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26, 2013

攝影構圖漫話 # 5 — 遺忘色調

被遺忘了的色調
 
何謂色調?大致而言,色調就是照片透過明暗與色彩展現出來的主調。色調對於照片的重要性,絕不遜於替照片架設幾何結構的點、線、面。事實上,誰不曉得分光暗,辨色彩?相比幾何結構,色調更為人所熟悉:火紅的落日、幽暗的月夜、一身雪白的新娘子,於漆黑中踽踽獨行的拾荒者 ……。在這些畫面之中,能有效地牽動觀者情緒的,正是色調。

既然色調對構圖效果舉足輕重,為何竟然會被拒諸門外呢?回答這問題之前,先探討攝影構圖的特徴。

不同類型的平面藝術,由於創作時使用的物 料與工具有別,因而慣用的表達手法各有不同,反映於構圖上,便有各自的特徴。就以攝影與繪畫比較,攝影中的各種鏡頭效果,例如景深、長焦鏡的壓迫透視、廣角鏡的誇張透視等等,在繪畫中都是少有的,——在攝影出現之前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然而,造成攝影與繪畫在構圖上最大分別的並非鏡頭,而是快門;其分別並不體現於結果,而是體現於過程。快門將攝影構圖過程明確地分為兩個階段:按下快門之前,與按下快門之後; 為方便討論,不妨稱之為攝前構圖和攝後構圖。在攝前構圖階段,色調處理基本上只可以透過增減曝光、使用濾光鏡,或燈光佈置;而在攝後階段,則無論是透過暗 房技術或編修軟件,都可在以對色調作出多方面、大幅度的調節。

色調處理在攝前構圖階段的限制,為它在構圖中被忽略埋下了伏筆。然而,最終導至色調被遺忘,則應歸咎於攝影科技對構圖過程所產生的影響。

早於攝影並未普及的年代,攝影師大都是取景、拍攝、沖印、剪裁一手包辦。攝影師所參與的構圖過程是完整的,因此,無論是攝前構圖還是攝後構圖,都得到應有的 重視。但隨著彩色攝影面世,由於彩色照片的沖印技術比黑白照片來得複雜,拍攝與沖印的分工因而愈見明顯,更多的人只專注於拍攝,將沖印編修假手於人。但即 使如此,對較認真的拍友來說,由於最後成品依然被稱為作品,代表着自己的演繹,所以在照片公諸於世之前,還是要通過「自我審查」,確保「過得人,過得自 己」,因此攝後構圖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不過,到了七、八十年代,自動曝光技術趨於成熟,儍瓜機興起,沖印技術急速發展,攝影昂然步進了「3R一 小時快速沖印」的輝煌時代。至此,攝影可說是完全擺脫了攝影愛好者的羈絆,成為眾人皆曉的——拍照。對絕大部份的人—當中包括不少自認對攝影有所追求的拍 友—來說,構圖過程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已經完結了;往後的,就交由沖印店去辦,好壞也不管了!實際上也管不了!

所有構圖處理都必須在按下快門之前完成,這無疑是將構圖與取景劃上了等號。正是如此這般的一劃,便將攝後構圖劃走了,連帶在構圖中擔當重要角色的色調,也被一併劃出了構圖以外!

然而世事多變,不乏峰迴路轉。曾幾何時攝影科技使人忽視攝後構圖,數十年後,時移勢易,攝後構圖又因為攝影科技而重獲新生。——攝影數碼化,為攝後 構圖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構圖過程,又再度延伸到按下快門之後。今時今日,攝後編修已經成為不少拍友的規定動作。作為照片與觀眾會面之前的重要工 序,若然編修不理會構圖,構圖不包括色調,那豈不是太不明智,甚至是有點兒OUT了嗎?


在攝後構圖階段改變色調,確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效。拍攝造詣高超但忽略攝後構圖,是浪費天才;拍攝時不考慮攝後構圖,將會浪費不少可造之材!


未作色調處理的原圖。當時是考慮到左方較亮的雲層配合前景,在後製時應該可以有所發揮,所以把它拍下來。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繁花似咁

去年底國內上映的電視劇《繁花》爆紅,紅的程度,以發紫形容還不足夠。因為那不只是紅,而是在相當程度紅出個文化現象。文學、歷史、政治、文化、流行音樂,一時間,網上媒體繁花競放,嘩啦啦的甚麼都被拉落水,沾上光。當中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錯綜複雜,不輸互聯網。坦白說,此中有多少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