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光寫影

星期二, 6月 13, 2023

情歸荷處

 歷史前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人,卻是愈來愈懶,起碼小弟正是如此。本年荷攝開鏡,又懶上了新的台階。

dcf-travel-img-47632

dcf-travel-img-47633

dcf-travel-img-47634

待放。紅荷

小弟專注力不足,拍攝題材紛雜,但相對而言,荷花算是佔上較重要的地位,至少過去多年,荷花這題材鮮有缺席。然而多年以來,荷攝的各個方面,不知不覺間已經歷了不少的變化:拍攝技巧,由最初的簡單直拍、到運用前景背景、到添加重曝效果;表現手法,從光影記錄,到表現畫意,以至嘗試表達抽象意境;器材運用,天涯鏡、中長焦變焦鏡、中焦微距,反射鏡,都用過。改變無疑是多方面的,沒料到的是,變來變去,竟然變出一個由簡至繁,由繁至簡的大循環。

dcf-travel-img-47635

dcf-travel-img-47636

dcf-travel-img-47637

dcf-travel-img-47638

待放。牡丹荷
此組最後一幅,是本文之中唯一用上了多重曝光的照片。

說的是每次出動拍攝荷花所攜帶的器材。最初的簡,因為只有一個天涯鏡。之後的繁,是因為掌握的技巧多了,需要不同的器材配合不同的拍攝方法。時至今日,也許是因為經驗多了,判斷準了,知道哪樣的器材適合哪樣的拍攝條件,可以拍出哪樣的效果,再加上人懶了,不願意花力氣為稀有的拍攝機會作準備,於是乎,配備的器材又回歸簡單。今年的夏荷開鏡,就充份反映了這一點,全程只用一個廉價 500mm 反射鏡頭。

dcf-travel-img-47639

dcf-travel-img-47640

手持拍攝,取景霝活。無論是要避開欄杆(上圖),還是刻意拍入欄杆虛化前景(下圖),都簡單快捷。

以反射鏡頭拍攝荷花,確有優勢,其獨特的散景呈現,足以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擾為裝飾。而當中最能表現其威力者,小弟之見,應數失焦荷葉的表現,無需任何特別技巧,呈現出來就是那樣的率性、隨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仿如國畫中的意筆效果,絕對適用於畫意演繹。

dcf-travel-img-47641

dcf-travel-img-47642

dcf-travel-img-47643

反射鏡頭的淺景深,有利虛化背景,營造出視覺上的背景音樂。然而虛朦景物,同樣具有視覺份量,其在畫面中的位置,絕對影響視覺均衡。安放得宜,全賴適當的取景角度。

小弟深知反射鏡頭的這份能耐,可是以往卻不多用,原因是小弟認為取景環節,在荷花攝影中是重中之重,向來偏愛靈活取景。而一般反射鏡頭偏長焦距而且固定、光圏偏小、景深極淺、手動對焦、防震欠奉,在在都不利於手持拍攝。

dcf-travel-img-47644

dcf-travel-img-47645

手持拍攝間接鼓勵多角度取景。

那麼,為何今年又會改弦易轍?當中的催化劑,除了人懶之外,就是解除了拍荷不應用上高 ISO 的傳統心理障礙。實踐證明,手持長焦反射鏡頭拍攝荷花,不但可以,而且難度比想像中低。尤其是小弟拍荷向來重大意不拘小節,並不要求精雕細琢,再加上現代科技,即使 ISO 升至近萬,畫質表現依然如履平地,更何況,還有強大的 PS 減噪為後盾。高 ISO?使乜驚呀?!

dcf-travel-img-47646

dcf-travel-img-47647

dcf-travel-img-47648

dcf-travel-img-47649

拉開取景範圍,加上荷葉配襯,變化組合更豐富,手持拍攝更顯優勢。以上四幅拍的是同一朵荷花。

不用擔心推高 ISO,就可以放心推高快門速度,手持拍攝,何難之有?取景頓然變得有恃無恐。遇上光線充足的情況,單手持機來個刁鑽角度也未嘗不可。有數得計,根據傳統智慧「陽光十六法則」,驕陽似火情況下,光圏 f/16, ISO 100 ,快門調至 1/100 秒便可拍出「正確」曝光。假設鏡頭光圏是 f/8,也就可以用上 1/400秒。若將 ISO 升高三級,調至 800,快門速度就可以推高至 1/3200 秒。如此高速,單手持機拍攝又有何不可?若仍覺不夠踏實,索性用上 1/6400 秒,放心了吧?這時需要的 ISO 還不過是 1600。以現時數碼相機的感光表現,ISO 超過 25600,連擴展計高逾十萬的,比比皆是,區區 1600,碎料啦!此外,按照一般的長焦鏡使用指引,安全快門就是焦距的倒數,由此推論,即使沒有防震加持,應對 500mm 焦距鏡頭,1/500 秒已屬穩妥。因此,也不必等待陽光普照,只要天色稍為明朗,已大可放心手持拍攝。

dcf-travel-img-47650

dcf-travel-img-47651

dcf-travel-img-47652

dcf-travel-img-47653

很多人都愛用重曝技巧表現畫意,然而有些情況,重曝根本應用不上。捕捉荷葉風中翻飛就是一例。如此狀況,反射鏡頭的畫意筆觸,大派用場。

從人所共知,宋朝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算起,近千年以來,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堪稱面目全非。而用作頌讚荷花的工具器材,亦由紙筆墨硯,發展至數碼相機。奇妙的是,數碼相機並沒有取代紙筆墨硯,人們對荷花的鍾愛,也是依然故我。由此可見,工具始終是工具,器材到底還是器材,好作品莫問出處,能賴以造就美文、美圖、美照片,能道出心底情意的,就是好工具,好器材,儘管選擇過程的背後,可能暗藏一個懶字!

【備註】
 1. 本文照片全部以 500mm、f/8 反射鏡頭拍攝,地點是城門谷公園。
 2. 有人認為《愛蓮說》中的蓮是指睡蓮 (waterlily),而非荷花 (lotus);留待學者考究。

 


相關文章 -

塘畔偶然留小景,荷花那復計東西












星期一, 5月 29, 2023

困。景

 夏天多雨,為免外影動輒需要改期,通常都要有晴天雨天兩手準備。日前到啟德郵輪碼頭拍攝人像,就是遇上天雨不停,活動需由原先戶外為主的 Plan A 改為主打室內的 Plan B。

提到郵輪碼頭範圍之內,有瓦遮頭可供遊人隨意拍攝的景點,相信不少人都會想起那頗具特色,位處二樓的戶外通道長廊。然而多人拍的少拍是筆者的原則,因此長廊絕非首選。有見當日 model 身穿黑色小背心,同是黑的長褲加短靴,神來之筆是還帶上了黑色的 headphone。本來普普通通的便服,配襯起來,竟然流露出幾分科幻感覺。一下子,腦海中模糊地浮現出 Terminator、Matrix、Alien 等科幻片中的女角形象。於是乎,靈感隨之而來。

dcf-travel-img-47536

dcf-travel-img-47537

這郵輪碼頭,之前也拍過好幾次,印像深刻的,除了那透光天幕帶出精彩的單向柔光之外 ( 請參閱拙文《郵輪碼頭沒郵輪,但有光》),就是以大量金屬與玻璃建築而成的室內結構。這壓根兒是為喜歡舞光弄影的攝影人士而設。諾大的天幕底下,亮光沿着的天井往下灑落,金屬固有的反光質感,單層,以及多層大塊小塊的淡綠色玻璃,透明、半透明,反射、再反射,至使不同樓層,圍繞着天井的位置,都不乏對比鮮明的明暗交錯,閃爍生輝,以仿如鑽石來形容也不誇張。如此光影表現,配上硬朗的建築線條,造型科幻的 model 置身其中,化學作用當可預待。

dcf-travel-img-47538

dcf-travel-img-47539

dcf-travel-img-47540

於是,跟隨着靈感的指引,在離境大堂旁邊,找到一處不足半個籃球場大小的位置,當中有兩台扶手電梯,線條斜斜地引向頂層明亮之處。再加上旁邊幾台升降機間歇地往返起落,無需太豐富的想像力,也會聯想到這是大空基地的一個角落。

dcf-travel-img-47541

dcf-travel-img-47542

dcf-travel-img-47543

即時也不作他想,選擇困在這細小空間進行拍攝。拿出相機,稍作設定,卡嚓卡嚓 ……,才幾分鐘,warm up 也未算完成,已證明選擇正確。順應着獨特的光影質感,要求 model 這裡站站,那邊坐坐,甫士肆意發揮,鏡頭隨意指向,都不難框得到好看的畫面。輕輕鬆鬆的拍上一個小時,仍覺意猶未盡。雖說原先已為雨天安排作了準備,然而這方寸之地,景觀之豐富,卻是超乎想像。

dcf-travel-img-47544

dcf-travel-img-47545

dcf-travel-img-47546

有得影,就處處都係景點。記得當年家母經常掛在口邊,有一金句「有得食,就日日都係生日」,小弟長期以來百思不得其解。須知生日有嚴格定義,又豈會與能否開飯掛鈎?經此「困景」一役,茅塞頓開,才領悟箇中深意,不在於當中的合理與否,而在於當中的生活態度,豁達灑脫,頗有大俠楚留香湖海洗胸襟,河山飄影蹤之氣派。能做到不囿於世俗之見,好的景點到處皆是。

本文 model : Flora
ig : flora___li

 

相關文章 -
郵輪碼頭沒郵輪,但有光









星期六, 5月 06, 2023

50mm 夜。倩影

 限定的焦距,零散的亮光。只期待偶然的倩影 ......

據說,只要有倩影經過,晚燈光彩份覺優美。可真?為求驗證,這回合,雖然仍是 50mm 夜攝,但放棄了先前的隨拍,刻意為晚燈影照下的寂靜街頭加添倩影。 ( 請參閱同一系列前文兩篇:《50mm 夜。人物》、《50mm 夜。小品》)

dcf-travel-img-47395

dcf-travel-img-47398

假如說街頭隨拍是記錄故事,那麼在街頭擺拍甫士人像,就應該是創作故事。街頭景觀豐富,不愁找不到創作靈感,只要覓得適當場景,model 既是合作伙伴,在場景中的位置、動作、表情全部有得傾,拍差了,還可以 take two 嚟過,撇開攝影師的拍攝技巧,以及 model 擺甫士的能力而論,出片理應不大困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通常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選擇困難。偶然也會在人像攝影班中讓同學嘗試引導 model 擺甫士,好讓他們體會一下選擇困難,以及導師的存在價值。

dcf-travel-img-47397

dcf-travel-img-47396

沒有選擇是最好的選擇,擺拍與隨拍的最大分別,正正在於有更多的選擇。由此推論,夜間現場光拍攝甫士人像,相比日間,既難,也易。難,當然是因為光源限制多;容易,也是因為限制多,選擇少。同一地點,在日間拍攝,或許前後左右,以至上下都可以擺甫士,而在夜間,基本上只能跟隨着現場的燈光作出相應的安排。最常見的建議,莫過於找一些商店櫥窗之類的現成光源,用作照亮 model 的面容。類似的建議,前半部分是毫無疑問的合理,因為沒有光,跟本就拍不成。至於後半部分,model 的面容是否必須照亮,則屬見仁見智。小弟愚見,於夜間現場光拍攝,model 相貎拍不清楚是情有可原,這難得的機會,不妨充份利用。How?

dcf-travel-img-47399
櫥窗燈光照亮主角,失焦燈影景物作襯托,是常用的夜間現場光拍攝方式。

答案是改變思維模式。拍攝的重點不在於 model 的面容、衣服、體態,而在於藉着 model 在場景中的存在,更好地訴說故事、營造氣氛、表現情感。換上這個思維方式,頓然拆牆鬆綁:口黑面黑?可以;背光剪影?可以;炫光爆光?也可以。只要有美感,只要令人感動,就可以。如此一來,就會發覺晚間的現場光,比之於日光日白,有過之而無不及。Why?

dcf-travel-img-47400

dcf-travel-img-47401

dcf-travel-img-47402

dcf-travel-img-47403

燈光昏暗看不清人物面容,天經地義。
重要的是光、景、人,三者相互配合,
烘托出調子氣氛,牽引觀者的情感。

光的基本屬性是啥?不就是強度、方向、光質、色彩。除了強度之外,夜間街頭的各種人造光源,在向、質、彩三方面,通常都比日間來得豐富多樣。只要能善於利用,創作空間依然廣闊。很喜歡「用光」一詞,以光作畫,本來就是 photography 的本質,可惜現時所見,人們對用光這方面的重視與理解,似有每況愈下的趨勢。這在人像拍攝方面尤其明顯,很多時在閃燈人像班中,燈光還未有耐佈置妥當,部份同學已經拍個不亦樂乎。

晚燈光彩的特點說過了,思維模式也改變了,…… model 甫士,怎麼擺?

合理。這問題問得合理,而答案的重點,也在於合理二字。夜間街頭,只用現場燈光作為照明擺拍人像,技術重點在於如何配合光源,設計一個看起來既合理,又自然的甫士。方法很多,馨竹難書,看例子。

dcf-travel-img-47404

dcf-travel-img-47405

同一階梯,同一路燈,不同姿態。
model 面向光源,合情合理。

dcf-travel-img-47406
小巷旁邊地庫的磨紗玻窗透出柔和亮光。
只要稍為斜向下望,就不會拍出恐佈片。

dcf-travel-img-47407
路燈光既強也硬,臉上陰影並不好看,
卻能為手臂胳膊钩出明快的線條。
配個抱頭遮臉發愁甫士,合理又自然。

明亮背景,桌面反光,有助柔化路燈的硬光效果。

之前說過夜間光源限制多,省卻了太多選擇的煩惱,但後來又說因為光源特質比日間還要豐富多樣,豈不是又陷入選擇困難的境地?之後的甫士設計要求合理,於是又收窄選擇範圍 …… 唔好玩啦!其實唔係玩,而是認真的分享。攝影是克服限制的藝術,不同的題材,存在着不同的拍攝條件限制,要拍好,就要了解當中的限制,分析特點,從而尋求開拓廣闊創作空間的竅門。

dcf-travel-img-47408

dcf-travel-img-47409

dcf-travel-img-47410

昏暗又何妨,頂光也可以,
陰影中的臉龐也不失漂亮。
不滿足於企定定,添加動感也不錯。
暗夜街拍,不要害怕用上高 ISO。

話得說回來,夜間現場光拍攝甫士人像,那光影、那氛圍、那感覺,那苛刻照明的挑戰,又真係幾好玩。

 

相關文章 -
50mm 夜。人物
50mm 夜。小品








星期六, 4月 29, 2023

相由心生 @ 草根散記

 「一個人走在夜晚十點的 Mongkok City

「等著影像就像流星一樣的來臨 ...... 」

dcf-travel-img-47308

對華語流行音樂稍有認識的,不難看出以上兩句是改自台灣組合優客李林的經典名作《認錯》。「無啦啦」修改兩句歌詞,並非無聊手痕,這其實是某日在旺角街頭夜拍,半自然半刻意地即時「老作」的產物,為的是讓自己能夠迅速轉 mode,投入街拍感覺之中。

dcf-travel-img-47309

就如演員演戲需要投入角色那樣,若要攝影作品拍得有感覺,攝影師先要對景物有 感覺。然而感覺是多樣的,拍攝時為了能適當地轉 mode,沉浸於相應的感覺之中,往往需要藉着某些媒介,幫助發揮想像。聽一首音樂,哼幾句歌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拍攝人像為例,要演繹搖滾樂手,不妨播着搖滾音樂來拍。表現身一位身穿優雅漢服的古典美人,就聽聽粵曲吧。再不然,背誦幾首唐詩也可以。重點當然在於是否啱 key,若然口中哼着粵曲「我今獨抱琵琶望 ......」,卻要用手中的相機拍出暗黑街頭風,肯定有相當難度。

dcf-travel-img-47310

未嘗試過投入「拍攝模式」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方法有點玄,對其功效有所懷疑。但只要明白,於客觀環境中取材選景,其實離不開主觀選擇,便不難理解背後的原理。身處任何場景,哪事哪物值得拍,哪個拍攝角度適合,哪個瞬間應該按下快門,判別準則壓根兒在於是否與感覺相符。人們常說觸景生情,其實反過來,情感也同樣影響着我們對事物的觀感。多年之前曾撰拙文一篇《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下)》,當中分析攝影大師何藩在某講座中提出「主觀真確性」的部份,就與此有共通之處,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

dcf-travel-img-47311

正因為主觀感覺有着如此的影響力,只要適當投入,觸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拍攝時便可以更靈活、準確地捕捉、整合各種有利於呈現相關感覺的元素;包括場景中的光影、色彩,人物的眼神、表情、甫士體態,以至一些具有像徵意義的物品。

dcf-travel-img-47312

近日城中電視台有歌唱比賽節目《中年好聲音》頗受歡迎,當中的一大特點,是人情味特濃,評判準則亦較一般的歌唱比賽着重於情感的演繹。這無疑與小弟的攝影見解相當一致。作為草根攝影人,沒有足夠份量的器材為作品「飆高音」、「玩假聲」,還是認認真真地投入感覺,疊埋心水賣弄感性吧! Repeat,是感性。

dcf-travel-img-47313

話時話,琵琶不也是西方傳入的樂器嗎?昭君出塞也可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由是看來,以《昭君出塞》為主題,來個暗黑 fusion 也未嘗不可。邊位 model 有興趣?請聯絡小弟。

 

相關文章 -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一、藝術修養)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二、二次構圖)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三、主觀真確)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四、決定瞬間)

相由心生 @ 草根散記
粵曲唱腔 @ 草根散記
片言花語 @ 草根散記
十年攝事幾番新 @ 草根散記
拍在攝影邊上 @ 草根散記
P 圖隨筆 @ 草根散記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城荷體統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一時,驕陽似火。 站在城門谷公園最底層池塘的旁邊,彷彿感覺到有人正在用蒸汽熨斗熨衣服;又濕又熱的氣息,瀰漫四周。一時手癢,拿出機背屏幕取景器,嘗試用那放大鏡聚焦陽光,看看能否燒着地上一塊枯葉。然而只試了幾秒鐘便放棄,一來意識到行為有縱火之嫌,二來聚焦點實在太...