦距不夠長,很多時都要被迫拍入更多的景物,然而這未必是壞事。攝影是減法、構圖要簡潔,只是一般而言,總不能老是減得只剩主體。嘗試將取景框中的景物作出合理、具意義的安排,是非常有趣及具挑戰性的事情,當中有着無窮無盡的變化。況且收納景物較多的照片,由於有更充實的內容供觀者細意品嘗,只要配襯得宜,往往比簡單直接的表達更加耐看。

實際上,即使擁有種類繁多的鏡頭,也不可能全部隨身攜帶,拍攝時總有機會受到鏡頭規格的限制。因此,掌握善用鏡頭的技巧,定必受用無窮。

Kit 鏡走天涯,既可視為認真的攝影學習,也可當作是攝影技藝的磨練,絕非玩笑。

星期二, 3月 19, 2013

演繹光

互聯網上經常都可以見到精彩的照片,不時亦會看到網友對照片的稱讚:構圖巧妙、對焦準確、意境清新、曝光完美 …… 咦?且慢!我們可以看得出照片的曝光是否完美嗎?

曝光(exposure),是指感光元件曝露於光線之程度。若該程度使成像合符要求的,為之正確曝光。多於要求所需的,成像亮一點的,為之過度;少於要求所需的,成像暗一點的,為之不足。從這點而論,正確曝光就是完美曝光。

然而,絕大部份的攝影作品,在曝光成像之後,都會因為不同的理由而需要作出不同的編修。單就與光相關的,常見的就有曝光的修正、反差的調節,以至是因應構圖需要而作出的局部加亮(dodge)或減暗(burn)。這些調整,都使影像中關乎光的展示,或多或少地偏離了原始的影像。—— 呈現於觀者眼前的,只是編修影像對光的展示,反映作者對光線的演繹;是「演繹光」,而非曝光。

或者以下的表達可以說明曝光與演繹光的關係:曝光,是演繹光的的基礎;演繹光,是曝光的延續;完美的演繹光,建基於正確的曝光之上。

下次看到對光線有精彩演繹的作品,不妨修改一下用語:多完美的演繹光!

原始影像以多幅面測光加1/2曝光補償拍攝;看起來較暗,但高光位保留豐富的細節。

後製時略為調光及加強反差,對左面大面積的暗部和貓的不受光位置作出較細緻的影調調控,以保留適度明顯的細節。頂部中間的亮光,以及貓的尾部 亦刻意調暗,避免刺眼,以保證貓右方受光的位置,包括貓樣,成為照片中的亮點。如此演繹是否比原始影像更好,見仁見智,但編修後的影像已不能準確反映拍攝時的曝光,卻是不爭的事實。

星期四, 2月 28,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9 — 結語

結語

本來打算繼續與讀者探討形、色、美的具體內容,但因為覺得具體二字與文章標題中的漫話並不相襯,於是決定就此完結,稍後另起爐灶討論形、色、美。

從打破法則的疑惑開始,到構圖的定義,到色彩的平反,再到型式美法則的回歸,本文明顯是筆者本人另闢蹊徑的嘗試。寫作構思只源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透過比較攝影與其他平面藝術—尤其是繪畫—的異同,以探索攝影構圖的特質。綜合而言,文中提出了幾個與主流意見不大相同的觀點:一、明確指出攝影構圖並不止於取景,正視攝後構圖的存在;二、為攝影構圖還以顏色,建議將色彩與畫面中的形體一併考慮,形與色平起平坐,互為影響;三、主張放棄過度簡化的法則思維,取而代之,以型式美法則作為構圖的基本指導。以上的幾個觀點亦成就了一個副產品:指出很多的構圖法則,只不過是孫悟空眼中的天涯海角;所謂打破法則,其實並沒有跳出美學規律的五指山。

由於文中提及攝影構圖所表現的某些特性,因而亦無可避免地觸及「為何如此?」的問題。在這方面,筆者嘗試以攝影的發展過程來解釋各種現像:一、攝影的普及化導至攝影構圖過度簡單化,以至忽略攝後構圖,忽略美學基礎;二、攝影從黑白開始,因而導至重形體而輕色彩;三、隨著數碼攝影的發展,編修軟件功能不斷提升、應用方便,攝後構圖得以普及,攝影與其他平面藝術在構圖過程方面的差異將會逐步減少。

自問並非甚麼藝術家,攝影功底也不外如是,這嘗試,那嘗試,總的來說,似乎是一個不自量力的嘗試多於一切!然而又有何不可?拋磚,或許能引玉,還望各位讀者不吝賜教,慷慨回應。


即使是簡單的畫面,也同時存在着多樣的構圖元素。若然孤立地看待這些元素,就容易產生錯配,以致削弱構圖的功效;反之,將畫面中的構圖元作全盤考慮,在形、式、美三方面作出適當配合,就可以大大加強照片的表現力、感染力。


【全文完】

星期三, 2月 20,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8 — 構圖解構

構圖解構

假如攝影是一種語言,那麼這種語言的文字就是形狀與色彩;而每幅照片,都可以是一句說話,以至是整篇的文章。

若 然只將形與色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孤立地討論,簡化、法則化,絕對不難:依照點、線、面分門別類,就可以列出關於形體位置、線條、畫面分割與剪裁的各種效果; 將色彩分為色調與色彩對比兩項,再將色彩對比細分為色相、彩度、亮度幾項,已足以將色彩在構圖中的作用說出個梗概。然而,就如語言文字一樣,寫句子不難, 識字便可,但要寫出一句寓意深長的句子,就不容易了!因為胡亂堆砌的文字不足以傳情達意,必須合文法,通文理,要求更高的,還要有文釆,具文氣。構圖的難 處,也在於此。

因此,學構圖不應滿足於「識字」,不可只講形與色,還要懂得美。形、色、美,是構圖的基本結構。

這 裡所謂的美,是指型式美的構成規律,又稱為型式美法則。或許讀者也有類似的經驗:取景時心大心細,應否將上方的樹梢納入畫面?左一點?還是右一點?疏一 點?還是密一點?規律一點?還是凌亂一點?…… 後製時左思右量,光一點?還是暗一點?紅一點?還是藍一點?虛一點?還是實一點?…… 斜線應多斜?曲線應多曲?對比應多強?…… 即使熟讀構圖法則,對各種形、色處理的效果瞭如指掌,但到實際應用之時,往往難下結論。這時候,型式美法則便可派上用場。沿用語言文字的類比:型式美法則 是攝影「修辭」的指引,讓我們知道該怎樣拍,怎樣修,出來的照片才會有「文釆」,具「文氣」。

型式美法則在其他的美 術領域中經常被提及,不知為何,在攝影中卻鮮見系統的論述;大概又是稍不留神,被簡化掉。雖然這套法則有頗多版本,但總的來說還是大同小異,主要是以下的 八對組合:均衡與對稱、漸次與重复、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韵律、陪體與主体、微差與統調、特異與秩序。

形 式美法則只此八對,相比其他常見的構圖法則,數量雖少,卻最難掌握。因為每對法則都是由對立的雙方組成,強調的只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均衡,並不存在徧向於任 何一方的指引。沒有指引,便不可「代入公式」,也不能具體地回答「這一點?還是那一點?」的問題,然而卻明確地指出了十六種能夠體現美的表達方式,以至是 提高構圖表逹能力的方向。例如:左一點,是否更均衡?疏一點,是否更調和?均衡一點,調和一點,是否更適合表逹照片的主題?

「是否更適合表逹照片的主題?」這一問尤其重要。美的標準各不相同,好的標準亦無絶對,唯有表達的主題,自己最有資格搞清楚:是感受?還是趣味?是單純的記錄?還是現像的探討?是美?還是概念?……

以構圖營造感覺,以感覺表達主題,構圖的意義正在於此。嘗試放棄法則主導的構圖思維,改為從表達主題開始,沿着八對型式美法則所提示的方向,以營造最能表達主題的感覺為目標,對畫面中形與色的處理效果怍出考慮,作出安排,便不難找到一片攝影構圖的新天地!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不同表現的型式美,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人工的造型,由於大部份都是經過刻意設計,因此不難從中察覺到型式美的存在。把這些現成的元素的從新安排,進行第二次創作,是攝影中常用的手法。

【待續】



星期五, 2月 15,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7 — 簡化構圖

被簡化了的構圖

攝影擁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的特性,使它明顯有別於其他的平面藝術,那就是寫實性與科技性。百多年來,攝影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兩個特性又衍生出另外幾個「子特性」:社會性、商業性、普及性。當中,驅使攝影構圖趨於法則化、片面化、簡單化,甚至將色彩忘掉了的,正是其普及性。

誠然,攝影的不一定是藝術家,為顧及普羅大眾的接受能力,將構圖簡化本來無可厚非,但必須要簡得合理。只挑選幾個好使好用的法則,以偏蓋全,反而更加令到初學者感到神秘莫測。可不是嗎?這邊廂洋洋灑灑地大談法則,轉過頭來,那邊廂又教人不可依循法則,但又說不出何時依循,何時不依。找到某些好看的照片,只要是符合法則的,就用來示範依循法則,不符合的,就用來示範打破法則;總之,乜都佢講哂!

「簡得合理?可以嗎?」

「不單只可以,而且並不太難。」

與繪畫相比,攝影構圖是相對地簡單,絶對可以半途出家。(註:這裡指的是一般取景拍攝。至於商業攝影,或者是其他具設計意味的攝影表達,從拍攝到後製,對構圖認識要求之高,可能比繪畫有過之而無不及。)繪畫是無中生有,畫家必須對構圖有充份的認識,才可以準確地在空白的畫布上繪上恰當的形狀、線條,添上合適的色彩,以配合自己的演繹;而攝影,則無需憑空想像,因為觸發拍攝動機的,往往正是眼前景像所包含的,足以達成所需演繹效果的構圖元素,包括形狀、線條、色彩、質感 ……;攝影師最需要的,是懂得如何從中篩選,取捨、變化、強化這些構圖元素。假如將畫家比作是厨師,那麼攝影師就是食家;厨師要烹好一道菜,就要從無到有地處理好每一道工序,而食家,最重要的是「識食」,有品味,能判別出哪道菜式才是佳餚;若然懂得將本來己經美味的菜式再配搭攺良,提升層次,那當然是錦上添花,可以晉升優秀食家之列了!

識煮的多數識食,識食的不必識煮;學習攝影構圖的入門就是要學會「識食」。要「識食」,要成為食家,重要的是要懂得分鹹、甜、酸、辣。說鹽而不講鹹,講糖而不談甜,正是「構圖法則化」容易產生的弊端。要把構圖說得簡單明白,重要的不是各按所好,各取所需地「各執幾件」,而是應該綜合、扼要地指出為何各種構圖方式能夠賦予觀者不同的「味道」—— 感覺。

把感覺二字放在心中,構圖便容易掌握得多。井字法受歡迎,是因為一般情況下人們抗拒呆板,主體偏離中央便能使畫面看起來較活潑;然而對稱法又可以帶出莊重,嚴謹的感覺,廟宇中的神像,帝王的宮殿,不是大多對稱的嗎?其他的位置又如何?例如:靠兩邊、靠上下、靠角落 ……。如此這般,我們學會的將不是法則的稱號,而是如何利用主體位置去表逹感覺。

再看線條。線條的主要作用是引導視線,只要明白了這點,各種線條的特性都不說自明:垂直線引導視線上下移動,所以適宜表達高聳;水平線引導視線左右移動,所以適宜表達開闊;直線讓視線從畫面的某一點直接移到另外一點,所以清脆利落;曲線使視線在畫面上拐彎抺角,因而溫柔婉約;假若畫面上的一個或多個形體能將視線引導,簡接地起着與線條相同的作用,就可以稱為隱藏線 ……。看,就是如此的簡單,只用「引導視線」四字,就說明了如何利用線條來構圖,還需要配上C、S、I、T、V、X,以至其餘的英文字母稱號嗎?

同理,上窄下闊穩定,下窄上闊不穩,眾人皆知,又何須指名道姓地配上正三角、倒三角呢?色彩更不消說,鮮艷亮麗使人雀躍興奮,灰沉暗啞令人感到憂鬱蒼涼,誰人不曉?一個既簡單、重要,而又合理的論點:假若各種構圖法則真的能有效地傳逹感覺,那麼,即使不知道這些法則的存在,也可以感受得到。反過來,即使用上了「法則」,但連自己也感覺不到其作用,不用也罷!

從今天起,看見美景當前,不妨想一想為何會覺得美;當被某攝影作品所感動時,不妨思考一下為何會被感動。有朝一日,當你能清晰地回答自己時,你的構圖功力便有番咁上下了!




花貓的視向引導觀者視線往右移,卻即時遭受照片邊緣的阻截,違反了「視向空間法則」,本應看起來很不舒服。但由於影子有足夠的份量,而且傾斜地向左面延伸,與花貓所處的位置形成隱藏的對角線效果,把觀者的視線拉回來,因而取得了平衡。在此視覺平衡的基礎上,花貓回首一望的姿態,反而增添了觀者對畫面以外的聯想。由此可見,打破法則的背後,還總是有別的法則存在。


【待續】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