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3, 2015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二、二次構圖)

第二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是第二次構圖。有些人喜歡將構圖等同取景,其實取景只是第一次構圖。抇攝回來,看過全幅印相後,作出剪裁,就是第二次構圖。若非唯一,攝影可說是最強調第二次構圖的平面藝術;不單只有第二次,有時更可以有第三次,以至多次。而促使作者作後期構圖的意念,往往與拍攝時的構思完全不同。我們大概都有過不少拍攝時失手,用錯光圏快門,又或者失焦手震,結果卻有意外收穫的經驗。在這方面,攝影家總是相當務實;管它是否誤打誤撞,啱睇就是佳作。


既然第二次構圖如此重要,如此好用,為甚麼何藩在座談中提出時,聽起來又好像很有新意呢?另一方面,為何又會有人忽略第二次構圖,將構圖等同取景呢?似乎沒有太多人深究箇中原因;個人認為,這與攝影發展過程相關。

回顧攝影發展,其普及性的第一次飛躍,大概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之前,能拍出一幅像樣的照片,並不容易,即使不需專業,至少也得有點非業餘知識。大家不妨想像一下:手中相機沒有自動測光,該怎麼拍?那時代拍攝之難,不言而諭。

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攝影先後出現了『數碼攝影前』三大發明:先是自動曝光,後來是快速沖印,之後再加上自動對焦。這三大發明,無疑使拍得一幅像樣的照片變得相當容易;那些年,無數一小時3R快速沖曬店,日以繼夜,不停地印出色彩繽紛的照片。

不過,可惜的是,絕大部份的業餘攝影人都是技止於3R,頂多給你再放至NR(N大於3)。裁放?肯定是高級組的事情;自已放?咪講少啦!如此這般,還有第二次構圖的餘地嗎?

可以這麼說,『數碼攝影前』的普及化,是一次不完整的普及化,只普及了拍攝這一部份。至於後製部份普及化的歷史任務,現正由 Photoshop 及一眾數碼光房暗房進行得如火如荼!

註︰關於普及攝影如何影響構圖,本站另一文章《攝影構圖漫話 # 5 — 遺忘色調》亦有論述。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春城飛花到人間

  「曾經滄海難為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九唔搭八的兩句,其實都與賞花相關,也能與今次小弟到南昌公園拍攝黃花風鈴扯上關係。 曾幾何時,南昌公園的黃花風鈴仿佛獨市生意,短短一段黃花隧道,導致萬人空巷。然而不知是因為日久失修還是水土不服,總之是好景不常,過去幾年的花開狀況,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