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三, 3月 30, 2022

P 圖隨筆 @ 草根散記

相片的後期製作,到底應否,又或者是否,存在着甚麼樣的底線,可以去到幾盡,一路以來,都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

簡單舉個例子。甲乙二人到海邊拍攝風景,取景範圍的碎石灘上,有三幾個廢棄飲品盒。甲有理冇理,拍咗先算,後期 P 圖完成。而乙則選擇現場即時移除才拍攝。以現今修圖軟件的能力,最後得出的照片,除非擁有科學鑑證級的判別知識,否則是難以分辨出來。或者有人認為前者是對現實記錄作出干預,可是回心一想,後者現場移除,豈不是直接干預現實?更加不可饒恕!

dcf-travel-img-45220
Photoshop 的濾鏡功能加上圖層混合模式,可以創製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拍攝期間的干預,何止於此。動用閃光燈、慢快門、pan 鏡、多重曝光 ……,以至簡單如加添濾鏡,都是對現實影像的干預。雖然手法層出不窮,但是目標一致,為的是改變現狀,原因是不滿現實。有人會認為,那些都是為照片加強藝術表現力的拍攝方法。小弟認同,然而以後期製作達到目的,又何嘗不是?

dcf-travel-img-45221
以柔光混合模式疊上紋理,為照片添加質感。

或者又有人認為,大幅度的明暗色彩改動可以接受,底線是不可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然而又有否留意到,不少公認的大師、沙龍「世界十傑」,傳世作品都不乏改頭換面的雜錦合成。

dcf-travel-img-45225
模糊收藏館中的光圏模糊,朦朧之餘,還可模擬散景亮光

從底片年代開始學習攝影,小弟經歷過攝影歷史中的黑暗時期。黑暗,是因為人們放棄了黑房。快速沖印技術面世,把業餘攝影帶進了「有拍攝、冇後製」的年代。直至攝影數碼化,這現像才得以扭轉過來。或許受此影響,雖然自己在拍攝風格方面偏向寫實,但對於數碼暗房編修後製,不但接受,甚至是某程度的渴求。事實上,最初接觸 Photoshop 時,還未擁有第一台數碼相機,當時的主要用途,就是處理從底片掃瞄得出的數碼影像。

dcf-travel-img-45223
以濾光混合模式疊上亮斑,為照片添上氣氛。

無意為 Photoshop 賣廣告,但在多年的使用過程中,除了得到需要的影像效果之外,更從中學到不少攝影理論。底片年代,攝影書藉關於曝光、色彩的論述,頗有點像古時的師傅教徒弟,佢有佢講,你有你聽,能否掌握,就看你悟性有多高。然而數碼年代的修圖軟件,儼然就是「道成肉身」,每個功能背後,都是毫不含糊的攝影科學,這無疑對學習攝影有莫大的幫助。

dcf-travel-img-45224
濾鏡收藏館中的水彩筆觸,直接注入仿畫效果。

回想起來,自己也曾就相片編修定下過某種的原則,某樣的底線。但隨着編修軟件的功能改進,展現的創作空間愈加廣闊,先前的原則底線,若非模糊,就是後撤;假如仍未放棄的話!至少,在半封城的日子裡,翻出些舊照片,作些實驗性的胡亂編修,既當學習,亦可自娛,算不得是罪過吧?

相關文章 -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星期四, 3月 10, 2022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為何自己拍的照片總不及人家拍的美?相信為數不少的攝影愛好者,都曾經提出類似的問題。可能的答案肯定不少,不同的人,不同的攝影造詣、拍攝不同的題材,都會有不同的原因。但若然要數當中最大可能、最普遍的原因,應該離不開審美能力的高低。只要稍為分析一下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便可知此說合理。先說明一點,以下的討論暫時撇開主觀性極高的攝影創作,例如觀念攝影,因為那類作品的美,可能超出常人可以理解的範圍。

一般而言,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大致可以分為選景、取景、拍攝、後製四大步驟。受某景物觸動或啟發,決定進行拍攝,是為選景。於選定的景物中,透過相機的觀景器框選當中的某部份,是為取景。根據景物的特點,選定光圏、快門、感光度,以至其他的攝影參數,配合特定的拍攝技巧 (例如燈光佈置、重曝、搖鏡等等),按動相機快門進行曝光,記錄影像,是為拍攝。將拍攝得來的原影像,作出各式各樣的編修更改,以達至所要求的效果,是為後製。

dcf-travel-img-45018
能否於某個場景之中發現美?

而貫串於整個相片產生過程之中,影響到作品能否呈現美感的重要因素,離不開作者於各大步驟中的處理能力。簡單劃分,其實就只三項:審美眼光、器材操作、編修技巧。懂得判斷甚麼是美甚麼是不美,是為具備審美眼光。器材操作則關乎諸如選用焦距、曝光設定、對焦控制等等的運用是否純熟。至於編修技巧,當然是指後期製作的能力。

dcf-travel-img-45019
能否以特定的拍攝方式,呈現場景中的美?

再進一步思考三大技能於四大步驟之中所擔當的角色,不難看出,審美眼光在整個相片產生過程之中,不但介入最多,而且地位超然。首先,四大步驟之中,選景、取景、後製,三項都與審美直接相關。餘下來的拍攝,表面看只是純粹技術操作,其實過程中各種設定的選擇,同樣以配合作品的審美判斷為依歸。由此可見,照片能否拍得美,審美功力之高低,至為關鍵。

dcf-travel-img-45020
能否透過後期製作,進一步強化美的呈現?

分析至此,本文標題的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不妨一問:我們對美的認識有多少?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研習審美的時間,與探求其他攝影相關知識資訊的時間,比例又是多少?準確的數值難以量度,然而類似以下的例子,應該相當普遍:十年「影齡」,用過 (借用也算數,不必全權擁有) 的相機三四個、鏡頭十來枝;不同牌子型號互相比較不下數十遍;實拍出動次數起碼幾百,總時數肯定過千 ……。資源委實花了不少,然而當中有多少是投放於美術鑽研之上?

攝影是一種普及的藝術,可能是除了襯衫扮靚佈置家居以外最普及的藝術。既是普及,就不能對參與其中的人有太多的要求。然而當某時某日,忽然有意識地反躬自問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那麼,對審美能力的自我要求,也應當同步提升一點點了吧?


相關文章 -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星期一, 2月 28, 2022

構圖簡單複雜簡單化

構圖這東西,有時好像很簡單,有時又似乎很複雜;有時看似很複雜,其實原來又很簡單。

此話何解?何以見得?就以視線引導為例吧。不少談構圖的會將視線引導簡化為線條引導視線。那就是令視線跟着畫面中呈現的線條走;線條引向主體,視線也因而被引向主體。這樣,不是很簡單嗎?

其實這只是方法之一,要引導視線,仍有不少其他方法。例如常說的框式構圖,利用一個框,令觀者將視線聚焦於框內,不也是一種視引導的方法嗎?更簡單的,選用直幅橫幅,其實也同樣是引導視線的手段。

還要更為複雜的例子嗎?也沒問題。一般談及視線引導,大部份所指的,都是將觀者視線引導到某個主體之上;最佳效果是準確、明白、不含糊。然而有否想過,分散觀者注意力,好讓他們的視線在畫面遊走? 拒絕一目了然,其實同樣可以是一種引導。如此一來,單就視線引導一項,便可以因應要求達至的不同效果,採取不同的方法,從而衍生出眾多的構圖招式。然而複雜程度不止於此,因為實際拍攝之時,通常還需要多招齊發。不妨就以日前在沙田城門河邊拍攝的一幅富士櫻為例,描述一下取景構圖的思考過程。

dcf-travel-img-44989

這其實是當時即場為對着富士櫻不知如何入手的同學,發掘出來的一個示範單位。當時找到了這個拍攝角度,因應櫻花的生長形態,嘗試營造出一種由上而下散落的感覺。那麼,該如何入手?就當時場景簡單分析,這可以透過畫面中枝幹的方向、粗幼變化、花朵的聚散,以至花朵與枝幹的疉合還是離散等等,作出合適的安排,從而在視覺上呈現從右上往左下流動的趨勢,也就是所謂的動勢。

單是如此描述似乎有點不着邊際,因為未有說明何謂合適的安排。具體一點,枝幹方向從右上向左下延伸、上粗下幼、上聚下散、花朵分佈上密下疏、上近下遠、對焦上實下虛等等,都有助呈現所需的動勢。然而除了營造動勢之外,還有其他的考量,主要在於均衡的方面。例如斜着的枝幹該多斜?上方的花朵應多密,下方的該幾疏 ……。這些量度上的判斷,往往正是初學者的一大難點。情況就有如煮餸,多鹽會鹹,少鹽則淡,係人都知,如何適當拿捏,才考功夫。以下選出當日拍攝的三幅照片,嘗試更細緻地說明拍攝當下的思考。

dcf-travel-img-44990
【圖一】

dcf-travel-img-44991
【圖二】

dcf-travel-img-44992
【圖三】

以上各圖中黃、橙、綠三色箭咀標示的,是幾個拍攝時特別關注的位置。先說整體觀感。
【圖一】拍的太近,以致上下兩組枝幹各據一方,加上中間的一堆花朵,形成天下三分,互不相干的局面。右面綠箭咀位置的枝幹延伸太短,上方的亦粗大,欠缺流動。過度聚焦中央的一叢花朵,沒有太多「散」的感覺。
【圖二】整體略向左偏,以致右面稍覺空虛。右下虛化的花朵亦嫌過多碍眼;須知這肯定不是畫面的主要元素。左上黃色箭咀位置露出了一堆清楚的小花,分散了注意力,削弱了由上而下的感覺。
【圖三】黃、綠兩色箭咀標示位置的處理,與前兩圖比較,相對適中。橙色箭咀,關注點在於花朵與枝幹的距離,稍作重疊看來更能展現深度。由於懶用腳架是小弟的風格,拍攝時花了不少力氣,手騰腳震才拍出滿意的疊合程度。三幅之中,這一幅枝幹的鈄度最大,向下流動稍嫌太過急速。
現場拍攝的當然不只三幅。將畫幅題字也加入考慮之後,結果就以本文中第一幅作為首選。

以上的例子,可說是頗為典型,為數不少的作品,拍攝時都經過類似的思考取捨。而這思路,往往還要延續至拍攝之後的相片選擇,以至作品剪裁。

選這照片作為例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中沒有明確的主體。畫面的表現,是重意多於重形;上述的處理方式,就是以形狀帶出感覺。如此一來,很多平時看似立竿見影的構圖法則,頓然變得都不管用。例子中主要是應用均衡原則,來處理粗幼、疏密、聚散、虛實等幾項對比,以逹至所需的視線引導,以及整體畫面的視覺均衡。簡而言之,離不開基本美學原則的運用 ( 關於美學原則,請參閱文末所列相關拙文 )。因此,這例子也間接說明了學習與運用構圖技巧的兩個重點。先說學。不能只學招式,不學原理。即使不懂武術的人都會知道,學功夫只學招式,必然流於花拳綉腿。再說用。運用的基本原則就是目的、效果、方法,三方面兼顧;明確目的,嘗試不同方法,以期達至最佳的效果。

構圖,驟眼看變化多端,相當複雜。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明白箇中道理,掌握幾個原則手段,一切又會顯得順理成章,相當簡單。

相關文章 -
攝影構圖漫話 # 8 — 構圖解構
紅梅一樹報春來 ─ 五軸挪移取景法
河畔春櫻






星期四, 2月 10, 2022

真觀感 vs 偽直出

有啲人以為唔做後製,JPEG 直出就係原汁原味,其實當中有不少並不美麗的誤會。

首先,曾經用過多於一部相機的人都會知道,同樣光圏、快門、ISO、焦距,拍攝同一景物,使用不同相機得出的影像,分別可以好大。因為所有拍攝完成見得到的影像,都係經過相機的內部處理而成,而處理手法,卻是不盡相同。換言之,同是乾炒牛河一碟,不同的相機,會用不同的豉油,整出不同的汁,根本就冇絕對的原汁。廠商永遠話你知,新型號的豉油好味過舊型號。
相機唔問過你自把自為落調味,並不一定係為咗靚,亦會係因為原材料有啲缺憾。例如,落幾片薑,就係要辟走啲腥味。早期啲數碼相機,感光元件未夠先進,又多數設有低通濾鏡,影出的原影像反差不足,亦比較朦,所以必定略加反差稍加銳化才示之以人。請問,此汁此味何原之有?其實何只咁,唔怕話你知,每幅照片最原始的數據,若不經處理,跟本唔見得人,情況就有如未曾煮熟的一碟餸。之所以叫做 RAW,不無原因。
其次,一啲 JPEG 與其話係直出,不如話係「預設簡單後製方案影咗之後唔該照單整好先上枱」。例如拍攝之前選定風景模式,調較色溫、設好落幾重手 D-Lighting,然後撳快門,「叱咤」一聲 ...... 直出?錯!錯!錯!
實情係 CMOS 感光、訊號放大、經廠商引以為傲的乜乜物物影像處理器作基本處理,運算出影像數據之後,就係連串你以為唔係後製的後製,包括你選用乜嘢色彩空間,Adobe RGB 定 sRGB,當然亦唔少得閣下預先講咗話唔當係後製的一堆後製設定。搞掂晒,先至轉成可見影像俾閣下欣賞。


其實,除咗整個成像過程係偽直出 (pseudo direct output) 之外,「直出」的影像,觀感亦不一定比有編修的更貼近現場所見。原因係一般人睇景,唔係好似相機咁一下子將眼前影像化作平面照單全收,而係眼光同注意力會在場景中的各個部位遊走,作出「主觀掃瞄」。呢種主觀掃瞄的一大特徵,就係「擇善固執」,即係話,按照自己認為啱睇的觀感執出嚟。以下面的附圖為例,天空的雲霞係靚嘅,人物面孔五官,以及右面啲雜物係清楚嘅。可惜,喺光差強烈情況下,相機的一次曝光係冇辦法可以如「實」報導,反而經過適度後製,才更接近現場觀感上的「實」。

以上所說的「實」,當然並非物理上的實在,而是感覺上的實在。若然有人認為感覺上的實在不比物理上的來得重要,不妨試試於不大炎熱的日子,淋濕全身,然後走到強風之中感受一下體感溫度的滋味。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