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8, 2022
星期六, 8月 27, 2022
御園小記
這天早上,天氣陰晴不定,約了 Coco 外影,地點是「御園」。
御園,御花園,皇帝的花園,英譯就是 King’s Park,也就是京士栢。正規而言,京土栢範圍不小,但小弟的「御園」定義狹窄,只限油麻地京士栢氣象站附近一帶,這裡還有個「油麻地配水庫休憩花園」。
從港鐵油麻地站前往「御園」,大致兩個方法。一是單刀直入,油麻地站 D 出口,沿消防局旁邊一度長長的石階,走到盡頭最高處就是。另一途徑複雜得多,先從地鐵站走到眾方街,再通過一段別緻的有蓋梯級往上行,之後,熟路的,可以走晨運客堆砌的小徑,不熟路的,就上至最高處再稍下行返回公路,然後前行幾十米,再來個逆時針方向一百五十度轉身,沿斜路上行往京士栢氣象站大門。大門兩側都有可通往圍繞小山行大運的小徑,中途有入口可以進入休憩公園。曲折如斯,筆墨難以形容。
曲折的回報就是景觀多,適宜拍攝。別的不說,眾方街起步上行的石階,就是因為壁畫塗鴉而略見經傳。
近年愈來愈多街頭壁畫,無論市區、郊區、新區、舊區,都不難找到;合法的有,非法的也有,然而都受歡迎。相信不用多久,香港境內本來有着不同本土文化特色的地區,大家可以欣賞到的,同樣都是壁畫彩繪。小弟對此不以為然,只覺得如果這不是文化侵略,就是文化蠶食,再不然,就是文化欺騙。無論如何,選點人像拍攝,打卡位置從來沒有在小弟心目中加分。即使有時因為要迎合市場口味,選了打卡點,亦會竭盡所能尋求新意,避免千篇一律。
相反地,小弟更喜歡揀選名不經傳的地點拍攝人像。小弟愚見,人像與風景拍攝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拍風景,景是主角;拍人像,人才是主角,在哪裡拍只是次要,如何拍,才是最重要。選擇平凡地點拍攝,既可免卻人擠碍事,也不愁拍出的相片巧合雷同;一下唔覺意拍出個不平凡,更添成功感。這天 Coco 的自選穿搭便送上了意外驚喜,從這度長長的有蓋樓梯開始,草綠小背心,粉藍色長褲,與環景色彩竟然是如此吻合,足以不大恰當地借用「和顏悅色」來形容。
雖然算不上著名打卡點,但仍有網絡媒體美稱「御園」為秘景。無論稱謂如何,對附近居民而言,這裡不外乎是個晨運休憩地點而已。如此平凡,倒是正中小弟下懷。當下所見,簡單如驟雨中羞澀地灑落的一抺陽光,路旁朦朧地散發着清香的米仔蘭,以至 Coco 打開雨傘時的一個轉身回眸,分別展現出不同的美感,卻又有着同樣的「和顏悅色」。
石屎森林中的一個小山頭,擁有實實在在的青蔥翠綠。伴隨着環繞山頂的小徑,還有不少高高低低、長短參差的石級步道,據說是方便水利工程維修之用,然而卻提供了高低不同的拍攝視角。
拍攝來到尾站「休憩花園」。早前的幾陣驟雨,濕潤了整個草坪,長櫈也沾滿水珠。既然只是 casual 拍攝,也不想難為 Coco 了,於是就選了個尚算乾淨、丁方一米的「舞台」,讓她自由發揮,為這次「和顏悅色」的「御園」拍攝來個 stylish ending。
本文 model:Coco Wong
ig : coco_wong20
星期一, 8月 22, 2022
渡頭水浸山貝河
在南生圍拍了兩個多小時的戶外人像,便打算乘搭橫水渡返回市區。
走在通往山貝河渡頭的小路,留意到兩旁出現洼洼水氹,到處碧波盪漾。心中暗忖:何以如此?剛才並沒有下過大雨呀。抬頭張望,驚見前路茫茫。定神細看,原來是山貝河水漲;河水勁漲,基本上把渡頭,連帶通往渡頭的小徑也淹沒了!
對於當地居民而言,這或許是並不罕見的現像,但對於我等偶然到此一遊的,卻絕對可以奇景稱之。連忙拿出早前袋袋平安的相機,粗略衡量一下景觀形勢,便火速換上了24~120mm 半天涯 zoom 鏡。
為甚麼要火速?好趕咩?沒錯,就是趕。因為要趕在渡船從彼岸摇到此岸,自己上船之前,盡可能拍到可以交代這奇景的照片;而且,還要帶點美感;最好,更能表現出一點趣味,幾分神韻 ……。
時間緊迫,閒話少說,拍攝開始。首先來一個渡頭的 wide shot,既可以交代時間地點與事件特徵,亦同時收納藍天白雲、瀲灧波光,明信片般的美麗。
接着來一鏡中等焦距,將渡頭相關的訊息密集交待。當中包括渡頭的各項「使用說明」、在河中徐徐漂移的渡船,以及對岸等待着的乘客。
若然拍攝目的只是報導山貝河渡頭水浸,就憑以上兩幅照片,已基本足夠,何況第一幅還帶着美感。然而為了能拍出視覺以外的感覺,再 zoom 長焦距,以側寫的手法拍了以下兩幅。
這裡的所謂側寫,是兩幅照片都是對焦水中的告示牌,然而要表現的,卻並非牌上書寫的內容。第一幅,失焦之處可見對岸等待的乘客。假如拍攝時對焦此人,那就是具體地表現「等待的乘客」;如今,表現的卻是「等待」。同理,第二幅表現的並非「滿座的渡船」,而是「擺渡」。
正當目光不停四圍掃射,尋找更多可取景物之際,忽然瞥見一名船家從渡頭的小屋裡走出來。連忙變焦構圖,拍下了涉水而行的瞬間。這瞬間雖未至於是決定性,但卻可以為水浸點題,也增添趣味。
匆忙拍過幾幅之後,渡船靠岸,小弟的身份,亦由攝影師回歸乘客,岸上的拍攝告一段落。之不過,攝影人不會輕易放過可能出現的景致,相機仍掛身上。當渡船搖盪到河的中央,下游不遠之處划來一只小艇,也送來了別饒風味的水鄉景致。拍攝時,刻意將渡船的欄框納入作為前景,簡單一招,畫面便平添了深度及畫意,為這簡短的影像記錄,劃上詩意的句號。
文字作品之中,有所謂報告文學。作者在事實基礎之上,運用文藝手法,把某某事情描寫得鮮活感人。同理,用影像描述事情,既可以平舖直敘,亦可以透過攝藝技巧,以加強表現力與感染力。這次短短幾分鐘的拍攝,寥寥數幀的照片,雖則簡陋,卻是應用了報告文學的表現方式。
相關文章 -
寨城故事
感嘆魚塘邊上
後夕陽時期 @ 南生圍
星期一, 8月 08, 2022
寨城故事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
「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裡已包括 ......」
假如鄧麗君甜美歌聲唱出的小城裡頭,故事真的很多的話,那麼,九龍寨城的故事必然更多,至少多上一倍。
可不是嗎?《小城故事》裡唱的就是「喜和樂」、「真善美」,沒提及「苦與悲」、「假惡醜」。更何況,人生不如意事十嘗八九,由此推算,寨城的故事極有可能比小城的故事多出八九倍。事實上,假如閣下對寨城略有所知的話,相信都會同意那絕對不只是故事那麼簡單,而是一段歷史,一個傳奇。
也許正是這關於寨城的觀念,每次走進寨城公園,都會想起相關的故事,每次到此拍攝,都希望能夠拍出故事。拍攝風景如是,拍攝人像如是;這回是拍攝旗袍人像,更如是。
在香港,若要以中式園林景致配襯旗袍,熱門選擇離不開「嶺南之風」和「寨城公園」。然而要說故事,要二選其一,小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寨城公園。箇中因素很多,包括環境氛圍、園林設計、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以致當中街坊遊人的衣着面貎,都似是一點一滴、一字一句地說着故事。相比之下,「嶺南之風」更似一個園林設計的示範單位。
選擇了適合說故事的場景,接下來要做的,當然是說故事。可是,該如何地說?
以照片說故事,大致而言,可以有兩種半方式。第一種,拍攝前已有故事大綱,然後透過多幅照片,以成輯的方式展現出來;換言之,拍連環圖。第二種,則是不設劇本,每幅照片互不相干,各自訴說自己的故事;換言之,自說自話。餘下的半種,拍攝前同樣沒有劇本,拍攝後才根據照片內容整理選輯,從而表現出故事性;換言之,放馬後炮。
本文展示的照片,屬於先拍後編的方式。用這種方式講故事,當然是穿鑿附會,然而仍不可以胡亂拼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表現出統一的情緒與格調。有了統一性,整輯照片看起來就有點像欣賞純音樂,具體的內容你不必知道,也不會計較,感覺主導一切。
無論是以上述哪種方式說故事,最基本的,依然離不開單一照片。因此,故事動聽與否,單一照片的敘事,以至情感表達效果相當重要。然而影響這方面的元素委實不少,隨便列出,至少包括選景選材、光影氛圍、服飾造型、姿態表情等等。如何善用這些元素,以強化表現效果,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明白。在此,小弟嘗試分享幾點經驗之談。
首先是人物是否注視鏡頭。相中人望鏡頭,感覺就是與看照片的人溝通交流;若然不望鏡頭,觀相者就會被人物的視線帶到畫面裡去,從而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更容易融入故事的氛圍之中。
其次是保持距離。利用現場環境,包括前景後景,拍出空間感,使照片中的人物與觀者保持距離,能予人置身於觀眾席,以超然的視角,觀看相中人於舞台演出的感覺。
還有的,是拍攝者自身的投入。在任何場景之中,景物的取捨,以至對人物姿態神情的捕捉,絕對與攝影師當下的思相感情相關。要拍出有感覺的照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先有感覺。以單幅照片說故事,難以具體交待前文後理,感覺因而更為重要。
視線引導、空間營造、感情投入,可說是小弟因應個人拍攝風格而慣用的技倆。然而文無第一,藝無絕對,相信不同的風格會有不同的招式,以上分享,謹供參考。
本文 model:Coco Wong
ig : coco_wong20
相關文章 -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感嘆魚塘邊上
荒冬物語
50mm 的寨城光影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

-
到過新田拍攝荷花的,都知道要走到荷花較多的彼岸,就要沿新田村路走到塘尾,然後轉入一段塘邊小徑。泥徑兩旁雜草叢生,樹木東歪西斜,不單只沒甚麼景色可言,還夾雜着淤泥死水散發的氣味。因此,每次途經都是怱怱而過,心中只想着前面不遠處的荷花。直至有一次,發現原來可以用另一種目光來欣賞 …...
-
這些年,提到鯉魚門魔鬼山,你會想到甚麼?是漫天彩霞的日落景致?還是維港的璀璨華燈? 不錯,這些都是近年在網媒上熱門的魔鬼山景色。但靜心一想,那其實只是從魔鬼山拍攝維港,嚴格來說,是維港景色,拍的並不是魔鬼山。 魔鬼山,從歷史上看,是戰時遺址;從地理位置上看,是先人的依傍;以...
-
跑步途經城門河邊,看見單車徑旁的花圃,新種上了幾株樹苗。心想:難道又是富士櫻? 年初,就在這段單車徑旁邊,近香港划艇會附近的一個花圃種上了十株富士櫻,消息傳開了,遊人絡繹不絕,相機手機拍個不停。當時就幻想過,若然這段長近大半公里的河岸,別說整段,就算只選其中四分之一的花圃,打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