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一, 3月 30, 2020

春花亂敘

 剛踏出鑽石山站 B 出口,便看見巴士站淡藍色的玻璃頂蓋上,擱着幾片火焰似的橙紅。順勢抬頭一望,木棉樹差不多只剩光秃的枝椏,花開已近尾聲。才不過是三月下旬,與十多年之前的常態相比,足足早了一個多月。

dcf-travel-img-38255

dcf-travel-img-38256

▲ 木棉

近幾年的冬天,一年比一年暖;春花,亦一年比一年開得早。不知是否因為植物不懂按氣溫增減衣物,難以適應急速的氣候轉變,幾個曾經熱門的賞花地點,花開狀況都是強差人意。去年最是令人失望,只需七個字,便足以透徹形容,── 春風無力百花殘!

dcf-travel-img-38257

▲ 簕杜鵑

比木棉更不可思議的,是黃花風鈴。春節之前曾到大澳一遊,見巴士總站旁邊的幾株已經開得燦爛奪目。當時心想:又是一個春花亂放的春天!有鑑於去年的百花凋零,順理成章,對今年的春花不寄厚望。

dcf-travel-img-38258

dcf-travel-img-38259

▲ 黃花風鈴

然而,上天的意旨又豈是凡人可以猜度。相比剛過去的兩年,今年的花況,算是有所交待。奇妙的是,花開彼落此起。同一種花,這區的開過了,又到另一區;不同的花,這種開過,又有另一種,就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讓好攝花卉的拍友忙個不亦樂乎。當中一批退休「上岸」的,更是花開到哪,人必到哪,好不愜意。希望這陣子的繁忙,多少可以彌補今年花展的消聲匿跡吧!

dcf-travel-img-38260

dcf-travel-img-38261

▲ 洋紫荊

筆者算不上愛花之人,更非識花之士,但每年的春花拍攝,亦鮮有缺席。喜歡的原因,並不在於春天的花嬌葉翠,而是伴隨花卉不同生長階段所帶來的種種感覺與意境:從含苞待放、春意盎然,到花團錦簇、爭妍鬥麗,以至花落凋零,令人悵然若失 ……。因此,筆者拍攝春花,多是取其大意而少有精雕細琢。

dcf-travel-img-38262

dcf-travel-img-38274

dcf-travel-img-38273

▲ 紫玉蘭

少有精雕細琢,亦有其他原因。擁有的器材力有不逮固然是其中之一,較重要的,是在香港,若非溫室之中,難覓精品。而以個人喜好而論,則偏愛生長於自然環境中的花卉。總覺得,若沒有天然的光線,缺少了春風霧雨,即使再完美無瑕的花朵,也只不過是堆音符,成不了動人的樂章。亦因如此,小弟喜歡拍攝高大的喬木花卉,花朵堪攝之外,尚有枝幹形態、葉子裝襯,可以為畫面帶來更多的變化,讓演繹有更多的選擇。

dcf-travel-img-38264

▲ 紅花風鈴

dcf-travel-img-38288

▲ 櫻花

有些人拍攝花卉,會有某種形式的執着。例如時間必選早上、花姿必需柔美,甚至光線、手法,都會有「咁樣影先夠靚」的堅持。小弟由於與「花開到哪,人必到哪」的境界尚有相當距離,堅持執着的條件欠奉,拍攝的態度雖未至於佛系,亦流於隨遇而安,隨機應變;有乜,就影乜。所謂適者生存,應對多變的花況景觀,便要多學一兩道板斧。事實上,小弟的板斧來來去去就只幾度,包括:一、寫實直拍,當然間中會加上些前景背景,以作調劑;二、柔焦重曝,柔美夢幻、遮瑕掩缺不二之選;三、疊景重曝,可以無中生有,以假亂真;還有的,是各式難以獨當一面的雕蟲小技。

dcf-travel-img-38265

dcf-travel-img-38266

dcf-travel-img-38267

▲ 李花

至於演繹方面,模仿國畫與偏重色光同樣是小弟杯茶。自我剖析,這種偏愛亦有其現實背景。須知香港地狹人多景雜,難覓乾淨企理的畫面,以天空作背景仿國畫留白,當是捨難取易;以朦朧手法仿傚畫意筆觸,去其細節,亦有利遮醜。而仿國畫之水墨線條,更是自小潛移「墨」化的累積成果;書法學不來,應用到攝影之上,總算不至全然浪費。

dcf-travel-img-38268

dcf-travel-img-38269

▲ 玫瑰

亂敘一輪,不覺字數已是過千。據說現代人有長文恐懼症,見長即 pass,為免讀者缺如,就此擱筆,並亂選本年拍攝的春花拙作,穿插其中,聊作點綴。讀者若有興趣,不妨憑相分析,猜猜照片是用了哪度板斧拍攝。

dcf-travel-img-38270

▲ 杜鵑


星期日, 2月 09, 2020

相機鏡頭重拾大自然

 「因為攝影,才知道香港還有這麼多未到過的地方。」

不止一次聽到攝影班的同學說類似的話。因為學了攝影,上了癮,於是經常到不同的地方尋找攝影題材,這是業餘攝影圏中非常普遍的現像。尤其現今社交媒體發達,只要有人在某地方拍到靚相,並在社交媒體發放,便總會有大量的拍友跟隨,希望拍到類似的照片。較進取的,更期望可以超越前人,拍得更靚。

攝影可以擴闊視野,是肯定的。首先,攝影是視覺藝術,必須看,才可以拍。其次,若然你喜歡的攝影對像是景物,更需要跑外景,景物不會自己找上門。如果你喜歡拍攝大自然景物的話,那就更加需要上山下海,甚至周遊列國了。如此一來,眼界自然大開。

dcf-travel-img-37485

dcf-travel-img-37486

▲ 愛攝之人,不辭勞苦,上山下海,只為留住美麗的瞬間。

其實,拍攝大自然,又何止可以擴闊視野。闊,只是其中一個維度。除了闊之外,還有深;除了深之外,還有心。

筆者雖然算不上山友,但間中的行山遠足還是有的。然而,若問多年以來,對到過的山頭野嶺認識有多深,則似乎來來去去都止於路線、地名、地勢等等將地圖現實化的資訊。每一趟避走石屎森林,闖進大自然,都是流於走馬看花,到後來背上了相機,才有所改變。

相信並非每個行山遠足的人都是如此,但對專注力不足的小弟而言,攝影,確乎為認識大自然開拓了更多的維度。因為攝影,大自然中的一個地點,可以變成了無窮無盡的景點。因為攝影,學會在同一位置,細味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品嘗早晚晨昏不同的時段,感受霧雨陰晴不同的天氣,從中欣賞大自然多采多姿的美態。因為攝影,才懂得既要看得多,也要看得細。大片叢林中的每一株樹,每株樹的枝、葉、幹、根,都有非凡之處。無論是喜歡微距攝影,還是熱愛拍攝天文星空,再不然,拿着相機一頭扎進碧波綠水,攝影都能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dcf-travel-img-37487

dcf-travel-img-37488

dcf-travel-img-37489

dcf-travel-img-37730

▲ 花、鳥、獸、虫,香港雖小,自然生態卻不乏姿采。

從只是走馬看花、水過鴨背地匆匆而過,到靜心欣賞、細意觀察大自然;從對大自然幾近無知,到因為要拍好不同的題材,願意花時間去了解更多關於大自然的知識,攝影作為一種個人興趣,既為小弟提供了動力,亦成為小弟與大自然溝通的媒介。漸漸地,我懂得如何分辨桃花、梅花、李花。蝴蝶不再是只分大細,還知道有鳯、斑、粉、蛺、弄、 灰、蜆、眼、環、珍等十大蝶科。蜻蜓和豆娘不一樣;逆溫層預示有機會看到雲海;夏季銀河像汽車水潑那樣,從東到西劃過南方的天空 ......。攝影讓筆者對大自然有更深入的認識,是為深。

dcf-travel-img-37491

dcf-travel-img-37492

dcf-travel-img-37493

▲ 寄情山水之間,置身萬千色彩之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無聲的啟示。

至於心,則是指對大自然的情感。作為攝影人,這情感更多體現為對大自然美的感受。這裡所說的美,並不只是狹義上的視覺美,而是更廣義的美。這樣說,似乎有點玄,但只要換一個說法,便不難理解。世間上凡是可以欣賞的,都美。溪流中的朽木,讓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池塘裡凋凌的殘荷,使人慨嘆四季更迭,光陰流逝。滔天的巨浪、呼嘯的山風,令人心神震撼;深山裡溫婉的小溪、山崖上明艷的野花,教目光捨不得離去。 火紅夕陽、清幽朗月、深邃星空 ......,大自然的景觀,有着無窮的組合,無盡的變化,而攝影機的鏡頭,正好讓人屏息靜氣,專注領會大自然的每個瞬間,以敬畏的心情,崇拜的態度去欣賞大自然的奧妙、神奇、美麗!

dcf-travel-img-37494

從宇宙的尺度來看,人類社會的一切,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大自然從來都沒有遠離我們,只是我們忘記了如何欣賞大自然而已。


星期二, 1月 28, 2020

夜靜 @ 水鄉大澳

 夜幕低垂,黑壓壓的群山環抱着海灣,靜夜中的大澳,亮起了燈光,一點點的散落,一串串的蜿蜒。

dcf-travel-img-37620

承接前文《河北 @ 水鄉大澳》,在嶼北界碑對上的山坡拍過黃昏日落,便回到新基大橋以西的一段新基街。這區域遠離大澳「市中心」,入夜後,寧靜得只聽到鳥啾蟲鳴。漆黑的天空眨着明亮的星星,即使對星座不及一知半解的小弟,亦可以輕易辨認出獵戶座。寂靜的小街,桌椅傢具之類本來屬於室內的東西,伴着自行車放在路旁,儲物室的門是敞開的;棚屋的外牆貼上了簇新的揮春,透過窗戶往屋裡看,茶壼、暖杯靜靜地呆在廳房的桌上;一只舢舨橫在岸邊,與對面的棚屋隔河相對,默然無語。眼下的一切,無疑都是民居的景像,然而卻空無一人,令人懷疑是拍攝電影的場景。路燈暖暖的橙黃,窗戶幽幽的藍光,介乎兩者之間,不是陰沉的昏暗,便是依稀的微亮,於靜夜中編織光影的旋律,彈奏出一闕只屬於這水鄉的夜曲。

dcf-travel-img-37621

dcf-travel-img-37622

dcf-travel-img-37623

dcf-travel-img-37624

沉醉於寧謐的光影,才意識到,之前從未試過於入夜後拍攝這漁村的小景。底片年代,既有感光度的限制,調整色溫亦相當麻煩,再加上交通不便,根本沒有認真想過在大澳拍攝夜景。那時到大澳拍攝,不管是晨早還是下午開始,都同樣是以黃昏過後作結,伴隨踏上歸程的,除了幾筒曝了光的菲林之外,便是滿心的意猶未盡。如今改用了數碼相機,若不好好地拍上幾回,便對不起數碼影像科技了!

dcf-travel-img-37625

dcf-travel-img-37626

▲ 夜間的光影,有着先天的詩意。

說起來有點奇怪,即使在數碼相機夜攝能力大大改善的今天,拍攝大澳夜景的人似乎依然不多。在網上 Google「大澳夜景」圖片,搜到的主要還是入夜後的大澳全景,置身棚屋街道中拍攝的,絕無僅有。這或許是時下攝影風尚的另一佐證:欠缺著名地標,未有驚艷作品,也無 KPL (key photo leader) 領頭,自然難有趨之若鶩。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這些鄉郊地方拍攝夜景,技術上與在都市中不盡相同,平日慣拍都市夜景的,可能不大適應,甚至感覺略有難度。主要原因是光害小,光差大。在光害小的地方,當完全入夜之後,燈光照不到的地方極之昏暗。在這情況下處理場景中的明暗區域,很容易顧此失彼。按照一般的方法,是優先考慮明亮區域的曝光,但卻往往由於光差太大,拍出來的照片,很容易會出現明亮的區域看似無厘頭地互不關連。因此,拍攝這類夜景,除了取景時需要特別注意之外,亦可能要用上一 take過以外的方法,以及較複雜的後期製作。換言之,稍難,較麻煩。又難又麻煩,粉絲自然也不會多。

dcf-travel-img-37627

dcf-travel-img-37628

▲ 夜景中的光影分明,色彩單純,自有其獨特的魅力。

然而話得說回來,以上說的並非事實的全部。首先,晚上的大澳,不是沒有著名的地標,近幾年冒起的三盞燈茶座,本地攝影人大都熟悉。若要老資格一點的,新基大橋應算其一。

dcf-travel-img-37629

dcf-travel-img-37630

其次,只要好好把握日落後的魔幻時刻 magic hour,便不愁光差過大。拍過日落,順道拍攝天空未完全漆黑的夜景,理所當然。

dcf-travel-img-37631

dcf-travel-img-37632

再不然,也可以尋覓一些趣味小品。況且,照明相對充足的地方,亦並非完全絕跡大澳。總而言之,假如閣下也像筆者一樣,之前因為某種原因未曾於夜間拍攝大澳,不妨一試,看看可否從中尋覓到另一種的水鄉風情。

dcf-travel-img-37633

dcf-travel-img-37634

dcf-travel-img-37635

大澳夜靜,亮起千家燈火;小河淌水,流過百載鄉情。從筆者當年首度拍攝,至今二十多年之間,大澳既是隨着時代而改變,也曾經歷過火災、風災,雨災。值得慶幸的是,今夜燦爛依然。藉此新春之際,誠心祝願這古老的漁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dcf-travel-img-37710


相關文章 -
再續水鄉情
河北 @ 水鄉大澳










星期五, 1月 10, 2020

50mm 的寨城光影

 日前為一個人像班作準備,去了九龍寨城公園視察場景。雖然當日沒有模特兒同行,但相機仍裝上窮人恩物 50mm 定焦鏡頭,以便模擬正式拍攝時可以如何取景。由於沒有人物主角,拍場景和拍風景只是一線之差。因此,偶然看到光靚景正,也就順道拍上幾幅。既稱順道,那就當然是不換鏡頭了。一來人懶,換鏡頭麻煩。二來,小弟於底片年代,曾有一段日子經常拍攝幻燈片。幻燈片不可剪裁,拍攝時就得靠變動焦距框出適當取景範圍,久而久之,與變焦鏡頭結下不解之緣。難得可以藉口練習,索性將懶就懶,來一回雖短暫,卻徹底的「範式轉移」,好好地享受一趟定焦50mm 的寨城光影。

dcf-travel-img-37472

50mm 定焦鏡頭,很多時又稱為標準鏡頭。其實這稱號不很準確,嚴格來說,50mm焦距的鏡頭,只能在配合時下稱為全片幅 ( 35毫米片幅 ) 相機使用時才算得是「標準」。須知標準鏡頭的定義,重點在於所拍出的照片,透視感與人眼所見相若。因此,相機的片幅不同,對應的標準鏡頭焦距也不一樣。例如,對應APSC片幅相機的「標準焦距」,大概是35mm。

dcf-travel-img-37473

dcf-travel-img-37474

標準一詞,驟聽起來相當巴閉,地位超然。可是,若問標準鏡頭有何獨特優勢,答案通常卻只是相當標準地將定義重複一遍:拍出的照片與人眼所見相近。當然,亦會有提及光學質素高、光圏大、景深淺、體型小、價錢平等優點。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因為定焦鏡頭結構相對簡單,從而得出的副產品。

曾幾何時,在遠古的菲林單反年代,標準镜頭是購買相機時的標準配置。但隨着科技進步,以及攝影喜好的轉變,標準鏡頭的超然地位,已大不如前。

dcf-travel-img-37475

dcf-travel-img-37476

首先說靈活性。定焦與變焦之爭,市場的選擇最具說服力。隨着變焦鏡頭質素日漸提高,現時伴隨相機配套售賣的 kit lens,若非全部,也絕大部份是變焦鏡,而且變焦範圍愈來愈大。定焦鏡頭遠不及變焦鏡頭方便取景,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這情況在香港尤其明顯,因為拍攝場地狹窄擠迫的多,廣闊開揚的少,以定焦鏡頭拍攝,一方面難以避開多餘的景物,另一方面,亦因為走位無從,不能施展人腳變焦,以框出洽當的場景範圍。

其次是透視感。攝影喜好的改變,將透視感與人眼相若這一項,由優點變成缺點。時下的攝影作品,流行嘩眾取竉,色光味精、超凡視角、後製特技大行其道。體現於鏡頭運用方面,超廣角、魚眼、波波(反射鏡)之類能拍出誇張,特別、非一般效果的鏡頭,成為了某些拍友所追捧的必殺工具。每當靈感匱乏、創意閉塞之時,取而用之,頓然與別不同,當收立竿見影之效。反觀標準鏡頭,便沒有這般的神效了。

dcf-travel-img-37477

dcf-travel-img-37478

以上提及的標準鏡頭弱點,在拍攝主體明確的題材時,例如人像之類,問題沒那麼明顯,反而可以突顯定焦鏡頭大光圏、淺景深優勢。然而拍攝一般的風景題材,既要在平實的透視中顯出不平凡,又要在焦距限制之下對景物作出適當取捨,那就不見得是簡單的事情。因此,對一些長期慣用變焦鏡頭,又或者愛用誇張焦距的拍友而言,以定焦鏡頭,標準焦距進行拍攝,即使算不上嚴苛的考驗,也不失為絕佳的練習。

dcf-travel-img-37479

dcf-travel-img-37480

這回 50mm 定焦鏡頭拍攝練習,為了使拍出的畫面,不會因為透視「標準」而流於平淡,主要採用了兩種手法。首先是盡可能使用大光圏,並在適當的情況下納入誇張的前景,以景深效果加強畫面的深度。其次是刻意運用不同的光照,包括強光、逆光、柔光,當然還有隨之而來的不同陰影效果,務求能為平凡的畫面增添對比與階調。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