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六, 1月 19, 2019

拍岸驚濤 ── 龍蝦灣

 小時候聽人家說,龍蝦灣是香港的潛水勝地。自此,想像中的龍蝦灣,就如常見於典型旅遊宣傳的浮潛照片那樣,清澈的水,平靜的浪,珊瑚伸手可及,游魚就在身旁 …… 。直至初次到訪,只見巨浪滔天。再訪,驚濤拍岸。又訪,洶湧如斯,依舊不變。

dcf-travel-img-34338

龍蝦灣大浪,相信是地理因素使然。首先,香港的東面比西面浪大。兩個以大浪著名的海灘 ─ 港島的大浪灣和西貢的大浪西灣 ─ 都在東面,還有大量位於東面的海蝕地貎,都是最佳明證。而龍蝦灣位處西貢牛尾海的前沿,再往東面不遠,就是茫茫無際的大海洋,加上海床由深至淺,地形由濶到窄,正所謂食正條水,讓從東面遠道而來的海潮,潛藏的能量在此得以宣洩、併發。

dcf-travel-img-34348

同樣基於地理因素,以上地圖所示的三個位置,海浪特色各有不同。【1】由於背向東面,海浪較弱。【2】向海的一方全是高大崖石,硬磞磞地抵受着海浪的拍擊,掀起高高的浪花,翻湧雪堆似的波濤,頗為壯觀;唯此處需從風箏場側攀石而下,略具難度之餘,亦有一定危險性,必須小心。至於【3】,則左面是大堆嶙峋礁石,右面是巨浪沖刷的削壁,中間一片石灘,大石散佈,浪潮席捲不斷,景觀豐富多變,絕無冷場。加上此灘就在路旁,毋用攀爬,因此特別值得推介。事實上,從午後至黃昏,左中右,長短焦距,不同快門組合,不同取景角度,只此一灘,拍足兩個多小時也不沉悶。

dcf-travel-img-34339

拍海浪,既簡單又不簡單。器材運用方面,主要是要懂得運用幾種濾鏡。首要的是ND 濾鏡 (減光鏡),其次就是CPL(偏光鏡) 和GND (漸變減光鏡)。後兩者拍其他風景也常用,以下只說說ND鏡。

拍海浪用ND鏡的目的,就是減少鏡頭進光,好讓可以運用較慢的快門,以表現出海浪的流動感。當然,也沒規定拍海浪必須慢快門,以高速快門凝固浪花,又或者以不快不慢的快門拍攝,動感與力量感兼顧也可以。然而那就更沒甚麼好說,調試不同快門速度,看拍出來的效果,滿意便可收貨。

dcf-travel-img-34340

ND鏡就如相機的太陽眼鏡,原理及用法都不難明。但由於對應不同的光照亮度,需要用上不同減光程度的ND鏡,因而使用起來頗為麻煩。市面有可調節減光量的產品,但調至減光量較大的時候,偏色,以至出現暗斑的情況相當普遍,即使高價貨亦難避免。若不用可調的,則除非低、中、高減光量全套齊全,否則又要面對選擇困難。筆者之見,若只用一鏡,最好是中間落墨,ND64 (減光6級) 左右應該是最能派上用場。關於ND鏡的選購及運用,網上不乏專文介紹,在此不多花筆墨。以下談談慢快門拍攝海浪需要注意的地方。

dcf-travel-img-34341

慢快門拍海浪有兩個明顯的難處,第一個是快門速度的掌握。對應不同的海浪狀況,要運用不同的快門速度,才可得到期望的效果。首先,浪濤的大小明顯是影響因素。但即使浪濤大小相若,分散的,用較慢的快門沒問題,拍出來仍會有豐富的明暗層次;密集的,卻可能會拍出整個畫面白朦朦的一片。類似地,不同的光照條件,例如直射陽光、密雲時的散射光,以及黃昏時的暮色蒼茫,也需要用上不同的快門速度來配合表現。大致而言,浪濤洶湧澎湃、浪花密集、光照充足之時適宜用較快的快門;反之,波浪平緩、分佈疏落、光線暗淡時,不妨用上較慢的快門。

dcf-travel-img-34342
▲ 1秒快門

dcf-travel-img-34343
▲ 5秒快門

dcf-travel-img-34344
▲ 30秒快門

第二個難以掌握的是構圖。平時拍攝風景,景物位置明暗色彩相對固定。看準了,拍出來也就大致一如何料。然而當用上慢快門的時候,同樣的場景位置,同樣的取景角度,同樣的焦距運用,但由於快門打開的時間長,以至每次的拍攝,就在那幾秒,甚至只是一秒之間,所捕捉的浪濤流動與分佈不盡相同,以至拍出來的畫面,呈現不一樣的同明暗色彩,以及形體上的差異;換言之,構圖因而有所改變。這情況,快門足夠快時當然不會出現,足夠慢時也沒有問題,因為這樣便等於記錄海浪的平均動態。

dcf-travel-img-34345

dcf-travel-img-34346

▲ 2.5秒快門;每次按動快門,記錄的海浪分佈不同,構圖亦因而略呈差異。

此外,取景範圍也是一個因素。範圍小,浪花的變化也少,按動快門的時機容易掌控;範圍大,也容易,不過這回是容易顧此失彼。在此情況下,盡可能觀察海浪的動態規律,多拍幾幅選其表現最合乎要求的就是了。

慢快門拍攝海浪,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 ── 攝影,是撞彩的藝術。

dcf-travel-img-34347

* 交通 : 前往龍蝦灣不難。乘 91號往清水灣的巴士,又或者往清水灣的小巴,於大拗門落車,然後沿龍虾灣路步行約大半小時,到路的盡頭便是。


星期五, 1月 11, 2019

鏽色可餐,Art 呃難分 ── 楓香林內的反思

 「中計!」甫踏進大棠楓香林的範圍,心中不由自主地暗罵了一句。

「活該!」沿路走到近楓香林的涼亭,心中禁不住狠狠的多罵一句。

第一句是罵別人,罵那些將觀賞價值如此平凡的楓香拍得似層層的充滿美感,引誘小弟舟車勞頓走一倘。第二句是罵自己,一句警世之言「攝影人不可信」經常掛在口邊,竟依然中計。

dcf-travel-img-34221
 大棠楓香如此狀態。信?還是不信?

攝影人不可信的原因,在於經常造假。且別說那些 PS 組合多張照片移花接木,又或者用上諸如多重曝光、慢快門長曝、失焦搖鐿等特技拍成的照片,即使是只用最平實的方式拍攝,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鏡頭焦距及拍攝角度,以至等待光影條件適合、動態得宜的瞬間才按動快門。只要善於斷章取義,寮屋前的一道污水渠,也有着「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街道上半窪水氹中的倒影,也可盡顯波平如鏡,美不勝收。若然還懂得透過後製編修小題大做,則那怕原本只是灰朦中透着微紅的晚霞,也可以弄得輝煌絢爛。

dcf-travel-img-34229
▲ 斷章取義,總能找到合乎心意的片言隻語。

當然,現實中除了小部份別有用心的個案,攝影人的「造假」,主要還是出於對美的追求,可說是一種藝術的表現。然而由於攝影既可以用於藝術創作,又可以用作現實記錄,雙重性格的特質容易使人混淆,人們往往把藝術加工當作真實,搞不清甚麼時候是藝術,甚麼情況是造假,以至「Art」「 呃」難分。

dcf-travel-img-34230
▲ 適可而止的後製,往往比誇張不堪、味精濃重的更具欺騙性。

dcf-travel-img-34225
▲ 如此修圖,一年四季都可拍到紅葉了。然而又有何意思?

回說大棠拍攝當日,天氣清涼但不寒冷,雖略多雲但尚算明朗,一口氣上到大棠山路的閘口處,但見一片青蔥,已感不妙。臨近楓香林一帶,山林翠綠,部份樹木還吐着清新的嫩葉。幸而並沒有薄霧,否則還以為春天提早到來。再往前行,楓香可以有多紅已經心中有數。

dcf-travel-img-34226
▲ 這混雜的葉色,正是本港冬春難分的天氣寫照。

但若說今年的楓香不紅,又不盡不實,因為紅起來的幾株,色如鐵鏽,真箇是鏽色可餐,相比兩年前所見的片片淡紅,算是有所交代。只可惜,就只是那幾株而已。萬綠叢中幾株紅,便是今年大棠楓香林的真實面貎。

dcf-travel-img-34227

dcf-travel-img-34228
▲ 即使葉色夠紅,葉子夠多,卻又千瘡百孔,或者瘦骨嶙峋。大棠的楓香,總能呈現出一份缺憾美。

幸而隨遇而安,滿足現狀,有乜影乜,正是本地拍友可愛之處,筆者又何嘗不是感染了同樣的習性。如是者,熟練地運用各種「造假」功夫,為眼前每年一遇的大棠紅葉勝景加工潤色。若然現場加工還未能湊效,回家PS 搭夠就是了。

dcf-travel-img-34222

本性難移!攝影人真的不可相信。這一句,也是用來罵自己的。哈!哈!

 

星期日, 1月 06, 2019

冬至屏山 ─ 元朗屏山文物徑快閃拍攝記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日子。這天,日短夜長到了極限,過了冬至,白晝的時間又逐漸長起來,直到半年後的夏至。如是者周而復始,歲月在這不斷的循環中悄然流逝,歷史,也就一去不返。

天生是個讀不懂歷史的人,一本中國歷史看上十多遍,累積起來的記憶,仍只是串連不起半個故事的片言隻語。甚麼武王伐紂、黨錮之禍、安史之亂、玄武門之變,我都知道,只是搞不清當中的朝代、地點、人物。然而不知何故,如此的歷史文盲,卻喜歡看歷史古蹟,也許是因為腦海中的空無一物吧!對歷史的無知令小弟仿如一張白紙,古蹟於我而言,無分前文後理,與風景相差無幾,只需用眼看,用心感受。欣賞的,是那穿插於古殘老舊之間的光影與氛圍;喜歡的,是無視典故的歷史想像。不久前的冬至,藉着到屯門過節途經天水圍之便,到屏山文物徑快閃走了一轉。

dcf-travel-img-34168
▲ 聚星樓

元朗屏山是香港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早於十二世紀 ,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其中一個分支已定居於此。而成立於1993年12月的屏山文物徑,則是香港首條的文物徑,長約一公里半,沿途連接多座典型的中式古建築,傳統獨特兼備,包括聚星樓、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上璋圍、述卿書室、覲廷書室、清暑軒、洪聖宮、楊侯古廟等等。

dcf-travel-img-34169
▲ 上璋圍

記不起是哪年首次到訪屏山,當時應該文物徑還未啟用。只記得當日驅車到了屏廈路,把車泊在路旁翻看地圖之際,一朵又大又重的木棉花掉在車頂上,嘭的一聲好不嚇人,那肯定是暮春時節了。 之後的數次到訪,都在冬天。大概是寒冬的蕭瑟使然,總覺得冬天看古蹟,別有一番風味。

dcf-travel-img-34170
▲ 楊侯古廟

這次冬至到訪,遊人更是稀少,即使當日天色明朗,古牆老瓦之間,依然滲透着教人唏嘘的蒼涼。這感覺,身處鄧氏宗祠及愈喬二公祠之中尤其明顯。偌大的廳堂,空無一物,令人感悟到歲月不留痕是個騙人的謊話,── 當時間湮沒一切,剩餘的空空洞洞,正是歲月遺留下來最深刻的痕跡。

dcf-travel-img-34171
▲ 鄧氏宗祠

dcf-travel-img-34172
▲ 愈喬二公祠

在鄧氏宗祠,除了一把殘舊的牛角電風扇,庭院之中基本上沒有任何傢具,導賞文字都是沿牆壁放置展示,後進祖龕的左右兩旁,分別掛着「孝」「弟」兩個大字,前廳高牆之上,有的是「詩禮傳家」。類似地,愈喬二公祠的大門外,「達期兼善,德修於身」,大廰牆壁之上,展示着一幅精美賀帳的複製品。就是這些見證着歷史的文物,默默地守護着這兩所經歷了大半個千禧的古蹟 ……。歷史的無知並不妨礙攝影的直覺,手中相機的快門聲,彷彿是文化的共鳴。

dcf-travel-img-34173
▲ 鄧氏宗祠後進

dcf-travel-img-34174
▲ 愈喬二公祠大門

隨着一下接一下的快門聲劃過寧靜的廳堂,冬至午後的斜陽,漸漸從地板移到牆壁,寂寂地,由明亮變作橘黃,再由橘黃變為暗紅,然後消失於屋樑之間。

dcf-travel-img-34175
▲ 愈喬二公祠後進

dcf-travel-img-34176
▲ 鄧氏宗祠大廳

宗祠外面,太陽快要落到遠山的背後,古蹟管理員早已下班離去。晚霞的餘輝,雖然照亮不了室內的雕樑畫棟,卻依稀勾勒出這古老建築的恢宏與輝煌,訴說着這庭院的上空,曾經有過七百多個的冬至,如雲朵般飄過。

dcf-travel-img-34177

 


相關文章 -
歷史古蹟專題拍攝
鄰家古蹟拍攝心態








 

星期二, 12月 18, 2018

平方反比整色水 @ 閃光燈小實驗

 前文《平方反比乜傢伙 @ 閃光燈小實驗》介紹了如何根據平方反比定律,在一所只用一個 20W 白光慳電膽作照明的狹小斗室之中【圖1】,適當佈置閃燈、主體、背景三者之間的距離【圖2】,應用壓光技巧,實現主體明亮背景黑暗的拍攝效果【圖3】。這一回,讓我們在壓光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閃光燈整色整水。

dcf-travel-img-33852
【圖1】 – 現場光源;20W 白光慳電膽。

dcf-travel-img-33856
【圖2】 – 閃燈、主體、背景距離。

dcf-travel-img-33855
【圖3】 – 按照【圖2】距離佈置拍出的壓光效果。
相機白平衡 5500K;ISO 500、f/14、1/125秒。

相對上次,今次的實驗比較澤心仁厚,不對現場光進行過份的壓迫,刻意留有餘地,讓現場光的貢獻能在照片中展現出來。

用閃光燈拍攝,在光源與相機位置不變的前題下,若要保留多一點現場光效果,不外乎兩個方法:一、將閃燈的亮度調至與現場照明亮度相若,一般而言就是減低閃光燈的強度;二、減慢快門,好讓閃光過後,感光元件有充份時間慢慢地吸收相對暗淡的現場光 (請參閱拙文《現場光亮度控制 @ 閃光燈小實驗》)。由於本實驗在狹小斗室中進行,閃光燈與主體距離非常近,功率早已設為最低的1/128,沒可能再低了,因此選用方法二,將快門從1/125秒減慢至1/5秒。一如所料,拍攝出來的結果是背景變亮了。

dcf-travel-img-33926
【圖4】 – 同樣按照【圖2】距離佈置,保留現場光效果。
相機白平衡 5500K;ISO 500、f/14、1/125秒。

以上的照片,表面看來沒有甚麼特別,其實暗藏玄機。玄機在於1/5秒的快門速度,使閃燈光與現場光在照片中分別佔有各自的地盤。照片中主體的亮光主要來自閃燈,而背景則是以現場光為主。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利用這前後不同的主導光源整色整水。方法是先為閃燈加上濾色膠片(colour gel),令閃燈光與現場光的顏色有明顯的分別,然後選用不同的白平衡設定進行拍攝。

首先嘗試為閃燈光加上橙黃色濾色片。相機白平衡設為 5500K。拍出來的結果就如【圖5】那樣,顏色暖洋洋的,主角原本雪白的臉龐變了橙黃色。

dcf-travel-img-33927
【圖5】 - 橙黃色閃燈光配合現場照明。
相機白平衡 5500K;ISO 500、f/14、1/5秒。

為了讓主角的臉龐回復本色,將相機的白平衡設定改為3300K。Bingo!不單只臉龐回復美白,而且背景展現藍藍綠綠的一片,不再是沉悶的灰【圖6】。小小的一張濾色片竟可改變牆壁的顏色,世間上竟有如此划算的事情!

dcf-travel-img-33936
【圖6】- 橙黃色閃燈光配合現場照明。
相機白平衡 3300K;ISO 500、f/14、1/5秒。

此事何解?理由簡單,須知變為橙黃色的只是閃燈光,現場光的顏色並沒有變,而照亮背景的主要是現場光,橙黃色的閃燈光對背景沒有太大影響(少許是有的),因而背景顏色基本上依然故我。在這情況下將相機的白平衡由 5500K 降至 3300K,便使到本來灰色的背景拍出來明顯偏藍。事實上,若然關掉閃燈,只保留現場光照明,設定 3300K 白平衡拍攝出來的背景顏色就如【圖7】。

dcf-travel-img-33931
【圖7】 - 沒用閃光燈,只用現場光照亮背景。
相機白平衡 3300K;ISO 500、f/14、1/5秒。

以下三圖是將閃燈光變為淺藍色,現場光維持不變,並以不同白平衡設定拍攝得到的結果。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試試自行解釋當中顏色變化的來龍去脈。

dcf-travel-img-33929
【圖8】- 淺藍色閃燈光配合現場照明。
相機白平衡 5500K;ISO 500、f/14、1/5秒。

dcf-travel-img-33930
【圖9】- 淺藍色閃燈光配合現場照明。
相機白平衡 9000K;ISO 500、f/14、1/5秒。

dcf-travel-img-33932
【圖10】 - 沒用閃光燈,只用現場光照亮背景。
相機白平衡9000K;ISO 500、f/14、1/5秒。

以上的小實驗看似只是整色整水的雕蟲小技,但實際用途卻可大可小。以下的個案研習,就是應用同樣的原理,用一片濾色膠片令天地為之色變。

個案研習

中午十二點半,老細來電。

「三點半約咗開心樂園餐廳總經理商討廣告海報事宜,急需一幅全新拍攝的 Snoopy 玉照,重點係要黃昏景色,三點半前E俾我。快!」

「吓?!而家係中午喎,黃昏景起碼要五點鐘 ……」

「唔理你點搞,總之三點半前!This is an order!」

「……」

解決方案:

中午時份藍天白雲,若非老細要求黃昏 feel,交貨話都冇咁易。

dcf-travel-img-33933
▲ 強制閃燈補光,不加濾色片。
日光白平衡;ISO 100、f/11、1/250秒

以閃燈加上淺藍濾色膠片,相機白平衡設為 10000K。結果如下。

dcf-travel-img-33934
▲ 強制閃燈補光,淺藍濾色片。
白平衡 10000K;ISO 100、f/11、1/250秒

再略施PS小技,調整色彩平衡,修正主角面部色偏,並加強紅黃色彩的對比及飽和度。

dcf-travel-img-33935

下午一時正已完工,但為免老細「誤」以為此事容易,先外出午膳,延至三點三才交功課。老細欣然收貨,小弟隨即往樓下茶記嘆下午茶。


思考題:

若然要在藍天白雲的情況下拍出晦暗的陰沉天色,又該如何處理?


相關文章 -
平方反比乜傢伙 @ 閃光燈小實驗
現場光亮度控制 @ 閃光燈小實驗











星期一, 12月 10, 2018

平方反比乜傢伙 @ 閃光燈小實驗

 平方反比?影相就影相啦,竟然要出動到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以外 out of syllabus 的東西,唔識就真係俾佢嚇死!其實真正應用起來,並不需要動輒用上計算機,只需要明白平方反比定律的重點,在於指出燈光照明的一個基本特質是 ── 照近唔照遠。

別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眾人皆知的事情,每次在攝影班中講解平方反比定律之前,筆者都會向同學提出類似以下的簡單問題:

閃光燈照射距離10米的亮度,是照射距離20米的亮度的多少倍?

絕大部份情況下,同學們的答案都是兩倍;也就是,都錯!正確答案是四倍,即是兩倍的二次方。答錯的原因,當然是不知道亮度與距離的平方反比關係。其實這定律不難明白,且看下圖。

dcf-travel-img-33854

假設將距離光源 1m 的亮度定義為 1,那麼,距離 2m 的亮度就減少至1/(2x2),即是1/4;距離 3m 時,亮度就減少至1/(3x3),即是1/9。如此類推,當距離只去到 6m,亮度已減弱到只有距離 1m 的1/36。由此可見,亮度因為距離增加而衰減的幅度,比一般人想像中的要大得多。

OK!定律的內容並不難明。但接下來的問題是:知道又如何?有何意義?意義可大了,只要懂得善用這定律,不單只慳錢慳力慳時間,甚至可以化不可能(表面看似)為可能。以下用小實驗為大家舉個實例。

實驗在大約只有2.5米丁方的斗室之中進行,以一盞 20W 慳電膽作現場光照明,並邀請得 Snoopy 公仔擔當主角。

dcf-travel-img-33852
▲ 現場光源只是一盞 20W 慳電膽

在如此光照環境下拍攝主角,得到下圖的影像。圖中可見,由於唯一光源在天花板,頂光令主體陰影濃重,然而斗室不大,主體受光程度大致與牆壁相若。

dcf-travel-img-33853
▲ ISO 500、光圏f/14、快門1秒。

問題來了:在這樣的環境光照情況下,該怎樣做才可以拍出如下圖那樣的主體亮度適中,但背景卻是近乎漆黑一片的照片?

dcf-travel-img-33855

減少曝光?不行。調低ISO?也不行。因為兩者都只會令到背景與主體同時變暗。可行的方法有兩個:一、換上黑色的背景;二、運用閃光燈壓光技巧,以明亮的閃燈打亮主體,把背景的現場光壓下去。為免離題,本文探討的只是方法二。

前文《現場光亮度控制 @ 閃光燈小實驗》介紹過壓光技巧,然而那是用了「冇雷公」咁遠的窗外景物作背景,要控制閃光燈只照亮主體而不影響背景,一點也不難。但在狹小的斗室之中,即使閃光燈以最低功率放閃,也足以照亮任何的一個角落。主體明亮,背景昏暗,可以嗎?點搞?

這時候,平方反比的知識便可派上用場。為免累贅,先講答案,再解釋。拍攝時的曝光設定及燈光佈置如下:

dcf-travel-img-33856
▲ 閃光燈功率設定:1/128;相機曝光設定:ISO 500、光圏f/14、快門1/125秒。

如此安排是要做出兩個效果。首先是壓光。在閃光燈沒有亮着的情況下,以ISO 500、f/14、1/125秒拍攝出來的背景,會被「壓」至漆黑一片。其次是控制主體與背景的受光比例,根據上面平方反比的解釋,這可以透過控制由閃燈到主體(A),以及由閃燈到背景(B)這兩個距離的比例來達至。上圖所示,A:B是30:150,亦即是1:5。5的平方是25,因此,按照平方反比計算,背景接受的閃光亮度只及主體所接受的1/25。1/25又表示甚麼?表示若然主體曝光正確,背景便會曝光不足達4級有多,足以使其看起來接近漆黑一片。(註:1/16是減少4級,1/32是減少5級;1/25就是介乎兩者之間)

明乎平方反比定律,除了可以搞搞背景明暗之外,日常拍攝亦有不少實際用途。例如,以閃燈拍攝集體照時,有時會出現前排亮後排暗的現像,這是因為閃燈與前後排距離不同的緣故。遇上這情況,根據平方反比定律,只要將閃燈儘量移後一點,使閃燈與前後排距離的比例朝1:1靠攏,問題便可得到改善 (見下圖)。

dcf-travel-img-33857
▲ 閃燈放在距離後排3米處拍攝,光源與前後排距離的比例是2:3。按平方反比計算,後棑的亮度只有前排的 1/(1.5x1.5),即是不足 45%。

dcf-travel-img-33858
▲ 若改為將閃燈放在距離後排5米位置,光源與前後排距離的比例是4:5。按平方反比計算,後棑的亮度是1/(1.25x1.25),也就是 64%。前後排的光差明顯得到改善。 (註:留意若然閃燈可以離機引閃的話,相機無需移動,只需將閃燈移到較遠的位置就可以了;影響亮度的只是光源距離,與相機位置無關。)

下一篇,讓我們透過另一個小實驗,看看如何運用平方反比定律使天地色變。


思考題:

1. 在上面的實驗中,若嫌背景「接近漆黑」還不夠,要將其拍至「黑過墨斗」,該如何處理?
2. 反過來,若要背景明亮一點,又該怎樣拍?

 
相關文章 -
平方反比整色水 @ 閃光燈小實驗
現場光亮度控制 @ 閃光燈小實驗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