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三, 3月 03, 2021

穿越馬灣

 這回合,可說是人地兩生疏。model 與地點,都是陌生。

雖然之前曾特意到馬灣視察,拍了半天風景,但只要略有經驗的攝影人都知道,同樣的一個地點,拍風景與拍人是兩回事。在一個相對陌生的地點,拍攝一個完全陌生的 model,更難預料是甚麼的一回事。這一趟,也不例外;只不過,過程是意料不到的暢順,內容是意想不到的豐富。

順利的拍攝過程,在荃灣珀麗灣碼頭牽開序幕。小妮子不單只樂意回答問題,亦能主動帶出話題,乘過二十分鐘的一程船,走了十來分鐘的一段路,還未除下口罩看清楚廬山真面目,陌生人相處應有的隔膜,已經變得半透明。

馬灣本來就是個場景豐富的地方。若以地域劃分,這次拍攝大致可分為馬灣公園及馬灣廢村兩大部分。按常理而言,前者是打咭公園 feel,後者充滿廢墟的感覺。但實際上,不知是否近年遊人稀少的緣故,馬灣公園顯得有點日久失修,儘管打咭地標仍在,卻呈現出「廢廢地」的感覺。開講有話「相」由心生,這次拍攝的好幾個場景,亦自然而然地偏向「廢廢地」的低調。

#1 再生能源基地
早在視察場地那天,已看中了這小小的展館。幾度玻璃門造就了半透的反射,配上室內外又橫又直的裝飾結構,質感與線條都夠豐富了。

dcf-travel-img-42419

dcf-travel-img-42420

dcf-travel-img-42421

dcf-travel-img-42422


#2 鳥望台

這打咭地標可正是展示活潑與活力的好地方。輕巧的服式、協調的大地色彩,洽如其份,天作之合。並非事前的安排,純是意外的收穫。

dcf-travel-img-42423

dcf-travel-img-42424

dcf-travel-img-42425

dcf-travel-img-42426


#3 古蹟館
玻璃窗旁邊的散射光,總是美妙。反正遊人不多,不妨也來幾個富有動感的行街購物甫士。

dcf-travel-img-42427

dcf-travel-img-42428

dcf-travel-img-42429

dcf-travel-img-42430


#4 太陽館度假營
本應是半場休息的時間,然而拍攝沒有停止,甫士繼續。因為拍的影開有癮,被拍的活力充沛。一臉倦容,是裝出來的。

dcf-travel-img-42431

dcf-travel-img-42432

dcf-travel-img-42433

dcf-travel-img-42434


拍過了馬灣公園,便移師馬灣廢村。拍攝,亦由場地主導變為構思主導。其實之前在「再生能源基地」拍攝時,我們已找到了基本的共識:model 不只是擺甫士,更需要像個演員。而這「指導思想」,在廢村這部份更是表露無遺。幾乎每個場景,都可以穿鑿附會,配上一個自創的電影名稱。


#5 草莽慌心
一臉驚惶,真想不到可以如此入戲。

dcf-travel-img-42435

dcf-travel-img-42436

dcf-travel-img-42437

dcf-travel-img-42438


#6 破屋驚魂
驚慄依然,這破敗的場景更具氣氛。她繼續交足戲份。

dcf-travel-img-42439

dcf-travel-img-42440

dcf-travel-img-42441

dcf-travel-img-42442


#7 枯樹下的鄉愁
來到枯樹旁邊,她問:甚麼劇情?甚麼感覺? 我答:久別之後,重回故鄉,眼前一片破落;緬懷、傷感。於是,她一秒入戲。

dcf-travel-img-42443

dcf-travel-img-42444

dcf-travel-img-42445

dcf-travel-img-42446


#8 大橋前的小街
掛着蔓藤的燈柱背後,是汲水門大橋,那高大宏偉的身影,反襯出小街的落泊唏噓。

dcf-travel-img-42447

dcf-travel-img-42448

dcf-travel-img-42449

dcf-travel-img-42450


#9 愉快的村公所
村公所是否愉快不得而知。她看起來心情愉快卻是肯定。大概是因為拍攝接近尾聲,就快可以收工了。

dcf-travel-img-42451

dcf-travel-img-42452

dcf-travel-img-42453

dcf-travel-img-42454


#10 舞動的汲水門
收工在即,她還是活躍依然。既然如此,我也不客氣了,乾脆來幾段充滿動感的拍攝吧!只需幾個回合,體力消耗抵得上奔跑一公里。

dcf-travel-img-42455

dcf-travel-img-42456

dcf-travel-img-42457

dcf-travel-img-42458


#11 倦了的晚霞
說到底是連場的拍攝,節奏終於慢了下來。這天的黃昏看不見落日,只有疲倦的晚霞。不知這創意多多的小妮子,此刻又在想些甚麼?

dcf-travel-img-42459

dcf-travel-img-42460

dcf-travel-img-42461

dcf-travel-img-42462


短短的兩個多小時,便拍攝了多個場景,效率之高,絕對是出乎意料之外。現在回想起來,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構思,不同的感覺,整個拍攝過程就彷如一陣山風,忽徐忽疾,時高時低,輕飄飄地穿過了馬灣公園,越過了馬灣廢村。

呀!差點忘了介紹,model 的名字,就是 ── 嵐。

Model ─ Laam Laam  
ig : laamlaamm__
fb : Laam Laam



星期五, 2月 26, 2021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dcf-travel-img-42325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 2021/01/14

不久之前的《構圖八達通》講座,算得上是個新嘗試。

回顧過去的多次構圖課,是一次比一次的儘量嘗試將道理說得簡明。然而,效果依然強差人意。因此,今次改弦易轍,以導讀為綱,旨在建議大家應循哪個方向尋師問道。當然,過程中亦不忘指出坊間流行的絕招式構圖法則,大都是以偏蓋全的胡亂吹捧。

八達通有小童與成人之別,原來學構圖,以至學攝影,也一樣。成年人學藝術似乎有一通病,就是一下子將目標平台搭得太高,缺乏循序漸進的耐性。仍以攝影說明,小朋友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意境,自然不會盲目追求。然而不少成年人之所以學攝影,卻正因為受到大師作品中的意境所感動。可是,大多數受感動的人,卻忘記了意境背後,是多少歲月功力的累積。

助紂為虐的還有攝影科技,先進產品性能優越,使人誤以為拍攝一幅佳作相當容易。又以音樂為例﹝小弟是音樂門外漢,不知為何總愛拿音樂與攝影作比較,但又真係好好用﹞,我被《黃河鋼琴協奏曲》所感動,但卻從來沒有半點 ── sorry,誇大了 ── 應該是沒有絲毫彈奏出郎朗百分之一水平的幻想。但假如有朝一日,擁有先進輔助彈奏功能的 AI 鋼琴面世,或者小弟也會到 Internet 搜尋一番,選幾個教授音樂的網站,雖然未必可以找到鋼琴彈奏全攻略,也至少可以學習幾個演奏法則,並寄望藉法則可以點石成金,即使未能達至大師水平,也可以拍條短片,放上社交媒體呃 Like。

相關文章 -
草根散記 @ 2020/12


星期三, 2月 17, 2021

綠野仙鐘

 唔講唔知,原來吊鐘花又稱 Chinese New Year Flower,顧名思義,每年農曆新年前後,就是吊鐘花開的時節。在香港,長有野生吊鐘的地點不少,但今年有點特別,感覺上,似乎西貢大枕蓋當紅當旺,社交媒體中曝光侓特別高。本來,與其他賞吊鐘地點比較,大枕蓋相對偏遠,理應不大為一般人所接受。如今一反常態,可能是因為新冠疫情產生副作用,人們沒法外遊,大量娛樂場所設施關閉,致使不少港人染上了行山遠足的好習慣吧?

疫情之下,行山人多容易理解,倒是翻山越嶺,不辭勞苦為了觀賞吊鐘,甚至揹負重量不輕的鏡頭腳架,特地去拍攝吊鐘,卻令小弟感到奇怪。奇怪的理由,是因為吊鐘花向來在小弟心目中,並不上鏡。

dcf-travel-img-42279

吊鐘屬灌木類,一般高度不過三四米,並不高大,花朵伸手可以觸及。因此就器材而言,拍攝吊鐘,長焦、標準、近攝、廣角鏡頭均可派上用場。驟聽起來,似乎比拍攝高大的喬木花卉容易得多,然而實際上,就如不少灌木花卉那樣,吊鐘是屬於拍到容易拍好難的一類。平心而論,吊鐘的外觀並不標青:枝幹缺乏形態、線條雜亂;葉大花小,形狀奇特,獨具氣質。

就如形容女生,不直呼漂亮而稱讚氣質獨特,不難意會是甚麼一回事。亦因如此,小弟過往拍攝吊鐘,大都只是行山路過的順手牽羊,絕少認真看待。然而近期的大枕蓋吊鐘熱潮,不禁令小弟從新思考:貴為著名春花,吊鐘應有其過人之處,所謂凡物皆有可觀,凡可觀者皆可拍,吊鐘花又豈會只供路過 snapshot,又或者手機打咭之用?有思及此,自然萌生嘗試認真拍攝吊鐘的念頭。首要目標是擺脫 snapshot;其次,貪心一點,嘗試為照片注人畫意。

坐言起行,立馬出動。往大枕蓋?當然是 no 喇。作為沙田友,又何必捨近求遠,就在沙田的半山,沙田坳附近的十二笏,不也是同樣盛產吊鐘嗎?雖然同樣需要行山,但相比之下,前往十二笏是輕鬆得多。就以日前小弟行程,由沙田圍沿慈沙古道而上所見,不乏男女老幼,當中不少還昰一副拜年裝束,似行街多於行山,輕鬆程度可想而知。且看一段路程簡述:首段沙田圍站到馬鞍山郊野公園慈沙古道入口,15分鐘;次段沿慈沙古道往沙田坳,中途多次停步拍攝,45分鐘;尾段由沙田坳沿衛奕信徑前往十二笏吊鐘花生長區域,10分鐘。全程家樂徑難度,就係咁簡單!

自家炮製的一次吊鐘專題拍攝,在心無旁騖的情況下,作多方面的觀察與嘗試,總算是略有收獲。先不談花枝形態,近距離細看吊鐘,花朵色澤質感媲美碧玉;盛放之時,遠眺有如紅粉火燄,燃點漫山遍野。遇上光線適合,又彷彿連串的珍珠瑪瑙掛在山頭,閃閃生輝。由是看來,吊鐘在色光方面絕不輸蝕。

dcf-travel-img-42280

dcf-travel-img-42281

dcf-travel-img-42282

dcf-travel-img-42283

dcf-travel-img-42284

至於形態方面的發現,收獲亦不遜於色光。原來吊鐘的枝幹形態,並非完全雜亂無章。首先,雜亂的主要是接連花朵的幼枝,主幹卻是相當明顯的由下而上,絕少橫行霸道。其次,幼枝雖亂,但花朵普遍朝下。主幹朝上,花朵向下,兩者配合起來,成為視線引導,於看似無序的叢雜之中,呈現出反覆上下的節奏規律,相當符合形式美法則。

dcf-travel-img-42285

dcf-travel-img-42286

dcf-travel-img-42287

dcf-travel-img-42288

形色俱備,夫復何求?於是,將平時慣用於拍攝花卉植物的畫意手法,甚麼「五軸挪移取景法」、「我詩故我在」、留白、重曝等等,悉數移植應用。結果,不單只成功擺脫 snapshot,亦實現了為相片添加一絲半點的畫意味道。 ( :「五軸挪移取景法」及「我詩故我在」,請參考文末所列相關拙文。)

dcf-travel-img-42289

dcf-travel-img-42290

dcf-travel-img-42291


相關文章 -
紅梅一樹報春來 ─ 五軸挪移取景法
知竹常樂








星期二, 2月 09, 2021

紅梅一樹報春來 ─ 五軸挪移取景法

 上天有好生之德,讓好好的一株紅梅,生長在鐵絲網圍封之內,否則 ……

dcf-travel-img-42171

新冠疫情之下,大埔嘉道理農場停止開放,這意味着本地可堪拍攝的紅梅,數量少了一大半。正當以為拍攝無望,紅梅定要化作白果之際,白果山上的兩株紅梅卻是破空而來,為凡間灑上一片春色。

dcf-travel-img-42172

紅梅盛放的消息瞬間在攝影圏中廣傳,奈何剛好私務纏身,還未來得及動身,已聞花況開始衰落,花期已到「水尾」。心想:還是下年請早吧。沒料到朋友 facebook 發放的兩幀佳作,令小弟打消放棄的念頭。相片中的紅梅,花開雖不茂盛,但卻是枝態橫生。猛然醒悟:審美標準人人不同,人家心目中的水尾,說不定正是小弟杯茶。湊巧手頭工作告一段落,二話不說,隔天早上便立即起行。

dcf-travel-img-42173

兩株紅梅位處大帽山郊野公園巴士站附近的漁農自然護理署。長得較高的一株,應該是年資較長吧,雖未算粗壯,枝幹形態卻是城中鮮見的鐵劃銀鈎,帶着幾分蒼勁,相當可觀,宜攝指數高企。但不知為何,拍攝的人多選相對矮小的一株。或者是因為貼近路旁,容易近攝花朵特寫吧?無論真正原因為何,這多少印證了各花入各眼,是千古不滅的真理。於小弟而言,枝幹形態才是喬木花卉的精粹所在。理由簡單,因為草本花卉纖弱的枝莖無從企及。面對眼前這枝態橫生的紅梅,視而不見是有眼無珠,見而無感是不識泰山,感而不拍是暴殄天物。如是者,兩小時的拍攝時間,鏡頭大多是圍繞着這紅梅形態最為可觀的幾組枝幹。

dcf-travel-img-42174

dcf-travel-img-42175

dcf-travel-img-42176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東坡描寫廬山的詩句,用來形容這次拍梅取景亦相當適合。拍攝枝幹造型,取景之道,在於動。樹枝既不懂得遷就攝影人,亦不會迎合各人喜好,要在看似無序的橫斜疏影中摘取適當的造型,移動自己的相機鏡頭,是唯一方法。若問:點移?答曰:五軸大挪移 +。留意那個「+」號並非手文之誤,是刻意添加的「plus」。意思是,仿效五軸防震所針對的前後、左右、上下方向移動,以及俯仰、順逆時針旋轉還不夠,還要加上鏡頭 zoom 前 zoom 後,以至調節光圏大小以控制景深。

dcf-travel-img-42177

dcf-travel-img-42178

dcf-travel-img-42179

dcf-travel-img-42180

「五軸大挪移 +」取景法之妙,在於尺寸千里;少許的移動,效果截然不同。當然,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試想想,且別說那個「+」,單是選擇五組移動或旋轉方向,就總共有 2 的五次方,也就是三十二個組合。別忘記,拍攝一幅照片不就只是框選造型那麼簡單,還有其他諸如光線、色彩,以至演繹方式的考慮;遇上風大,亦要等待適當時機 ......。

dcf-travel-img-42181

局外人總不明白:為甚麼對着半掛樹枝,攝影人可以拍上幾個小時?看過這「五軸大挪移 +」的介紹,應該可以稍稍領略箇中奧妙了吧?

dcf-travel-img-42182

dcf-travel-img-42183

dcf-travel-img-42184

感謝上天好生之德,讓這株紅梅生長在鐵絲網圍封之內,否則的話,拍攝的人就更加要勞累 N 倍喇!

dcf-travel-img-42185


相關文章 -
為有暗香來 ─ 梅花攝影分享
冬去春來攝梅時 @ 嘉道理農場
偶拾寒梅記 @ 嘉道理農場
一樹紅梅,百態千姿 @ 嘉道理農場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