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四, 6月 14, 2018

估佢唔到的驚喜 @ 新田荷塘

 世事如棋,日日新鮮,很多的事情估佢唔到。剛上演的世界盃首場,俄羅斯以幾個清脆漂亮的入球大勝沙特阿拉伯五比零,就是一例。同樣估佢唔到的,是今年的新田荷塘。

過去兩年先後在本欄發文兩篇,分別藉夏荷與殘荷來介紹新田荷塘。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主題也是關於荷花拍攝,本來沒打算再寫,但偏偏今年的新田,就是與過去幾年不一樣。

dcf-travel-img-32006

或者是因為天氣反常,少有的乾旱春季加上破記錄炎熱的初夏,今年新田的荷花急不及待地提早開放,而且開得比前幾年都漂亮。然而驚喜不止於此,早開的荷花遇上打風不成帶來的連場大雨,水位相比之前大幅上漲,以至本來高高在上的荷花,紆尊降貴地接近水面。如此格局,無論是拍攝倒影,還是兼顧漣漪,都倍覺容易。

dcf-travel-img-32007

dcf-travel-img-32008

若然私人擁有的荷塘不計,新田荷塘應是全港規模最大的一個。荷塘地形變化多,深、淺、濶、窄兼備,加上今年拍攝條件比往年好,不難拍到各色各樣的荷花作品。

dcf-travel-img-32009

dcf-travel-img-32019

dcf-travel-img-32011

dcf-travel-img-32010

更何況專注不忘心散從來都是攝影人的特質。走一轉荷塘只拍荷花而不拍別的,絕無僅有。只要是有趣有feel的,除非沒被發現,否則都難逃被鏡頭射擊的好運。如是者,在這裡消磨半天,收穫豐富可以預期。

dcf-travel-img-32012

dcf-travel-img-32013

dcf-travel-img-32014

dcf-travel-img-32020

由於之前已經在本欄介紹過新田荷塘,地方特點本文不談太多,改為分享幾點拍荷的經驗。

到新田拍攝荷花,筆者絕少用上三腳架。其實在其他地方也不常用,只是在新田拍攝時,用的更少。手頭上擁有的腳架屬三流貨色,裝上單反加長鏡後有如搖風擺柳故然是主因。另外的原因是新田荷塘大,景觀變化多,戙起腳架容易挑起懶筋,不願多走位,恐怕拍半天都只是聚焦三幾株荷花。而更重要的,是裝上腳架後取景多少會失去靈活性。筆者之見,移形換影正是於本地荷塘拍攝取景非常重要的技巧。理由簡單,香港的荷塘就和市區一樣,擠迫密集的多,寬闊開揚的少。在此情況下,主體、陪體,以至失焦的前景後景,彼此間的相互配搭至為重要。成敗之分野,往往只在於拍攝位置與角度之間分寸的差距。手持拍攝,有利於掌控那細微的高低左右變化。

密集之餘,荷花的粗枝大葉亦令構圖倍考功夫。談到構圖,筆者可說是「引導派」,比較重視畫面中的視線引導。粗枝大葉令畫面充斥著明顯的形狀與線條,因而視線很就容易受到牽引。處理得宜,畫面顯得有規律;處理失當,就變作一團糟。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拍攝荷花,三分法不一定用得上;或者用上了,效果強差人意,不似平時拍攝簡單人像那樣的立竿見影。究其原因,就是視覺上的均衡被線條與形狀拉歪,甚至是拉倒了。

其他技巧方面,如同拍攝不少花卉一樣,很多人拍荷花都喜歡用上多重曝光。筆者也會用,但並不主張動不動都重曝。重曝無疑有其獨特吸引之處,亦可收「柔焦掩八瑕」之效,然而不用特效拍攝,卻更能表現荷塘的原汁原味。何況除了重曝之外,利用前景遮擋的方法亦可以創製朦朧夢幻的效果,感覺亦相當自然。

dcf-travel-img-32015
▲ 多重曝光

dcf-travel-img-32016
▲ 多重曝光

dcf-travel-img-32017
▲ 前景遮擋

dcf-travel-img-32018
▲ 前景遮擋

本文所選用的照片,都是拍於同一個早上,可見新田荷塘多姿多彩,所言非虛。總而言之,今年新田荷花的狀態堪稱近年之冠,把握時機坐言起行,即使不是滿載而歸,也絕不會失望而回。


相關文章 -
估佢唔到的考驗 @ 新田荷塘
路邊拾遺 ─ 莫名其妙的新田荷塘
還看殘荷亂舞 ─ 從欣賞到拍攝
影錯荷花會錯意







星期四, 5月 31, 2018

影錯荷花會錯意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cf-travel-img-31921


形容荷花的美,人們都喜歡引用以上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名作《愛蓮說》當中的一段。順理成章,好攝荷花者,亦不乏以這段文字作為拍攝指引,視當中所描述的意境風韻為作品表現的終極目標。嚴格來說,筆者並非「荷粉」,但也多少嘗試過類似的意境追尋。然而,坦白說,結果是強差人意。現實中的荷塘,要找到如文句所述的荷花殊不容易,更多的,只是生長得「立立亂」的一大堆。直至某天在 YouTube 胡亂瀏覽「折子戲」,看到電影《一代宗師》中的選段《老猿掛印》,指出招式「老猿掛印」的關隘不在掛印,而在回首,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對以上文句的理解,絕對是資源錯配。

dcf-travel-img-31909

dcf-travel-img-31910

原來整段文字的重點不在於從「出淤泥而不染」開始之後對荷花形神的描述,而在於最前面「予獨愛蓮之」五個字。忽略了這五個字,後面的描述就彷如權威之見;保留這五個字,則不難將整段文字理解為作者個人對荷花形態風韻之偏愛。言下之意,「予」所愛者,未必是閣下的心水,而「予」所不愛者,也未必一無是處。既然如此,大可不拘一格,盡情去拍,荷塘裡可拍攝的題材多的是,可採用的表現手法多的是。

dcf-travel-img-31914

dcf-travel-img-31911

dcf-travel-img-31912

事實上不少的古文賞析,都認為《愛蓮說》用意不在於頌讚蓮花。孤芳自賞,借花喻人,慨嘆「同予者何人」,才是當中要旨。沿此脈絡,回歸攝影,拍攝荷花應不必局限於某類的形像、意境,以至手法、器材。重要的,是在拍攝過程之中,尋找出個人對荷花獨特的喜好、觀感與見解。要表現「出淤泥而不染」,不在於採用哪種拍攝手法,而在於自己對荷花攝影的想法;不在於作品中荷花的形像,而在於自己的作品在芸芸「宜乎眾矣」的照片之中,能否表現出「同予者何人」的特質。原來,「不染不妖」並非對照片中荷花形像的要求,而是對攝影師的要求。

dcf-travel-img-31916

dcf-travel-img-31915

dcf-travel-img-31917

可是,問題又來了。明乎此理又如何?這豈不是比之前偶然拍到一幅半幅看起來「不染不妖」的要求還要高?

說的沒錯,但這算得是問題嗎?這正正是荷花拍攝的樂趣呀!

dcf-travel-img-31913

 


相關文章 -
路邊拾遺 ─ 莫名其妙的新田荷塘
還看殘荷亂舞 ─ 從欣賞到拍攝








星期六, 5月 12, 2018

上中環夜攝啟示錄

 轉眼間,又一年。去年五月,受旅遊發展局的「舊城中環」所啟發,試辦了一次上中環夜攝活動。當時參加者反應不俗,今年捲土重來。雖說是重辦,比去年無中生有來得輕鬆,但為求有所改善,備課仍是少不了。過程中,除了翻看去年同學們的精彩作品之外,亦重溫了自己為此活動而寫的,對自己評閱同學作品準則有着重要影響的一篇總結。僅將原文略為修改,在此分享。


dcf-travel-img-31397


看着同學們提交的「夜。上中環」習作,驚喜一浪接一浪又一浪再一浪。喜,當然是因為同學拍得好;驚,亦是因為同學拍得好,擔心再沒甚麼可以教。

經歷一番驚濤駭浪,冷靜下來,決定稍為改變「光影課室」的貼堂準則。(注:「光影課室」是為展示攝影班同學作品而設的 Facebook 專頁,亦即同學作品的貼堂區。) 大致而言,新準則沒那麼計較技術上的失誤,更多著眼於作品的取材與創意。於是,在《夜。上環》和《夜。中環》兩個貼堂相簿中,不難看出有些習作存在着較明顯的技術瑕疵,例如影像太暗,主體不夠突出;色彩太濃或不自然,水平傾斜;也有對焦不準,持機不穩而導至影像模糊等等。

dcf-travel-img-31393
攝影:Daniel Liu

事實上,像這樣的攝影班,參加者技術水平的跨度可以很大。部份同學影齡尚淺,某些技術掌握不好正常不過,不可要求過高。明暗色彩的不完美,亦可以輕易PS解決 (若懂的話),「大師」作品的原始檔,很多時都不外如是。至於非刻意的鬆郁朦,當明白到現場光線條件的苛刻,亦會體諒。凡此總總的考慮,都是降低技術門檻的理由。所謂瑕不掩瑜,照片中諸如上述的技術瑕疵,不應成為我們欣賞作品優點的障礙;這就如我們不介意 YouTube 影片畫質音效強差人意,也樂於使用流動電話上網欣賞經典名曲一樣。「光影課室」作為互相交流學習的平台,多提供機會讓同學欣賞作品的優點,比隱藏缺點更重要。而這正是降低技術評分比例的主要原因。

dcf-travel-img-31396
攝影:Irene Yu

至於提高取材創意方面的評分比例,理由更加明顯、更充份。若然大家都有加入某些 Facebook 攝影群組的話,經歷一段日子,不難察覺到一個現像:太多的抄襲,太少的創新;太多的重複,太少的個性;太多的堆砌,太少的感覺。攝影,是這樣的嗎?

dcf-travel-img-31394
攝影:King Tsang

並不是主張特立獨行扮高深,而是覺得要回到根本。光圏、快門、焦距、景深、ISO ……,快者一兩年,慢者兩三年,三四年,即使不是透徹了解,亦可基本掌握;各類器材,無論是買、借,還是租,總之到手之後,多拍幾回,便可以靈活運用,效果有時更是立竿見影。唯獨是「攝影眼」,才是無時無刻都要學習磨練的根本攝影技能。何謂攝影眼?不就是取材與創意的有機整合。「攝影眼」並非一種特殊感官,而是拍攝者以其對攝影的認知,透過觀察、選擇、整理,配合對景物的感受與想像,而最後體現於作品的攝影功底。值得留意的是,當中的觀察、選擇、感受和想像的能力,都會隨着拍攝者對攝影的認知而改變,而最可怕的 ── 重複:是最可怕的 ── 是很多時會隨着攝影技術的增長而褪減!── 再重複:是褪減!

dcf-travel-img-31395
攝影:Delphine Yu

要理解認知增長與感官退化的反比關係,不妨看看小朋友的畫作。未學畫畫之前,小朋友所畫的圖畫都沒技巧可言,然而卻是天真、率直,充滿想像。但隨着教學不得其法的家長或導師,以成年人的觀點指指點點,反覆指出這裡不應,那裡不是,小朋友寶貴的天賦便迅即被埋沒。難得發現世間上有種東西叫攝影,能重現我們封存已久的內在天賦,若然還要因為拘泥於各種技術的枝節而不給予重生機會,太不近人情了!

dcf-travel-img-31392
攝影:Shirley Yuen

成年人日常生活難免繁瑣,學習能力接近登峰造極,就如現代版搶包山健兒身上掛的布袋,即使能搶到更多的包,也裝不了更多;懂得擇高分而搶,才是致勝之道。至此,相信不用再嘮嘮叨叨,大家也知道在筆者心目中,取材與創意是屬於高分包了。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面是攝影技能的高分包呢?還是留給大家思考討論,加以發揮吧!

相關文章 -
太平山街@實景與回憶
色光燈影裡的夜中環








星期一, 4月 30, 2018

歳月的故事 ─ 沙田王屋村古屋

 電視節目《長命百二歲》之中,節目主持方東昇說過:歲月才有資格催人。然而,歲月並沒有催人的義務,它大可以靜悄悄地溜走。

因某些事情要到沙田富豪花園的商場。預先知道此事情分上下半場,中間會有個多小時的空檔,出門當然背上了相機,須知對攝影人而言,只要有機在手,世間便沒有無聊事。

相機是帶上了,拍攝卻是漫無目的。這城門河附近都是自己熟悉的,也不期望會拍到甚麼特別的東西。誰料離開商場走不了多遠,就「發現」了足以輕易消磨個多小時的題材。緊挨着富豪花園近麗豪酒店的一側,就有這麼的一間「王屋村古屋」。發現一詞要加上括號,是因為這古屋所在位置並不隱閉,不論是乘車走路騎單車,途經必然會看到。心裡頓時掛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這麼多年經常在附近出沒,怎麼會忽略了這古屋?

dcf-travel-img-31220

dcf-travel-img-31221

dcf-travel-img-31222

 

古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別小覷它規模細小,卻是沙田區唯一的法定古蹟。但正因為其典型,坦白說,參觀這類客家古屋博物館,若非對古物、古建築有相當認識,或者很認真地細閱導賞說明,只會覺得天下古屋差不多。儘管如此,儘管筆者幾近歷史白癡,還是樂於參觀,樂於拍攝。無他,就是喜愛那氛圍,那光影,那彷彿可以觸摸得到的歲月沉澱。

dcf-travel-img-31223

dcf-travel-img-31224

 

相比本港其他的客家屋古蹟,這屋的規模明顯較小,只是二進式的設計,第一進亦沒有閣樓。天井,就只是那小小的一個丁方。

dcf-travel-img-31225

dcf-travel-img-31226

 

根據導賞文字記述,十九世紀之時,王屋村曾是商旅雲集之地,而王氏族人亦是經濟富裕。但可能由於大廳沒有陳列展示甚麼傢俱的緣故,現時看來,不也是一樣的家徒四壁?完全沒法感受得到昔日的顯赫。倒是那屋裡屋外的壁畫,除了常見的吉祥像徵之外,畫作文字之間,流露着幾分儒雅的書卷氣。

dcf-travel-img-31227

dcf-travel-img-31228

 

逗留只一小時,難以兼顧拍攝與閱讀導賞。多得管理員做的份外事,客串了部份導賞的工作。讓我即時可以知道多一點這屋的歴史,還有那屋頂疊瓦的特色,門戶少見的拱形設計。

dcf-travel-img-31229

 

臨走時接過管理員遞上的小冊子,隨意翻閱,才猛然醒起自己早己看過這小冊子的初版,而且曾經有過到訪拍攝的念頭。那大概是古屋成為博物館的初期,有關方面為宣傳而於某些途徑派發的。從有意到訪,到逐漸遺忘,到視而不見,到拍下照片,相距竟已超過四分一個世紀。期間,歲月沒有催人,它只是悄悄地,悄悄地,溜走。

dcf-travel-img-31230

王屋村古屋建於1911年。
1980年代中期,王屋村發展成為休憩公園。
1985年,筆者遷居沙田。
1986年,沙田麗豪酒店開業。
1989年,王屋村古屋列為法定古蹟。
2018年,筆者途經拍攝。

一幅照片,敘述了多少歲月的故事。

 

離開古屋,回首一望。時近中午的陽光,在屋外的圍牆上投下斑駁的樹影。多少年來,像這樣的影子,大概都在圍牆上停留過無數次吧?可是,影子從來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將來,也不會。

dcf-travel-img-31231

 

星期五, 4月 20, 2018

蓮苑台瀑布 @ 小夏威夷

 論高度,她比不上梧桐寨。論名氣,她比不上新娘潭。可是論美貎,她足以將兩者比下去;至少以近兩個月的狀態而論是如此。她,是蓮苑台瀑布。

今年春天是異常的缺水。往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應該多少會遇上牆壁流着「汗水」的高濕度日子。但今年,霧少,雨也少。三月底至今,接連走訪了好幾處的瀑布,結果是名氣愈大,失望愈大。號稱全港最長最高的梧桐寨主瀑,看不到飛流直下一百呎,見到的只是一道垂直懸掛的小溪。新娘潭瀑布,有氣無力,似乎有着如泣如訴的淒怨;這倒與傳說中瀑布名字的由來相配襯。

dcf-travel-img-31166
▲ 梧桐寨主瀑 (左) 與 新娘潭瀑布 (右)


唯獨是相對名不經傳的蓮苑台瀑布,即使經歷如此乾旱的春天,水,還是嘩啦啦地瀉,嘩啦啦地流。奇怪,這水從何而來?

dcf-travel-img-31155


很多人會將蓮苑台瀑布與小夏威夷瀑布混為一談。這也難怪,因為兩者位置相近,前者雖不是緊挨着小夏威夷徑,然而相差也只不過幾分鐘的路程。說是小夏威夷瀑布相信會有更多人知道,然而稱為蓮苑台,該可以讓人有更美麗的憧憬。而這亦是本文以蓮苑台作為標題的原因。哈哈!

dcf-travel-img-31158
▲ 小夏威夷瀑布,其實是個小型水壩的缺口。


雖然到訪不用收費,蓮苑台瀑布絕對可以用價廉物美四字來形容。從港鐵寶琳站步行前往,到小夏威夷徑的下段入口,大概只需十五分鐘;從這裡上行前往瀑布,不需十分鐘便到了。不想爬石級的,可從西貢井欄樹由上而下。若中途不停留小夏威夷瀑布的話,大概二十多分鐘便可抵達蓮苑台。沿途小徑難度極低,比家樂徑還要家樂徑。

dcf-travel-img-31165
▲ 地圖上紅色實線標示的是小夏威夷徑。蓮苑台瀑布位於小夏威夷徑下行至近尾段的支路上。
支路一邊往瀑布及澳頭,另一邊往魷魚灣。路旁有清晰的路牌指示,不用擔心會走錯。


蓮苑台瀑布大致可分為幾層。站在小路上,正對的是下層,之上有一小段不大明顯劃分的的勉強算是中層,再上的就是上層。下層雖然不高,但由於位處密茂的樹陰之下,澗石顏色亦深,具份量的水流急瀉而下,於深沉的色調中揮灑出片片亮白,煞是好看。

dcf-travel-img-31160

dcf-travel-img-31161


相比下層,上層的結構較為複雜。近頂部是嶙峋的天然石階,然後來一大級的跌宕,流水兵分幾路急瀉,落在下面斜度較為平緩的大石上,然後再曲曲折折地灌注水潭,稍為停息之後,再往瀑布中下層進發。

dcf-travel-img-31162

dcf-travel-img-31163


除了以上描述的正規瀑布,小路的下方,亦有大幅的水流淌過寬闊的石面。斜度不大,不知嚴格來說是否可以稱為瀑布,然而亦相當可觀。

dcf-travel-img-31164


接連幾層的瀑布流水,範圍大概都只在百米之內,景觀密集。加上交通方便,容易抵達,這蓮苑台瀑布,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消閒拍攝好去處。

梧桐寨、新娘潭、蓮苑台。有些時候,真的不需要相信名牌。

 

交通 ─
彩虹乘往西貢的專線小巴或巴士於井欄樹下車,過行人隧道沿澳頭路牌指示下行往小夏威夷徑。亦可於港鐵寶琳站,乘專線小巴或步行15分鐘至將軍澳上村上行前往。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