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二, 6月 20, 2017

路邊拾遺 ─ 莫名其妙的新田荷塘

 要選香港境內最宜拍攝的荷花池,筆者會選新田荷塘。

對居於港島或九龍的朋友來說,新田荷塘這名宇,驟聽起來或者覺得在那遙遠的地方,然而實際情況是交通相當方便。乘搭來往上水元朗的17號小巴或76K巴士,中途於石湖圍巴士站下車。下車後,沿新田村路步行約三分鐘 ─ 沒錯,只是三分鐘,路的左面己是荷塘範圍。於仲夏時節,路旁沿岸延綿近二百米,疏疏密密的長着荷花。對岸,更是一片清翠的葉浪,上面飄着大大小小漂亮的粉紅。兩岸之間,一池綠水;偶爾一陣清風,漣漪盪漾,翠葉翻飛 …… ,足以讓人完全忘卻百米之外,繁忙公路上的塵土飛揚。

dcf-travel-img-27756


新田荷塘的存在,可以用四個字形容:莫名其妙。難以明白為何繁忙的新田公路旁邊,竟然有着這樣規模,如此質樸,如斯美麗的一個荷塘。既非公園,亦非私人擁有,甚至令人懷疑是否有人打理;或許有,不過關心的相信只是河道是否暢通,與園林管理完全是兩回事。 然而莫名其妙不足以成為值得推介的理由,這荷塘自有其他的優點。首先是自然質樸。不似一般的人工荷花池,新田河塘雖然位處人工修建的河道,卻保留相當的自然風貎。除荷花之外,荷塘的岸邊長滿多樣的植物,景觀自然之餘,亦為拍攝提供了大量的配襯素材。

dcf-travel-img-27760
▲ 來到如此自然質樸,素材豐富的一個荷塘,拍上半天,不論攝影新手與高手,相信都不難有所收獲。


地形優勢

新田荷塘在地形上亦有着獨特的優勢。荷塘呈長形,大致由東南向西北沿新田村路延伸,兩頭窄,中央濶。靠路邊的東岸,是人工修建的護土坡,對面的西岸,則是一片相對開闊平緩的天然河岸,荷花主要分佈於荷塘兩端及西岸的淺水位置。這東西兩岸的格局,意味着拍友無論早晨或午後黃昏,都有機會選擇不同的光向拍攝。而荷塘因為濶、窄、深、淺兼而有之,生長的植物品種亦較為多樣,與地形相配合,塑造出豐富的景觀變化。

dcf-travel-img-27780
▲ 大量生長於岸邊的水草可說是這荷塘特色之一。利用這些水草,可以輕易拍出富裝飾效果的前景。

dcf-travel-img-27755
▲ 荷塘南端的一角,水面相對平靜,荷花生長亦離岸邊很近,不難拍到有趣的倒影。

dcf-travel-img-27757
▲ 荷塘靠北的一端,水道狹窄修長,但仍長了不少荷花;穿透岸邊的樹叢看荷花,別饒趣味。

dcf-travel-img-27758
▲ 荷塘中央,寬闊的水面總會浮着幾片荷葉,映襯岸邊的倒影。懶洋洋的恬靜,正是夏天荷塘獨有的韻味。


除了地形優勢之外,新田荷塘的「冇王管」亦為拍攝提供不少方便。每年三百六十五天,24x7不分早晚陰晴全天候開放,十號風球亦不關閉。在這裡,拍友可以盡享創作自由。


新田晨荷

早晨向來都是荷攝愛好者推崇備至的拍攝時機。無論是日出前的曦微晨光,還是日出後的燦爛朝陽;又或者鮮嫩的花瓣、晶瑩通透的露珠,都教拍友趨之若鶩。可惜筆者欠缺天亮前出動的條件,這裡只能放幾幅朝陽中的晨荷。

dcf-travel-img-27763
▲ 一夜風雨,朝陽中的半朵殘荷,彷彿猶有餘悸。

dcf-travel-img-27762
▲ 相反,受到荷葉的護蔭,鮮嫩的紅荷百般嬌美。

dcf-travel-img-27761
▲ 早晨的新田荷塘,寧靜中充滿朝氣。


新田午荷

不少人認為中午時分的荷花不美,遠不及晨荷的鮮嫩,但筆者卻不以為然。試想想,即使再乾巴巴,也比不上花期過後的枯乾殘荷吧?枯荷尚且可以令拍攝者為之傾倒,略為乾澀的午荷,又怎會沒有可取之處?況且荷塘之中,值得欣賞的不就只是荷花。

dcf-travel-img-27764
▲ 盛放的荷花,於正午驕陽底下,衝破重重綠浪,頗有橫空出世的霸氣。

dcf-travel-img-27765
▲ 水光映照的大片荷葉,碧綠半透;前景失焦的綠葉彷若風卷殘雲。主角是花還是葉,誰說得清?

dcf-travel-img-27766
▲ 若嫌正午的陽光教人頭昏腦脹,蒸發靈感,不妨看看水中的倒影,那裡不乏紅綠映襯的詩意。


新田晚荷

夜幕低垂,新田村路亮起了街燈,其他拍友都相繼撤退,荷塘邊,只餘獨自一人,美荷相伴,幽香輕沁;浪漫如斯,快門聲也彷若燕語鶯啼……。以上的情景,或許是加了點想像,但實情也不相差太遠。

dcf-travel-img-27768
▲ 荷塘的西岸沒有路燈,入夜後就是一派自然暮色。

dcf-travel-img-27767
▲「美荷相伴,幽香輕沁」;沒騙人,沒作大。

dcf-travel-img-27769
▲ 怕黑嗎?別過頭來朝東岸拍吧。新田村路的燈光映照岸邊的樹叢,倒影河中 ……。
且別恐慌,這並不是火燒紅蓮寺現實版。


新田雨荷

說過這裡可以全天候拍攝,又怎會只放晴天的照片。只不過,掛風球時拍攝實在危險,唯有只放幾幅雨荷。

dcf-travel-img-27770
▲ 雨洗荷塘清

dcf-travel-img-27781
▲雨濺殘荷艷

dcf-travel-img-27771
▲ 水潤荷苞妙


荷塘拾趣

早晚陰晴都介紹過了,但仍要補充幾幅小品。影荷而不拍荷塘小品,樂趣大打折扣;一輯荷塘作品若無小品,亦欠完整。人們口裡常說影荷花,實情是影荷塘。這現像非常合理,須知荷塘的氛圍,是集各種荷塘元素而成的;荷塘,是個超大盆景,到處都有值得細意欣賞的趣味。

dcf-travel-img-27774

dcf-travel-img-27773

dcf-travel-img-27775


滄海遺珠

每年夏天,不少拍友都會四出尋荷。然而荷花並不易拍,或者可以這麼說,舉凡中國文學史上曾有著名佳句描寫過的花草樹木,都不易拍;因為大家追求的不再是簡單的形式美,而是難以言傳的意境。要表現「出淤泥而不染」,只談,齋講,也不容易,何況拍攝?正因如此,拍攝荷花,取材相對重要。多花時間去觀察、選擇,以取得適合表現的形態、光線、處境,比隨隨便便拍回來PS後製,成功機會大得多。新田荷塘有足夠的規模,多樣的景觀,有遠有近,有前景有背景,有密集有虛空;豐富的素材,讓你可以於一個荷塘,拍攝出風格迥異的作品。在這方面而言,相比香港境內的其他荷塘,新田荷塘更有其優勝之處。這個沒有官方名稱的路邊荷塘,好比滄海遺珠。

dcf-travel-img-27776

dcf-travel-img-27779

dcf-travel-img-27777

dcf-travel-img-27778


擱筆之前補上一句。新田荷塘「冇王管」,當然也沒有甚麼安全設施,圍欄、救生圏一概久奉,拍攝時務必加倍小心,注意安全。

dcf-travel-img-27759

 

星期六, 5月 27, 2017

色光燈影裡的舊中環

 走過回憶滿佈的太平山街,沿石階登上必列啫士街。這裡,已屬於舊城中環的邊陲地帶。 ( 請參閱筆者另文《太平山街@實景與回憶》)

dcf-travel-img-27467

近日旅遊發展局大力推廣「舊城中環」,並以「歷史故事」、「藝文聚落」、「繽紛滋味」、「巷弄好店」等四個特色主題,再加上一項精選景點,整合出五條漫步中環的旅遊路線,據說是旨在讓旅客感受本港地道特色。姑勿論旅發局推廣的項目是否總帶「美食車」格調,好味之餘,略感離地,這路線的設計,似乎忽略了這舊區的夜色街景。

相比新發展的區域,入夜後的舊區,最欠缺的是燈火通明,然而卻不乏幽暗中的明亮;明暗交錯之間,有着無盡的詩意。而舊城中環,則除了擁有一般舊區的詩光影意之外,亦因部分區域的新舊交替,中西交融,色光之美,獨步單方。從必列啫士街起步,走到士丹頓街一帶,往返於鴨巴甸街、伊利近街,再沿卑利街下行,從荷李活道以南的蘇豪區走到荷李活道以北的嘉咸街市集,全程穿梭於中環舊區的狹小街巷,流漣於各色光影之間。昏暗、明亮、璀璨、幽深,高低起伏的色光旋律,譜成美妙的舊城小調。


邊陲地帶

dcf-travel-img-27468
▲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

dcf-travel-img-27464
▲ 在舊青年會旁邊的樓梯街,是一道連接皇后大道中與半山堅道的漫長階梯。
幽幽的藍光,來自阰鄰的公理堂。

dcf-travel-img-27505
▲ 永利街,因電影《歲月神偷》而廣為人知。
但相信大多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位置所在。


SOHO, South of Hollywood

過了永利街,便大致進入了官方稱為「荷南美食區」的中環「蘇豪區」。燈光的旋律,亦逐漸活潑明快起來。只一個 PMQ 元創坊,便差不多照亮了整段鴨巴甸街。

dcf-travel-img-27465
▲ PMQ 元創坊

從鴨巴甸街走落荷李活道,再轉右東行,沒幾個舖位便到伊利近街街口,這裡有在香港所餘無幾的路邊大牌檔。牌檔位處街角一端,正切合中式食肆被邊緣化的處境。

dcf-travel-img-27466
▲ 伊利近街大牌檔

dcf-travel-img-27469
▲ 伊利近街。總算還有中文字的招牌,找找看。

沿伊利近街上行,不用兩分鐘,便可返回士丹頓街,到達與卑利街交匯之處。若然將橫貫整個蘇豪區的士丹頓街比作大動脈,這裡便是蘇豪區的心臟。

dcf-travel-img-27470
▲ 士丹頓街

dcf-travel-img-27478
▲ 士丹頓街與伊利近街、卑利街的交匯點

人多、車多、餐廳食肆多。五顏六色的燈光招牌,儘管展示的店舖名稱各異,但都彷彿同樣亮着飲、食、玩、蒲四個大字;空氣中瀰漫著一片煎、炸、烤、焗。然而,貼近卑利街的一角,卻混和着另一種「古典」的氣味。原來就在大群洋人聚腳的西餐廳旁邊,竟然有着這麼一間「牌檔式」的伯公廟。

dcf-travel-img-27472
▲ 卑利街伯公廟

舊城中環之妙,在於新與舊、東與西的混雜並存。視覺上,似乎只有夜間豐富的色彩、交錯的光影,才足以配襯這糾纏不清的文化內涵。若要更深刻地感受這種文化與視覺上的反差,不妨沿卑利街下行,從「荷南」走到「荷北」,那裡存在着一片消失中的光影 ─ 重建中的嘉咸街市集。

dcf-travel-img-27499
▲ 荷李活道以南的一段卑利街

假如說之前從必列啫士街前往蘇豪區,是從昏暗走向明亮,那麼「荷南」往「荷北」,則可說是從明亮返回昏暗;色光的旋律,轉眼間由活潑明快變得低調深沉。以下照片拍的是連接荷理活道與結志街的一段卑利街,看那沿街的色光變化,可見所言非虛。

dcf-travel-img-27488
▲ 荷李活道以北的一段卑利街


嘉咸街市集

昏暗能夠覓得藏身之所,是因為這裡曾經是香港最古老的露天街市。市集主要由兩條街道組成,由上而下的嘉咸街,以及東西橫向的結志街。入夜後,大部份攤販都收了檔,街上也沒太多其他的店舖,照明少,行人也少。鬱鬱沉沉、冷冷清清,燈光零星落索,教人懷念市集昔日的興旺。

dcf-travel-img-27500
▲ 結志街

dcf-travel-img-27481
▲ 結志街

dcf-travel-img-27502
▲ 嘉咸街

dcf-travel-img-27480
▲ 嘉咸街

dcf-travel-img-27485
▲ 嘉咸街


舊城區的餘光殘影

離開嘉咸街市集,重上荷李活道,街上燈火通明,頓感茫然若失;失去的,是舊區的光影。有別於之前走過的幾個小區,這裡之所以被視為舊,只因為個別建築物或街道的歷史,與現況無闗。不過,偶然在某窄巷或街角,依然可以找到舊城的光影殘跡。

dcf-travel-img-27486
▲ 吉士笠街

dcf-travel-img-27487
▲ 砵典乍街 (石板街)

dcf-travel-img-27501
▲ 砵典乍街 (石板街)


舊城裡的視覺音符

從舊城中環的西南走到東北,拍了一堆照片,才意識到所記錄的影像,都是一脈相承。那一脈,就是對比。這絕對是個充滿對比的城區,無論是文化上的新舊與東西,還是視覺上的色彩與明暗,處處都聽得到對比碰撞的鏗鏘。穿越小街窄巷,各式各樣的對比如影隨形,時而隱約,時而誇張;彷彿有誰在撥弄琴弦,琴音跌宕,旋律動人。

色光燈影裡的舊中環,悅目,動聽!


dcf-travel-img-27483

dcf-travel-img-27479

dcf-travel-img-27497

dcf-travel-img-27484

dcf-travel-img-27498

 

相關文章 -
太平山街@實景與回憶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