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6, 2013

夜景拍攝摘要

概述

按字面解釋,夜間的景色就是夜景。當然,一般所說的景色並不包括室內,但室外的景色,則無論是都市、鄉郊、陸地、海上、人物、建築物等,全都可以是夜景拍攝的對像。

夜景的最顯著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光、暗。沒有陽光的照耀,夜景的自然光源差不多只剩月光和星光;與陽光相比,強弱懸殊。因此,除了部份以大自然為題材的拍攝之外,夜景的光源主要是人造光源,這做成了在拍攝場景中,光源強弱不定,色彩多樣,並且伴隨著大量的暗位。而夜景精彩之處,正正在於這種複雜多變、繽紛錯落的明暗分佈。璀璨華燈,令人感受得到都市的繁華喧鬧;陋巷中昏暗的燈影,又可以讓人意會到這繁華背後,尚有多少掙扎求存的故事;— 夜景之美,只在乎你如何取材,如何詮釋,如何演繹。



技術

由於夜景中人造光源主導,弱光攝影自然成為夜景拍攝中首要的技術課題。順理成章,長時間曝光與高感光度拍攝,就是夜景拍攝必須掌握的兩項主要技術;當中尤其以長時間曝光的拍攝技巧較為多樣和複雜。



長時間曝光

1.    穩定拍攝

要做到拍攝穩定,首先想到的當然是三腳架。三腳架的選擇固然多,要考慮的因素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依然是穩定性。表面看來,三腳架是否穩定不難判斷,但實際上不少人忽略了影響穩定性的因素,例如中軸升高、支架未全開,又或者在大風的情況下,都會降低穩定程度。此外,使用時亦需要留意固定腳架的各部份,包括腳點、關節、雲台、快拆板等等。除了腳架之外,其他還會用得着的減震設備有快門線或遙控器等,但在較長時間曝光的情況下,快門開關時產生的震動所帶來的影響相對輕微,因此,即使沒有以上設備,在曝光時間不超出相機最慢快門的情況下,亦可放心拍攝,只要按快門時小心一點就是了。

相機裝上了腳架,改變拍攝位置自然比較麻煩,因此需要作出變動時更要小心,必須做足功夫;因為急於移動相機,隨手將相機在雲台上扭動,不覺間鬆開了螺絲栓的例子廔見不鮮。此外,特別提醒使用快拆板的朋友:攜帶三腳架外拍時請不要忘記把快拆板也一同帶上!

其實要做到穩定拍攝,不一定要用三腳架,只要想辦法將相機固定於結實的位置便行。需要留意的倒是所處的位置是否真的穩定,例如在架空公路的行人道上,重型車輛駛過時就會做成明顯的幌動,即使三腳架如何堅固穩定也沒意思了!

無論採用任何方法固定相機,別忘了在非手持拍攝時關掉鏡頭防震,否則反而有機會造成反效果。



2.    曝光時間

雖然夜景多數在弱光環境拍攝,但很多時還是需要延長曝光時間,以期得到所需效果。要增加曝光時間,最間單就是收細方圏和調低感光度,若然仍未能滿足需求,便得用上ND鏡﹝減光鏡;灰鏡﹞了。由於數碼相機不存在倒易失效的問題,因延長曝光時間而需更改的光圏、ISO設定值,就只要按原有設定的EV等值計算便可以了。

3.    長曝效果

若然說預計拍攝效果需要經驗及對場景的分析,那麼,預計長曝效果則需要更多的經驗和更複雜、更仔細的場景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快門開闗的這段時間內,感光元件會受到更多、更複雜的亮度變化所影響;你可能要刻意計算長曝中某一光源將要將要出現的時間與位置,也可能要準備隨時阻檔在預計中不應出現的光源。正因如此,長曝拍攝衍生出很多獨特的延伸技巧,例如;搖黑卡、搖鏡、變焦距、變焦點、光繪等等。


4.    特別技術

長曝中光源的變化既可以創製很多有趣的效果,但也帶來不少需要解決的特別問題,當中最典型的,莫如場景中大幅度的明暗落差使單次曝光難以應付。要解決這問題,一般可採用搖黑卡(曾經有人問筆者1/30秒曝光怎樣搖黑卡;一笑),又或者以不同曝光拍攝多幅影像,然後用編輯軟件合併。值得一提的是搖黑卡並非想像中那樣困難,採用的黑卡規格亦非傳說中的嚴謹,只要用上顏色足夠地深、面積比鏡頭大而又不反光、形狀大致扁平的物件就可以了。若然某次你沒帶黑卡,但穿的是深色襪子,不妨脫下來穿在手掌當黑卡搖,效果應該不錯。試想想,偌大的一輛汽車在鏡頭前面經過,尚且可以完全隱型,只在夜景影像中留下燈光軌跡,何況一片略不達標的臨時黑卡?


高感光度

日間戶外拍攝,陽光的反射很多時都足以照亮陰影中的景物,使拍攝出來的暗位,仍然存有相當的細節。夜景由於人做光源微弱,有效照明範圍通常都相當小,距離稍遠便會亮度大降,使到拍攝時難以兼顧明暗落差,加上設定高感光度會增加噪訊,可接受的動態範圍(寬容度)變相收窄,這便要求拍攝時有明確的判斷:哪個是主體?放棄暗部?還是犠牲亮部?


1.    增加曝光

對於主體而言,尤其是人像,一般人都會接受偏亮多於偏暗,加上後製時,只要未至於出現高光剪裁,由光調暗的效果會比由暗調光的來得好。因此,拍攝時不妨偏向加多曝光。但如果使用的是高檔機種,即使ISO過萬,影像質素仍是超凡細膩,當作別論。


2.    選擇感光度

夜景的光源複雜多樣,照明條件變化萬千,選擇甚麼的感光度才適合?低,怕不足以應付;高,又擔心噪訊影響影像質素;尤其是街頭抓拍,情景稍蹤即逝,那有時間考慮這麼多!這可是個使人頭痛的問題。幸而現時的數碼相機,除了光圏先決、快門先決之外,大都設有自動調節感光度功能,這難題便基本上得以解決。設定自動調節感光度,並將可應用感光度設至最高,便不用擔心感光度設得太低了。預設太高沒關係,用不着就是了,反正不另收費!要留意的是,當選擇了自動感光度調節後,即使選用手動(M)模式,相機也會以「半自動曝光」操作拍攝,因而不能達到刻意手動調節的加減曝光效果。



調節色溫

攝影是藝術,藝術充滿主觀。人們對色彩的喜好,是主觀的典型例子,若然影像中不存在某些標準顏色,例如人臉膚色,怎樣的色溫調節才為之正確,無統一標準。夜景中的人造光源色彩繽紛,同一張面孔,左右也會不同顏色,又該如何選擇?加上現時的照明科技五花百門,白熾燈、鎢絲燈已非夜間照明的主流,選擇更加困難。因此,與其不知所措,不如悉隨尊便,先拍幾幅測試,然後按圖、按喜好設定。若然是以RAW檔拍攝、習慣後製編修,事情則更加簡單,先拍後調,優遊自在。

有一點經驗值得分享,就是影像偏色對拍攝後觀測影像時作出的判斷,會做成一定的影響。選用自動白平衡拍攝,一方面省卻不少麻煩,另一方面,對成像的曝光效果較容易取得準確判斷。到底應該預視色溫效果,還是留待後續處理?以RAW檔拍攝的話,可以自由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繁花似咁

去年底國內上映的電視劇《繁花》爆紅,紅的程度,以發紫形容還不足夠。因為那不只是紅,而是在相當程度紅出個文化現象。文學、歷史、政治、文化、流行音樂,一時間,網上媒體繁花競放,嘩啦啦的甚麼都被拉落水,沾上光。當中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錯綜複雜,不輸互聯網。坦白說,此中有多少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