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四, 3月 17, 2016

All We Need is Light – 夜攝維園花展 2016

 「帶啲乜鏡頭?」

「使唔使用CPL?」

「用腳架好啲,定唔用好啲 ?」

「閃光燈有冇用?」

「……」

攝影班出動外拍前夕,往往都會聽到類似的連串問題,花展拍攝當然也不例外,何況今次花展外拍刻意安排於晚上進行,沒有經驗的拍友,當然感到既新鮮,也緊張,生怕攜帶器材不當,平白浪費十多元入場費,兼且得個睇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學們對選用器材的重視,可以理解。但其實亦不必過慮,須知道,入夜後的維園花展,彷彿就是專為拍友而設;去年筆者都已有一拙文《維園花展拍攝出奇招》介紹,在此不贅。

撇開人物花絮不計,夜攝花展大概可以分為兩大主題:一是針對攤位設計,二是着重花卉拍攝。相比之下,攤位設計並非花展特有,任何展覽都有攤位,都重設計。由於各個設計差異極大,表現手法難以一概而論。相反,這麼多品種的花卉聚集一場,還配上多種燈光佈置,只可說是每年一遇,因此本文還是集中討論花卉拍攝這一環。

dcf-travel-img-18831

要利用展場燈光拍好花卉,先要了解燈光的特點。相比日光,燈光強度較弱,色彩較多,這些已是人盡皆知的常識,然而不知大家可有留意,人造光源還有兩個特點,對拍攝極其有利。

首先是燈光照近不照遠,夠集中。因為燈光的這個特點,夜間場景中不難找到清脆利落的明暗分佈,使景物不像日間那樣一眼睇晒。在此情況下,突出主體變得輕而易擧。所謂一暗遮七醜,日間難以處理的背景紛亂,可以藉昏暗加以掩飾。這時候,即使手上鏡頭焦距不夠長,或者光圏不夠大,營造不出鬆朦散景,依然大有可為。

dcf-travel-img-18832

光源集中的另一好處,是可以用來炮製具戲劇性的背景光。不用多說,只看一例便明白。

dcf-travel-img-18833

剛才說了單一燈光照明的特點,可別忘了展場中其實存在着很多的單一燈光照明。此外,展場之外,也不乏各式各樣的人造光源,例如霓虹招牌、路燈、大廈窗戶等等,只要在展場內看得到的,都可加以利用。光源多,就是夜攝花展的第二個有利因素。散亂的、有序的;強列的、幽暗的;一點點的、一大片的 ...... ;多樣、多向的光源極富裝飾性,可以讓你輕易打造多姿多彩的背景。繽紛的,夢幻的,幽深的,明快的 …… ,信手捻來,悉隨尊便。

dcf-travel-img-18834

dcf-travel-img-18835

以上述兩個燈光特點為基礎,再配合其他不同的用光手法,你認為可以拍攝出多少的變化?

dcf-travel-img-18836
逆光

dcf-travel-img-18837
正光

dcf-travel-img-18838
側光

dcf-travel-img-18839
弱光低調

dcf-travel-img-18840
柔光高調

答案當然是變化多不勝數啦!由此可見,拍攝不同題材,除了考慮所需的攝影器材之外,亦不可忽略對題材本身特點的認識。若然對題材不了解,縱然適當器材在手,也難以拍出題材的特色。所謂各施各法,各馬各扎,花卉拍攝可以有多樣的表現方式,器材亦無必然選擇,手機亦可大拍一餐。但若說到花展夜攝的首要關注點,筆者認為離不開用光之道,只此一句:

All we need is light!

 

dcf-travel-img-18841


擱筆之前,補充幾點技術細節:

一、由於光源集中,取景範圍內隨時會出現較大光差,建議採用點測光。

二、夜拍需要用到較高ISO,曝光不足噪訊便會明顥;拍攝時曝光不妨偏多,待後製時再作調整。不要太介意用上高ISO,使用高ISO但曝光充足的照片,質素比使用低ISO而又曝光「掹掹緊」足夠的要好;設定較高ISO配合較快快門拍攝的照片,往往比用慢快門遷就低ISO拍出的照片來得清晰。

三、是否需要用上腳架,看題材偏好及個人習慣而定;三腳、單腳都能有效增強穩定性。筆者較着重表現佈局及氣氛,不重細節 (即比較求其),因此較多採用兩腳,也就是自己的一雙腳。好處就是機動靈活,但拍出的相片就只可遠觀,不適宜近聞。

 
2015 香港花卉展覽相關文章 -
維園花展拍攝三幾招
維園花展拍攝出奇招







星期一, 2月 15, 2016

蓮麻坑村春節聯歡客家炆豬肉

 

沙頭角,很多人都知道,其村長女兒的名字更是家傳戶曉。打鼓嶺,大家亦不陌生,每日天氣報告,通常錄得最低氣溫的地方就是了。然而,知道在兩地之間有個蓮麻坑村的人並不多,到過的,相信更少。事實上,這裡並非普及旅遊景點,況且位於邊境禁區之內,若非有甚麼特別原因,一般人很少會無端端走訪蓮麻坑的。

我是個很一般的普通人,去年春節卻抆人衫尾到蓮麻坑村走了一趟,只因聽聞每年村裡的春節聯歡,都會烹煮大鍋大鍋的靚靚炆豬肉 ……

 聯歡會在村內一所學校中舉行。未進場地,已感到氣勢迫人,因為大型露天廚房就在正門牌坊內,一條寛闊的斜路旁邊。

 左面是清洗部,右面是烹煮部,中上方是配料部,大片水蒸氣遮掩看不清楚的是斬件部、燒火部。(註:部門名稱都是小弟斷估加上的。)

 清洗 ......

 烹煮 ......

 攤抖下先 ......

 Quality control ......

 採用的都是天然有機環保燃料 ......

 新鮮上等靚靚猪腩肉 ......

 狂炆 N 分鐘 ......

另一邊廂,配料部同樣以天然素材製作各種配料,冇人做色素,冇防腐劑 ......

 雲耳 ......

薑 ......

 話咁快,半成品已OK .... 。Ng Su Ghin Zhong(客家話:唔使緊張),未食得住,仲有其他工序 ......

 送到斬件部 ......

 手起刀落 ......

 斬 ...... 斬 ...... 斬 ......

 加埋配料、調味料,又煮幾鑊 ......(註:其實呢幅係較早前工序作假照片;冇法啦,後期工序進行時,小弟去咗影第二啲嘢。唔緊要啦,反正都係咁上下又抄又攪。)

 搞掂哂!隨時可以擺佢上枱。試食一件,超級好味,不肥不膩,連平時怕吃肥肉的筆者的也不介意肥廋通吃。

如此規模的大製作,為的就是這大場面的筵開百席。一切就緒,只待主角 — 靚靚豬腩肉 — 登場!

 

星期一, 2月 01, 2016

近在咫尺的人間靜土 — 沙田道風山

 從沙田火車站出發,沿着沙田鄉事委員會旁邊的一條小路,接上一段狹窄的柏油車道,再轉上一小段山徑,大概走了十多分鐘,來到一個開闊平緩的山坡, 原來這裡已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範圍,道風山的地標 —— 一個高大的十字 架 —— 就豎立在山坡的前端。 與十字架相對,在較高的山坡上橫着一堵矮牆, 中央建着一個牌樓式的拱門,門簷下面寫着孫中山先生題的「博愛」二字,門內 一道狹窄的階梯,引向圍牆內的一片清幽 ……

道風山是基督教信徒靈修的地方,但這裡的建築郤大部份是中國式的:中式 的亭台樓閣,中式的園林格局,就連教堂也是設立在一個仿天壇式的建築之內。 據說這設計的原意是為了吸引信奉佛教,或者其他中國宗教的人改信基督教。 筆者對宗教與歷史所知有限,所以並沒有意思認真探究,只覺得距離繁華熱鬧的沙田 火車站不足咫尺,竟然有着如此寧謐和諧的清靜地,已經算得上是一項神蹟。

dcf-travel-img-17864

» 道風山的地標建築 — 刻着「成了」二字的巨型十字架。

dcf-travel-img-17866

» 面向晨光,對着大十字架,想到的會是甚麼?

dcf-travel-img-17865

» 十字架的投影落在「活在主內」大石的前面,隐約訴說着某種的含意。

dcf-travel-img-17867

» 在山坡上與十字架相對而立的是這中式排樓,拱門上有孫中山先所題「博愛」二字。

dcf-travel-img-17868

» 牌樓拱門另一面的中式對聯,從内容可知窄門別有寓意。

dcf-travel-img-17869

» 「成了」十字架、「活在主內」大石、「博愛」生命門 ……,不知不覺間喚起了對生命的思索;狹長的階梯,或許正是尋找答案的途徑。

dcf-travel-img-17870

» 沿階梯走到山坡高處,往下望是煩囂的市鎮,往前望便是道風山的主建築群;這又可會是用以觸動反思的另一設計?

dcf-travel-img-17873

» 中式庭院 ……

dcf-travel-img-17871

» 中式長廊,似寺廟多於基督教建築;佩服當年傳教士的心思。

dcf-travel-img-17872

» 另一主要地標建築物,仿天壇教堂。對着這全中式外貎的教堂,聽着裏面傳出的陣陣聖詩唱頌,奇妙地沒有絲毫不協調的感覺。

dcf-travel-img-17878

» 教堂外面掛着的大鐘。感覺協調是正常的;一切榮耀歸上帝,又怎會有中西之分?

dcf-travel-img-26900

» 教堂底下,有個叫做蓮花洞的石砌小靜室,室內進光的就只此一窗。如此光影氛圍,怎教人不靜下來沉思?

dcf-travel-img-17876

» 從這角度看外圍的建築,倒可以重新找到一點西洋文化的味道。

雖然只是短暫的逗留,然而經過詩般幽靜的神聖洗禮,離別前放眼環顧四週景物,一樹一木,一花一草,一光一影,彷彿都有着全然不同的意義。—— 這多少也是因為宗教的力量吧?!

dcf-travel-img-17877

dcf-travel-img-17875

dcf-travel-img-17874

 

星期四, 1月 21, 2016

枝橫葉碎繽紛落 — 畫意洋紫荊簡易版

  枝橫葉碎繽紛落,紫荊凋零意更濃。

 

早陣子,人們都嚮往紅葉;既然已習慣翹首仰望,也請別忽略近在咫尺的洋紫荊。

洋紫荊是香港市花,盛開時也相當璀璨,但受關注程度卻遠遠落後於城中的稀有品種,例如櫻花、桃花, 梅花、以至是完全另類,在水中生長的荷花。

物以罕為貴肯定是原因之一,而另一重要原因,相信是與「濃」字有關。盛開的洋紫荊,枝葉茂盛濃密,而且,花與葉的顏色亦深。對着如此濃密的一叢,實景觀賞時,目光尚可以隨個人喜好而集中於局部,但若然要拍成照片,選擇可以突出主體的取景角度,就有一定難度;假如只以特寫配以散景,又容易流於千篇一律。

其實要把洋紫荊拍得好看,有一簡單便捷的方法,那就是選花葉凋零時才拍;不少善長以畫意手法表現洋紫荊的高手,都是選取這等時機拍攝。當然,大師們還會加上諸如多重曝光,慢快門拍攝,又或者高端PS後製處理,以取得更突出的效果。乍聽起來似乎又要嚇怕一般初學的拍友;請放心,即使不用這些高級特技,也不難把洋紫荊拍得畫意盎然。以下是幾個例子。

 
 
 

這種演繹方式的重點在於留白,在畫面上保留大片的空白位置,並選配適當的花葉枝幹形態入鏡。所謂適當的形態,某程度而言,就是模仿中國畫中常見的花木題材佈局。留白加上國畫佈局,只此兩項已能表現一定的畫意特質。若要更進一步,不仿加上幾句題字,一兩個印章。就是如此簡單,一幅如詩如畫的洋紫荊,就活現眼前。

以這表現方式拍攝,曝光與對焦都相當容易。先說曝光。要拍出平均的留白效果,最好是選取密雲的陰天,由於拍洋紫荊時大都鏡頭向上,自然會將天空也納入取景,這當然會使花葉處於逆光狀態。要避免花葉因此而拍成漆黑一團,可以用點測光方式向花葉測光,然後按照測到的結果曝光;由於是以花葉為曝光標準,花葉背後的天空自然會大幅提亮,結果就是近乎完美的一片白。此外,在這種天色之下,亮度一般都相當穩定,很少會像少雲的晴天那樣忽明忽暗,熟用手動曝光的拍友,大可以測準一次曝光之後,便大致以固定的曝光值拍攝。

至於對焦容易,則更明顯。這種拍法選景偏向簡單,主體背後通常不會有很多其他的東西,景深處理也就沒太大的要求,因此,大可以用中等,以至較細小的光圏來拍。以這樣的光圏設定拍攝,景深相對較大,對焦失手的機會自然大幅減少。

快門方面倒有需要一提。因為密雲時天色一般比較昏暗,而花葉亦會隨風摇晃,因此,快門設定除了需要顧及手持拍攝時的安全速度之外,也要因應枝葉的搖晃程度而適度調節。為保持快門有一定速度,當然感光度亦可能需要相應提高。

話得說回來,表現方式與拍攝技巧雖然簡單容易,但選取拍攝對像,以及構圖方面,卻往往要花上一定心思。因為這類帶國畫味道的照片,大都不按常用的三分、三角、對稱等所謂構圖法則來構圖的,拍攝時需要心中有畫;若不熟悉國畫的中常見的花葉佈局,拍出來就總是有點不倫不類。因此,假如你沒太大信心,不妨在拍攝前上網找些國畫圖片參考一下。此外,若打算後製時加上題字鈐印的,構圖時就要預留位置了。

 
 
 

補充一句,若拍後發覺構圖失敗,題字印章也可以起到補救作用 ……;此為秘技,請勿廣傳!

 alt=
 


相關文章 -
楓即是楓 — 大棠楓香熱潮過後的小結
此文提及以留白仿國畫手法拍攝楓香,可互為參考。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