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第二次構圖如此重要,如此好用,為甚麼何藩在座談中提出時,聽起來又好像很有新意呢?另一方面,為何又會有人忽略第二次構圖,將構圖等同取景呢?似乎沒有太多人深究箇中原因;個人認為,這與攝影發展過程相關。
回顧攝影發展,其普及性的第一次飛躍,大概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之前,能拍出一幅像樣的照片,並不容易,即使不需專業,至少也得有點非業餘知識。大家不妨想像一下:手中相機沒有自動測光,該怎麼拍?那時代拍攝之難,不言而諭。
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攝影先後出現了『數碼攝影前』三大發明:先是自動曝光,後來是快速沖印,之後再加上自動對焦。這三大發明,無疑使拍得一幅像樣的照片變得相當容易;那些年,無數一小時3R快速沖曬店,日以繼夜,不停地印出色彩繽紛的照片。
不過,可惜的是,絕大部份的業餘攝影人都是技止於3R,頂多給你再放至NR(N大於3)。裁放?肯定是高級組的事情;自已放?咪講少啦!如此這般,還有第二次構圖的餘地嗎?
可以這麼說,『數碼攝影前』的普及化,是一次不完整的普及化,只普及了拍攝這一部份。至於後製部份普及化的歷史任務,現正由 Photoshop 及一眾數碼光房暗房進行得如火如荼!
註︰關於普及攝影如何影響構圖,本站另一文章《攝影構圖漫話 # 5 — 遺忘色調》亦有論述。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