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五, 11月 30,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6

向左與向右,其實都是對測光結果的補充。

向左曝光,是對測光結果持保守的態度。因為對測光結果缺乏信心,擔心測光位置過曝,寧願減少一點,是無可奈何的防衛策略。而向右曝光,則是進取的。在準確掌握亮度分佈資訊的情況下,充份利用感光元件的特性,為影像爭取最豐富、細緻的記錄。相比之下,前者感性,後者理性;前者「靠估」,後者則建基於科學理論之上。

然而實際應用起來,考慮多方面的拍攝因素,則是各善勝長。首先,向右曝光的前設是充份準確地掌握亮度分佈資訊。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除非測光位置是場景中較亮的區域,而且當中的亮度比較平均。然而現實景物不會總是如此規格,不少景象更是是稍縱即逝,試問有多少機會慢條斯理地分析亮度分佈?此外,曝光也不一定可以隨意增加,就以拍攝自然風景為例,高畫質要求ISO不宜過高,大景深要求光圏小,即使用上腳架拍攝,太慢的快門也未必可以凝住樹梢枝葉的搖晃,事事跟增加曝光的要求唱反調。反觀向左曝光,由於可以用上較小光圏以增加景深及以較高速快門保障清晰度,因而經常可以派上用場。然而把曝光偏低的影像調光,也絕非可以任意妄為。若拍攝時用上較高的ISO,只要把暗位略為推光一級半級,結果也可以是慘不忍睹。


兜兜轉轉得出結論:若要記錄最豐富的影像訊息,應在充份掌握亮度分佈資訊,而又具備足夠拍攝條件(光圏、快門、相機檼定 ……)的情況下,向右曝光。可惜現實中拍攝環境總會未如人意,故此不應頑固地堅持向左或向右,必須因應拍攝條件而隨機應變。至於我等攝影平民,更無需太過著意於左左右右,最重要的, 還是要能做到不偏不倚。假如連正確曝光這個中間位置也拿不準,又怎可以誇談向左與向右呢?


【全文完】

星期四, 11月 22,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5

不必向左

任何拍攝場景都有最少一個適當的測光位置。例如在單人近照中,人臉就是適當的測光位置;拍雙人近照,只要膚色相近,兩人的面孔都是適當的測光位置。考考你:白人與黑人合拍近照,又該如何測光?

場景中的測光位置可大可小,但無論大小,若然以此測光,相機便會將此位置的亮度作為曝光基準;反映在分佈圖上,就會集中於近中央的部份。以下圖為例,由於測光位置佔據整個畫面,而且亮度集中,明暗分區顯著,最能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套用測光位置的概念,便可以用較明確的方式重提左右曝光的疑問:在自動測光對既定的測光位置作出曝光建議的基礎上,若然再減少或增加曝光,將亮度分佈向左或右推,能改善影像質素嗎?

主張向右曝光的會回答:能!只要增加曝光,因為右方可以容納更多的影像資訊。

那麼,向左呢?我們能在此基礎之上,找到向左曝光的理據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此基礎之上,若然再向左減少曝光,結果只會是不同程度地增加噪點、減弱層次、降低清晰度。

【待續】

星期二, 11月 20,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4

不偏不倚

從前文的討論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應用向右曝光之前,必須先分析主體的高光位,以免高光溢出。但在以下的例子,這結論又即時被推翻了。因為主體近乎剪影,無須計較細節,要著眼保留層次的,反而是作為背景的天空。


再看另一例子。左上方是高光位,但當中不期望可以拍出層次的天空佔了相當部份,需要關心的,反而是檐廊中較暗部位的細節。因此,拍攝時以檐廊外地面的測光為準,即使分佈圖中展示明顯的高光溢出,但卻是完全可以接受。


暫且放下向左或向右的考慮,從以上兩例可見,若要做到不偏不倚地曝光,判斷的關注點並不在於主體或是高光位,而是場景中最需要保留層次細節的區域,姑且稱之為「測光位置」。現今的相機大都擁有先進的測光功能,但不少拍友依然對曝光處理感到困惑,主要原因在於未能掌握如何在拍攝場景中判斷測光位置。

【待續】


星期日, 11月 18,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3

審慎向右

驟眼看分佈圖,這也是一個亮度相當集中的場景,而且右方仍有相當空間。然而由於主體只是佔據畫面中很少部份的小艇,對應右方幾只白色小艇的亮度分佈只顯示為貼近底線少許的高低,稍不留神,貿貿然將曝光增加,便會引至小艇嚴重過曝,細節盡失。



幸而部份數碼相機設有直觀的過曝顯示功能,能直接在畫面上顯示過曝區域,再加上分佈圖配合參照,這對判斷如何採取向右曝光應有很大的幫助。

無論如何,筆者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在此強調:向右曝光的前題是不可讓重要的高光位「溢出」— 出現資訊裁切。拍攝時若對此有所懷疑的話,不用為徍。切記!

【待續】

星期五, 11月 16,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2

放心向右

以下的照片亮度相當集中,從分佈圖可見,向左或向右均存在着空間。但由於葉子是測光的重點,而且比背景光亮,也沒有其他突出的高光位,因此可以放心增加曝光,直至光位分佈觸及右方的邊沿。根據向右曝光的理論,得出來的影像將可保存最多的影像資訊,達至最大的訊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當然,這樣拍出來的葉子會呈現很淺的綠色,必須透過後製調節才可回復原貎。但由於影像資訊豐富、訊噪低,因而可以在後製時對影像的各方面,例如反差、色調等等,作出較大程度的調節。下圖是一個在拍攝時應用了向右曝光的例子。



【待續】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