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二, 5月 10, 2016

以逸代勞、守株待兔 ─ 長洲太平清醮 2015

 dcf-travel-img-20377

蟬鳴,初夏,長洲太平清醮。

自從有關方面以擲聖杯方式徵得北帝爺同意,長洲太平清醮便與彿誕公眾假期掛鈎,每年都在初夏舉行。這時節的天氣,驟晴驟雨最正常不過,滂沱大雨亦非罕見。也許有些未曾到過,本來作好準備到此一遊的人,會因為天雨而感到興致索然,甚至敲響退堂鼓,再次與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緣慳一面。若是如此,實在太過可惜了。以筆者過去多年拍攝經驗所得結論,長洲太平清醮的可觀程度,並不會因天雨而減退;因此,即使下雨,亦不妨如期動身起行。

首先,飄色巡遊的兩個多小時,天氣必定不成問題。不信?反正我信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印像中未曾見過大雨中的飄色巡遊;之前之後下大雨是有的,於微雨中巡遊也試過,就是沒有在大雨中進行。可以想像,巡遊中途遇上大風雨,表演隊伍會是多麼狼狽;更何況,飄色演員都是只有幾歲大的小朋友。據說這天氣保證,是源於北帝爺的恩威。

其次,即使遇上大雨,整個節慶活動依然可觀。隨着社會發展,傳統節日都漸見褪色,長洲太平清醮亦不例外,兩個重頭活動─飄色巡遊與搶包山─更是首當其衝。從飄色設計中看得到的商標廣告、嗅得到的時人政事,似乎比傳統元素還要多。停辦多年之後復辦的搶包山,更是脫胎換骨地現代化,盛事化。反之,在這節慶中其他的非熱門活動,諸如各種祭祀、舞瑞獸、神功戲、功夫表演等等,卻可以看到更多的文化承傳。 ( 展望將來,長洲太平清醮若能保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名,這些活動應記一功。) 而這一大堆充滿傳統色彩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巡遊之前一天開始,由早到晚,此起彼落地個別進行,而活動地點,大都離不開北帝廟前的北帝廣場(其實是兩個籃球場);廣場正中,正是神功戲棚之所在。換言之,若然你對各式傳統活動感興趣,但又不熟知進行的時間地點,你只需呆在廣場附近一段時間,必有收獲。而戲棚是有「瓦」遮頭的;滂沱大雨,何足懼哉!這個守株待兔式的觀賞策略,既適合初到貴境者,亦方便喜歡以逸代勞的拍友;而且,全天候!

筆者去年的拍攝,基本上就是按此方式進行。不是因為懶,而是雨下的太多,太密,太大!也因為拍攝的時間並不充裕。雖然仍是巡遊前一天與巡遊當日去拍攝,但因有事情要辦,首天不可太早,錯過了「走午朝」儀式;次天又不可太遲離去,趁飄色隊伍出發後少人搭船,匆匆撤退。

x               x               x               x               x               x

首天下午的雨又大又密,幸好戲班中有相識的,前台後台都可取景,正好打發時間。

dcf-travel-img-20343

其實,即使不是天雨,我也喜歡拍這戲台,因為覺得它很神奇,與別不同,彷彿是用默契搭建而成。演員、樂師、工作人員大概來自五湖四海。核心班底是有的,但似乎更多是各自為政,也不見有什麼綵排,某幾個演員自發配合操練幾下,在台上走走位就是了。演出前還在刨劇本也頗常見;然而走到前台,一切便有板有眼。

dcf-travel-img-20344

dcf-travel-img-20345

dcf-travel-img-20346

dcf-travel-img-20347

除了出場前的幾分鐘,後台鮮有緊張的氣氛。沒演出時,更隱約散發着休閒的趣味。

dcf-travel-img-20348

dcf-travel-img-20349

dcf-travel-img-20350

組織看似散漫,卻自有其專業之處。演出前的準備,各自分工,自動波進行,無需任何Check List;當然,適切的互相幫助仍然重要。

dcf-travel-img-20351

dcf-travel-img-20352

dcf-travel-img-20353

dcf-travel-img-20354

神功戲一連上演好幾天,後台就是部份演員的居所。前台,有時也是書房,甚至飯廳。帷幕是敞開的,台下看,像欣賞行為藝術。

dcf-travel-img-20355

dcf-travel-img-20356

前面說過,守在北帝廣場便不難有所收獲,因此,大雨不可以成為龜縮於舞台的藉口,一有機會便到另一景點拍攝。近在咫尺,就是北帝廟旁臨時搭建的神壇。趁雨勢稍弱,一個箭步便到了。這裡,看到的不是演戲,而是發自內心的虔誠。

dcf-travel-img-20357

dcf-travel-img-20358

瑞獸表演,亦是長洲太平清醮特色之一。除常見的醒獅之外,還有少見的大、小麒麟,以及貔貅。無論是哪一種,演出前都會先到北帝廣場的幾個神壇拜祭行禮。基本路線是從北帝廟旁的臨時神壇開始,緊接是北帝廟玉虛宫門外,然後從廣場外的斜路繞到廣場的另一邊,擺放了大士王、土地公及山神紙紥神像的神壇,接着沿幾個大包山一路拜到道士們的「辦公室」。因此,若然錯過了一個拜祭點,不要跟着瑞獸當影後攝影師,馬上到下一站等。除了瑞獸,祭師走的路線也是如此。

dcf-travel-img-20359

dcf-travel-img-20360

飄色巡遊當日早上,戲棚內會有一連串活動,看台會變成戲台,戲台會變成看台;活動在地上,觀眾在台上。活動包括祭祀、舞瑞獸和功夫表演。

dcf-travel-img-20361

dcf-travel-img-20362

dcf-travel-img-20363

dcf-travel-img-20364

中午過後,飄色巡遊之前,戲棚又會變身成為一個飄色集合點。這時候,除工作人員之類,其他人是不淮逗留棚內的。但不打緊,棚內外的界線,比剛過去的黎明演唱會還要寛鬆模糊,耐心守在旁邊就不難拍到靚靚飄色了。

dcf-travel-img-20365

dcf-travel-img-20366

除了節慶活動之外,不要忘記北帝廣場就如長洲的旺角,矚目所見的,都是人。各式人物,總是拍攝的好題材。

dcf-travel-img-20367

dcf-travel-img-20368

此外,亦不妨拍攝三兩小品,這可以為整輯照片增添趣味。

dcf-travel-img-20369

dcf-travel-img-20370

以上都只是筆者隨便列舉去年所拍攝的,整個節日實際上還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拍攝題材。座鎮北帝廣場,穩守突擊,只是其中一種拍攝策略,若然要拍得更多、更好、更深入,當然不應該獨沽一味了!

相關文章 -

長洲太平清醮 2013









星期四, 3月 17, 2016

All We Need is Light – 夜攝維園花展 2016

 「帶啲乜鏡頭?」

「使唔使用CPL?」

「用腳架好啲,定唔用好啲 ?」

「閃光燈有冇用?」

「……」

攝影班出動外拍前夕,往往都會聽到類似的連串問題,花展拍攝當然也不例外,何況今次花展外拍刻意安排於晚上進行,沒有經驗的拍友,當然感到既新鮮,也緊張,生怕攜帶器材不當,平白浪費十多元入場費,兼且得個睇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學們對選用器材的重視,可以理解。但其實亦不必過慮,須知道,入夜後的維園花展,彷彿就是專為拍友而設;去年筆者都已有一拙文《維園花展拍攝出奇招》介紹,在此不贅。

撇開人物花絮不計,夜攝花展大概可以分為兩大主題:一是針對攤位設計,二是着重花卉拍攝。相比之下,攤位設計並非花展特有,任何展覽都有攤位,都重設計。由於各個設計差異極大,表現手法難以一概而論。相反,這麼多品種的花卉聚集一場,還配上多種燈光佈置,只可說是每年一遇,因此本文還是集中討論花卉拍攝這一環。

dcf-travel-img-18831

要利用展場燈光拍好花卉,先要了解燈光的特點。相比日光,燈光強度較弱,色彩較多,這些已是人盡皆知的常識,然而不知大家可有留意,人造光源還有兩個特點,對拍攝極其有利。

首先是燈光照近不照遠,夠集中。因為燈光的這個特點,夜間場景中不難找到清脆利落的明暗分佈,使景物不像日間那樣一眼睇晒。在此情況下,突出主體變得輕而易擧。所謂一暗遮七醜,日間難以處理的背景紛亂,可以藉昏暗加以掩飾。這時候,即使手上鏡頭焦距不夠長,或者光圏不夠大,營造不出鬆朦散景,依然大有可為。

dcf-travel-img-18832

光源集中的另一好處,是可以用來炮製具戲劇性的背景光。不用多說,只看一例便明白。

dcf-travel-img-18833

剛才說了單一燈光照明的特點,可別忘了展場中其實存在着很多的單一燈光照明。此外,展場之外,也不乏各式各樣的人造光源,例如霓虹招牌、路燈、大廈窗戶等等,只要在展場內看得到的,都可加以利用。光源多,就是夜攝花展的第二個有利因素。散亂的、有序的;強列的、幽暗的;一點點的、一大片的 ...... ;多樣、多向的光源極富裝飾性,可以讓你輕易打造多姿多彩的背景。繽紛的,夢幻的,幽深的,明快的 …… ,信手捻來,悉隨尊便。

dcf-travel-img-18834

dcf-travel-img-18835

以上述兩個燈光特點為基礎,再配合其他不同的用光手法,你認為可以拍攝出多少的變化?

dcf-travel-img-18836
逆光

dcf-travel-img-18837
正光

dcf-travel-img-18838
側光

dcf-travel-img-18839
弱光低調

dcf-travel-img-18840
柔光高調

答案當然是變化多不勝數啦!由此可見,拍攝不同題材,除了考慮所需的攝影器材之外,亦不可忽略對題材本身特點的認識。若然對題材不了解,縱然適當器材在手,也難以拍出題材的特色。所謂各施各法,各馬各扎,花卉拍攝可以有多樣的表現方式,器材亦無必然選擇,手機亦可大拍一餐。但若說到花展夜攝的首要關注點,筆者認為離不開用光之道,只此一句:

All we need is light!

 

dcf-travel-img-18841


擱筆之前,補充幾點技術細節:

一、由於光源集中,取景範圍內隨時會出現較大光差,建議採用點測光。

二、夜拍需要用到較高ISO,曝光不足噪訊便會明顥;拍攝時曝光不妨偏多,待後製時再作調整。不要太介意用上高ISO,使用高ISO但曝光充足的照片,質素比使用低ISO而又曝光「掹掹緊」足夠的要好;設定較高ISO配合較快快門拍攝的照片,往往比用慢快門遷就低ISO拍出的照片來得清晰。

三、是否需要用上腳架,看題材偏好及個人習慣而定;三腳、單腳都能有效增強穩定性。筆者較着重表現佈局及氣氛,不重細節 (即比較求其),因此較多採用兩腳,也就是自己的一雙腳。好處就是機動靈活,但拍出的相片就只可遠觀,不適宜近聞。

 
2015 香港花卉展覽相關文章 -
維園花展拍攝三幾招
維園花展拍攝出奇招







星期一, 2月 15, 2016

蓮麻坑村春節聯歡客家炆豬肉

 

沙頭角,很多人都知道,其村長女兒的名字更是家傳戶曉。打鼓嶺,大家亦不陌生,每日天氣報告,通常錄得最低氣溫的地方就是了。然而,知道在兩地之間有個蓮麻坑村的人並不多,到過的,相信更少。事實上,這裡並非普及旅遊景點,況且位於邊境禁區之內,若非有甚麼特別原因,一般人很少會無端端走訪蓮麻坑的。

我是個很一般的普通人,去年春節卻抆人衫尾到蓮麻坑村走了一趟,只因聽聞每年村裡的春節聯歡,都會烹煮大鍋大鍋的靚靚炆豬肉 ……

 聯歡會在村內一所學校中舉行。未進場地,已感到氣勢迫人,因為大型露天廚房就在正門牌坊內,一條寛闊的斜路旁邊。

 左面是清洗部,右面是烹煮部,中上方是配料部,大片水蒸氣遮掩看不清楚的是斬件部、燒火部。(註:部門名稱都是小弟斷估加上的。)

 清洗 ......

 烹煮 ......

 攤抖下先 ......

 Quality control ......

 採用的都是天然有機環保燃料 ......

 新鮮上等靚靚猪腩肉 ......

 狂炆 N 分鐘 ......

另一邊廂,配料部同樣以天然素材製作各種配料,冇人做色素,冇防腐劑 ......

 雲耳 ......

薑 ......

 話咁快,半成品已OK .... 。Ng Su Ghin Zhong(客家話:唔使緊張),未食得住,仲有其他工序 ......

 送到斬件部 ......

 手起刀落 ......

 斬 ...... 斬 ...... 斬 ......

 加埋配料、調味料,又煮幾鑊 ......(註:其實呢幅係較早前工序作假照片;冇法啦,後期工序進行時,小弟去咗影第二啲嘢。唔緊要啦,反正都係咁上下又抄又攪。)

 搞掂哂!隨時可以擺佢上枱。試食一件,超級好味,不肥不膩,連平時怕吃肥肉的筆者的也不介意肥廋通吃。

如此規模的大製作,為的就是這大場面的筵開百席。一切就緒,只待主角 — 靚靚豬腩肉 — 登場!

 

星期一, 2月 01, 2016

近在咫尺的人間靜土 — 沙田道風山

 從沙田火車站出發,沿着沙田鄉事委員會旁邊的一條小路,接上一段狹窄的柏油車道,再轉上一小段山徑,大概走了十多分鐘,來到一個開闊平緩的山坡, 原來這裡已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範圍,道風山的地標 —— 一個高大的十字 架 —— 就豎立在山坡的前端。 與十字架相對,在較高的山坡上橫着一堵矮牆, 中央建着一個牌樓式的拱門,門簷下面寫着孫中山先生題的「博愛」二字,門內 一道狹窄的階梯,引向圍牆內的一片清幽 ……

道風山是基督教信徒靈修的地方,但這裡的建築郤大部份是中國式的:中式 的亭台樓閣,中式的園林格局,就連教堂也是設立在一個仿天壇式的建築之內。 據說這設計的原意是為了吸引信奉佛教,或者其他中國宗教的人改信基督教。 筆者對宗教與歷史所知有限,所以並沒有意思認真探究,只覺得距離繁華熱鬧的沙田 火車站不足咫尺,竟然有着如此寧謐和諧的清靜地,已經算得上是一項神蹟。

dcf-travel-img-17864

» 道風山的地標建築 — 刻着「成了」二字的巨型十字架。

dcf-travel-img-17866

» 面向晨光,對着大十字架,想到的會是甚麼?

dcf-travel-img-17865

» 十字架的投影落在「活在主內」大石的前面,隐約訴說着某種的含意。

dcf-travel-img-17867

» 在山坡上與十字架相對而立的是這中式排樓,拱門上有孫中山先所題「博愛」二字。

dcf-travel-img-17868

» 牌樓拱門另一面的中式對聯,從内容可知窄門別有寓意。

dcf-travel-img-17869

» 「成了」十字架、「活在主內」大石、「博愛」生命門 ……,不知不覺間喚起了對生命的思索;狹長的階梯,或許正是尋找答案的途徑。

dcf-travel-img-17870

» 沿階梯走到山坡高處,往下望是煩囂的市鎮,往前望便是道風山的主建築群;這又可會是用以觸動反思的另一設計?

dcf-travel-img-17873

» 中式庭院 ……

dcf-travel-img-17871

» 中式長廊,似寺廟多於基督教建築;佩服當年傳教士的心思。

dcf-travel-img-17872

» 另一主要地標建築物,仿天壇教堂。對着這全中式外貎的教堂,聽着裏面傳出的陣陣聖詩唱頌,奇妙地沒有絲毫不協調的感覺。

dcf-travel-img-17878

» 教堂外面掛着的大鐘。感覺協調是正常的;一切榮耀歸上帝,又怎會有中西之分?

dcf-travel-img-26900

» 教堂底下,有個叫做蓮花洞的石砌小靜室,室內進光的就只此一窗。如此光影氛圍,怎教人不靜下來沉思?

dcf-travel-img-17876

» 從這角度看外圍的建築,倒可以重新找到一點西洋文化的味道。

雖然只是短暫的逗留,然而經過詩般幽靜的神聖洗禮,離別前放眼環顧四週景物,一樹一木,一花一草,一光一影,彷彿都有着全然不同的意義。—— 這多少也是因為宗教的力量吧?!

dcf-travel-img-17877

dcf-travel-img-17875

dcf-travel-img-17874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