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車勞頓遠征大棠,忙了整整一個下午,拍了一堆楓香照片回來,興致勃勃給家人看,只換來一句:「車!都唔夠紅!人地喺韓國影嗰啲幾紅呀。」一般見識不懂欣賞,只好嘆句無奈。
這陣子到訪大棠,即使只是初到貴境,也不用擔心沒有嚮導;只要跟着背相機的人走,楓景自然會展現眼前。沿途留意到,賞楓客最闗心、最多談論的主題,依然離不開楓葉是否夠紅。事實上,香港的郊野景色素來欠缺紅橙黃,也難怪人們對紅葉特別嚮往。然而,正當眾人翹首以待紅葉指數達到A級之際,我倒欣賞楓香未全紅時的色彩繽紛。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但「過渡期」的大棠楓香充滿色彩,又確是事實,先來個例證:就在楓香林「門口」旁邊拍攝的;即使只是小小的一叢,甚至一小枝,已是紅橙黃綠俱備。


偌大的大欖郊野公園中,大棠楓香,只不過是萬綠叢中的小片紅。在此拍楓,絕對不愁色彩單調。首先,未全轉紅的楓香,就比全紅的多出幾分細緻的色彩變化。再者,缺了鮮紅,只有金黃與橙紅的楓香,又顯得格外的清秀脫俗。


遠觀如是,近攝特寫楓香,色彩更堪細味。誠然,像先前例子那樣集萬千色彩於一枝的,只是少數,過渡期的楓香葉,大多仍離不開黃、橙、淡紅,然而不要忘記,我們還可以有色彩多樣的背景配襯。這應該多謝香港的亞熱帶天氣,深秋之際,楓香林周圍的樹叢,依然不乏翠綠;天空,沒雲時蔚藍,有雲時泛白;遠山,綠中帶藍;也別忘了此刻正是身處楓香林,要選大片的橙紅,大片的金黃作背景,輕而易舉。再加上日間不同時段光照的色溫變化,拍攝時只要不老是盯着主體,多留意背景,多考慮背景與主體在色彩型態方面的配合,便不難有所收穫;和諧的,鮮明的,強烈的、細膩的、愉悅的、沉鬱的 ……,真箇是萬千色彩,任君演繹。





以長焦鏡特寫手法拍攝楓葉,和拍攝花卉差不多,背景很重要。虚朦背景的形態不容易掌握;鏡頭少許移位,拍攝出來的效果已有天壤之別。或者高手們在取景時已可明察秋毫,但平凡之輩如筆者,遇上可做之材,惟有多拍幾幅;遠的、近的;清晰一點、朦朧一點 …… 。



白色也是一種顏色,留白,是中國畫常用的手法。筆者小學時繪畫,最喜歡留白;留白背景好使好用,既省氣力又環保,奈何老師說一定要在整張畫紙上填滿顏色。白畫紙上塗白色?到現在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多此一舉。



斜陽夕照,為所有景物染上金黃;雖然色調偏向單一,但階調依然豐富。逆光拍攝,色彩表現自有其獨特的韻味。



色即是楓,楓即是色 ,色楓相映,形影隨楓。拍攝楓香,無論閣下是初哥還是老手,不管你用的是甚麼器材,只要放下楓葉必須紅的無謂堅持,定能得到色彩的眷顧。
相關文章 -
楓即是楓 — 大棠楓香熱潮過後的小結

>> 沿林道旁的小徑落到水邊,放眼一望,已是一派盎然詩意。
>> 白千層林邊斜着一抺翠綠,似有無盡的說話,要向碧水傾訴。 ;
>> 枝葉一橫,石頭幾塊,彷彿在守護藏於水底的碧玉。
>> 單看水面塘邊的景緻,已教人心醉;此刻更添上淡淡的藍天。
>> 站在淺灘旁,隨意按下快門;百分之一秒間,奇石、清水、碧波、翠樹 ...... 便滿滿的裝了一籃子。
>> 既然稱為白千層景區,當然少不了白千層樹林。
>> 藍天倒影,瀲灧碧波;有誰知道,老樹與大石,曾共對韶光幾許?
>> 於近澗口處,回望之前拍過的大石;只覺得是一塊大石,雙重性格。
>> 到了澗口,景點二就在咫尺彼岸。
>> 若不想走回林道而直接前往景點二,橫越石澗是最徍捷徑。
>> 過了對岸,沿左面岸邊前行,就是景點二。
>> 石澗旁邊有好幾個位置可以輕易 (是否真的輕易,要看你的身手) 落到石澗,這是從石澗回望下游澗口。
>> 轉身朝向石澗上游,可以看到橫跨石澗的小橋。
>> 若不急於前往另外兩景點,不妨在這裡細意取景。



>> 從景點三回望景點二,午後斜陽為白千層綴上閃亮的金光。
>> 如此光影氛圍,主觀上希望她正在用手機看詩。
>> 夕陽西下,四周景物漸暗,環抱着一片倒影餘輝。
>> 此刻的白千層景區,卸下了日間的絢麗翠綠,任由餘輝暮色隨意漂染,靜候夜幕低垂。
>> 淺灘旁邊的一個角落,水面平靜如鏡,散佈着枯萎光秃的草桿。在蒼茫暮色底下,襯托着遠處白千層的倒影,幾塊石頭,為這簡樸的觀景旅程,劃上詩般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