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二, 12月 18, 2012

攝影構圖漫話 # 2 — 法則疑惑

法則的疑惑

先看一個疑似打破法則的例子:路旁隨拍的霧景。

為甚麼要選霧景?或者因為這是在秋天拍的霧景,雖然表面看不出來,但當中暗含不尋常的意味,與打破法則相類近;又或者,可以配合標題,模模糊糊的帶著疑惑。閒話少說,這照片看來普普通通,中規中矩,白平衡大致正常。



接下來用 PhotoShop 改變色調,再略為調整反差 ……


「看!只兩度板斧,感覺截然不同,淒冷孤清逼人而來,打破了『保持正常白平衡法則』!」

「廢話!根本沒有人說過保持正常白平衡是法則。」

「判斷是否法則,要看有沒有人說過?」 「當然囉!你看黃金分割法,談構圖的必不會少。」

「那麼,在第一個人將黃金分割法稱為法則之前,它是否法則?」 「這……,大概不算……」

「現在我已提出了『保持正常白平衡法則』,那該可成為法則了吧?」

「這……,還未可以,因為認同的人太少。」

「數碼相機大都有自動白平衡功能,足以證明白平衡為人所重視。為何認為需要保持白平衡正常的人,會比認同黃金分割法的少呢?」

「這……,因為按照黃金分割法,拍出來好看嘛!」

「白平衡正常的照片不好看?」

「……」

【待續】

星期六, 12月 08, 2012

攝影構圖漫話 # 1 — 引子

引子 

攝影文章向來崇尚法則,隨手Google「攝影法則」,便可以搜出一大堆。本來,稱得上法則當然「有番咁上下」,理論上只要一經熟讀,「咔嚓」一聲,佳作立成。然而實踐證明法則用時方恨多,太多的法則,應用起來往往使人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不少攝影作品之所以被評為徍作,據說正是因為能夠「打破法則」。那麼,到底應該依從法則,還是打破法則?如何依從?如何打破? 

困惑未了,迷惘中又聞「唯一的法則是沒有法則(The only rule is that there are no rules)」的玄妙答案,難怪不少拍友即使拍攝多年,依然對曝光、構圖等攝影基礎論理論感到一片模糊,對不上焦! 

其實「打破法則」有甚麼稀奇,攝影從面世的第一天開始,已經是「打破法則」了。——可不是嗎?本來色彩繽紛的世界,一下子變成了黑、白、灰! 

既然如此,攝光寫影亦不甘後人,打破「Learn the rules, and then break the rules」的「先學後破」構圖講學法則,反過來從「打破法則」開始,漫話攝影構圖。 

 

星期五, 11月 30,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6

向左與向右,其實都是對測光結果的補充。

向左曝光,是對測光結果持保守的態度。因為對測光結果缺乏信心,擔心測光位置過曝,寧願減少一點,是無可奈何的防衛策略。而向右曝光,則是進取的。在準確掌握亮度分佈資訊的情況下,充份利用感光元件的特性,為影像爭取最豐富、細緻的記錄。相比之下,前者感性,後者理性;前者「靠估」,後者則建基於科學理論之上。

然而實際應用起來,考慮多方面的拍攝因素,則是各善勝長。首先,向右曝光的前設是充份準確地掌握亮度分佈資訊。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除非測光位置是場景中較亮的區域,而且當中的亮度比較平均。然而現實景物不會總是如此規格,不少景象更是是稍縱即逝,試問有多少機會慢條斯理地分析亮度分佈?此外,曝光也不一定可以隨意增加,就以拍攝自然風景為例,高畫質要求ISO不宜過高,大景深要求光圏小,即使用上腳架拍攝,太慢的快門也未必可以凝住樹梢枝葉的搖晃,事事跟增加曝光的要求唱反調。反觀向左曝光,由於可以用上較小光圏以增加景深及以較高速快門保障清晰度,因而經常可以派上用場。然而把曝光偏低的影像調光,也絕非可以任意妄為。若拍攝時用上較高的ISO,只要把暗位略為推光一級半級,結果也可以是慘不忍睹。


兜兜轉轉得出結論:若要記錄最豐富的影像訊息,應在充份掌握亮度分佈資訊,而又具備足夠拍攝條件(光圏、快門、相機檼定 ……)的情況下,向右曝光。可惜現實中拍攝環境總會未如人意,故此不應頑固地堅持向左或向右,必須因應拍攝條件而隨機應變。至於我等攝影平民,更無需太過著意於左左右右,最重要的, 還是要能做到不偏不倚。假如連正確曝光這個中間位置也拿不準,又怎可以誇談向左與向右呢?


【全文完】

星期四, 11月 22,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5

不必向左

任何拍攝場景都有最少一個適當的測光位置。例如在單人近照中,人臉就是適當的測光位置;拍雙人近照,只要膚色相近,兩人的面孔都是適當的測光位置。考考你:白人與黑人合拍近照,又該如何測光?

場景中的測光位置可大可小,但無論大小,若然以此測光,相機便會將此位置的亮度作為曝光基準;反映在分佈圖上,就會集中於近中央的部份。以下圖為例,由於測光位置佔據整個畫面,而且亮度集中,明暗分區顯著,最能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套用測光位置的概念,便可以用較明確的方式重提左右曝光的疑問:在自動測光對既定的測光位置作出曝光建議的基礎上,若然再減少或增加曝光,將亮度分佈向左或右推,能改善影像質素嗎?

主張向右曝光的會回答:能!只要增加曝光,因為右方可以容納更多的影像資訊。

那麼,向左呢?我們能在此基礎之上,找到向左曝光的理據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此基礎之上,若然再向左減少曝光,結果只會是不同程度地增加噪點、減弱層次、降低清晰度。

【待續】

星期二, 11月 20, 2012

向左曝?向右曝? # 4

不偏不倚

從前文的討論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應用向右曝光之前,必須先分析主體的高光位,以免高光溢出。但在以下的例子,這結論又即時被推翻了。因為主體近乎剪影,無須計較細節,要著眼保留層次的,反而是作為背景的天空。


再看另一例子。左上方是高光位,但當中不期望可以拍出層次的天空佔了相當部份,需要關心的,反而是檐廊中較暗部位的細節。因此,拍攝時以檐廊外地面的測光為準,即使分佈圖中展示明顯的高光溢出,但卻是完全可以接受。


暫且放下向左或向右的考慮,從以上兩例可見,若要做到不偏不倚地曝光,判斷的關注點並不在於主體或是高光位,而是場景中最需要保留層次細節的區域,姑且稱之為「測光位置」。現今的相機大都擁有先進的測光功能,但不少拍友依然對曝光處理感到困惑,主要原因在於未能掌握如何在拍攝場景中判斷測光位置。

【待續】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