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二, 1月 28, 2020

夜靜 @ 水鄉大澳

 夜幕低垂,黑壓壓的群山環抱着海灣,靜夜中的大澳,亮起了燈光,一點點的散落,一串串的蜿蜒。

dcf-travel-img-37620

承接前文《河北 @ 水鄉大澳》,在嶼北界碑對上的山坡拍過黃昏日落,便回到新基大橋以西的一段新基街。這區域遠離大澳「市中心」,入夜後,寧靜得只聽到鳥啾蟲鳴。漆黑的天空眨着明亮的星星,即使對星座不及一知半解的小弟,亦可以輕易辨認出獵戶座。寂靜的小街,桌椅傢具之類本來屬於室內的東西,伴着自行車放在路旁,儲物室的門是敞開的;棚屋的外牆貼上了簇新的揮春,透過窗戶往屋裡看,茶壼、暖杯靜靜地呆在廳房的桌上;一只舢舨橫在岸邊,與對面的棚屋隔河相對,默然無語。眼下的一切,無疑都是民居的景像,然而卻空無一人,令人懷疑是拍攝電影的場景。路燈暖暖的橙黃,窗戶幽幽的藍光,介乎兩者之間,不是陰沉的昏暗,便是依稀的微亮,於靜夜中編織光影的旋律,彈奏出一闕只屬於這水鄉的夜曲。

dcf-travel-img-37621

dcf-travel-img-37622

dcf-travel-img-37623

dcf-travel-img-37624

沉醉於寧謐的光影,才意識到,之前從未試過於入夜後拍攝這漁村的小景。底片年代,既有感光度的限制,調整色溫亦相當麻煩,再加上交通不便,根本沒有認真想過在大澳拍攝夜景。那時到大澳拍攝,不管是晨早還是下午開始,都同樣是以黃昏過後作結,伴隨踏上歸程的,除了幾筒曝了光的菲林之外,便是滿心的意猶未盡。如今改用了數碼相機,若不好好地拍上幾回,便對不起數碼影像科技了!

dcf-travel-img-37625

dcf-travel-img-37626

▲ 夜間的光影,有着先天的詩意。

說起來有點奇怪,即使在數碼相機夜攝能力大大改善的今天,拍攝大澳夜景的人似乎依然不多。在網上 Google「大澳夜景」圖片,搜到的主要還是入夜後的大澳全景,置身棚屋街道中拍攝的,絕無僅有。這或許是時下攝影風尚的另一佐證:欠缺著名地標,未有驚艷作品,也無 KPL (key photo leader) 領頭,自然難有趨之若鶩。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這些鄉郊地方拍攝夜景,技術上與在都市中不盡相同,平日慣拍都市夜景的,可能不大適應,甚至感覺略有難度。主要原因是光害小,光差大。在光害小的地方,當完全入夜之後,燈光照不到的地方極之昏暗。在這情況下處理場景中的明暗區域,很容易顧此失彼。按照一般的方法,是優先考慮明亮區域的曝光,但卻往往由於光差太大,拍出來的照片,很容易會出現明亮的區域看似無厘頭地互不關連。因此,拍攝這類夜景,除了取景時需要特別注意之外,亦可能要用上一 take過以外的方法,以及較複雜的後期製作。換言之,稍難,較麻煩。又難又麻煩,粉絲自然也不會多。

dcf-travel-img-37627

dcf-travel-img-37628

▲ 夜景中的光影分明,色彩單純,自有其獨特的魅力。

然而話得說回來,以上說的並非事實的全部。首先,晚上的大澳,不是沒有著名的地標,近幾年冒起的三盞燈茶座,本地攝影人大都熟悉。若要老資格一點的,新基大橋應算其一。

dcf-travel-img-37629

dcf-travel-img-37630

其次,只要好好把握日落後的魔幻時刻 magic hour,便不愁光差過大。拍過日落,順道拍攝天空未完全漆黑的夜景,理所當然。

dcf-travel-img-37631

dcf-travel-img-37632

再不然,也可以尋覓一些趣味小品。況且,照明相對充足的地方,亦並非完全絕跡大澳。總而言之,假如閣下也像筆者一樣,之前因為某種原因未曾於夜間拍攝大澳,不妨一試,看看可否從中尋覓到另一種的水鄉風情。

dcf-travel-img-37633

dcf-travel-img-37634

dcf-travel-img-37635

大澳夜靜,亮起千家燈火;小河淌水,流過百載鄉情。從筆者當年首度拍攝,至今二十多年之間,大澳既是隨着時代而改變,也曾經歷過火災、風災,雨災。值得慶幸的是,今夜燦爛依然。藉此新春之際,誠心祝願這古老的漁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dcf-travel-img-37710


相關文章 -
再續水鄉情
河北 @ 水鄉大澳










星期五, 1月 10, 2020

50mm 的寨城光影

 日前為一個人像班作準備,去了九龍寨城公園視察場景。雖然當日沒有模特兒同行,但相機仍裝上窮人恩物 50mm 定焦鏡頭,以便模擬正式拍攝時可以如何取景。由於沒有人物主角,拍場景和拍風景只是一線之差。因此,偶然看到光靚景正,也就順道拍上幾幅。既稱順道,那就當然是不換鏡頭了。一來人懶,換鏡頭麻煩。二來,小弟於底片年代,曾有一段日子經常拍攝幻燈片。幻燈片不可剪裁,拍攝時就得靠變動焦距框出適當取景範圍,久而久之,與變焦鏡頭結下不解之緣。難得可以藉口練習,索性將懶就懶,來一回雖短暫,卻徹底的「範式轉移」,好好地享受一趟定焦50mm 的寨城光影。

dcf-travel-img-37472

50mm 定焦鏡頭,很多時又稱為標準鏡頭。其實這稱號不很準確,嚴格來說,50mm焦距的鏡頭,只能在配合時下稱為全片幅 ( 35毫米片幅 ) 相機使用時才算得是「標準」。須知標準鏡頭的定義,重點在於所拍出的照片,透視感與人眼所見相若。因此,相機的片幅不同,對應的標準鏡頭焦距也不一樣。例如,對應APSC片幅相機的「標準焦距」,大概是35mm。

dcf-travel-img-37473

dcf-travel-img-37474

標準一詞,驟聽起來相當巴閉,地位超然。可是,若問標準鏡頭有何獨特優勢,答案通常卻只是相當標準地將定義重複一遍:拍出的照片與人眼所見相近。當然,亦會有提及光學質素高、光圏大、景深淺、體型小、價錢平等優點。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因為定焦鏡頭結構相對簡單,從而得出的副產品。

曾幾何時,在遠古的菲林單反年代,標準镜頭是購買相機時的標準配置。但隨着科技進步,以及攝影喜好的轉變,標準鏡頭的超然地位,已大不如前。

dcf-travel-img-37475

dcf-travel-img-37476

首先說靈活性。定焦與變焦之爭,市場的選擇最具說服力。隨着變焦鏡頭質素日漸提高,現時伴隨相機配套售賣的 kit lens,若非全部,也絕大部份是變焦鏡,而且變焦範圍愈來愈大。定焦鏡頭遠不及變焦鏡頭方便取景,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這情況在香港尤其明顯,因為拍攝場地狹窄擠迫的多,廣闊開揚的少,以定焦鏡頭拍攝,一方面難以避開多餘的景物,另一方面,亦因為走位無從,不能施展人腳變焦,以框出洽當的場景範圍。

其次是透視感。攝影喜好的改變,將透視感與人眼相若這一項,由優點變成缺點。時下的攝影作品,流行嘩眾取竉,色光味精、超凡視角、後製特技大行其道。體現於鏡頭運用方面,超廣角、魚眼、波波(反射鏡)之類能拍出誇張,特別、非一般效果的鏡頭,成為了某些拍友所追捧的必殺工具。每當靈感匱乏、創意閉塞之時,取而用之,頓然與別不同,當收立竿見影之效。反觀標準鏡頭,便沒有這般的神效了。

dcf-travel-img-37477

dcf-travel-img-37478

以上提及的標準鏡頭弱點,在拍攝主體明確的題材時,例如人像之類,問題沒那麼明顯,反而可以突顯定焦鏡頭大光圏、淺景深優勢。然而拍攝一般的風景題材,既要在平實的透視中顯出不平凡,又要在焦距限制之下對景物作出適當取捨,那就不見得是簡單的事情。因此,對一些長期慣用變焦鏡頭,又或者愛用誇張焦距的拍友而言,以定焦鏡頭,標準焦距進行拍攝,即使算不上嚴苛的考驗,也不失為絕佳的練習。

dcf-travel-img-37479

dcf-travel-img-37480

這回 50mm 定焦鏡頭拍攝練習,為了使拍出的畫面,不會因為透視「標準」而流於平淡,主要採用了兩種手法。首先是盡可能使用大光圏,並在適當的情況下納入誇張的前景,以景深效果加強畫面的深度。其次是刻意運用不同的光照,包括強光、逆光、柔光,當然還有隨之而來的不同陰影效果,務求能為平凡的畫面增添對比與階調。


星期一, 12月 30, 2019

河北 @ 水鄉大澳

 若以貫穿大澳的大涌為界,位處大涌北面的區域,或可稱為大澳的「河北」景區。「河北」沿岸的主要街道包括西面的石仔埗街、中間的吉慶後街和東面的新基街。與大澳永安街、太平街所在的「河南」相比,河北區域保留着更多的原始風味。尤其是新基橋以北的一段吉慶後街,以及對岸新基街一帶,由於距離大澳「市中心」較遠,即使在遊人眾多的假日,這裡依然可以找到難得的憩靜。

dcf-travel-img-37413
▲ 大澳地圖。淺紅色標示「河北」區域。

前文《 再續水鄉情 》提到,小弟近期重拾的大澳獵影,是相隔二十多年的舊調重彈,然而在此期間,並不是完全沒有到訪大澳,只是並非專注拍攝而已。可是,若將範圍稍為縮小,局限於新基橋東北一帶,那就真的是二十多年沒有踏足過。

dcf-travel-img-37414

dcf-travel-img-37415

dcf-travel-img-37416

dcf-travel-img-37417

「以前呢度係船廠 ......」在一個像舞臺般闊落的木建平台上,一位「老」街坊如是說。(註:老,只是這位兄台自認。後來他透露了年齡,根據聯合國最新修訂準則,只屬中年。) 聽他道來,小弟似乎依稀記得,從前在這位置,岸邊有粗大的木條斜入水中,大概就是用來移運維修船隻的滑道。

dcf-travel-img-37418

「而家整個大澳只剩二千幾人 ...... 」他這麼說,小弟無從考證。只是當天並非假日,感覺大澳沒有從前那麼熱鬧卻是真的。

「好多屋丟空冇人理,柱樑俾白蟻蛀空晒,一推就冧 ...... 」我連忙低頭看看腳下所站位置,見木板並非殘舊,不禁舒一口氣。

伴在老街坊身旁的一瓶飲品、一包香煙,暗示着他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分享。幸而當時尚有一位到來寫生的畫家在場,可以分擔話題,好讓小弟能夠輕鬆地以 time sharing 方式,一面交談,一面拍攝 ……。今年的初冬沒有半點寒意,午後的陽光,比春光還要明媚;老街坊敘述的大澳往事,不時勾起小弟朦朧的回憶,與眼前的景物混成一片,彷如春霧。陶醉於如此光景,一時技癢,便拍了幾幅畫意習作。

dcf-travel-img-37445

dcf-travel-img-37444

在平台上拍攝了好一會,別過老街坊,便沿吉慶後街往寶珠潭方向走。遠離市中心的這路段,明顯亦與商業化保持距離,沿途所見,既簡樸,又古老,然而卻不乏姿彩。

dcf-travel-img-37419

dcf-travel-img-37420

dcf-travel-img-37421

dcf-travel-img-37422

dcf-travel-img-37423

dcf-travel-img-37424

dcf-travel-img-37425

dcf-travel-img-37426

dcf-travel-img-37427

dcf-travel-img-37428

走到寶珠潭燒烤場,放眼前望,遠處大海之中是二十多年前看不到的景物,── 港珠澳大橋。相信沒有太多人會留意到,1997年回歸之前,大澳的海岸就是香港與國內的邊境線。岸,屬英方;海,則屬於中方。記得當年拍攝到此,有時會見到不少居民往海邊走,又同樣有不少從海邊走回來。回程的,身上若非大包小包,就是兩手非空,臉上掛着滿足的笑容。原來是有來自國內的「商船」藉此海陸邊境之便,進行「跨境貿易」。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真箇是無處不在,哪裡有着數,哪裡就有交易。

dcf-travel-img-37429
▲ 寶珠潭燒烤場。左面是楊候古廟,遠處可見港珠澳大橋,右面河的對岸就是新基街。

與吉慶後街一水之隔,是新基街。這裡不及吉慶後街那樣的古意盎然,然而卻有更多的鄉郊氣息。沿路的東面有大片的紅樹林,再遠處,就是環抱大澳的群山。據說大澳風水好,就是因為有鳯、獅、象、虎四山守護。畫龍點睛地,還有一個碧玉似的寶珠潭。

dcf-travel-img-37430

dcf-travel-img-37431

dcf-travel-img-37432

dcf-travel-img-37433

dcf-travel-img-37434

dcf-travel-img-37435

dcf-travel-img-37436

dcf-travel-img-37437

dcf-travel-img-37438

dcf-travel-img-37446

沿新基街往北走,可接東澳古道步行前往東涌,路牌指示說只需兩個多小時,信不信由你,不信的不妨一試。然而步行前往東涌只是題外話,這裡要說的是此路亦通往嶼北界碑,從界碑再往山上走不遠,便是可以俯瞰整個大澳,以及遠眺港珠澳大橋的觀景點。

dcf-travel-img-37440

大澳景觀豐富,好攝之徒到此一遊,往往都是拍個不停,忙個不可開交,不願錯失那怕只是半個的拍攝時機。然而走到後半山拍攝大澳全景,心態卻是截然不同。從踏入黃昏開始,大部份時間就只是伴着腳架,聽着清風,無無聊聊地等待着偶爾適當的時刻,按動快門。眼前開闊的景觀、緩慢的抇攝節奏,彷彿靈丹妙藥,一下子化解了整個下午匆忙拍攝的疲累。此時此刻,大可以用最平靜的心情、最細緻的心思來欣賞大澳;看着這盪漾於大海旁邊的水鄉,從金碧輝煌的斜陽夕照之中,漸漸地,再一次沉醉於夜幕下的寧靜。

dcf-travel-img-37441

dcf-travel-img-37442

dcf-travel-img-37443



相關文章 -
再續水鄉情
夜靜 @ 水鄉大澳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